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无线通信方案ok
- 格式:docx
- 大小:458.16 KB
- 文档页数:9
烧脑的“水下通信”水下通信是指在水下环境中进行信息传输和通讯的技术。
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水下通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介绍水下通信的原理、应用和烧脑的技术难题。
水下通信的原理主要通过声波进行传输。
由于水的密度和声速较大,声波是在水下环境中传输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和解码信号,可以实现水下通信。
在水下通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传输距离的限制。
由于水的吸收和散射能力较强,声波传播的距离受到限制。
水下环境中的水流和噪声也会对信号传输造成干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适当的调制和解调技术,以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水下通信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海洋勘探中,水下通信可以用于传输地质和地震数据,对海底地形和沉积物进行探测。
在海底工程中,水下通信可以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和监测数据,对海底油井和管道进行运维和维护。
水下通信还可以用于水下潜艇和遥控无人潜水器的远程操控与数据传输。
水下通信面临着许多烧脑的技术难题。
由于水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声波传输的距离受到限制。
在大洋深处,声波传播的距离甚至只有几百米。
水下环境中的噪声问题较为严重,例如来自船只、鱼群和海洋生物的声音会对通信信号产生干扰。
水流和悬浮物也会引起声波散射和多径效应,使得信号传输更加复杂。
水下通信还需要考虑能耗问题,尽量减小传输设备的功率消耗,以延长传输距离。
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水下通信技术。
采用多路径传输和自适应声速调制技术可以增加传输距离和抗干扰能力。
采用声纳阵列和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近,还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光纤通信技术在水下环境中的应用,通过将光纤沉入水下,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带宽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水下通信是一个烧脑的技术领域,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包括传输距离的限制、噪声干扰和能耗问题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水下通信在海洋勘探、海底工程和潜艇操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面向水中机器人的水下通信方法
一种面向水中机器人的水下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建立面向水中机器人的水下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和水下通信网络协议。
2. 利用水下通信网络信道检测设备,检测水中机器人之间的通信是否存在电场信号。
3. 当有水中机器人请求发送数据时,基于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设计的水下电场通信数据链路层,在此之前检测信道闲忙,在确定信道空闲后,及时发送数据。
4. 如果信道繁忙,则进入随机退避过程,随机退避过程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设计。
该方法具有可靠性高,检测信道闲忙准确,增减结点方便,通信干扰少,环境适应性好,体积紧凑等优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水中机器人的水下通信方法的文献,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ii 研究与探讨ii水下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与未来展望* * **收稿日期:2022-04-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B290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925101, 61831002 )**通信作者褚馨怡,袁仁智",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 )【摘要】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水下无线通信的需求愈加迫切。
传统水声通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下数据高速传输需求,水下无线光通信凭借其高速率、高保密和低成本等优势,成为水下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
从水下无线光通信的传播特性和应用场景出发,概述了水下无线光通信的理论信道模型、编码调制技术和最新实验进展,并结合深海环境和6G 愿景,展望了水下无线光通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弱光信号检测技术和水下通感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相应挑战。
【关键词】 水下无线光通信;信道建模;编码调制;水下弱光检测doi:10.3969/j.issn.l006-1010.2022.06.014 中图分类号:TN929.1丈献标志码:A 丈章编号:1006-1010(2022)06-0086-05引用格式:褚聲怡,袁仁智,彭木根.水下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与未来展塑Q].移动通信,2022,46(6): 86-90.