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装备一体化综合保障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4.76 KB
- 文档页数:4
引言长期以来,武器装备保障工作都是由部队完成的,这套保障体系对保障作战和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装备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装备保障要求高,部队保障工作面临新挑战,需要对保障体系进行调整改革,推动装备建设高质量发展。
1当前装备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装备保障是指装备部署部队后,为发挥装备的作战使用性能,而开展的使用(操作)、维修、器材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活动,可分为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1-3]。
在战斗力标准指引下,装备保障工作要为联合作战提供高质量的保障,这个高质量就要解决又好、又快、经济上能承受方面的问题。
要实现保障能力高的目标,就要能够提供快速高效、精准集约的装备保障。
但是,当前装备保障能力相对于装备研制工作相对薄弱,需要加强装备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
随着大量信息技术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装备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装备保障能力必须与装备体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快速机动反应相适应。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装备体系对体系的对抗,要求装备宋太亮1,高龙2,闫旭2,张强2(1.装备项目管理中心,北京100142;2.陆军装甲兵学院,北京100072)摘要分析了当前装备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产生的原因,确定了实战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研究提出了建立“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设想,提出了改革现行装备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装备保障质量和效益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装备保障;综合保障;保障体系;一体化保障;质量和效益改革装备保障管理体制袁提高装备保障质量效益Reforming the equipment support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equipment support quality and efficiencySong Tailiang1,Gao long2,Yan Xu2,Zhang Qiang2(1.Equi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Center,Beijing100142,China;2.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of Army,Beijing100072,China)Abstract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ir causes of equipment support recently are analyzed,and the new support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The paper proposes man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y include establishing the idea of"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of systems",changing the existing equipment suppor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quipment support.Keywords equipment support;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support system of systems;integrated support;quality and efficiency体系必须相互兼容、协调、整体优化,系统与系统之间必须具有互用性,必须解决装备体系中的主战装备之间及主战装备与保障装备之间的配套、协调问题,需要解决装备保障的快速机动反应问题。
战区联合作战国防动员需求问题研究 陈 卓 王 昕 内容提要:国防动员需求是做好动员工作的牵引,也是完成动员保障任务的基础。
长期以来,国防动员需求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需求与任务脱节、与潜力脱节、与方案计划脱节。
因此,战区应围绕未来联合作战实际需要,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明确职责,规范联合作战国防动员需求提报、审核、对接、控制全过程,研究解决共享潜力信息、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法规制度、统筹联合演训、完善信息化手段等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与联合作战相适应、与方案计划相结合、与潜力资源相衔接的动员需求工作机制,牵引国防动员准备有效落实,为夯实国防动员保障打赢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国防动员 联合作战 需求提报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84(2019)04-0030-04 作者:陈卓,北部战区动员局,参谋,上校;王昕,北部战区动员局,参谋,空军中校国防动员需求,是做好动员工作的牵引,也是完成动员保障任务的基础。
长期以来,国防动员需求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需求与任务脱节、与潜力脱节、与方案计划脱节。
因此,战区应围绕未来联合作战实际需要,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明确职责、规范运行,积极探索建立与联合作战相适应、与方案计划相结合、与潜力资源相衔接的动员需求工作机制,牵引国防动员准备有效落实,为夯实国防动员保障打赢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联合作战国防动员需求的提报国防动员需求谁来提、提什么、向谁提,是军队职能和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亟待研究和明确的重要问题。
(一)国防动员需求提报的内容和要素应以战区使命任务为牵引,依据各类作战方案和保障计划,突出作战急需必需,研究提报国防动员需求,主要包括后备力量、装备物资、交通运输、信息科技、医疗卫生、宣传舆论等方面的动员需求。
