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
- 格式:pptx
- 大小:1009.32 KB
- 文档页数:44
手法外治与保健正骨整脊大师龙层花在手法外治方面,中国古代医术就有,推拿按摩,膏药,针灸等,手法有正骨和推拿按摩,出奇效的是正骨手法,一般是密而不传的,推拿按摩次之,在高手里是为正骨服务的,如果单用推拿按摩手法,它的效果就差了.只是当时舒服一会,时间稍微长了又和原来一样,古代人没有现代人的科学知识和庞大信息量,对人自身的解释也很模糊,所以中医正骨只是治疗疼痛病,如冯天友老师的师傅罗有名老人,就是正骨,治疗一些闪腰岔气等骨伤病,冯天友老师又通过再学习变成了中式整脊大师,同时出现两个人,南龙北冯(龙层花老师,冯天友老师),中国才走进了真正的整脊.由于起步晚,手法和理论都不完善,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美式整脊和日式股关节矫正术(包括日式骨盆矫正术)的理论.在这个领域里,理论是最重要的,有人说手法占五,理论加临床是九十五,,我看也是.做手法是手到心到,必须有预见性,只能做好决不能做坏.就需要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支持.现在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整脊,更不知道整脊理论,有好多朋友只知道躺着进去走着出来的治疗手段,它就是整脊.,就因它的病因论准确无误,如果遇巧了就是几秒钟就可以搞定,(一个手法解决问题),也有长时间做的,(因为病史太长),正骨和整脊是有区别的,主要在理论上,实际手法相通,但不系列,而重四肢,理论不系统,整脊是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周围神经学为理论基础,它的病因是很准确的,而且是内因论.手法是依据理论和临床经验去做,治疗到位.有时在症状没出来,整脊就可以轻易解决,是未病而治的好方法,又起了保健的作用. 整脊不但治疗骨科疼痛病,还可以治疗心-脑及其它内脏病。
脱离骨科建立新的医学-----整脊医学。
龙层花龙层花,著名脊椎病专家、教授。
主编及参编著作包括:《脊椎病因治疗学》《龙层花颈椎病防治》等。
目录个人简介擅长疾病代表著作《脊椎病因治疗学》龙枕个人简介龙层花,著名脊椎病专家、教授。
广州医学院毕业,从医50多年,曾任广州军区总医院康复理疗科主治医师,现任中国广州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香港骨伤学会终身会长,中华推拿学会、中国脊椎相关疾病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颈椎病研究会研究员,首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大会名誉主席;创立有“脊椎病因学说”和“龙氏治脊正骨推拿疗法”,发明了微机控制治脊床、颈椎牵引椅、龙牌保健枕,有龙氏脊椎牵引枕等4项国家专利,获世界传统医学大会金杯奖4次,军队科技二、三、四等奖6项,国家级重点课题1项;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举办龙氏治脊推拿培训班200多期,为全球培训了2万多名龙氏治脊医师。
第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摘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本文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解剖病理方面着手,对第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第三腰椎横突应用解剖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有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又称为“腰三横突滑囊炎”、“腰三横突滑膜炎”、“腰三横突周围炎”、“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是腰肌筋膜劳损的一种类型,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从事体力劳动和爱好较剧烈体育运动者,多系慢性劳损所致。
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腰痛或腰臀痛,少数病人的疼痛范围波及同侧股部、膝下、腹股沟或腹部,轻者表现为腰部酸困不适,活动受限,重者则卧不安席,翻身及行走困难。
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常见的有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注射疗法、针刀松解及综合治疗等。
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种疗法都存在有效率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问题。
本文对第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1、腰椎横突陶甫[1]等在1981年首次提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并对其解剖情况作了详尽描述,第三腰椎位于腰前凸曲线之顶点,是五个椎体的活动中心。