回s&O 回OSID :Key Technologi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CHU Xinyi, YUAN Renzhi, PENG Mugen(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 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Strong Maritime Country^^ strategy, the need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s becoming urgent. Traditional acoustic communication cannot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high-rate underwater data transmission, therefor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igh data rate, high security, and low cost, 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communication (UWOC) becomes a hot topic of underwat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tarting from the 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U WOC, theoretical channel models, coding and modul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latest experimental achievements of U WOC are outlined subsequently. Finally, combining the deep-sea environment and the 6G visions, the future dire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for UWOC are envisioned, including th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echnology, the weak optical signal detection, and the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Keywords] 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modeling; coding and modulation; underwater weak optical signal detectiono 引言水下通信(UWC, Underwater Wreless Communication )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水下通信场景,包括水下潜艇通信、水下无人机组网、水下洋流探测和海洋资源开发等。
水下通信原理水下通信原理是指通过水下介质传输信息的技术原理。
水下通信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军事防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水下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对水下通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水下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下介质传播信号。
水下介质对电磁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因此水下通信主要采用声波、电磁波以及光波等方式进行传输。
其中,声波通信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距离较远,而且对水下环境的影响较小。
因此,水下声波通信成为了主要的水下通信技术。
水下声波通信主要依靠声纳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声纳是一种利用声波进行探测和通信的技术。
它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在水下通信中,通信双方分别安装声纳设备,通过声波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沟通。
发送方将待传输的信息转化为声波信号并发射出去,接收方接收到声波信号后将其转化为可读的信息。
除了声波通信外,水下通信还可以采用电磁波和光波进行传输。
电磁波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水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实现信息传输的技术。
电磁波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等优点,但对水下环境的影响较大。
光波通信是利用光的传输特性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光波通信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带宽也很大,但对水下环境的要求较高。
水下通信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水下通信技术对海洋中的生物、地质、化学等信息进行探测和研究。
水下通信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通过水下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水下通信技术还在军事防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军方可以利用水下通信技术进行水下作战、侦查等任务。
水下通信是一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技术。
通过声波、电磁波和光波等方式进行传输,实现了在水下环境中的信息交流。
水下通信技术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军事防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水下通信原理水下通信是指在水下环境中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它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海底油气勘探、海底电缆维护、水下探测等领域。
水下通信的原理主要包括声波传播、电磁波传播和光学传播。
声波传播是水下通信最常用的方式。
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得多,但是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比在空气中远得多。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与水的温度、盐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水下通信中,通常使用的声波频率为几千赫兹到几百千赫兹之间,这个频率范围的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较远,而且不容易被水中的杂音干扰。
电磁波传播是另一种水下通信的方式。
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声波快得多,但是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比声波短得多。
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受到水的电导率、电磁波频率等因素的影响。