提报时,应明确担负任务、具体用途、数量质量、计量单位、需求时间、交接地点、指标要求等要素。
(二)国防动员需求提报的主体和职责搞清动员需求的主体,是准确提报国防动员需求的前提。
陆军战时军械装备保障需求分析研究于兴强【摘要】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demand analysis more relie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experience, a process description optional the gender is big,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s, and new methods emerge in endlessly, which makes equipment safeguard demand analysi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description, but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rmy ordnance 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needs analysis is still not formed systemic results,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lack of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 summar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data and simulation dat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army ordnance 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needs analysis research direction.%战时装备保障需求分析多是依靠基本原则和经验,过程描述随意性大,然而,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新方法、新手段层出不穷,使得装备保障需求分析更加注重过程描述,但是仿真技术研究陆军战时军械装备保障需求分析仍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果,仿真技术的研究结论缺乏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谈我军联合作战的现状我军联合作战指导思想谈我军联合作战的现状摘要:联合作战行动是由一系列各军种独立作战行动或各军种共同作战行动组成,作战中的协同主要是各军种军团之间的协同。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的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现阶段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的主题。
然而联合作战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联合作战能力生成模式实现了新的转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联合作战作为基本作战形式,已登上信息化战争军事历史舞台。
我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关键词: 联合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 军事历史;2012年9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的消息引发举世关注国际舆论再一次聚焦中国近年来陆续亮相的一系列新装备、新创举、新成果。
从航空母舰到军事理论、军队体制、作战样式等的改革创新,一个结论赫然在目:中国军队正大步赶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大潮,战斗力转型呈现加速跃进的态势。
10年来,环顾大裂变、大跨越、大转型中的世界军事,带着强烈使命感和危机感的中国军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展开了一场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集团冲锋。
一、联合作战的由来,演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生了四次军事变革,也经历了四次战争形态的演变:由一开始的以木石为兵器,到金属化(冷兵器)战争,到火药化(热兵器)战争,再到机械化战争,到现在的信息化战争。
也许真正的战争你我都没有经历过,但从电影里的一幕幕还是能够看出些许皮毛,相信这点点滴滴的片段就足以震撼你的心灵,这就是战争的力量。
横看现在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定论一直没有变过,为什么这个一超在近代以来会长久不衰,先不论他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建树,单单几次战争的发动和实施就足以管中窥豹。
是的,不得不承认,它的地位依然是依靠着战争这个暴力工具来实现的。
1991年海湾战争;1998年空袭南斯拉夫,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攻打阿富汗;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空袭利比亚。
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强势的发动了这么多场战争,其能力显而易见。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随着现代舰船装备的日益复杂化和高度自动化,综合保障已成为海军装备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领域。
军舰的战斗力和维修保障的能力十分重要,而综合保障可以让军舰在战斗中更加胜利,维修中更加便捷。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现状分析:目前,各国海军在综合保障方面的技术、管理、保障手段、制度架构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方案,一方面重点发展日常保障,另一方面注重应急保障,这反映出我国在综合保障方面强调应急响应能力的特点。
在技术上,我国的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已经从传统的“修一物一”阶段逐渐发展成比较系统化的综合保障方案。
在管理上,我国的综合保障从原来的管理理念上发生了改变,过去仅仅考虑到设备的使用效果而忽略了维护和维修工作,现在已经注重综合考虑设备使用的全过程,重视后勤、技术支援、维修等管理要素。
在保障手段上,我国的舰船装备综合保障主要采取了军民融合、专业分工的形式,强调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保障手段的应用,尤其注重了应急保障手段的使用。
