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宣言——卢飞宏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6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卢飞宏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一)》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一脉相承,蕴涵着深奥的哲学思想,中国道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宇宙观对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天人合一”整体观筑牢了中国武学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
庄子阐述“天人合一”,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
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安常处顺”、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以及“贵生”、“为我”、“达生”、“忘我”的思想对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易传·系辞》对《易经》所包含的“会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作了哲学上的发挥,阐明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会通之理。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人和自然相通变化之理,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依为命,共同存在,和谐发展。
《易经》是人类全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变化规律的总结,为古代儒家“六经”之首,群经之王。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是哲学、宗教、巫占、艺术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内所有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总结,具有“全部信息”的全息性和“无处不在”的包容性,乃为中国文化之本源,它是武术哲学、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根源。
《易经》强调三才之道,即三才统一一个整体,三才虽各有其道,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也是一种内在生成的关系。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纪念文圣拳华山论剑活动十周年2014年5月6日,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组织文圣拳华山论剑活动。
有来自文圣拳著名传承地山东郓城、梁山、微山,江苏丰县、沛县及天津等地的文圣拳传承人23人参加了论剑活动,同时参加论剑活动的还有道教、佛教的功高大德、居士以及社会友好,共计30余人。
文圣拳弟子聚西岳华山之巅,敬苍天,忆武侠,“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莲花争霸”,“剑啸江湖”,弘扬武学,祭拜神灵,问道西岳,华山论剑,展示文圣拳功夫,促进武术文化交流,祈福圣功发扬光大,推动文圣拳武学发展。
今年是文圣拳华山论剑活动十周年,也是文圣拳泰山论道(2013年4月20日)活动十一周年,开展纪念活动,对于重温历史文化经典,促进文圣拳武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圣拳华山论剑是文圣拳发展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活动,促进了武术文化学术争鸣,丰富了文圣拳武学文化内涵。
文圣拳华山论剑活动建立了文圣拳的主要功夫体系,同时与文圣拳泰山论道活动建立的文圣拳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了文圣拳武学的两大文化体系。
这两大体系的建立在中华武学中具有开创性,它对于推动文圣拳武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文圣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拳术之一,“文武合场”的武学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与历代先师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鲜明旗帜。
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与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圣拳华山论剑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文圣拳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
即:以文圣拳泰山论道为思想文化体系,以文圣拳华山论剑为主要功夫体系,同时与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武林中独特的文圣拳武学文化。
在文圣拳武学体系中,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是的“根”,是“本”,其内涵是“八道”文化,即“天道、地道、人道、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
“天道,地道,人道”之“三极之道”(即:天地大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之“五行之道”(即:文武大道)。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大家常听到“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那什么是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来源。