水下通信中,通常使用的电磁波频率为几百千赫兹到几千兆赫之间,这个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较短,但是传输速度较快。
光学传播是一种新兴的水下通信方式。
光学传播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声波和电磁波都快,但是光学传播在水中的传播距离比电磁波短得多。
光学传播在水中的传播距离受到水的透明度、光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水下通信中,通常使用的光学传播方式是通过激光器将信息编码成光脉冲,然后通过光纤将光脉冲传输到接收端。
水下通信的应用范围广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水下通信的传输距离受到水的深度、水的浊度、水中的杂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水下通信的传输质量。
此外,水下通信的设备成本较高,维护和修理也比较困难。
因此,水下通信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总之,水下通信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它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下通信的原理主要包括声波传播、电磁波传播和光学传播。
不同的传播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
水下通信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1.激光对潜通信的作用及前景一.潜艇通信概述潜艇主要工作于水下30~400m,带有核弹头的导弹核潜艇可在海水300~400m深度活动几个月因此,发展核潜艇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潜艇航行深度及航速的快速发展.给通信带来巨大困难。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干扰机在定位、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对潜艇来说,隐蔽性就是生命。
如采用传统的超短波无线电对潜通信,潜艇应浮至近水面伸出天线对外收发电文、极易暴露目标。
图1示出了无线电渡、红外、可见光和紫外、x射线在海水中的衰减曲线。
从图看出,频率低于1×103Hz的无线电超长波在海水中的衰减值小于ldB/m;频率约6×1014Hz的0.48mμ蓝绿激光波长在海水中的衰减值小于1×10-2。
dB/m。
困此,岸对潜通信具有两个“窗口”,即超长波无线电通信窗El和0.48v.m的蓝绿激光波长窗口两者相比,0.48v.m的蓝绿激光波长为对潜通信的最佳窗El,即激光通信“窗口”。
激光对潜通信不仅具有超长波通信的全部优点,还具有传输速率高、信息容量大、:抗电磁和核辐射干扰,方向性强、体积小、隐蔽性好等超长波无法与之比拟的优点,能实现最复杂的通信系统。
如地面通过卫星对潜实施激光通信,仅发射三颗卫星,先从地面用微波向卫星发送信息,再经卫星上的激光束向潜艇所在海域进行扫描传输信息,而不影响潜艇的战术机动,能对400m 以下深度、航运3O节以上的战略核潜艇实施全球海域的通信联网。
二、激光对潜通信的作用及前景不同波长的光波穿透水的能力不同,经测量表明,无论在海水或纯水中,水下μ的蓝绿可见光,称光波穿透海水的蓝绿光“窗传输的有效光波长范围0.47~0.54mμ。
口”,最佳波长为0.48m经测量,蓝绿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深度可达600m,这一特性与极低频120~180m 比较,在海军对潜通信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美国海军一开始的基本设想和方案是:(1)先从地面将报文用微波送至卫星,再由卫星上的蓝绿激光发到潜艇所在海域;(2)由地面激光发射机以小于2O。
水声通信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1 水声通信原理水声通信是一种新兴的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使用湖泊、河流、港湾或海洋作为传输媒体,通过声波来进行通信传输,能够取代传统的无线电传输技术,在不到视线的情况下,实现低功率、远距离可靠的数据传输。
水声传输原理就是用某一频率、某一声势大小的声音,压缩在水下传播而成的波,其特殊结构引发水声环,另一端接收环入口处有探头监听,若火车口处的声音与入口处听到的声音一致,则表示通信实现成功。
2 水声传感器水声传感器是水声通信技术的核心设备,其中包括收发双方的水声接收头。
发射端的水声接收头的作用是,将固定的水声发射源转换成动态的声波,然后将声波在水中传播;接收端的水声接收头可以侦测周围的水声,然后将水声转换成电信号,以便进行二次处理。
接收声音的信号由水声接收头输出,该信号经电缆传输到水声信号处理器,在水声信号处理器中,水声信号经过滤波、调理、增强等处理,以便实现高精度的传输。
3 水声信号处理技术水声信号处理技术综合了数字信号处理、信号检测/识别技术以及电路设计,通过不断优化设计结构,可实现更高的发射质量和更高的模块效率。
一般来说,水声信号的处理可以由三个模块实现:滤波器、功放和调制器。
滤波器先用于将水声信号过滤,滤掉失真信号和噪声,以便后续的处理;功放模块功能是增强水声信号;最后调制器模块可实现各种调制形式,如BPSK、QPSK和MQAM等等。
4 结论水声通信是当前技术前沿的无线通信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低功耗、远距离的可靠数据传输,而且可用于求救救助、重要信息收集等多种领域。
水声通信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水声传感器的工作性能,而水声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有效提高水声通信性能,实现更精准的数据传输。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以无线电波为媒介,在水下传输能量的新型技术。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本文将从该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兴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一、技术的发展历程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对水下通信和能源传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在水下受限较大,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水下能量传输。