在制度架构上,我国的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建立了完整的维保体制和机制,从保障制度和组织架构上予以完善和优化,成效明显。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综合保障的技术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从舰船装备的维护和保障上,到海上保障、联合作战等复杂保障任务,这将需要综合保障技术有更高的智能化程度。
另一方面,应重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化的建立,尤其是应急保障方面,需要有更高的保障能力和更加快捷的响应速度。
总之,综合保障是海军建设中的重要领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将综合保障工作做到更加扎实和更加科学,将为海军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下为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相关数据:1. 2019年,我国派出首批海军直升机分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连续8个月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打造了海军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成功案例。
2. 2019年,我国成功开展舰船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全面部署了海事保障车辆、维修设备、物料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有效提升了海上维修保障能力。
解读一体化作战●黄汉标“兵怎么练”导源于“仗怎么打”,新的作战需要必然引起军事训练的变革。
未来战场,协同性联合作战将逐步被一体化联合作战所取代。
开展一体化训练,必须首先明确一体化的作战需求——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使作战样式正在从协同性联合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方向发展。
对于我军来说,一体化作战是一个新课题,深刻理解一体化作战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一体化作战的特点规律,对于推动我军开展一体化作战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化作战的基本要素一体化指挥系统。
一体化指挥系统是一体化作战的“大脑”和“神经”。
没有高度权威的一体化指挥系统,就会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诸军兵种的作战行动就会如“一盘散沙”,一体化作战就根本无法付诸实施。
当然,权威不等于集权,强调指挥主体的权威性并不排斥分散指挥方式的运用。
权威的确立,一靠法规约束,二靠指挥员的决断力。
此外,指挥控制的实时性也越来越重要。
发达国家军队十分重视发展先进的C4ISR指挥控制系统,实现情报侦察、预警探测和指挥控制的实时化。
美军正致力于建设“全球信息栅格”(GIG),计划将2 00万个用户连接成网,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从总统府到散兵坑的“无缝信息链接”,并强调运用“网络中心战”,使以武器平台为中心的一体化作战发展为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一体化作战。
为了突出指挥体制的科学性,各国军队都在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横窄纵长的垂直树状指挥体制改变为横宽纵短的扁平网状指挥体制,以便减少指挥层次,缩短信息流程,提高反应速度,增强生存能力。
一体化作战力量。
一体化作战力量是一体化作战的“拳”和“脚”,其内涵包括:首先,武器装备系统的一体化。
各类武器装备系统经过信息化改造,相互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
美军和伊军之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坦克大战,美军取得了187∶0的骄人战绩,主要得益于美军坦克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了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的巨大成效。
虽然更加复杂,但在规模和时间上体现出了小规模、速战速决达成目的的特点,联合作战向战术层次不断延伸。
“营”作为战术基本作战单元,融入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是联合作战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联合作战的主要力量。
在没有上级网络通信支撑的条件下,“营”作为一个战术基本作战单元,难以有效融入到联合作战体系中。
美军通过WIN-T增量计划,分队间通信构建主要依靠移动卫星为主的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实现了连一级的基本作战单元功能。
在卫星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构建到营一级的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实现营一级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功能。
除此之外,以网链一体化融合互补思想将联合作战数据链终端或嵌入式终端模块按需集成应用到营级战术单元的指挥信息系统中,可以作为另一种解决方法。
战术分队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接口和协议格式的转换设计,融合到联合作战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从而融入到作战体系中,实现与网内作战单元之间的互联体现“联合”向战术层次的不断延伸除了地面构建指挥所到单兵末端的通路外,另一种表现是在空地或空地海一体联合作战(如渡海登岛作战)中。
当前线作战单元请求空中火力或者水面舰艇火力支援打击时,“营”及以下战术单元,甚至单兵,需要与联合指挥部授权的空中作战单元或者水面舰艇单元建立通信联络(如图1所示),以快速精确地引导火力支援打击行动和反馈评估火力打击的效果,从而决定是否再进行一波火力支援打击行动。
受限于空中作战单元的空间与载荷以及空中作战平台自身通信需求,在技术和联合装备建设未有突破之前,地面战术单元采用空中作战单元的体制进行地空通信联络是一个有效解决联合作战下火力支援通信联络的途径。
设备形态与装备方式在不影响地面战术单元作战的情况下,可尽量采用与现有装备一体化的兼容设计。
当兼容设计无法满足时,可以采用车载方式装备于营指,背负方式根据任务需要加装于连指,特种和武装侦察应用时则采用手持便携的灵活编配方式。
战术通路延伸图如图1所示。
灵活实时的指挥控制斗,依托多维一体的网络化信息系统,指挥员可以同下级指挥机构、一线指挥员甚至单车、单兵进行实时联络,控制行动。