其横突最长,它不似第一、二腰椎横突有肋骨保护,也不同于第四、五腰椎横突有骶骨保护,且在第三腰椎横突的尖部有许多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和筋膜附着,故第三腰椎两侧横突所受的拉应力最大,是腰椎的活动中心,为腰椎屈、伸、侧弯及旋体的枢纽,所受的杠杆作用最大,故最易引起其上所附着的肌肉、肌筋膜损伤,出现出血、无菌性炎症、机化而发生粘连,反复牵拉,压迫刺激临近的腰脊神经后支和软组织而发生腰痛和臀部痛,甚至向大腿后侧至胭窝平面以上扩散。
2、相关的肌肉、筋膜、韧带第三腰椎横突上附着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刘靖[2]等对45例成人男性L1-5干燥腰椎骨共45套进行了多项指标的测量,认为横突各方附着的肌肉主要有①前侧的腰大肌、腰方肌②横突之间的横突间肌③横突背侧的竖脊肌④自胸腰筋膜起自L1-4横突的腹横肌、腹内外斜肌(腰背筋膜中层附着于腰椎横突尖)。
正骨学知识点总结正骨学的概念正骨学,是一种以调整人体骨骼和关节的位置和功能,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的传统医学疗法。
正骨学起源于我国民间,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后经整理、补充、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正骨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医理论,通过调整局部及全身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骨学的发展历史正骨学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我国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骨的记载。
宋代医学家王洙对《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正骨治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并以其名字将这一理论奠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经义。
明清时期,正骨学逐渐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了20世纪,正骨学得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发展成为独立的医学学科。
正骨学的基本原理正骨学的基本原理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人体局部骨骼、关节、经络、气血、精气、脏腑的理论基础,运用推、拉、捏、推、撮、划、拍等手法,调整人体骨骼和关节的正常状态,达到调理全身健康,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骨学的理论体系正骨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理论:一是经络学说,强调通过调理气血经络,调整全身阴阳平衡。
二是经络穴位学说,以此来辅助治疗各种疾病。
三是脏腑学说,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全身健康。
四是骨伤学说,通过调整骨骼和关节的位置和功能,对各种骨折、骨伤等疾病进行治疗。
正骨学的主要手法正骨学主要手法包括按摩、推拿、牵引、拔罐、针灸等。
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指、掌、掌根、拇指等触摸、推拿、揉捏、按压、推挤等手势来刺激身体表面穴位、经络和肌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推拿手法是指通过揉捏、推挤、按压等手势,使局部肌肉、韧带得到舒展,以达到调节局部形态和功能的疗法。
牵引手法是指用力将患处骨折、脱位等局部骨骼运动到原位或正常位置的疗法。
拔罐手法是指利用火或无火引流方法,使空气产生的真空吸附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青紫色,以解除患处淤滞,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疗法。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10]叶俏波,李卫民,邓中甲.从方药共荣发展史谈配伍环境和技巧的重要性[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1836-1837.[11]聂晶.寒热药相伍的意义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5):494,498.[12]王钢,朱俊,李强,等.‘内经“反佐疗法在内科疑难杂病中的应用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4):361-365.[13]施唯玮,张茂云.基于先秦兵家思想探讨张仲景的用药思路和祛邪方法[J ].中医杂志,2019,60(6):538-540.[14]朱进看,高惠然,张纾难.张仲景方反佐用药规律探讨[J ].中医杂志,2018,59(13):1102-1105.