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格式:pdf
- 大小:397.32 KB
- 文档页数:6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1. 概述氧化石墨烯是一种有机功能材料,具有优良的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和电性能研究进展。
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氧化法、热氧化法等。
其中化学氧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化学氧化法的原理是通过强氧化剂来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碳原子,形成氧化石墨烯。
一般选用的氧化剂有硝酸、硫酸、过氧化氢等。
以硝酸为例,其反应式为:C + 6HNO3 → C(NO2)2 + 2CO2 + 4H2O + 2NO2C(NO2)2 + 3HNO3 → 2CO2 + 4NO2 + 3H2O制备过程中需要先将石墨烯与氧化剂混合,然后在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下进行反应。
反应过程中还需加入还原剂如羟胺等,以消除氧化剂的副反应。
3. 氧化石墨烯的电性能研究氧化石墨烯的电性能主要包括电导率、电容等,其性质由制备方法和结构决定。
3.1 电导率氧化石墨烯的电导率较低,但可以通过还原反应得到还原石墨烯,使其电导率增强。
还原反应一般采用高温还原法、化学还原法等。
以化学还原法为例,需要引入还原剂如氢气、氢化钠等,反应式为:nCO + nH2 → CnH2n + nH2O还原后的石墨烯电导率可达到金属的水平,可作为导电性能优良的电极材料。
3.2 电容氧化石墨烯的电容主要包括电化学电容和双层电容。
电化学电容指的是在电解液中利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官能团和电离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存储电荷的现象,该电容的特点是容量大、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
双层电容指的是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形成一个双层电位差,使其具有储能的能力,该电容的特点是充放电速率快、能量密度高。
4. 应用前景氧化石墨烯具有优良的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多种领域。
在电池领域,氧化石墨烯的导电性能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在超级电容器领域,氧化石墨烯的电容可使超级电容器具有高能量密度;在传感器领域,氧化石墨烯能够通过改变电性能来感知环境变化;在生物医学领域,氧化石墨烯可用作药物载体或医用材料。
电化学沉积石墨烯电化学沉积石墨烯是一种利用电化学方法在导电基底表面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可控性强等优点。
通过在电极表面施加电流或电压,在适当的电解质溶液中,可使石墨烯通过还原反应从溶液中析出并沉积到电极表面上。
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对石墨烯的定向生长,控制石墨烯的形貌和结构,为其性能调控提供了可能。
电化学沉积石墨烯的原理基本上是通过在电化学条件下还原石墨烯的前体物质,将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沉积于电极表面。
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场的作用,石墨烯的前体(如氧化石墨烯)在电极表面上发生还原反应,最终形成石墨烯结构。
通过调节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可以实现对沉积石墨烯的厚度、形貌、结构等方面的控制。
在电化学沉积石墨烯的过程中,电解质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常用的电解质有硫酸铜、硫酸铁等。
这些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化后能够提供氧、硫等原子给石墨烯前体,以实现其还原的目的。
同时,对于特定的石墨烯前体,还需要选用相应的电解质以获得最佳的沉积效果。
电化学沉积石墨烯技术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调节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可实现对石墨烯的质量、形貌和结构的精确控制。
相比于其它制备方法,电化学沉积石墨烯所需的设备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大面积、大规模的制备。
此外,电化学沉积石墨烯还可以在各类导电基底表面进行制备,为其在电子器件、储能器件、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电化学沉积石墨烯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其所制备的石墨烯质量和结构受到电沉积工艺的影响,需要在实验中进行较多的优化工作。
其次,电化学沉积石墨烯通常需要较长的沉积时间才能获得理想的石墨烯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此外,电化学沉积石墨烯技术中存在着一定的前体物质的选择和前体还原程度的控制的难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综合来看,电化学沉积石墨烯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石墨烯制备方法。
摘要: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对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特性、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引言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体,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
自2004年石墨烯被发现以来,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对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特性、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期为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1. 机械剥离法:机械剥离法是制备石墨烯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通过将石墨片在金刚石针尖下进行机械剥离,可以得到单层石墨烯。
2. 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
该方法在高温下将碳源气体在金属催化剂上分解,形成石墨烯。
3.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制备石墨烯的新技术。
通过将石墨烯前驱体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石墨烯。
4. 微机械剥离法:微机械剥离法是一种基于微机械加工技术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通过在石墨烯上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剥离,从而获得单层石墨烯。
三、石墨烯的特性1. 优异的力学性能:石墨烯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是已知材料中最强的二维材料。