价值工程0引言海湾战争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信息技术所展示出的巨大能量,昭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联通性、实现武器装备的综合集成,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的军事斗争必将是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胡主席关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为推进信息化科学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装备联合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制高点,切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科学谋划为提高我军装备保障能力夯实基础。
1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装备联合保障训练的知识内涵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联合战役战术兵团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和方向进行作战时,涉及到不同军兵种的武器装备。
基于不同任务装备的保障特点,以及通用装备保障力量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实施装备联合保障。
装备联合训练是实现装备联合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养联合装备保障人才、加强装备建设的重要措施,具有种类多样、技术密集、综合应用强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
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联合训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服从并服务于信息化战争装备联合保障需求,为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军人驾驭信息化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装备官兵作为装备保障训练的业务主体,其能力素质水平与装备联合保障业务需求之间的差距是装备联合训练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装备联合训练的主体活动就是,业务训练主体(施训者)向训练客体(受训者)传授装备联合保障知识,以及知识能力整合的过程。
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的训练活动,业务知识的传授与共享,是生成装备联合保障能力的关键。
(图1)目前,随着我军信息化装备比例越来越高,装备保障需要越来越复杂,训练管理越来越科学化与精细化,装备保障知识已经取代传统的物质要素成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
面向装备保障的任务参数研究摘要:针对现有作战任务参数考虑装备保障研究较少的问题,从作战任务对装备保障的影响因素出发,筛选出对装备保障有直接影响的参数,增加了装备保障研究需要的参数,构建了面向装备保障的任务参数体系,从而为装备保障研究提供全面有效的任务参数信息。
关键词:装备保障;任务参数中图分类号:t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89-030 引言目前使用过程装备综合保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围绕使用过程装备综合保障相关问题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如装备综合保障基础理论研究[1],基于装备性能和rms(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装备数量预测[2]、使用阶段装备保障对象系统rm建模[3]、任务要求到保障要求转换[4]、装备保障力量编组[5]、维修保障资源优化配置[6,7]、装备保障仿真与能力评估[8]等。
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面向作战任务、围绕装备使用来开展,即从“装备使用、装备质量、装备保障”及三者间的关系出发:在实际作战和训练中,作战任务驱动了装备使用,而装备使用则牵动了装备保障系统的运行,装备保障系统的运行影响了装备的状态,而装备的状态则直接影响了使用任务的完成。
而从装备保障的角度来看,装备是装备保障关注的直接对象,装备的使用过程是开展装备保障的起点,装备使用过程描述越详细,越有利于开展装备保障。
作战任务参数是对作战任务的定性定量描述,完备、有效的任务参数体系有助于描述装备作战单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能为装备保障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数。
从作战任务参数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外的研究比较成熟,典型研究成果是《通用联合作战任务清单》[9],《通用联合作战任务清单》是一个层次化的作战任务列表,对联合作战各层次、每一项作战任务,列出了衡量任务要求的参数,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标准。
国内也开展了一系列的任务参数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这些研究限于特定的问题背景[10-14],作战任务参数的研究各取所需、针对性较强,没有形成参数体系。
外军装备保障的特点及发展方向探析作者:赵军号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3年第3期近些年来,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军队将对外发动的局部战争做为新的作战理论、新的保障理论和新的作战兵器的试验场,依靠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推出了武器装备“精确保障”的新模式,实现了保障需求预测的精确化、保障实施的自动化和保障过程的可视化,展现了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的新趋势。
研究外军装备保障的特点,对于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装备准备不无裨益。
一.外军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以美军为代表的外军装备保障建设以实现向信息化转型,把装备保障建设的重点转变到保障信息化战争上来。
(一)保障手段智能化信息化战争中,要求装备保障手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所谓保障手段智能化,就是适应信息化战争全维对抗、体系对抗、信息对抗和技术对抗的特点,依托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战场环境,以自动化检测、修复为主体提高装备保障能力。
信息化武器装备,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传统的机械化保障手段已远不能适应。
因此,外军充分利用现有军用和民用技术,抓好高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以智能化、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为发展方向,研制高技术、多功能、野战化的保障装备和抢修工具,实现了指挥手段、检测手段、抢修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全面提高了装备保障的整体效能。