(收稿日期:2022-12-08)[编辑:周荣荣]җ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22Y 711):王轩,E -m a i l :234289660@q q.c o m 第一作者:王梦洁,E -m a i l :908174618@q q .c o m 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体会җ王梦洁,王轩,薛渊,王秀明,李健敏,黄丽,柳鸿林(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ʌ摘要ɔ 腰肌劳损是指对原因不明且无影像学改变的以腰部疼痛㊁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病证㊂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借鉴现代医学经验,不断探索与创新,在治疗腰肌劳损方面取得一定疗效㊂该文从腰肌劳损治疗现状㊁陇中正骨手法特色㊁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腰肌劳损体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腰肌劳损的诊治提供特色的中医治疗㊂ʌ关键词ɔ 腰肌劳损;腰背痛;陇中正骨手法中图分类号:R 27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05 腰肌劳损与中医腰背痛 相似,是指因各种环境因素导致腰部关节组织缺血㊁缺氧,形成粘连,腰肌长久牵拉致肌肉慢性劳损,患者常感腰部及周围筋肉肿㊁胀㊁酸㊁麻,严重者甚至出现腰部活动障碍[1]㊂目前,腰痛已成为世界上导致患者就医的第二大原因[2]㊂调查显示,中国慢性腰背痛患病率达27.60%左右,患病率较高的省份如山西省㊁江西省㊁海南省㊁福建省等,多数患者年龄段集中在19~49岁,男性疼痛发生率(29.65%)高于女性(25.86%)[3]㊂腰肌劳损患者众多,但往往在就诊时的影像学检查未提示腰部发生病变,故无法得出明确的医学诊断㊂基于此,对腰肌劳损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㊂陇中正骨手法流派在郭均甫㊁李盛华先生等一众带领下,遍访中医骨伤经典,不断对传统手法进行继承㊁借鉴与探索,形成较完整的治疗理念,在治疗腰肌劳损疾病时,运用特色手法能缓解腰痛,提高疗效㊂1 病因病机腰肌劳损属于中医 腰痛 痹证 等范畴,古籍中也多次对其命名,如 腰尻痛 腿股风 ㊂腰痛的病因病机古今有很多记载,总体概括不外乎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㊂‘素问㊃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㊂ 六邪中与疼痛有关的邪气主要为风㊁寒㊁湿邪,当邪气侵犯腰府时,易致腰部及腰旁肌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㊂‘诸病源候论㊃腰背痛诸候“认为,腰痛与肾关系密切,肾虚是发病之本,并对急慢性腰痛进行分类㊂‘素问㊃脉要精微论“曰: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㊂ 可见,慢性腰痛与肾虚关系密切㊂脏腑化精生血,濡养肌肉筋骨,腰府得养,筋骨壮盛㊂ 肝主筋 肾主骨 肝肾同源 等理论佐证了肝肾两脏与筋骨的紧密关联性㊂‘医宗必读“云: 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伤,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㊂ 由此可知,慢性腰痛与肾关系紧密,加之六淫邪气,故有 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㊂ 因此,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脉络不通,筋骨失养㊂5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陇中正骨流派认为,六淫邪气侵犯人体肌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气血运行和阴阳失调,腰府经络气血不通,运行不畅,引起腰部肌肉挛缩或弛缓无力,活动功能障碍,腰痛日久难愈,逐渐转为慢性腰痛㊂腰痛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亏虚,肝肾虚损,过度劳逸则肝肾难以化生精血,进而不能濡养腰府及筋骨,引发疼痛㊂长久处之,稍有劳累或姿势不当,即感筋骨酸痛㊂2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腰肌劳损的方式多样㊂近年来,针灸㊁小针刀㊁推拿按摩㊁穴位埋线等治疗腰肌劳损已取得良好疗效㊂针灸是目前治疗腰肌劳损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腰背部近端或远端腧穴,促进经络运行,松解肌肉筋膜,恢复正常生理功能[4]㊂针灸治疗还可作用于神经传导组织,通过刺激腧穴降低痛觉敏感度,扩张局部血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肌劳损㊂小针刀具有操作便捷㊁痛苦小㊁疗效好的优点,近年来受到许多临床医生的青睐,能通顺筋脉㊁经络,通畅气血㊂经小针刀剥离粘连,腰肌劳损患者腰部筋肉酸痛㊁痉挛不适感得到缓解[5]㊂推拿按摩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用分筋㊁揉筋配合理筋的方式,起到放松肌肉㊁松解粘连㊁调整人体软组织功能状态等作用[6]㊂通过推拿按摩可舒缓腰肌劳损患者腰部软组织,疏通小关节,调和气血,消肿止痛㊂穴位埋线由经络穴位疗法发展而来,在穴位处埋入可吸收线体持续刺激腧穴,传导经气,达到强身保健㊁治疗疾病的效果[7]㊂该方法能有效缓解腰肌劳损患者筋肉疼痛,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对于因个人原因不能及时复诊的患者,能更好地延长治疗有效量㊂3陇中正骨流派辨治特色3.1陇中正骨流派简介陇中正骨流派创始人郭均甫先生认为骨伤科临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气血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气血的变化不仅影响经络的走行,同时也决定筋骨的变化㊂历经后代传承,陇中正骨流派发展壮大,在原有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以 