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郁达夫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审美特质

作者陈冰

系(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

学号 *********

指导教师郑鹏

日期 2014年5月10日

作者诚信承诺书

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院长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论郁达夫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审美特质

陈冰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众体兼备的作家之一,在小说、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他的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本文主要从郁达夫的小说、散文入手,着重分析郁达夫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形成原因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意义。

关键词:创作风格;诗意情怀;感伤美;内在律

一说起郁达夫,读者很快会想到渗透在他作品中的孤独、痛苦,颓废与绝望的气息,体会到唯美浪漫里一种内心无法排遣的清苦和哀伤。不管是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是散文《零余者》、《一个人在途上》,像这样深入骨髓的悲哀萦绕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其作品中真挚的倾诉,清新的文笔,感伤的基调,隽永的风格总是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总的来说,郁达夫作品表现出来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学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忧郁感伤的情调;诗意化的语言;具有比兴功能的自然景色描绘;遵循内在律的情绪流动。前两种侧重于反映作家的个性气质与审美追求,后两种则是通过一定的句群修辞形式间接地表达感情。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郁达夫独有的抒情体样式,在五四新生白话尝试实验初期,郁达夫成功的完成了从古典诗歌文体向白话小说文体的过渡,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忧郁感伤的情调

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1],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他所有作品中都渗透着人生的苦乐忧喜。郁达夫始终认为艺术就是感伤,没有感伤就没有美,他曾说“这孤独之感,依我说来,便是艺术的酵素,或者竟可以说是艺术的本身。”[2]并且在他的散文《雨》里也有以悲为美的倾向,他说“人生万事,总得有个变换,方觉有趣;生之于死,喜之于悲,都是如此,推及天时,又何尝不然?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在外国文学中郁达夫推崇具有悲凉情绪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感伤的抒情笔调也深深喜爱,还沉醉于有着颓废与感伤情调的英国诗人道森,偏爱王尔德的颓废和唯美主义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斯特恩的《感伤的旅程》。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他又钟情于哀婉凄清的李清照和情感真挚、心像凄迷的李商隐的诗篇;喜爱清代“山谷诗孙”薄命多才的黄仲则。写景时也常着眼于自然山水的颓废荒凉,吟咏衰草夕阳,欣赏落叶残花,喜欢独自一人徘徊于荒山僻壤,诵古诗洒清泪,他之所以喜爱自然风景的衰败荒凉,是为能更好的抒发忧郁的情绪。他认为悲哀之词易工,于是他有意识地描写人的悲哀和不幸,对于作品中的人物,不但不给其涂一点亮色,而且把一些暗处衬托得更加悲哀。非常明显的就是“零余者”形象的塑造。他想要通过病态的人物来揭露生活的丑恶, 从畸形的心灵中寻求情感价值, 在性格变异中探索人性的尊严。作品的情调偏于低沉,泛滥着颓糜的情感和失意心情的诉述, 显现出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而他为何这般地容易伤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受到外国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的世纪末情绪和中国古典士大夫文人审美情趣、文艺传统的影响,而且与他自己的身世经历以及五四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密不可分。从郁达夫的自传《悲剧的出生》得知,他出生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时代,三岁丧父,母亲瘦弱的肩膀支撑全家,又因不善经营致使家庭陷入困顿之中。对于作者本身来说“悲剧的出生”造成了他的创伤性体验的同时,无疑他的整个性格和精神特质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儿时的记忆……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紧逼着我。”[3]那种从物质供给到精神生活层面上的匮乏, 使得“很悲凉很寂寞”的心情笼罩在郁达夫孤独的童年里。郁达夫年少时期待着与亲人朋友同聚并寻找新生活的梦也成为他青春期的深刻印记,“我梦见有一只揩擦得很洁净的船,船上面张着了一面很大很饱满的白帆, 我和祖母母亲翠花阿千等都在船上,吃着东西,唱着戏,顺流下去,到了一处不相识的地方。”[4]可不幸的是,这简单美好的梦想因为“小英雄阿千”在大水中被淹死的事实而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少年时代的梦和对青春的向往就这样幻灭了。处于青春期的郁达夫在书塾和学堂的初期求学,也经历了性格的叛逆与时代的动荡,尤其是后者,开始在郁达夫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到了我十三岁的那一年冬天,所谓种族,所谓革命,所谓国家等等的概念,到这时候,才隐约地在我脑里生了一点儿根。”

[5]此外,初恋爱情的受挫更加深化了郁达夫年少的孤独和悲哀,家道的中落造就了郁达夫忧愁抑郁的心性,更重要的是,发生在郁达夫身上的创伤体验却又同时被抛置于一个新旧更迭的时代,使得他对时代的动荡、国家的衰落和民生的疾苦体验保有高度的敏感的同时,尤其对人心和人性的隐幽体悟得特别深刻。

20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身处其中的郁达夫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就构成了郁达夫个体生命的独特性。郁达夫在文学史上与众不同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面对时代的风云突变,他个人的选择始终与有现代意识的新时代青年站在一起。他用“自叙传”小说的形式,表现着自己的思想和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选择。郁达夫通过小说里的疾病叙事,不仅反映出个人的病态,更重要的是描写出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环境的压迫下的病态。写出了五四青年共同的困境,即“当青春期的叛逆、自我意识的初现、对爱情和两性的懵懂一并在十七八岁的花季雨季爆发的时候,他们急需一种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教育,然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给予的不充足的关导致了他们的青春期激情的无处发泄,因此各种现代心理疾病开始在他们身上显现出来。[6]郁达夫小说中疾病描写的目的就是要把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以暴风雨般的文字震荡着国人的心灵,大声疾呼出时代青年对时代的反抗。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青年所患的“时代病”,究其根源是由于个性意识与当时社会上的“专制弊风”发生了冲突,它会发生在每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拥有现代意识、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青年身上。这种追求的不得就造成了郁达夫作品主人公常有的悲哀、失望、忧郁和感伤。

二、诗意化的语言

少年时代的郁达夫在富春江旁过着傍水人家的诗意生活,自然而然地拥有一种与生俱来“水一样春愁”般的诗意情怀。他从小精读古文典籍,在书塾与学堂里受到古典诗学的影响至深,成年后诗文兼擅,是公认的才子作家,无论诗还是小说都以情见长。中国古体诗有言情的传统,而小说主情,则很大程度上是郁达夫独创,而这种独创又得益于他古体诗的写作。“古体诗言情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作为白话抒情体小说的开风气者,郁达夫对小说的语言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抒情的诗体话语有继承关系。无论是诗歌写作还是白话小说写作,情感都融会在独特的语言表达中,而将古体诗的抒情语言运用到小说中,则是郁达夫独特的文体实验,郁达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体变革的背景下用新的小说文体来接续自己的古典情怀,而这种过渡的途径就是寻求一种新的小说话语方式——用白话文的方式来表达诗意情怀”[7]。

在他的不少作品中,读者很容易发现流露在小说或散文里的柔情蜜意,或者是把平白的口语写的诗意盎然,或者直接引用一两句旧诗,增添几分高雅的情趣。刘海粟曾说“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 而又得其神髓,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