(二)保障指挥网络化保障指挥网络化是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指挥控制网络化,就是以提高指挥控制效率为根本目的,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通信网络为纽带,通过软件技术开发,把部队通信系统、指挥系统和装备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起来,实现装备保障指挥与作战指挥、纵向保障系统与横向相关系统、军内保障系统与地方支援系统的有机、无缝连接,从而实现对装备保障活动进行实时有效的指挥、协调和控制,建设互联、互通、互用,建设可视化的保障指挥体系。
(三)保障方式精确化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设计精密,需要精细的维护保养,损伤装备需要精准的修理;没有精确化的保障,就难以保证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生存和再生。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优势及指挥要求1.综合兵力优势: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够充分利用多种兵种的力量,在战场上形成综合兵力的优势,使得作战单位能够更好地协同作战,增强战斗力。
2.支援和保障能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够充分发挥各种兵种的支援和保障能力,使得战场上的作战单位能够在后方得到及时支援和保障,提高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3.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平台,能够实现作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指挥决策效率和战争执行力。
4.快速、灵活和高效: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够快速、灵活地调集各种兵种,根据战场形势做出相应调整,提高作战效率和战术灵活性,从而取得战场优势。
1.统一指挥体系: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确保各个作战单位的指挥者能够按照统一的战术要求和战场目标进行指挥,提高战斗力和协同作战效果。
2.多兵种协调配合: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各个兵种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和配合,确保各个兵种在作战中能够相互支援和配合,充分发挥各种兵种的优势。
3.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平台建设: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平台,确保各个作战单位之间能够及时共享情报和指挥信息,实现战场指挥的高效和准确。
4.快速决策和行动: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指挥者具备快速的决策和行动能力,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做出决策和调整,并指导作战单位实施行动,以捕捉战场机会,取得战场优势。
总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兵种的力量,实现综合兵力优势、支援和保障能力、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快速、灵活和高效等方面。
而指挥要求则包括统一指挥体系、多兵种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平台建设,以及快速决策和行动能力等方面。
只有在充分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一体化联合作战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战场优势,实现最好的战术效果。
2021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方法探究范文 实战化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是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
装备保障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部队要全面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必须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
1确立科学理念,引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正确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依据。
训练理念是否科学合理,事关训练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推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扎实深入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益,提升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必须确立科学的实战化训练理念,尤其要强化4种意识。
1.1强化"保障力"标准意识 习主席指出:"我们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1]在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中坚持战斗力标准,就是要把提升"保障力"作为装备保障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保障力"这个根本标准来检验、衡量和评估装备保障训练的质量和水平。
平时装备保障训练质量和效果如何,战时能不能"上得去""供得上""修得好",保证部队完成作战任务,最终要体现在战场的"保障力"上。
在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中强化"保障力"标准意识,就是把"练为战""保打赢"的思想贯穿装备保障训练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提高"保障力"下功夫、做文章,使一切训练工作向提高"保障力"聚焦。
1.2强化联保联训意识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未来我军所面对的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必然是一体化联合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装备保障力量是联合作战力量构成的基本要素,装备保障行动是联合作战行动的重要组织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