整体论治㊁筋骨并重 为原则的陇中正骨手法㊂陇中正骨手法可通过手法实现调和气血,柔和筋脉,流利关节,平衡筋骨动静状态,已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㊂陇中正骨流派还将疾病的病因病机与甘肃道地药材结合起来,研发出一套独特的治疗用药,针对不同骨伤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规律,分别选取活血化瘀㊁消肿止痛㊁续筋接骨等功效的药物,以及胶囊㊁丸剂㊁散剂㊁颗粒剂等剂型㊂总体认为,初期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和营生新为主,后期以补益肝肾为主[8]㊂3.2辨治特色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也是人体躯干的中轴,维持着人体的自由活动㊂脊柱分为颈椎㊁胸椎㊁腰椎㊁骶椎㊁尾椎5个部分,当一个部分发生病变后,常会继发其他部分病变[9]㊂单纯腰痛治腰㊁颈痛治颈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失治误治㊂陇中正骨流派在治疗脊柱疾病时,首先强调 天人合一 ,协调人与自然之气的关系,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㊁穿着,如腰部要注意保暖,防止接触寒湿,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㊂其次强调脊柱的整体平衡性,因脊柱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治疗时不能将颈椎㊁胸椎㊁腰椎㊁骶椎㊁尾椎单独割裂,当腰椎出现病变时,要加强对颈椎㊁胸椎的处理,如脊柱其他部位出现问题时也可用此法㊂最后强调要重视 筋骨并重 的传统思想,‘素问㊃五脏生成“言: 诸筋者,皆属于节㊂ 筋依附在骨上,骨为筋附着提供位点,筋骨相互依存,互根互用㊂骨伤必筋伤,筋伤也可影响骨的功能㊂由此可得出,必须 筋骨并重 ,才能促进脊柱疾病的痊愈㊂腰椎长期处于病变状态,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腰部肌肉痉挛收缩,腰痛缠绵难愈,久之发展为腰肌劳损㊂在治疗腰肌劳损时,既要注重腰椎状态,也要重视腰部肌肉功能㊂从解剖学角度看,腰椎间盘为腰部本身的内结构,腰肌为腰部的外结构,二者为腰部结构稳定的基础㊂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腰部承上启下,能将作用在人体间的多种作用力优良传递㊂从肌肉功能角度看,深层肌群(主要为多裂肌)与浅层肌群(主要为束脊肌)共同配合,维持腰部外在稳定[10]㊂当腰部椎体及肌肉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后,常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㊂不仅如此,当脊柱出现退行性病变时,也会影响到腰部病变,往往是从腰部曲度开始改变,影响腰椎小关节分布状态和功能,进而小关节也开始发生退变,刺激神经产生炎症,引起临床症状㊂长时间的疼痛刺激导致腰椎活动受限,关节痿废失用,腰部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失衡,致使腰肌劳损㊂陇中正骨流派认为,对于腰部病变,手法干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且越早治疗收效越好㊂早期通过手法作用于腰旁肌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缓解痉挛疼痛;后期通过手法如陇中正6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骨手术中的拍法㊁抖法等恢复腰椎小关节功能,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韧性,改善关节病变状态㊂陇中正骨流派独创的整脊手法即脊柱调理法,包含颈椎整脊手法㊁胸椎整脊手法㊁腰椎整脊手法㊁骶髂部整脊手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腰椎整脊手法中的 三步三位九法 ,在临床上受到很好的反响㊂ 三步 是指准备㊁治疗㊁结束3个步骤, 三位 是指俯卧位㊁侧卧位㊁仰卧位3个体位,九法 是指腰部拔伸按压手法㊁按腰后伸扳腿手法㊁腰部斜扳手法㊁推腰扳腿手法㊁屈膝屈髋施压外旋外展伸腿手法㊁直腿抬高足背屈手法㊁屈髋屈膝旋腰手法㊁屈髋屈膝蹬足手法及对抗牵引牵抖手法等[11]㊂4 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体会陇中正骨流派遵循 骨错缝,筋出槽 等理论[12],在临床治疗腰椎疾病时不断总结经验,认为腰部肌腱㊁韧带㊁关节脱离正常位置为腰痛的关键病机,治疗核心是理筋正骨㊂腰椎斜扳法是推拿科常用的正骨手法,也是治疗腰腿痛的关键手法之一,尤其适用于急慢性腰痛患者㊂陇中正骨流派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同时考虑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性,创新性提出旋扳手法㊂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腰椎旋转达到最大程度,该程度虽低于解剖限度,但须高于生理限度,当患者在此状态下,施术者对腰椎小关节施加一个轻柔和缓的爆发力,听到 