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民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政策解读一、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凡在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及外围保护地带从事各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本管理规定。
三、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N48o 09’ 30.19’’— 49o 00’ 50.49’’; E118o 46’53.61’’—119o 43’ 50.14’’。
保护区总面积346,848公顷,具体范围是,辉河桥—哈尔盖特—大利索愣—好勒包马场—二道沟牧场—索伦敖包—塔日牙图敖包—莫达木吉—哈日莫吐努日—达尔萨格特—756.8高地—额勒斯廷呼和热勒桥—温根套海—巴彦代—833.6高地—781.6高地—705.3高地—必鲁廷包木—温多尔额热格。
四、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职责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行分区管理。
核心区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
核心区外围为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外围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摄影和适当的生产经营等活动。
五、在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的活动(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一)采药、烧荒、探矿、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烧窑、冶炼及损害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活动;(二)倾倒和堆放工业垃圾、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及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废弃物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者景观的项目;(三)拌洒毒药、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容器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物品;(四)狩猎、收购、出售、运输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五)捕捞、破坏水生物洄游通道、擅自引进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六)捡拾、收售鸟卵及雏鸟、捣毁鸟巢等破坏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繁殖区、栖息地;(七)改变、堵截保护区水系通道或者取用地上、地下水资源,经依法批准的牧区节水喷灌等生产和生活饮水安全建设工程除外;(八)在湿地内设置网围栏及砍伐、破坏河岸的护岸植被;(九)开垦、挖沟筑坝,排放湿地水资源;(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未来发展。
然而,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灾害性的后果,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动植物物种灭绝等。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健康等多个角度探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经济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只有拥有一片清洁、健康的自然环境,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其次,生态环境是旅游和观光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多地方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一方面是因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
最后,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给灾区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因此,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社会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供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富饶的食物,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
其次,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矛盾激化。
当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资源和生活条件时,社会矛盾就会加剧,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加。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精神文明提升。
一个拥有美丽自然环境的社会,可以提供给人们身心放松和享受自然的机会,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
三、健康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这些污染物会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
其次,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例如噪音、光污染等环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有着重要作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呼伦贝尔市湿地保护的必要性及保护对策作者:丽红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5期摘要:我国湿地资源越来越宝贵了,尤其是呼伦贝尔市的湿地保护工作越来重要。
本文主要从呼伦贝尔市生态平衡、社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阐述了呼伦贝尔湿地保护的必要性及其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湿地保护;必要性;对策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56-01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湿地分布广泛,区内分布着湖泊湿地、永久性河流濕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等类型湿地。
河流湿地有诺敏河、辉河、伊敏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根河、得尔布干河等。
草本沼泽湿地分布于这些河流的两岸,由河漫流形成。
呼伦贝尔湿地周围分布着大面积的草甸草原及零星林地,以河流为脉络发育成湿地。
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成为天然蓄水库,河流水质优良,无污染。
湿地所涉及区域为农区、林区和牧区,生产活动频繁。
社会生产活动对湿地的威胁和破坏已经非常严重,河流捕鱼、偷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湿地资源行为也对湿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呼伦贝尔市湿地保护到了关键时期。
一、保护呼伦贝尔市湿地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呼伦贝尔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是维护自然生态不可或缺的系统,对于湿地的保护越发显得重要,这是因为湿地对调节自然生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而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具有调节经流,控制洪水的生态功能,对区域防洪、抗旱和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湿地中的沼泽,由于土壤结构性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被称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二、呼伦贝尔市湿地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的需要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努力建设生态功能稳定,生产力强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
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牧民生活的乐土。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牧民与自然草原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牧民文化。