2. 良好的电学性能: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导率,是已知材料中最高的二维材料。
3. 热学性能: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热导率,可以有效传递热量。
4. 光学性能: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吸收和光催化性能。
四、石墨烯的应用领域1. 电子器件: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可以应用于制备高性能电子器件,如场效应晶体管、晶体管等。
2. 能源存储与转换: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
3. 光学器件: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可以应用于制备高性能光学器件,如光子晶体、光学传感器等。
4. 生物医学领域: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等。
五、结论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防腐涂料的应用在众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针对海洋工程、桥梁建设以及地下管线的保护等,具有非常高的需求。
而传统防腐涂料因环境不友好和防腐蚀效果差等限制因素,急需得到有效的更新与优化。
为此,本篇文章将对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1. 材料准备在制备过程中,我们主要需要石墨烯、树脂、颜料、溶剂等材料。
其中,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导电性、高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使其成为防腐涂料制备的理想材料。
2. 制备工艺首先,将石墨烯与树脂进行混合,通过超声波分散技术使石墨烯在树脂中均匀分布。
然后加入颜料和溶剂进行搅拌,直至形成均匀的涂料。
在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以保证涂料的性能。
三、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的性能研究1. 防腐性能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能。
由于石墨烯的独特结构,其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可以有效地阻止氧气、水分等腐蚀性物质的渗透。
此外,石墨烯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可以有效地将金属表面产生的电流引导走,避免电化学腐蚀的发生。
2. 耐候性能经过实验室测试和实地测试,该涂料的耐候性能表现优异。
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高温、低温、湿度大等环境下,其性能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得益于石墨烯的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
3. 力学性能由于在涂料中引入了石墨烯这一高强度材料,使得涂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该涂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可以有效地抵抗外界的物理损伤。
四、结论通过对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我们发现该涂料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能、耐候性能和力学性能。
这得益于石墨烯的独特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此外,该涂料还具有环保、无毒、无害等优点,符合现代防腐涂料的发展趋势。
因此,我们相信石墨烯基复合防腐涂料将在未来的防腐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要求与电化学性能改善策略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的碳材料,具有极高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力学强度,因此被广泛研究用于电池领域。
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要求,以及一些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策略。
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要求主要包括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方面。
首先,高能量密度是电池的核心性能之一。
石墨烯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导率,可以提供更多的储存空间和导电路径,从而提高电极的能量密度。
其次,高功率密度是实现快速充放电的关键。
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和热导性可以提供更快的离子和电子传输速率,从而实现高功率密度的要求。
此外,长循环寿命是电池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石墨烯的高力学强度可以提高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延长电池的寿命。
最后,低成本是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要求。
石墨烯的可制备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降低成本并实现工业化生产。
为了改善石墨烯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优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化学还原法等。
通过改进制备方法,可以提高石墨烯的质量和制备效率。
其次,改变石墨烯的结构和形貌。
石墨烯可以通过氧化、还原、掺杂或功能化等方法进行修饰,以改变其表面性质和化学活性。
这些改变可以提高石墨烯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第三,构建石墨烯复合材料。
将石墨烯与其他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进行复合,可以充分利用各材料的优点,实现协同效应,提高电池的性能。
第四,设计石墨烯基电极结构。
石墨烯的二维结构可以为电极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离子传输通道。
通过调控电极结构,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最后,开发新型电解质和界面材料。
石墨烯和电解质、电极之间的界面是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开发更好的电解质和界面材料,可以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要求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
石墨烯、三维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摘要: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仅有的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其厚度为0.335 nm。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及导热性能。