最早的水下无线能传输实验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海军与研究机构进行了一些试验,但由于技术受限和水下环境的复杂性,这些尝试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海底地质勘探、水下机器人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水下设备和装备的不断升级,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水下能源传输技术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为水下能源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技术原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在水下传输能量。
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能量传输,一种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即利用信号发射器产生的电磁场感应接收器以实现能量传输;另一种是采用谐振原理,即利用天线在水下产生谐振现象,将发射器产生的无线电波转换为传导性能量,通过水下电缆或传感器实现能量传输。
无线电场的传播受到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介质的影响。
水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很大的阻尼,会导致信号衰减、传输距离有限以及传输效率下降等问题。
要解决水下无线能传输技术的问题,需要克服水下信号衰减、传导损耗和水下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三、应用现状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首先是在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领域,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为海洋勘探设备、海底仪器和通信设备等提供稳定的电能支持,使得这些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操作、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测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海洋勘探人员的工作。
水声通信专题报告模板一、前言水声通信是一种基于水中传输介质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在军事、海洋资源调查、水下埋管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报告旨在介绍水声通信的工作原理、通信链路、实现方案以及研究进展。
二、工作原理水声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环境中传播的声波进行信息传递。
通过调制声波信号,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声学信号,再通过水中的声传播介质进行传输与接收。
三、通信链路水声通信的通信链路一般包括发射端、传输介质和接收端。
其中,发射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声波信号,传输到水中;水中的传输介质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接收端则将声波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完成数据接收。
四、实现方案水声通信技术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声纳通信、宽带通信以及混合通信。
1. 声纳通信声纳通信是一种利用声纳传感器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将电信号转化为声波信号的通信方式,其通信距离一般较短,但信噪比高,可实现高质量的通信效果。
2. 宽带通信宽带通信是一种通过调制多个频率进行通信的技术,其通信距离较远,但信噪比相对较低。
3. 混合通信混合通信采用声纳通信和宽带通信的混合机制进行通信。
声纳通信作为短距离通信手段,宽带通信则作为远距离通信手段,两种通信机制的结合,能够同时满足远近距离传输的需求。
五、研究进展当前,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海洋观测、海洋生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正在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高速水声通信高速水声通信是指通过提高调制速率、传输速率来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交换。
该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海底机器人和海军远程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2. 水下定位技术水下定位技术是指利用水声波在海洋或河流等水体中的传播特性实现目标物体的定位。
其应用范围广泛,在水下工程、水下资源调查、海事救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3. 水声通信网络水声通信网络是指基于水声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网络,其技术原理类似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但其通过水声波进行数据传输。
第1篇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上交通运输日益频繁,海面通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受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通信距离的限制,传统的海面通信手段存在诸多不足。
为了满足海上通信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海面中继通信解决方案,旨在提高通信质量、扩大通信范围、降低通信成本。
一、引言1.1 海上通信现状当前,海上通信主要依靠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等方式。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稳定等优点,但受卫星轨道和天线指向的限制,通信成本较高;无线通信在短距离内具有较好的通信效果,但受海洋环境的影响,通信质量难以保证;有线通信在海上实施难度较大,且成本高昂。
1.2 海面中继通信解决方案的必要性针对现有海上通信方式的不足,提出一种高效、稳定、低成本的海面中继通信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面中继通信可以通过在海面上设置中继站,实现通信信号的转发和放大,从而提高通信质量、扩大通信范围、降低通信成本。
二、海面中继通信技术原理2.1 通信信号传输原理海面中继通信技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设置中继站实现通信信号的转发和放大。
通信信号在发送端通过调制解调器将信息加载到载波上,形成射频信号。
射频信号经过发射天线发射,传播到中继站。