本文将探讨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并分析其对牧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呼伦贝尔大草原充满了浓厚的牧民文化氛围。
在这里,可以看到牧民们骑着高头大马、挂着飘扬的彩旗,奔驰在广袤的草原上。
他们住着传统的蒙古包,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装,保留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习俗。
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放牧过程中还保留着传统的驯马、捕狼等技艺,这些都成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导致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的保护与恢复。
牧民们依靠草原来放牧,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养草养马”的传统理念。
牧民们清理草原上的杂草,防止草原过度退化。
同时,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放牧区域和合理的放牧时间,保证了草原的适度利用,使草原得以自然生态平衡的恢复。
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第三,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民们通过放牧养殖牛羊,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且,草原上的特色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牧民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此外,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牧民们乐观向上、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影响了当地人民,使他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同时,牧民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也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一些发展,他们的生活与时俱进,逐渐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牧民文化。
总之,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文化与自然草原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丰富了大草原的文化内涵,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结合既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人文景观,也是其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保护生态,共享自然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旨在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
它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保护地球的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保护生态和共享自然的作用。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它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干扰较少的自然环境,为物种提供了繁殖、栖息和迁徙的场所。
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还保护了一些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有助于维持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并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自然保护区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森林保护区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水源的保护和水调节的服务。
湿地保护区则对水文循环和洪涝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还能过滤污染物质和保持水质。
这些生态系统服务有助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福祉。
三、文化和教育意义自然保护区不仅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还对于文化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保护区通常保护着一些自然地标和景观,如大峡谷、壮丽的瀑布等,这些地貌对于人们的情感和审美价值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自然保护区也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们提供了探索自然界、学习环境科学的理想平台。
四、旅游和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区还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价值。
很多自然保护区拥有壮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游客带来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保护区提供了经济支持,促进了自然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文化和教育价值以及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
只有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实现与自然共存、共享自然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投资,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世界。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靳勇超;罗建武;朱彦鹏;辛利娟;刁兆岩;陈冰;王伟【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15(028)009【摘要】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组建以及对周边社区放牧和芦苇收割等管控力度的加强,近10 a来湿地保护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动态度指数为-0.178%),成片分布趋势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53.44%),破碎化程度降低;此外,保护区内水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83.53%和88.50%;物种丰富度和濒危水鸟数量也呈缓慢增加趋势.构建的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保护区对湿地的管护效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气候因素、水鸟生境质量以及辉河上游湿地的监测工作,并依据当地气候变化情况适当补水.【总页数】6页(P1424-1429)【作者】靳勇超;罗建武;朱彦鹏;辛利娟;刁兆岩;陈冰;王伟【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6【相关文献】1.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J], 吴志坚;李福震;苏立林2.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张明;徐德琳;游广永;曹学章;欧阳琰3.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区保育与湿地补偿研究 [J], 朱宝光;董树斌;朱丽萍;李冰;孙少杰4.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与保护区价值分析 [J], 乔伟光5.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J], 布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牧文化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建设的启示摘要】: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此地带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甚至在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中都尤为重要,生态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蒙古族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对比农耕文化都更具优势,有利于草原和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该地区生态重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半农半牧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蒙古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游牧文化是本区的主导文化。