利用其优异的性能并和其它材料进行复合以获得更优渥的新型复合材料,使其在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废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石墨烯;三维多孔结构;氧化还原石墨烯是碳族材料的基本单元,表现出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超大的比表面积、高的电子迁移速率、良好的化学性能、良好的热导性等,因而应用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纳米电子器件、碳晶体管、光电感应设备、储氢材料等领域。
一、石墨烯的常用制备方法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等。
关于石墨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技术和功能应用研究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球磨剥离法、碳化硅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固态碳源催化法、氧化石墨还原法、石墨插层法等,最新的还有碳纳米管轴向切割法、电弧法、微波法及有机合成法等[1-3]。
1.1机械剥离法最初的机械剥离法是指以热解石墨为原料,利用机械力从其表面层剥离出石墨烯的方法[4]。
王黎东等对原始机械剥离法进行工艺改进,得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机械球磨剥离法。
具体步骤:首先把碳素材料及固体颗粒和液体介质(或气体介质)混合,送入特制球磨机中剥离一定时间,然后转移至分离器中分离,最后去除固体颗粒和液体介质就得到石墨烯。
通过此法得到的石墨烯,晶格质量好,然而此法的产量和效率特别低,不能大规模生产,因此不能用于工业量产。
1.2外延生长法外延生长法是一种高质量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基本原理是在单晶碳化硅衬底上外延生长,获得晶格较完整的石墨烯。
2004年,Berger课题组[5]采用高温法加热6H-SiC 衬底,从衬底中剥离Si出来而得到石墨烯。
基本步骤是:将衬底加热到高温条件让硅原子从碳化硅表层蒸发出来,而其表面剩下的碳原子会按一定的形式排列形成单层石墨烯。
新型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纳米材料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厚度只有一个原子层的一种二维材料,其在电子、热学、光学等方面的特异性能吸引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材料领域,利用石墨烯材料制备出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对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围绕着新型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对其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一、石墨烯与铜材料的介绍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属于一种类于石墨的碳材料,理论上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并且以六角晶格排列。
石墨烯的物理性质表现出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热传导性能、生物相容性等。
而铜材料是一种常用金属,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广泛应用于电子、热机械等领域。
本文中所提到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是基于铜材料的一种材料,通过将石墨烯与铜材料相结合,以提高其材料载流性能、机械强度等性能。
二、新型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新型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离不开其制备方法的改进,以下将介绍几种目前常用的方法:1.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利用气体在反应过程中沉积到衬底上,形成一层薄膜的方法。
CVD法能够快速制备出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且具有自控制结构等优点。
利用CVD法制备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具有高电导率、强度大、稳定性好等优点。
2. 机械剥离法机械剥离法是目前石墨烯制备的一种常见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该方法主要通过微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仪器对石墨烯进行压榨和剥离,制备出单层厚度及其他厚度的石墨烯。
利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
3. 电化学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是利用电流在电极上沉积物质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易操作、成本低,因此被广泛用于石墨烯的制备。
使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石墨烯铜复合材料时,具有自修复、纯度高等优点。
三、新型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性能石墨烯与铜复合材料的特殊结构和性质使得其具有独特的性能特征。
万方数据
还原制得石墨烯:研究了石墨烯的双电层容量。
1实验
1.1石墨烯的合成
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0喇备氧化石墨。
将20g50目石墨粉、10g过硫酸钾和10g五氧化二磷加入80℃的浓硫酸中,搅拌均匀,冷却6h以上,洗涤至中性,干燥。
将干燥后的样品加入0℃、230mL的浓硫酸中,再加入60g高锰酸钾。
混合物的温度保持在20℃以下,然后在35℃的油浴中保持2h后,缓慢加入920mL去离子水。
15min后,再加入2.8L去离子水(其中含有50mL浓度为30%的双氧水),之后混合物颜色变为亮黄色,趁热抽滤,再用5L浓度为10%的盐酸进行洗涤、抽滤、干燥即得到氧化石墨。
将O.5g氧化石墨放入烧杯中加入200mL去离子水,超声lh,得棕黄色均一透明溶液,成为均匀分散的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将获得的溶液放入500mL三颈瓶中,水浴80℃加热,加入5g硼氢化钠还原2h,最后得黑色絮状沉淀,洗涤、抽滤、干燥得到石墨烯粉末。
1.2结构表征
氧化石墨粉末直接同定在样品台上在S-48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
采用Malvcn公司的DTS光散射粒径分布仪以动态光散射法测试分散后氧化石墨烯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从分散液中取液滴于样品台上。
干燥后用美国DI公司NANOSCOPE-4型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氧化石墨烯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
用BET吸附仪测石墨烯的比表面积。
1.3电化学性能测试