这三种不同思潮长期融合建立了我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我国大一统的格局和多种多样的文化习俗。
即便在现代,人们无论工作生活,还是情感交流,都依然残留着或多或少传统思想留下的印记。
就让笔者大致给大家粗浅讲解一下吧。
(绘画,孔子将释迦穆尼递给老子)儒释道三教的产生:(辽代,张文藻墓中的儒释道三教弈棋图)儒教——原生,汉朝国教。
也就是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主要提倡施行忠孝,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德行。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执政时,为统一海内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指导思想。
到西汉末年灵帝时,召集众多儒生勘正五经,刻于石碑,竖立在学校门口,并且昭告天下,正式把儒教定为汉朝国教。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也成为我国汉代以后的法理基础。
科举考试更让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宫廷官府,下达乡村祠堂都得到普及。
佛教——古印度传入,南朝梁国教。
也称释教,主要提倡看透世间真相,断绝烦恼,超越生老病死结束轮回。
公元前6世纪,佛教思想产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于我国西汉末,东汉初传入。
当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突厥军队攻入印度后,摧毁当地佛教基础。
不仅捣毁东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更将那烂陀寺的宝贵图书馆付之一炬。
长期迫害下,印度原有信徒为了活命不得不全部改信。
到13世纪时(约我国南宋末),佛教已经从发祥地印度消失了。
在我国,佛教也经历沉浮起落。
有时寺院僧侣遍布天下,有时全国遭受禁绝,全在于统治集团的态度而变化。
直到“三武灭佛”后,佛教才逐渐远离迫害,在宋明时期达成在我国的完全本土化世俗化。
道教——原生,唐朝国教。
属于我国古老的原生宗教。
主要提倡众生皆有灵,追求修行成仙,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各种原始宗教经过演变,逐渐形成阴阳家、神仙家等诸多初期道教学派。
儒释道三教归一 儒曰圣教忠恕为本道义之门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释曰禅教慈悲为本不二法门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道曰玄教感应为本玄牝之门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教虽分三其理则一 偈曰 儒冠道服释袈裟 紫竹红根白心芽 红莲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共一家 道祖骑青牛出幽谷关而作联曰 东鲁圣人投向吾门求至道 西域佛子曾游我国悟真空青莲古佛像赞西来古佛 近降四川少小孤苦早即悟禅 一遇马祖指破禅关 师承再得 钟吕二仙 明清两代 柏茂松坚 和光混俗 三百余年 箕子家垢 九仇叙焉 接兴佯狂 凤歌传声 醒迷一曲 普渡有缘 守先待后 功德无边袁师祖优游歌 来也瀛洲去也瀛洲我不爱世上田土我不贪人间珍馐行也潇洒坐也风流朝也醉酒夕也歌讴何忧何惧不怨不尤时而跨鹤游海岛时而乘槎泛斗牛闲无事驾扁舟往来烟波孰与俦赛过你高车驷马辏胜过你将相王侯高车驷马将相王侯不过花间露水上沤花间露水上沤空逐一尘浮有谁看得透谁人又肯丢房屋量人斗夫妻渡客舟儿女冤债主田土钓鱼钩到不如早看破看破花世界往来有渡舟有缘得上舟无缘不得求不得求甚愁忧甚愁忧把心丢把心丢休休休休休罢罢罢罢休休紧里将财舍忙裹把闲偷待到功圆满自有个无边光景乐以忘忧饮的是琼浆酒坐的是白玉楼逍遥台中常来往快乐宫中度春秋到那时行也潇洒坐也风流朝也醉酒夕也歌讴来也优优游游去也优优游游嗄嗄嗄何忧何惧不怨不尤来也瀛洲去也瀛洲华严古佛像赞 天将佛子 滴落尘世 辱之涂炭磨砺其身 幼能竭力 孝于尔亲 江堇董永 千古几人 宜有奇遇 荷师指陈 隐受衣钵 乃圣乃神 俗寿绵远 百七十春 诚如默守 兴道合真 晚授高足 无限慈仁 船开大愿 普渡斯民杨师祖自在歌 自在歌歌自在还须自己寻自在谁观自在自在观得观自在观自在心乃天之君志者气之帅庄敬者日强疏虞者日怠能舍不嫌贫贞实益堪爱无财身不穷浩气养无害涵养者虚无逍遥尘世外兴来磨墨把诗吟静处焚香将佛拜不计我身富与贫那知世人兴和败天际将我覆地际将我载日月将我照临父母将我携带只缘我与尧舜同侪是伊周一派因我自在故尔皆我忧我今如何不自爱我今如何不自在求富贵富贵不能如愿而偿厌贪贱贫贱依然随时在徒使我气血枯焦年纪衰迈怕的是无常见我反不情连我来生俱不自在不自在将谁怪将谁怪要得自在求自在要得自在观自在立志法汤铭逃生将佛赖守颜子四箴法君子三戒心要真志勿懈复天心弃伏稗还须自强不假人贷解脱万缘超出三界不慕功名功名在不买神仙神仙卖仙佛修来我亦修天地坏时我不坏自在歌歌自在者等自在真自在者等自在才自在惟愿同人歌自在歌得自在皆自在雨辰道君像赞佛门弟子 乃有真人 真人诞降一介小民 备当难苦 历尽酸辛 不为浊富 甘守清贫 能守色戒 不染一尘 明师一遇 道集乃身 前知祸福 至诚如神 三教一贯 普渡迷津 扣门声急 皆为开门重阳再世教续诠真王师祖生死歌人生百年终归死问君想死不想死凡人己生而失生志士未死先学死直之生也死犹生枉之生也生犹死若要知死而知生先求知生方知死贪生欲得生不生怕死学个死不死盖人死生不死心心不死兮身必死山河大地尽轮回轮回又生必又死二三更梦原非真千古吉人皆有死世间物类有长生世间人类尽学死总说人为万物灵那知人先万物死非是天生人不生只缘人死心未死心生每多凡心生凡心生兮圣心死心生每多人欲生人欲生兮天理死心生每皆勇知仁勇知仁昏神明死心生每耗精气神精气神消元阳死你想此时生不生你说此时死不死所以茫茫宇宙人个个有生个个死祖师慈悲又慈悲当头一棒明明指教人不死要死心心死如灰神不死我今仔细为斯言的确是寻常真如理果能涵养筑心牀神完气足快活矣日新又新日日新岂非神仙真种子凡人都想得长生长生不难难心死死心跳出鬼门关做个长生永不死从来大道非人不传得其传者寡矣孔门一贯心传曾子得之如来三乘妙法迦叶得之道德五千秘旨尹喜得之学道者多得道者少历秦汉晋唐朱元明清数千年来圣人之道未坠于地我师祖承三圣人教统为五大族宗师袁传之杨杨传之王王传之畏之杨先生继往开来阐金绳之觉路发聋振聩俾愚昧出迷津由高峰而创建定香由定香而化及卧龙不畏艰难不辞辛苦教导多方被泽者众今者蒙三祖师在天威灵得诸仙佛飞鸾显化重经觉世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方大光明无微不照诵此经者信心奉行能生八万四千智慧解黏释缚道岸同登矣诸生其勉之 