从清代开始由于清政府推行的移民政策,使得大规模的汉族农民移居到南部草原,于是这一地区逐渐破碎成为游牧和农耕互相交错拼缀,该地区被学者们命名为农牧交错带或半农半牧区等。
一般来说,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南至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再沿长城经河北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向西南延伸,直至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的交接地带。
它包括降雨量在300-450mm,干旱度为1.0-2.0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总面积为654564公里。
[1]该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不适当的政府政策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致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严重,草地明显退化。
尤其是近年来,人口压力大,气候灾害频繁,加上目前的放牧压力和农耕方式,加速了环境恶化进程,成为阻碍此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农牧业的环境适应性及现实状况面临特定的环境,人类做出了最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选择。
由于草地上的松散的沙质土壤,使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草原地区不太容易遭受水蚀,但如果地表受到侵扰,春秋季的强风和干旱气候就会造成严重的风蚀,因此,草原环境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
游牧畜牧业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是蒙古族牧民的长期文化选择。
而一直以来生活在雨量充沛的华中平原地区的农民,他们在土壤耕种,不用担心风蚀危险,深耕和积极抑制野生植物是常规的农业作业。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自然资源和提供生态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并阐述其对人类和地球的价值。
一、保护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自然保护区通过限制人类活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它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
二、保护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基地。
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濒危物种,它们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猎捕和非法贸易等威胁。
自然保护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这些物种提供了庇护所。
它们限制了人类活动,减少了对这些物种的干扰,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自然保护区还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项目,促进珍稀物种的繁殖和保护。
三、保护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自然保护区通过限制开发和利用,保护了水源地、森林和矿产资源,防止了过度开采和破坏。
它们还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恢复和改善了受损的自然资源,保护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四、提供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
生态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包括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土壤保持、食物供应等。
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了这些生态服务的供给。
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清洁的水源、稳定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食物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体现在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自然资源和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
它们是地球上宝贵的自然遗产,对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
保护的重要意义
李福震、吴志坚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021100
摘要:内蒙古高原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环境
得以较好保存下来、未遭到明显人为破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本文就呼伦贝
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传统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仅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保护区 游牧文化 生态环境
一、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传统游牧文化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森林向
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带和草甸草原向典型草原的过渡带,集森林、草原、湿地于一体,总面
积3568.4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N48010′-48057′;E118048′-119045。保护区内居民主要
从事畜牧业生产,以鄂温克族、蒙古族(包括布利亚特蒙古族)、达斡尔族为主,人口4600
人。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河流域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清代将居住于布特哈
地区(今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统称为索伦部,1732年清廷将原本居住于
布特哈地区的3000名索伦部官兵迁于呼伦贝尔驻防,其后裔既现在居住于鄂温克族自治旗
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锡尼河镇是布利亚特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布利
亚特部是蒙古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活动,17世纪后在贝加尔湖至额尔
古纳河流域游牧,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迫害,1918年后部分布利亚特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
地区,被安置于今锡尼河地区生活至今。保护区内有约100人的布利亚特蒙古族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保护区内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一直保持着传统游牧的生
产生活方式,他们在一定区域内逐水草而居,不在一个地方进行长时间的放牧,使草场得到
休养生息,根据自然规律和草场承载能力,控制牲畜头数,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因
为进行游牧生活,他们的居所为简单实用的蒙古包,既利于搬迁也客观上的保护了草原生态
环境。扎包时不对草地进行挖掘,直接将围栅扎在草地上,上面覆以毡布、皮毛等,里面摆
放一些简单的生活器具,这样一旦搬迁后草地植被将很快得到恢复。传统游牧生活基本不产
生垃圾,燃料以晒干的牛羊粪便为主。处理生活垃圾时,先挖一土坑,将草皮放置一边,生
活垃圾埋于坑内,搬迁时再将原有草皮覆盖其上。他们崇尚自然、珍爱生灵,十分注重保护
树木、水源,极少进行渔猎等活动,特别是不打鸟,也不捡鸟蛋。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
古族多信仰原始萨满教或喇嘛教,这也使他们保持着一种崇敬自然、关爱生灵的原始生态观。
二、游牧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千百年以来,北部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和谐共生.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集体游牧的生