中继站接收到射频信号后,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并解调,恢复出原始信息。
然后,中继站将恢复出的信息再次调制到载波上,通过发射天线转发给接收端。
2.2 信号传输过程(1)发送端:发送端将信息加载到载波上,形成射频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发射。
(2)中继站:中继站接收到射频信号后,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并解调,恢复出原始信息。
然后,中继站将恢复出的信息再次调制到载波上,通过发射天线转发给接收端。
(3)接收端:接收端接收到中继站转发来的射频信号,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并解调,恢复出原始信息。
三、海面中继通信解决方案设计3.1 中继站设计(1)中继站位置选择:中继站位置应选择在通信范围内,且尽量靠近通信两端,以减少信号传输距离。
烧脑的“水下通信”水下通信是在水下环境中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海底管道监测、海底油气输送、海底电缆传输、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从水下通信的概念、技术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为大家介绍烧脑的“水下通信”。
一、概念水下通信是指在海洋或淡水环境中实现通信的技术。
通信设备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水中传输所需的能量,经过水中的传输介质耗散逐渐降低能量,同时还必须抵御海水带来的强烈干扰。
因此,水下通信又被称为“三无通信”,即无线、无光、无电,是一项至今仍在探索中的技术。
二、技术原理1.水下声信道原理水下声信道是指在水下环境中,由于水的性质所形成的可传输声音的信道。
相对于其他传感器,声传感器器具有价格低廉、工作频率范围宽、波时多径效应小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电磁波和声波一样,在水下环境中也可以传播。
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声波,水下电磁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性能强、能耗低等优点。
目前,水下电磁通信主要应用于水下机器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
三、应用领域1.海洋勘探随着人类对深海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海洋勘探已成为水下通信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水下声纳、海水电导率测量仪、水下摄像机等设备,都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水下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设备可以实时获得数据,实现更加精准的勘探。
2.海底管道监测随着海底油气的开采和海洋输油管道的铺设,海底管道监测越来越重要。
利用水下声纳和水下电磁通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海底管道的实时监测,以及对管道周围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3.海底油气输送水下通信在海底油气输送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油气井与生产平台、生产平台与输油船之间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通过水下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油气井的实时监测,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安全性。
4.海底电缆传输随着浅海和深海电缆的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水下通信技术在电缆传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水下通信可以保证电缆传输过程中的数据稳定性和传输速度,同时也确保了电缆的安全性。
海洋技术▏水下通信技术的分类、特征、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海洋覆盖着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积,它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海洋不仅在国际商业和渔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还包含了有关气候的信息,以及大量急待开发的资源。
水下无线通信是研制海洋观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借助海洋观测系统,可以采集有关海洋学的数据,监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海底异常地震火山活动,探查海底目标,以及远距离图像传输。
水下无线通信在军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水下无线通信也是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水下无线通信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水下电磁波通信、水声通信和水下量子通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及应用场合。
一、水下电磁波通信⒈ 水下电磁波传播特点无线电波在海水中衰减严重,频率越高衰减越大。
水下实验表明:MOTE节点发射的无线电波在水下仅能传播50~120cm。
低频长波无线电波水下实验可以达到6~8m的通信距离。
30~300Hz的超低频电磁波对海水穿透能力可达100多米,但需要很长的接收天线,这在体积较小的水下节点上无法实现。
因此,无线电波只能实现短距离的高速通信,不能满足远距离水下组网的要求。
除了海水本身的特性对水下电磁波通信的影响外,海水的运动对水下电磁波通信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水下接收点相移分量均值和均方差均与选用电磁波的频率有关。
水下接收点相移分量的均值随着接收点的平均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电场相移分量的均方差大小受海浪的波动大小影响,海浪运动的随机性导致了电场相移分量的标准差呈对数指数分布。
⒉ 传统的水下电磁波通信电磁波作为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和探知手段,广泛应用于陆上通信、电视、雷达、导航等领域。
20世纪上半叶,人们始终致力于将模拟通信移至水中。
水下电磁通信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法国最先使用电磁波进行了潜艇通信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曾对潜水员间的短距离无线电磁通信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水中电磁波的严重衰减,实用的水下电磁通信一度被认为无法实现。