民国三十年壬午八月 日后学鲍云龙 谨识 夫三教之书盂止万经千典两间之气匪特水溢出陆盈浩然充天环宇瀛无无有有汉焉蕴于浑噩色色非非执中贯一似日月之照临四海性命归一若乾坤之覆载永安其有守元抱一如江海之灌注不竭讵非天然之真机而循行不悖耶不见夫忠恕之旨储于大中乎不见夫慈悲之妙贮于正觉乎不见夫感应之精寓诸清净乎此三师演三教之道统玄宗良有以也盖维胤千里之遗训调协阴阳肇四知之宗风宣扬奥义至于承斗阙之灵威超提苦趣者更莫之能喻也余不敏所阅灵文宝偈不可谓之不多皆电光石火无可捉摸惟三师阐扬之经实启三教精微之极发秘浅匿闻聋开盲间度人之舟揖济世之津梁也深愿持者漏心骨明辨笃行无负 三师悲天怜人之苦衷超凡人圣之只意 尔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秋八月古遂川后学求真子韩辅国谨识并言天道之源始出于天而代天阐道者惟 太上老君考混元圣纪目三皇以至虞夏商周时东传孔子名儒教西传释迦名佛教其名虽异其理则一斯道绵绵于今厥惟我明师袁先师深明其道相传各省吾蜀惟拂云杨先师得其正宗相传者缘惟源清王祖师得其教旨三先师皆蜀北隐君子也生成圣德腹隐天机默老君道义神悟孔子释迦之遗教阐明道学之渊源开化后生以救世立大愿而遇明师获其秘授临了道时曾语门人畏之杨夫子云儒释道归一统继得斯道于子大开普渡之门诚心济世而渐乐治平合盘托出而授之夫子唯唯秉承三先师教统利益承七非祈祷不为功须颁赐科仪经典以通玄界而昭感格是以椐夫子发愿募资刊版今已告成订期于壬午八月初藉青堤渡清虚观祖堂演仪重经生等设飞鸾于亭阁恳祈三代祖师颁赐经文九日经功告竣果如所愿祖师挽鹤而作经义名曰三教真诠妙经生等遵杨夫子论尅日出版广为流传若有翻印者存亡尔利如有持诵者如愿所请获福无量也是为叙 民国三十一年王午岁遂川沐恩 弟子 朱云关谨识王午年设鸾于青堤渡清虚观八月初三子刻朱论 镇鸾天君诗曰 五龙蟠踞镇青堤涛涛浒水白洒西铺种槐花求佛印沱排柳树若烟迷明月高悬秋夜淡柺严缓诵晚星稀东山寺里钟声叩道统人和露玄机慨自木铎东传世风自厚记知火炎西焰礼教顿亡炎德隆兴旺庶沐熙耗之化宋运丕焕赤子沾摩序之仁及兹世际膻衣冠废坠不幸沐诸仙不吝金绳之撒屡叨三圣常传玉尺之书扶正俗而返古风瑞同麟吐阐玄机而参太极美济凤圭兹尔蜀北群生略知穷源探本壇开三教深望振瞆党聋恳锡鸾音垂经救灵危之世用极蚁悃祝诞表葵藿之忧据尔诸子午后一函咱己飞辇投呈桂阁 帝君阅竟捻须莞尔而叹曰传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今汝等临崖勒马能乎否乎或未之判也姑念情词恳切俟转奏玉帝核夺再示可也咱奉帝命毕转谕尔等知之毋得意志纷政自干罪咎此谕诗曰示罢鸾音火辇驱踈星几点布青堤精真三昧原无二治乱持危奥在兹立壇主宰雨辰道君诗曰至道无私信可凭儒释道教宫常经等闲实践休虚妾万殊一本同根生俺临鸾台谕尔诸子知悉昨日亥刻镇鸾天君星诣柱关一函为尔等恳祈垂经化世演仪习礼各辞文帝会同武帝转呈金阙 玉帝览毕愤然曰二卿自庚子飞鸾显化至今轮回一更甲子几转矣而垂经作谕不啻塞海堆山究之实践者有几何归真返朴者又有几何迄今未劫己成尚欲作解衣抱火之举乎碍难允准毋庸妄干时文武二帝出班捧简俯伏战慓而奏曰天地之大苍生禀性不齐古今同然自庚子阐教开化至今诚如圣谕第以兽中有麟禽中有凤而人类岂无善者钦倘长此不教则礼乐衣冠从兹颠倒道德文化自此沦亡伏恳天颜姑容所请臣等曷胜盼祷之至 二帝奏毕玉帝色稍济赐归班讫继日所呈立言与立德立功并重淑世共淑己淑人同尊所呈垂经一举姑念恳请殷诚准节垂三教真诠妙经一卷诏俺捧示临鸾训尔及门诸子此次经传三教根归一家为至大至重之举务期严肃忱诚以昭感格鸾台香烛供品必须清洁鸾楼前后焚柏以除秽气倘有不遵则枉费功夫也再今晨所呈之函词明意达他无脱略之处饥尔云程杨生知之道衍及斯于焉将坠厚望生砥柱中流独出撑天之手肩挑半壁常存救世之心合三教为一门慈舟普渡挽歧途归坦道彼岸同登切切勿违此谕诗曰潇潇秋雨镇青堤桂蕊清香拂面吹翘首高峰增感慨开来既汝继汝谁八月初四日子刻殊谕道德天尊诗曰奉命垂经义不辞先天大道及门知从兹针破因龙眼明镜台中证菩提 三教真诠妙经赞 洪濛甫剖混沌初分两间正气塞乾坤奥义莫与伦亘古亘今包罗万象春志心称念 香云衍庆天尊三称叩静心神咒太上台心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固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净口神咒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净身神咒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对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身形急急如律令金光神咒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忘形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徹五气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玉皇降光律令敕解秽神咒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恒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土地神咒此间土地神之最灵通天达地出幽入冥为生臣传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书玉清急急如律令志心皈命礼道本忠恕学贯天人承卧雪之高风无挂无碍开回天之至性不灭不生慈惠为心阐十六字薪传受授养教在念发三千众儒学渊源周游蜀川显灵通而频撑宝笩遍观宇宙著圣迹而广种福田涪江起色蓬岛生春感应无穷神明昭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弥罗开天青莲古佛 三称九叩志心皈命礼性淑四知学遵三畏著清白之雅庆象化无为阐玄妙之梯航规模毕具磨光刮垢探月云溪错节盘根定光古寺盐南浪迹梦觉黄粱蜀北醒迷机参紫府啸傲烟霞而赐山高卧潜消劫运而蜀土咸沾圣德崇高玄功广博大悲大愿大仁大慈应化无穷华严古佛 三称九叩志心皈命礼槐堂衍(演)派天禄流辉放弃形骸每御灾而捍患了明心性常说法以渡人施来一点灵丹功能回生起死参透三乘妙谛情殷继往开来隐炼高峰禅关独辟彰明大道圣域咸跻功并赤松玄宗黄石飞身蓬北留迹定香灵应堪钦存亡依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玄壇主宰雨辰道君三称九叩 