取一定量石墨烯,加入3%聚四氟乙烯粘结剂,将混合物置于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然后在5MPa下将混合物压制在泡沫镍上,压制成厚度约为O.5mm、直径为12.0mm的圆形膜片,干燥后编号称重,按照每片电极的质量计算石墨烯的准确含量。
将两片电极分别作阴极和阳极,聚丙烯微孔膜作为隔膜,使用5moFL的KOH溶液作为电解液组成电容器。
使用上海正方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C一5型恒电流电池测试仪和ZF-9循环伏安扫描仪对超级电容器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控制扫描(充放电)电压在O~0.9V。
单电极比电容由下式计算:
c=岩v㈣
,"△IlJ式中:C为单电极的比电容,F/g;,为充放电电流,A;At为充放电时间,s;rtl为单个电极中石墨烯的质量,g;AV为充放电时间内电压的变化,V。
2结果与讨论
2.1石墨烯的结构与比表面积
图1为用扫描电镜获得的氧化石墨粉末的形貌,表明不经过外力分散的氧化石墨仍然呈同体状态,但已有部分薄层出现,认为在氧化、清洗和干燥过程中导致部分层片剥离,石墨的表面出现明显皱褶,可能是氧化后含氧官能团使层片之
2010.2V01.34No.2
图1氧化石墨扫描电镜(SEM)I羽像
Fig.1SEMimagesofgraphiteoxide
问的作用力减弱所致。
图2所示为用AFM观察的氧化石墨烯形貌,其片层厚度大约为1.0nna,片层宽度大约0.4gm左右。
尽管石墨晶体的层间距是0.334nnl,但考虑到氧化后官能团所占据的体积以及石墨烯与基体及探针之间的作用力没有石墨片层之间大,同时由于单层石墨烯的皱褶起伏,使其在AFM下“看”起来比较厚。
Stankovich认为1.0nnl基本就是单层氧化石墨层的厚度【9】。
可见氧化石墨烯在水中经过超声分散后可以以单分子层稳定存在。
178
D/1.tm
(-)单片层线扫描;(b)厚度分析
图2氯化石墨烯在AFM下的片层结构
Fig.2StructureofgrapheneoxidelayersunderAFM激光粒度测试的是粒子在特定视觉上的几何尺寸,只有对球形颗粒才能反应真实尺寸,而氧化石墨烯片层在悬浮液中由于布朗运动会产生翻转,所以粒径分布主要反应的是石墨烯片层与激光束夹角从0。
"--90。
视角上的几何尺寸,由于石墨烯并非刚性的平面。
很容易弯曲和形成皱褶,所以观测到石墨烯厚度的几率是非常低的,基本上反应的是石墨烯单片层或叠加的宽度。
图3为氧化石墨烯悬浮液激光粒度分布曲线,可见,片层大部分集中在loo~l000nm之间.峰值在400姗,与AFM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大多数氧化石墨
烯层片在溶液中能够分散成单片层结构。
少部分分布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作者:杨常玲, 刘云芸, 孙彦平, YANG Chang-ling, LIU Yun-yun, SUN Yan-ping
作者单位:杨常玲,YANG Chang-ling(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20;太原理工大学化工系,山西,太原,030024), 刘云芸,LIU Yun-yun(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孙彦平,SUN Yan-ping(太原理工大学化工系,山西,太原,030024)
刊名:
电源技术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年,卷(期):2010,34(2)
被引用次数:1次
1.GEIM A K Graphene:status and prospects 2009(19)
2.MEYER J C;GEIM A K;KATSNELSON M I The structure of suspended graphene sheets 2007(7131)
3.NOVOSELOV K S;GEIM A K;MOROZOV S V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2004(5296)
4.郭春雨;王成扬;时志强活性中间相炭微球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电源技术 2007(03)
5.李俊;王先友;黄庆华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电源技术 2006(07)
6.STANKOVICH S;PINER R D;NGUYEN S T Synthesis and exfoliation of isocyanate-treated graphene oxide nanoplatelets 2006(15)
7.STANKOVICH S;DIKIN D A;PINER R D Synthesis of graphene-based nanosheets via chemical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2007(07)
8.OSVATH Z;DARABONT A;NEMES-INCZE P Graphene layers from thermal oxida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plates 2007(15)
9.TITELMAN G I;GELMAN V;BRON S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aqueous colloidal dispersions
of graphite oxide 2005(03)
10.SZAB T;TOMBACZ E;ILLES E Enhanced acidity and pHdependent surface charge characterization of successively oxidized graphite oxides 2006(03)
11.杨全红;唐致远新型储能材料--石墨烯的储能特性及其前景展望[期刊论文]-电源技术 2009(04)
12.KYOTANI T;SONOBE N;TOMITA A Formation of highly orientated graphite from olyacrylonitrile by using a two-dimensional space between montmorillonite iamellae 1988(6154)
13.MARQUES M;SUAEZ-RUIZ I;FIORES D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cal,chem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highrank coals and graphite 2009(3/4)
14.GOMIBUCHI E;ICHIKAWA T;KIMURA K Electrodo properties of a double layer capacitor of nano-struetured graphite produced by ball milling under a hydrogen atmosphere 2006(05)
15.RANDIN J;YEAGER E Differential capacitance study on the basal plane of stress-annealed pyrolytic graphite 1972(02)
1.陈志华.葛玉卿.金庆辉.柳建设.赵建龙石墨烯复合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应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1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ianyjs201002024.aspx
授权使用: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hdlgdxtsg),授权号:1241fc35-de8b-460c-b31a-9f0300ab466e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