活方式,使草原在四季能够得到恢复和休息。正是这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才使得举世闻名的
呼伦贝尔草原得以较好的保存。由于地质和气候方面的原因,中国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极其
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这里的草原地表腐殖质土层厚度仅为20—30㎝,其下为沙土层。
年降雨量仅为3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90天,春秋季多大风,大风天数60天。在这种地质、
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土层裸露后,将会很快沙化。因此,这里不适宜进行
农耕生产,而适宜进行畜牧业生产。例如科尔沁草原由于上世纪现代农耕的发展而导致40%
的草场退化,荒漠化土地超过5.3万平方公里,且以每年2%的速度向外扩张。而强度过大
2
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也会对草原造成破坏,因此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是最适宜保护草原生态环
境的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在燃料取材、垃圾处理、牲畜数量控制等方
面对现代的环境保护也都有一定的借鉴。特别是在能源紧张、温室效应剧增的今天,这种以
牛羊粪便作为燃料的方式仍应继续沿用,为人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贡献。这种量草而
畜、注重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辉河自然保护区内传统游牧文化面临的威胁
传统游牧文化正在遭受着消失的威胁。随着人口数量增加,经济、医疗卫生、教育等的
不断发展,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因此在我国产生了“游牧文化
落后论”的理论,并以此理论对内蒙古牧区进行改造, 主要采用定居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游
牧模式。1984年,国家将草原承包给各牧户经营,因此集体游牧生产方式消失了。集体草
场被划分到户承包经营,牧民们只能在固定的草场上进行放牧,一般分为打草场和放牧场两
个部分,夏季进行放牧,冬季打草进行棚圈饲养,使得草原得不到休息,大面积退化。2002
年,国家实行“围栏封育”,目的是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围栏的打草场得到较好保护,但
是固有载畜量没有变化,因此放牧场牲畜头数严重超载,使得放牧场草原退化、沙化加重。
同时草原到处是铁丝网围栏,动物通道被阻断,生物多样性下降,对草原病虫害、鼠害的频
发也有一定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地方性粮食自给决策思想指导下,在市场经济利润原则驱使下,看
准粮食生产有利可图的耕地“开发者”们蜂拥而至,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呼伦贝尔草原
兴起了种地热,大面积的优良草场被开垦为农田。但是由于大风、干旱、土层薄等气候、土
壤条件影响,土壤墒情、肥力等逐年下降,经过几年的开垦便遭委弃,弃耕地不能很快地恢
复原有植被,导致草原日益退化、沙化。至1997年,鄂温克旗开垦草原面积已达5.69万公
顷。1997年后,由于干旱和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粮价又下滑,经营者几
乎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加之政府已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草原上开垦的耕地这才开
始缩减,但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一时难以消失。
鄂温克旗矿产资源丰富,广袤的草原下都是埋层较浅的煤炭和石油,在鄂温克旗就驻有
伊敏煤电公、大雁煤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近年来不断有矿产部门进入保护区内进行勘探煤
炭、石油资源等活动,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正式开采。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不可避
免的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对传统游牧文化造成冲击。
以上情况在辉河自然保护区也都有存在,传统游牧方式被改变,保护区内草原生态环境
在逐渐恶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保护
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游牧文化也面临严重威胁。
四、保护好辉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传统游牧文化,实现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
的和谐发展
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说:“内蒙古草原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演化形成的,
它记载着这里的过去、现在、预示着未来,它是不可改造,不可搬迁,不能进口,用多少钱
也买不来的,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游牧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最佳适应。因为游牧不会给
草原施加太大压力。”但是经过多年的我国人为的对于传统游牧生态生活方式的改造,我们
来看没有游牧的草原是否恢复健康了?一些牧民的草场被开垦成为农田,草皮破坏后,风沙
日益严重。一些河流被拦截成为水库,草原的湿地大量消失,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变的越
来越干旱。一些牧民的草场被矿山侵占了,环境被污染了。厂矿建设不规范, 产生了工业污
染。草原得不到休息,大面积退化。我们目睹着40年前后草原的变化,以及游牧文化在中
国逐渐消亡。如何保护好辉河保护区内的传统游牧文化,实现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
展是今后我们要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游牧文化的保
护:
3
1、倡议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深入研究传统
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呼吁在一定的程度上恢复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2、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尤其是我们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
更有责任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草原是传统游牧文化的载体,
没有草原,游牧文化也会消失,因此保护区内的生态建设具有草地生态保护和传统游牧文化
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3、将辉河地区鄂温克、达斡尔、蒙古等少数民族传统游牧文化申请为“世界民族文化
遗产”,使这一传承千年的游牧文明免遭消失的威胁。
4、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传统游牧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在牧区主要为旅
游业,在内蒙古地区旅游业主要的文化基础就是游牧文化,没有游牧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内蒙
古旅游业的前途。因此我们将在自然保护区内发展以生态、民族文化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使
鄂温克等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鄂温克、达斡尔、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
世界的;几千年的游牧文明不要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让我们联合起来,为恢复曾经
草原的美丽和辉煌而努力吧,为发扬草原游牧文化的文明和生态作用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易津、陈继群、乌仁其木格
2、《草原利用不当与草原荒漠化》,额尔敦布和
2、《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场资源调查报告》,1983
3、《鄂温克族自治旗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李福震:联系电话:013847056108性别:男、民族:汉族、年龄:32、工作单位: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称:环境工程师,主要负责科技宣教工作,2003
年在内蒙古环境保护杂志一期发表《浅析生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论文,2007年被市
人民政府评为市级环境保护先进个人。
吴志坚:性别:男、民族:达斡尔、年龄:29、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称:助理环境工程师,主要负责科技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