尔时文宣圣王释迦如来太上道君宴坐三教宫中宣诏青莲古佛华严古佛雨辰道君至宫展拜赐坐已三教圣主乃霭色同声而言曰运值下元时当未劫秦王鞭石顽物总不点头娲皇补天彼苍终有漏眼月圆复缺器满则倾虽天地之气有升沉古今之数有盈虚而圣王之道无毁灭人定胜天之说岂谬言哉汝等功德周隆宠受天爵欲抷斯民于水深火热之际援䧟溺于狂波险浪之中其有妙策乎雨辰道君端笏垂绅出班再拜而奏曰今因主教后学杨生云程等心殷救世欲返古风志愿三教统宗望期万殊归本是以恳呈末职颁赐经文用振聩聋而奠环宇伏愿圣慈宜扬妙义俾得经文演处懦以立而顽以廉慧性生来智者过而愚者及八德池中赤莲吐艳九曲河下白水澄清天地咸宁群黎共乐未职无仼翘企之至是时三教圣祖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儒释道阐三教同宗精气神充六根永固分之则穷合之则达其理显然其由昭著不待智者而知之也盖原释教有体而无用道教有用而乏体儒则体用兼备是以诚正修齐治平之学明明德新民知止至善之功也无人我众生寿者之义亦即虚无寂静之道也会参三教之秘旨其实一贯之渊源圣意精微下愚难测问津无路入室无门而外望宫墙不见宗庙之美内观神室徒求想象之形因而歧路异出鱼目直混蚌蛛百术纷传豹迹伪称麟趾旋兼传未得人受非正道假而复假藉邪说以诬民真理失真诚坏群而败类若不振救难望承平道君其将三教之真诠转至清虚鸾亭挽鹤而垂经义 道君唯命己乃同 青莲古佛 华严古佛 运动鸾言而演经义曰 三教真诠妙经 上品 慨自天地开辟分子丑而判决洪濛人物生成立阴阳而剖别昼夜三才奠定五行权兴四象调和二仪辅佐八卦互卫七政同施日升月恒转一万二千之气数寒来暑往运三百六十之周天云行雨施品物流新于大陆斗转星移甘露沃化于上池凤凰来仪东鲁圣人岳降莲花献瑞西竺佛祖嵩生世衰道微函关传五千言之道德朱横翟纵泗水冠百王之大成三大圣人其用不同其体则一施之于家而家齐施之于国而国治施之于天下而天下平以之修造己身必跻贤关圣域以之放诸四海定卜内圣外王曰圣精一曰道真一曰三释昧工夫皆有次第曰性命曰玄虚曰锻炼层序自有后先诸子既未升堂奚求入室兹宜妙诀不亚顶灌醍醐继指薪传何殊唇嚥玉液机缘难再勿为过耳之风岁月如流直击当头之棒重同赵氏之璧贵若燕王之珠须臾不离亵渎则招罪戾学而时习宝贵则结丹铅浅语醒常人焉能扯前盖后俗语通大道并未指东画西添油燃灯画璧龙只求书点明心见性睹全豹弗用管窥勿忘厥旨谨凛且明 道君演说上品经已时有 济癫祖师拐李大仙 南极仙翁 钟离老祖同临鸾阁合掌同声而说赞曰 大道提纲朗若星三教同源亘古今红花白藕青荷叶一本传来圣与神三教真诠妙经 上品终三教真诠妙经 中品曷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生化思之人秉阴阳之感受全凭一点先天体具乾坤之生成原属二五之妙合胎元满足瓜熟自然蒂离合辟无乖胞开容易诞降其时性凝太极命归两仪率其性而伦常克尽成义成仁修其道而寂静无为存忠存恕扫灵台之杂念日月同明垂宝相之庄严风雷顿息缓吹无孔之笛鼎乃调和少藉有灰之媒婚姻联络头端身正舒偏体之筋皮口闭帘垂空一切之色相如猫捕鼠反照重在回光似凤求凰双飞即得同乐神机活泼求子午之周天心体广胖勤卯酉之沐浴知雌守雄交通心肾出玄入牝填取坎离不睹不闻纳天地自然之气无声无臭领天中正定之纲前三后三三三炼成九转天五地五五五会合大园昆仑顶上会真人偃月炉中寻咤女鹊桥高驾神水由华池生来猿意谨收莲花自镜台开放脐轮对过由夹脊而至双关肺窍全通从泥丸以归一气敛金培木公母鞠育婴儿用北泻南龟蛇驯伏真武龙吟虎啸慧剑出而息止风雷鱼跃窎飞添珠结而泽环上下三百六十骨节有窍皆通八万四千毫毛无孔不利六滔不染三业悉蠲(娟)魔剑斩而邪鬼除天空朗而风鸭纵使陋巷单瓢其乐不改须知曲肱画寝至昧无穷王禅之地老天荒毋急杞人之虑孟轲之负隅攘臂不劳冯妇之忧寿并松青河洛图书默印神游碧落金玉辇陛承恩同时外果力行内丹巩固缘随善结矜悯孤独贫穷福自己修拯救世缠苦恼八百功完活人为慈悲心愿三千善满济世乃神圣首功天门大开仙侣原多忠孝佛国至近丘众不少菩提道不远人总在敦行曰用功无退步尤须贵惜年华七祖同超九玄并荐子孙被荫后嗣蒙庥苟能践履经言管教立证佛果俺洩乾坤之秘以成擲地之声生领苍槀之诠而作撑天之柱道君说是经己鸾翔凤注鹤午鹿鸣祥云绚彩玉尺流辉时有救苦真人 慈航尊者亚圣孟子及诸天仙众异口同声而说赞曰洪濛一窍自此开三教玄机侪汝侪只因欲挽狂澜切宣垂秘宝证莲台三教真诠妙经 中品终三教真诠妙经 下品窃以妙道真传信可射穿九重铁鼓真诠尽演量能透悟不二法门慧目遍观众生之良莠不一慈心慨况及门之智愚悬殊当知既淡风尘人事之体行须尽赤修仙道伦常之法度宜遵在家言孝定省无间于晨昏为国竭忠贤奸须分乎舍用兄友弟恭免贻然箕煮豆之诮夫和妻顺永偕调琴鼓瑟之欢永盟车笠信义保重平生坚辞夜金清廉芳传百代心火明灵礼道有方肝木条畅仁道无忝脾土敦厚信道自立肺金清白义道克全肾水无亏智道聪敏倘使行为暴戾百贱丛生贤先败而真阳不固反智为愚心继伤而真阳失偶废礼成顽肺再损而元气耗丧罢义专横肝终蔽而巽风鼓荡变仁为恶脾复残而枢纽停止败信为诈于是后天熄灭先天沦亡黄泉既近青莲何生空负椿萱之劬(曲)劳深惭天地之覆载悔将何及爱莫助之值此道在目前缘生足下领悟者虽愚必明铁棒自有成针日先进者升堂入室药苗岂先结果期循序以求切勿盲修瞎炼依时而作务使夕惕朝乾斩顶上之三尸除腹中之六害莲花台上不乏仙真蓬岛山中平忝隐士兹尔及门等毋辞妄诞毋攻异端以心印心根深自然蒂固将善勉善果满方显功圆勿謟富而欺贫不矜不伐休损人利己无觉无偏寓大道于教中宏宣圣德凭本力于化内广种福田培植英材裕民与裕国并重敷扬教典挽世和挽劫同功清浊当分因人以教智愚宜别随遇而安异日龙华会上喜宴琼浆他年鹤羽氅(广)中幸添仙珮(凤)经文浅短意味深长诵若汤盘佩如下玉 道君说经已毕天花乱舞仙乐其鸣时有碧眼禅师 赤脚大仙太白星君 宗圣曾子同为顶谢称扬而做赞曰经传三品演真诠清浊分明别后先道破古今天地秘资生万物法无边收经偈 道撑天地不古不今真诠何异春雷声惊醒个中人彼岸同登永远奠乾坤志心称念弥罗开天青莲古佛三称九叩应化无穷华严古佛 三称九叩 玄壇主宰雨辰道君 三称九叩三教真诠妙经 下品三教真诠妙经跋教无分三总以化民成俗为宗旨儒也佛也道也理原合一自后世分之为三遽(量)谓儒之学不同于佛佛之学不同于老此是彼非互相排诋皆非三圣人之微言至理也然老生于周著道德五千言皆切时势人心旨合王道佛生于西其地不同演说楞严金刚化成西域岂外圣功孔子生周之末当时人心愈趋愈下所著论语删述六经冀其挽頺风振末俗复还于敦厐(原)之世故天生圣人无非为世道人心者也孟子曰禹稷颜子异地则皆然三教之理其所以不同者惟出世与人世耳以之修身治世又何所不同哉我三先师袁公明心杨公拂云王公源清抱犬中至正之学亦清净亦禅寂可为儒可为佛可为道也惟其微言妙论惜人不得而闲焉今三先师奉 上帝饬令我王老恩师飞临清虚鸾亭传演三教真诠妙经一卷论三教合一之旨言微而旨远其所以悲怜世道人心无不周且备也彼儒者之非佛非老僧羽之互为競异者得是经而详读之当不自以为栖鉴也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九年 