教育学第三章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①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②教育目的的功能有: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③哪些因素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④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有哪些: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艾伦.凯、德国的福禄培尔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纳托尔普

⑤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⑥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持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个表述被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⑧1995年3月,第八届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99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包括三层意思:(1)劳动水平的全面发展(2)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水平的充分发展

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其基本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世界观和人生关,并在一定水准上决定着智育的方向2智育3体育4美育普通中学在美育上的基本要求是(1)提升学生的感受美(2)培养学生的鉴赏美(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水平形成学生创造美的水平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5劳动技术教育

⑩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其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和方向,智育是核心。美育与德育、智育处于同一层次,具有促动个体朝向真善美发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不可缺少,五者缺一不可。“五育”并举并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