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81
2012年北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12年,北京市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7·21”“11·3”特大自然灾害,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但同时还应注意到,在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益增多增强,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日益加大,实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多艰苦努力。
据统计部门调查,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95.7亿元,同比增长9%;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0.3亿元,按可比价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6476元,同比增长1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20%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19元,增长14.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9.8亿,增长36.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5.4亿元,增长2.1倍。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结构进一步调整2012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功能深度拓展,生产功能更趋稳固,生活功能日益显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
全市新建设施农业2.5万多亩、露地菜田1万多亩,全年新增基本菜田3.6万亩,超额完成年初计划任务。
新建工厂化“菜篮子”生产基地11个。
“菜篮子”标准化继续深入推进,新建6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步提升,“三品”认证产品新增250个,总量达到4520个,“三品”认证农产品比重将近40%。
农业区域合作深入开展,新建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
市民“菜篮子”供应保障更加有力。
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两个快于”的趋势更加显著。
一是温室面积增长明显快于设施农业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际利用设施面积达到28.6万亩,增长2.4%;其中,温室面积增长6.5%,达到14.5万亩,占实施农业比例首次过半。
都市现代农业的源起、现状与发展方向作者:蔡海龙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4期【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城乡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都市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再向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变。
近年来,资本、技术下乡,入局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业态,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正确认识都市现代农业,理解其发展背后的历史过程、理论逻辑和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是当务之急。
本文在梳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源起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并针对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都市农业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率先在国外诞生。
都市农业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中发展较为成熟,并呈现不同的特点。
其中,欧洲是都市农业的发源地,20世纪初德国的市民农园,是都市农业的早期雏形,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为解决城市化中的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发展了形式多样的都市农业,其共同点是强调休闲绿色、市民参与、合作经济,并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与高额补贴。
与欧洲不同,美国的都市农业偏重生产功能,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下,逐步建立以大都市为中心、大型家庭农场为主体,高度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把控国际农业产业链,实现出口创汇。
后推十年,日本、韩国为解决快速城市化中农业生产萎缩、农村凋敝等问题,推行小规模农户+社会化生产组织的模式,发展出观光农业、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等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形态,用2%的都市农地创造了8%的农业产值,力图兼顾生产和休闲功能。
我国都市农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上海先行实践,引进国际经验,并将发展都市型农业写入“九五”规划中,深圳、北京、苏州、武汉等地随后陆续推进。
2012年出台《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都市现代农业首次进入国家文件。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蔬菜保有面积,确保一定的自给率”。
农业发展工作计划农业发展工作计划120xx年,区农委将结合我区当前发展处于“三个阶段性特征”,按照推动“四个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升级,以“高效、节水、生态、安全”为基本原则,努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各项改革。
一、以农业结构调整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XX区将按照“调粮”(压缩生产性粮田面积)、“稳菜”(稳定菜田面积)、“增林”(增加林果地面积)、“精畜”(畜牧、水产高端高效)的方针,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城乡服务能力和生态涵养能力,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1.调减粮食生产面积。
XX区目前共有玉米18.6万亩,小麦11.8万亩,其他经济作物0.6万亩。
到20xx年,顺义实现粮食保有面积15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0万亩。
小麦生产淡化生产功能,突出生态功能,全面推广节水技术。
研究制定水资源超采核心区小麦退出机制。
超采核心区包括木林、北小营、牛山、马坡等四镇的部分村,20xx年计划退出小麦面积1.1万亩。
2.增加林果面积。
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农业机构调整后的耕地,本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20xx年新植果园1469亩,苗圃和平原造林2万亩。
到20xx 年新发展2.5万亩高效矮化密植节水果园。
3.畜禽以减为主,提升质量。
畜禽养殖规模逐渐减少,生猪出栏从95万头减少到65万头,肉禽出栏从1020万只减少到800万只。
20xx年,计划退出北小营镇4个养殖场,减少生猪出栏量0.8万头、肉鸭出栏量10万只。
4.发展工厂化水产养殖。
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养殖池塘从1.2万亩逐步减少到1万亩,发展高标准池塘4000亩,工厂化养殖生产5万平方米。
20xx年养殖面积减少到1.15万亩,发展高标准池塘1000亩,发展工厂化养殖1.4万平方米。
二、坚持“四个大区”建设,持续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法规类别】减轻农民负担【发文字号】朝政发[2012]7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发布日期】2012.07.16【实施日期】2012.07.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朝政发〔2012〕7号)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村地区产业升级为核心,全面深化功能区带动战略,全力落实《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规划引导、环境促进、机制保障并重,按照自主建设、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依法依规。
将依法依规、规范有序、公平公正作为加快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原则,在用地规划、项目建设、拆迁腾退、合同签订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杜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秩序。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
深刻把握朝阳区发展定位和所处阶段特征,按照规划引导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管理规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科学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
(三)坚持区域统筹。
着眼“十二五”规划建设,以资源要素统筹促进产业发展,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全区统筹、全面动员,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形成区、乡、部门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确保农村城市化扎实有序推进。
(四)坚持集中集约集聚。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科学设计产业功能,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有效提升经济规模和质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的欧洲小国,一跃成为在国际贸易赛场上屡获“金牌”、“银牌”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可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
荷兰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2013年9月,编者有幸随考察团远赴荷兰,在为期较短的行程里,对涉农科研单位、企业及农场进行了调研考察,了解了荷兰现代农业的基本状况,捕捉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亮点,现进行简单总结整理,希望能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荷兰农业的基本情况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年降水量大致为834毫米,适宜大多数作物的生长。
然而,荷兰农业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不利条件的制约。
首先,荷兰纬度较高,全国光照不足,平均仅1484小时,全年平均气温在8.5-10.90C之间,对大田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
其次,荷兰全境为低地,2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易受海潮入侵或河流泛滥的威胁。
最后,荷兰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仅有105.4万公顷,草地和牧场面积为82.6万公顷,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十分有限。
虽然荷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但是,它却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
荷兰选择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发展道路。
在种植业方面,1/3左右的耕地用于大田作物,主要产品包括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作物,产值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10.4%;园艺业所占耕地比重仅为5.7%,分为露地园艺和温室园艺,主要产品包括球根类花卉、蔬菜、果树、观赏用灌木和一些盆栽植物,其产值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39.5%。
畜牧业分为放牧型和集约型,其中,前者主要适用于养牛业和养羊业,后者则主要适用于养猪业和养鸡业。
荷兰农业的显著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即通过资金密集的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益,而这一切都需要先进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
荷兰对科技发展极为重视,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9.1%,远高于其他部门,而农业科研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3•【字号】•【施行日期】2022.04.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现将《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23日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如期完成农业“调转节”任务、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低收入帮扶等“三农”重点任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为举全市之力推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并实施,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形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都样板和首善示范。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门头沟区“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2011年1月序言“十二五”时期,是门头沟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的关键时期,也是门头沟区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有利因素,区委、区政府将带领全区人民,紧抓机遇,奋勇开拓,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到2020年,形成以旅游文化休闲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完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个绿色、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将在首都西部崛起。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阐述了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全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部署,是区委区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大谋划,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新城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门头沟区委《关于制定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落实“三个北京”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的意见》,以及区第十届党代会以来的重大决策进行编制。
规划期自2011年至2015年。
第一部分发展环境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过去的五年,是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实现战略转型的五年,是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全区人民谱写山区建设新篇章的五年。
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区县功能定位,带领全区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区域经济实现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