壬午岁仲秋月监亭杨畏之跋撰袁祖师醒迷歌疯僧蹊跷疯僧蹊跷疯疯癫癫乐逍遥往前看尽都是衰草往后看满地落花飘吾也不观山玩水吾也不叹叙渔樵踏着我的鞋儿披着我的敞袍行路快如风两足甚轻抛游遍了三千世界历尽了万倾波涛清风随我走明月来相招驭气归来但只见四面烟云绕龙台寺内钟鼓敲跌座而坐绵绵息调众弟子合掌皈依细听吾说些窍妙讲些根苗有缘的终归大道无缘的难遇仙曹勤修的吾有指教不修的吾有开消非是吾这般性傲言语蹊跷皆因佛法人间少如来也不许乱教如今人真道他不要当做鸿毛抛假的爱如宝费钱不辞劳邀起到处跑渡人越荒郊旁门与左道秘密把人邀一齐拜师保都想上凌霄有人去劝他他反把人笑有人去引他他反说不好嗄嗄这等人见识不高根基也小不上吾的大愿船不识吾的玄机妙他见吾疯疯魔魔颠颠倒倒他见吾五晕不戒言语蹊跷想拜吾的门见吾是狂老想求吾的道未来有开消嗄嗄那晓得这等人难知吾的巧难知吾的妙传了他不知说了他不晓吾本非癫吾本非傲又非是把他脸扫又非是把他不要我要看他心儿真不真脾气好不好嗄嗄那晓得这等人他才无缘又不识道总要吾口口亲传总要吾步步亲教又要吾赐他衣钵赠他法宝嗄嗄这等人道也不修身也不保德也不积功也不造那有这样便益这样轻抛殊不知成仙无多巧作佛无多妙几句就说了破出先天奥回头急早修莫说还尚早讲什么释典丹经说什么六经奥妙这都是料货多了理太繁了看不尽了学不完了光阴过了赶不赢了大限来了快快修了莫因循了吾要去了会不倒了论修行读书也好不读书也好男儿汉也好女儿家也好只怕人不苦修那有个不得成道吾当初入了空门历年多少遇着真师人人不晓吾就密修密炼一心向道日每间或烧性香或睡一觉拜十方诸佛或游寺院荒郊任人恼任人欺任人笑吾也不怪他吾也不火冒吾。
儒释道三教合一、三位一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佛)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一文,通过对唐代三教讲论的具体考察,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
明代儒、佛、道三教的合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综合的考察,即三教合一思想在明代的滥觞及其流衍,三教堂(或阁)的出现,以及士大夫与佛、道人士相交成风。
明太祖朱元璋首开明代三教合一风气之先。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宝座,得佛教名僧道衍(即姚广孝)之力不小。
于是即位以后,对佛教多有佑护。
成祖朝时大量善书的编撰,说明三教合一的观念已得到朝廷的普遍提倡。
如朱棣在《孝顺事实》一书中,显然已将儒家之孝道与道教的感应思想结合在一起。
除《孝顺事实》外,明成祖还敕撰《为善阴骘》一书。
通过“阴骘”观念,教化民众行善积德,从而使儒、佛、道在“阴骘”观念上趋于融合。
王阳明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观念的流衍或变迁中,王阳明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以前,固然明太祖、成祖倡导三教合一,亦有学者宣扬三教合流。
然究其本质,不过是藉佛、道的威慑作用,暗助王纲。
所注意的是佛、道的善化功能,所采用的方法亦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援佛、道助儒。
而王阳明则不同,他是援佛、道入儒,创制心学,其影响及于整个晚明思想界。
尽管阳明集子中也不乏辟佛之言,而其根本则由王门后学陶望龄一语道破天机,即“阳抑而阴扶也。
使阳明不借言辟佛,则儒生辈断断无佛种矣。
第二节、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教”的说法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到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时已允许三教同时存在。
这一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是在唐朝。
武则天“开国之初,即于明堂举行三教讲论”,后又令人撰写《三教珠英》一千卷。
在此之后,唐宋君主大多主张三教会通,唐玄宗、宋孝宗都是著名的例子。
到了明清社会,三教合一甚至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所体现。
儒、释、道三教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儒教是孔子,佛教是释迦牟尼,道教是老子或太上老君,这些圣人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有相当不同的认识和说明。
儒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常,留心现世的实际问题,是所谓“人世”的文化;佛教、道教关心如何解脱,对现世的事物没有什么留恋,是所谓“出世”的文化。
在出世的文化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佛,追求一种不生不死的涅架,脱离生命轮回的苦海,去体会“一切皆空”;道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仙,炼的不管是外丹还是内丹,要的都是长生久视,从理论上说生命是永远可以存在下去的。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儒家也表现得非常现实,他们并不关心死后会怎么样,但是相信子女能够延续他们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人往往会把子孙后代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在心性修养这个问题上,佛、道二教表现出特别大的优势,佛教的禅学,道教的内丹学,都有一种非凡的宗教魅力。
三教既然有这么多差别,矛盾与冲突也就免不了。
在中古社会里,统治者有时灭佛,有时灭道,但是最终也没有把任何一方灭掉。
三教同时存在,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佛、道二教攀附儒家,认为佛道可以“辅助王化”,站在佛道自身的立场上,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用”等主张,当然里面始终夹杂了佛、道二教的冲突与融合,这里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第二个过程是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这里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三教共融一、儒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视。