咔 声即为成功[13]㊂在操作时,按照 放松㊁锁定㊁复位 等原则,结合患者本身解剖结构与力量,采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临床腰肌劳损患者时,取得良好的疗效㊂长时间的弯腰及久坐等生活不良习惯导致腰部的功能锻炼不足,椎旁肌肉等活动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肌肉长期处于缺血㊁缺氧的高压状态,逐渐萎缩不用,出现腰肌劳损,故治疗时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相关肌肉的抗疲劳能力,使腰椎重建新的平衡㊂腰背肌功能锻炼要以锻炼竖脊肌为主,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坐位,医生使用右手从患者的右腋向前伸入,协助按扶患者左肩,保持体前屈40ʎ~60ʎ,将患者身体向右旋转,旋转角度在45ʎ左右,与此同时左手缓慢在腰肌旁进行推捏,到达棘突时会听见 咔 声,提示治疗完成[14]㊂在平时习惯改善方面,嘱患者俯卧在床上,用一软枕头垫在患者上腹部,使腰骶部位悬空,放松腰骶部骨肉,也可平素卧硬板床,逐步加强腰背肌力量㊂5 小结陇中正骨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创伤㊁骨病㊁筋伤等疾病治疗中,坚持 天人合一 整体观念 筋骨并重 等治疗理念,临床运用 三步三位九法 ㊁旋扳法等治疗腰肌劳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㊂参考文献[1]K A T ZJN .L u m b a rd i s cd i s o r d e r sa n d l o w -b a c k p a i n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a n dc o n s e q u e n c e s [J ].JB o n eJ o i n tS u r g A m ,2006,88(S u p pl 2):21-22.[2]K O B A Y A S H IY ,K U R A T AJ ,S E K I G U C H IM ,e t a l .A u g -m e n t e dc e r e b r a l a c t i v a t i o nb yl u m b a rm e c h a n i c a l s t i m u l u s i n c h r o n i c l o w b a c k p a i n p a t i e n t s :a n F M R Is t u d y [J ].S p i n e (P h i l a P a 1976),2009,34(22):2431-2436.[3]刘延青,郑拥军.中国慢性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C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2018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年会资料汇编.郑州:中国医师协会,2018:22-27.[4]韩佳炜,杜元灏,张晶晶.杜元灏论针灸治病的本质及规律[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8):4701-4703.[5]刘亚南,杨双,徐世莲.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2):158-161.[6]王先滨.中国古代推拿按摩史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7]虞逸舒,董雪莲,艾炳蔚.穴位埋线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J ].针灸临床杂志,2020,36(3):90-93.[8]李盛华,叶丙霖,周明旺,等.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探微[J ].西部中医药,2017,30(8):25-27.[9]蒋斌.中医治疗慢性腰肌劳损83例临床观察[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10]余志骐.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11]李鼎鹏,谢兴文,赵继荣,等.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及其特色诊疗理念概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1094-1097.[12]雷腾飞,胡零三,安军伟,等.腰骶部 骨错缝㊁筋出槽 与非特异性下腰痛关系的探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26(4):80-82.[13]柳直,李盛华.陇中正骨旋扳手法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5,28(12):50-52.[14]裴生太,赵道洲.赵道洲陇中正骨手法精要[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8):62-63.(收稿日期:2022-12-04)[编辑:周荣荣]7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