海洋面积占据着地球总面积的70.8%,因此如何在海上通信是人们很自然就会提出的问题。
原始的海上通信方式包括烽火、信号弹、旗语等,到了电气信息时代,产生了现代化的通信手段。
现在的海上通信包括水上通信和水下通信两种形式。
由于海上通信主要是船舰、潜艇等移动物体之间的通信,因此主要是无线通信,不考虑有线通信。
而水上无线通信环境完全相似与陆地的无线通信环境,因此完全可以使用无线电通信系统。
但水下无线通信却不能再使用无线电通信系统,这是因为电磁波在水这种介质中衰落特别严重,导致无线电通信系统根本无法在水下应用。
后来人们发现声波这种信号在水中的传播距离可以达到通信的要求,因此就催生出了水下声波通信技术。
作为一个通信系统,水下声波通信技术具有通信系统的一般结构,因此跟无线电通信系统相比,它们的唯一区别就是通信所使用的波的种类不同,无线电通信系统使用电磁波实现通信,而水声通信系统使用声波实现通信。
无线电通信系统使用天线发送和接收电磁波,水声通信系统使用换能器在发送端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信号,在接收端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水声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水声通信系统一、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1914年英国海军部队将研制成功的水声电报系统安装在巡洋舰上,这可以看做是水声通信技术的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5年,美国海军将研制的水下电话应用在潜艇之间的通信上。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军事和民用对水声通信技术需求的提高,并且电子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数字调制技术开始应用在水声通信系统中,而在此之前水声通信系统主要使用模拟调制技术。
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提高了水声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也应用在水声通信系统中,包括空间分集、码分多址、扩频技术、水下多载波调制技术、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水下通信网络技术等。
因此水下通信技术已经开始从点对点的物理层通信,往多个节点之间数据交换的网络通信方向发展。
水下通信原理
水下通信是指在水下环境中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由于水的密度和介电常数等特性,水下通信与陆地通信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介绍水下通信的原理和技术。
水下通信的原理
水下通信的原理是利用水的介电特性进行信息传输。
水的介电常数比空气大得多,因此水下通信的信号传输速度比陆地通信慢得多。
此外,水下通信还受到水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影响,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来克服这些问题。
水下通信的技术
水下通信的技术包括声波通信、电磁波通信和光通信等。
其中,声波通信是最常用的水下通信技术。
声波通信利用水中的声波进行信息传输,其传输距离和传输速度都受到水的介质特性和水下环境的影响。
电磁波通信和光通信则需要采用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来克服水的吸收和散射等问题。
水下通信的应用
水下通信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水下作业和军事等领域。
在海洋勘探中,水下通信可以用于控制和监测海洋设备,获取海洋数据和图像等。
在海底资源开发中,水下通
信可以用于控制和监测采矿设备,获取矿产资源信息等。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水下通信可以用于获取海洋生物和环境信息等。
在水下作业中,水下通信可以用于控制和监测水下设备,进行水下作业等。
在军事领域中,水下通信可以用于水下侦察、水下作战和水下通讯等。
水下通信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对于海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水下作业和军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磁波在水下通信中的挑战与突破在如今高度发达的通信时代,水下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军事防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与陆地通信相比,水下通信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电磁波在水下传输中的限制。
本文将探讨电磁波在水下通信中的挑战,并介绍一些突破性的技术进展。
1. 水下通信中的电磁波传播特点在陆地通信中,电磁波的传播相对容易控制,因为地球上的大部分环境都是干燥的空气。
然而,水下环境却是复杂多变的,水对电磁波的传输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这是由于水的高介电常数和高导电率所导致的。
首先,水的高介电常数会引起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
电磁波在水中传播时,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的损耗和水分子的振动。
这使得电磁波在水下传输过程中会逐渐减弱,使得传输距离受到限制。
其次,水的高导电率会导致电磁波的电场在水中迅速衰减。
这意味着电磁波在水下通信中无法像在陆地上那样实现远距离的传输。
而且,水中的盐分和杂质还会增加电磁波传输中的衰减,使得信号强度更加受限。
2. 挑战:信号衰减和多路径效应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电磁波在水下通信中面临着严重的信号衰减和多路径效应。
首先,信号衰减是指电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逐渐减弱的现象。
由于水的介电常数和导电率较高,信号衰减会导致信号的强度迅速降低,从而限制了水下通信的传输距离和可靠性。
其次,多路径效应是指电磁信号在水下传播过程中会经历多个路径的散射、反射和折射,形成多个信号源。
这会导致信号的传输路径多样化,使得接收到的信号存在相位差和干涉现象,增加了通信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信号的可靠性。
3. 突破与解决方案为了突破电磁波在水下通信中的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物理方法、调制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的改进。