儒学对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社会价值观:儒学倡导“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关注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家族伦理:儒学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尊卑有序、孝道至上,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教育体系:儒学推崇读书求知,强调教育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儒家经典成为古代中国士子必读的重要内容。
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道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对中国文化、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1.自然观念:道教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追求真善美,并倡导个体应顺应天理、守住本心。
2.禅修修行:道家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禅修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3.医药理论:道家在医学方面有很大贡献,形成了“阴阳五行”等理论,这些理论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医药学。
三、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传入后经过本土化发展,在中国文化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佛教在社会、艺术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心灵解脱:佛教强调超越世俗的束缚,通过悟性来寻求解脱和内心平静,对于个体心灵上的满足提供了解决方案。
2.艺术表现:佛教对于中国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刻画了不同佛陀的形象,传递了佛教教义。
3.社会福利:佛教强调慈悲和利他,通过建立寺庙、修建桥梁等社会公益事业来提供帮助。
四、儒、道、佛三教共融的意义儒、道、佛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渗透并共融,在中国人民心中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
三教共融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互补共存:儒家重视人伦道德,道家注重自然天命,佛家关注个体解脱。
三者通过相互借鉴和互相补充,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样性。
儒道释三教合一之中国文化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大国之一,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的文化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向世界辐射,并与欧美、日本等国为代表的主流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融汇,这样的交流对于新的历史时期内国际文化的推动与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余年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明最主要的也是最为学者所重视的是其文化的连续性,这在世界其他文明中很少见到相似的例子。
中国文化从其连续性角度来说,似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保守性,但只要认真解读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其实并非由单一文化发展而来,它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它是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所以从多元性和包容性角度认知中国五千余年悠久文明,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目前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无论对于国际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而且对于建构新的国际文化秩序,都将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今天我从中国文化多元性角度,向各位简略介绍一下中国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倡导的文化精神。
1、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流意识中国文化构成的要素是儒道释三教,中国文化可称为儒道释三教合一之文化。
正如我们研究欧州的历史文化必须认识到基督教对这一地区带来的深刻印记一样,认识中国文化必须从儒道释三教作为切入点,这是开启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通常称为儒家或儒学,其创始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化符号意义的孔子(前551—前479年)。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旧的秩序正在不断破坏中,而新的秩序还没有能够稳定地建立起来,所以这个时代的文化体现出一种探索的精神,中国的全部文明史中,这一时期的文化最具有开创意义。
可以说,中国后来的一切文化流派和思潮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研究中国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着手,否则便会产生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感慨。
1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宣言
(2016年4月10日)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历史长河中,从先秦百家争鸣
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
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勃兴,直到明清儒
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确立,展现了中国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
想文化画卷。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
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
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五千年文明,凝聚了灿烂文明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
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
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儒释道三教各自发展,
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中国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
的命脉。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
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
2
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中国思想
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
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三教合一文化形态与儒释道三教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和谐发展。三教合一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儒
释道三教发展与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对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承前启后,
将中国思想文化和文明推向了巅峰,对中国社会、哲学、思
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
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教合一文化特征具有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独创性,是
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的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
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中华哲学、思想、宗教文化
的高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教合一文
化吸取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
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三教合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中国多元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教圣人,同
出一源”,宇宙同根同归的整体观和哲学观是儒释道三教合
一文化的理论基石。三教同源,相济相补,破旧立新,万法
归一,三教虽殊,同归于善。三教合一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
3
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其包容、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构建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
三教合一文化是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闪烁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思想智慧之光。三教合一文化博
采众长,海纳百川,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精华,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统一性; 儒
释道三教的发展与融合,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成为
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弘扬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中
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合一文化具有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以及普世
价值观、共生意识和主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优良品质
和自强精神所在,代表了中国人高尚的人格,体现了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和进
取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三教合一文化包容、和谐思想为现代社会处理多元
文化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与借
鉴,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社会文明与文化冲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合一文化对于重建中华民族道德宗教信仰体系具
有重要作用。三教合一文化具有“导民向善”、道德教化的
社会作用,其思想精髓已深深的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已
成为广大民众信仰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广大
民众心灵归宿和理想精神家园,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战
4
胜困难,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
思想源泉,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社会意
义。
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
中国宗教向世俗化、大众化的转变,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兴盛
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体系的重要
思想基础,影响着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趋势,以三教合一文
化为教义的众多民间宗教和信仰,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
到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教合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文化
遗产,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
的前途密切相关。丰富多样的儒释道文化大融合,促进了中
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解放和创新,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
民族的精神生活; 三教合一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心怀苍生,济世救人,以及平等、和谐的思想和普世价值取
向为今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恒久的推动力。
尊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思想和文化力量,促进中华
民族思想文化的繁荣,带给中国人自信和强大的灵魂,推动
社会进步和历史向前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弘扬三教合一
文化,以和合智慧之道助燃世界文明火炬。中国人有勇气和
智慧接纳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的精粹,促进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融合,形成适应现代文明需要的精神力量,从而推
5
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兼容开放,和而
不同,促进文化和合进步和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中华
民族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文化,构建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
思想文化体系,汇聚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促进中国人思想
文化解放运动,形成精神信仰和强大的思想力量,让中华民
族思想文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克服几千来封建专制对大众思想文化的桎梏,挣脱精神
思想的枷锁,激发中华民族的原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中国的
“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观,促进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
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让中国人善良之本质得到
彰显,让崇尚正义和精神洗礼人们的灵魂,让三教合一文化
滋养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让民族自由、平等、幸福之花
在中华大地上竞相绽放。
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以其中华民族文明智慧之光照耀
神州大地,让中国人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指引社会发展前进
的航程,筑起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长城,为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和平
与繁荣,以及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而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武学思想文化探索研究)
6
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圣拳代表性
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
术名家,《文圣拳》著作作者,《文圣拳武学研究系列丛书》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