首先,物理方法是通过设计和优化天线、传输介质和信号发射器等硬件设备来改善信号的传输性能。
例如,使用低频电磁波可以减小信号的衰减,增加传输距离。
水下无线通信方案o k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水下无线通信系统方案
Version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技处2014年3月20日
一、几种水下通信方式比较及选择
水下通信主要采用声、电磁波、光几种方式,各种通信方式有其特点及应用范围,各有利弊,现分析如下:
1、在水中传播的各种波中,以纵波(声波)的衰减最小,因而声纳技术和水声信息传输技术被广泛采用和关注。
目前,水下无线通信广泛使用的是声学通信技术,水声通信技术具有通信距离远、通信可靠性高等优点,声学通信技术在浅海和深海的水下无线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水下声学通信也有诸多的局限性。
(1)水声信道传输延时长、传输速率低。
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其数据传输速率随着距离增大而降低。
(2)可用带宽有限。
水下声学通信中的传输带宽是时变的,一般水下链路的容量比陆地上的无线链路的容量低很多,如果再考虑多址接入、信道衰落、噪声和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际可获得的链路容量比理想的无线传输速率还要低许多。
(3)功耗高、体积大。
由于其波长相对较长,所以其耗能大,对于水下来说其能源补给很是困难。
(4)通信质量易受环境影响。
水下声信号的传输质量与水温、盐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恶劣海洋环境下极易导致通信的失败。
(5)安全性差等。
水下声信号容易被监听,在军事战争和一些重要机密信息传输中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采用电磁波进行水下无线通信,由于电磁波是横波,由于水是良导体,趋肤效应将严重影响电磁波在水中的传输,以致在陆地上广为应用的无线电波在水下几乎无法应用。
电磁波在有电阻的导体中的穿透深度与其波长直接相关,短波穿透深度小,而长波的穿透深度要大一些,因此,长期以来,超大功率的长波通信成为了水下通信的主要形式。
不过,即使是超长波通信系统,穿
透水的深度也极其有限(最深仅达80m),而且超低频系统耗资大,数据率极低,易遭受干扰,难以得到好的效果。
3、目前也有采用水下激光通信,原理是采用一种使用波长介于蓝光与绿光之间的激光,在水中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水下通信手段。
其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发射系统、水下信道和接收系统。
水下无线光学通信的机理是将待传送的信息经过编码器编码后,加载到调制器上转变成随着信号变化的电流来驱动光源,即将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然后通过透镜将光束以平行光束的形式在信道中传输;接收端由透镜将传输过来的平行光束以点光源的形式聚集到光检测器上,由光检测器件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然后进行信号调理,最后由解码器解调出原来的信息。
但其也有明显缺点,通信方向性要求较高(要求发射及接收对准),偏离角不能太大,通信距离也有限(数百米),同时功耗也较大,应用受到限制。
4、目前还有采用LED光进行水下通信,现对于激光通信,其通信方向性要求现对较低,工程实现较容易,即偏离角可以允许较大高,是当前较高效的近距离水下信息传输技术。
与水下声学通信技术相比,光学通信技术可以克服水下声学通信的带宽窄、受环境影响大、可适用的载波频率低、传输的时延大等不足。
首先,由于光波频率高,其信息承载能力强,可以实现水下大容量数据传输;其次,光学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影响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水下电子对抗特性;第三,光波具有较好的方向性,如被拦截,会造成通信链路中断,使用户会及时发现通信链路出现故障,因此具有高度的安全保密性:
第四,光波波长短,收发天线尺寸小,可以大幅度减少发射与接受装备的尺寸和重量,并且目前光电器件的转换效率不断提升,功耗不断降低,这非常适合水下探测系统设计对有效载荷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的要求。
综上所述,考虑课题的较高通信波特率(图象传输)、小体积、低功耗、水下短距离通信的要求,课题方案水下部分拟采用采用LED光进行水下通信。
水上部分采用常规无线公频(422M)进行通信,二者之间主动识别切换(先进行无线电磁波通信,不成功情况下主动转换到LED光通信方案。
二、实施方案框图及说明
按设计要求,初步考虑实现水下5m,地面1公里的通信要求,待研制开始后,进一步研究提高水下通信距离。
1、系统总体方案:
系统方案框图如下:检测方包括电源模块,采用DC/DC高效率开关电源分路提供各部分隔离电源、传感器信号检测及cpu主控模块实现传感器信号检测,以及系统的控制及通信功能、无线公频发射模块实现中距离无线发射功能、LED光发射模块实现数据光发射功能。
接受方包括电源模块,采用DC/DC高效率开关电源分路提供各部分隔离电源、cpu主控模块实现通信数据接受纠错处理及系统整体控制,无线公频接收模块实现中距离无线接收功能、LED光接收模块实现数据光接收及转换功能。
手机传输模块实现把接受机数据通过移动公网向远程上位机的数据传送功能。
三、系统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设计考虑
系统设计的关键及技术难点在于水下通信的实现,以及在小功率限制下的功率有效利用及尽可能大的光发射功率控制。
(1)、光通信部分链路框图:
LED 光通信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发射系统、水下信道和接收系统。
CPU 模块把检测处理后的传感器等待传送的信息经过编码器编码后,通过调制器转变为信号变化驱动光源,以光的形式在水信道中传输;接收端将传输过来的光信号通过光检测器转变成电信号,然后进行信号调理,最后由解码器解调出原来的信息。
设计考虑采用基于发光二极管(LED)和光电倍增管的水下光学通信系统,以提高通信质量,同时设计拟采用PPM 调制,它具有所需要的发射功率低,设备简单,是水下光通信的较好选择。
光通信系统框图如下(此图为单相流程示意图,对水下设备光发射接收都需要):
水下通信信道部分光线受水体中的颗粒影响发生散射和吸收,导致光传输功率的损失光传输在有限功率的情况下有明显缺点。
即通信方向性要求较高(要求发射及接收对准),偏离角不能太大,通信距离也有限(数百米),同时功耗也较大。
系统设计中考虑通过透镜将LED光束以适当平行光束的形式在信道中传输;接收端由透镜将传输过来的接近平行光束以点光源的形式聚集到光检测器上,由光检测器件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平行光束有利于聚焦光源能量,但对通信接受角度要求高,将来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大的接收孔径尺寸可以有效地增加所接收的光功率,但是接收孔径尺寸将影响接受端外型尺寸。
(2)、电源的设计思路:由于体积及功率的限制,有效利用电源以及尽可能提高光发射功率是通信可靠性及尽可能提高通信距离的关键,其中水下装置主要功率消耗及设计难点在于发射部分。
发射部分电源设计采用以下方案,DC12V或24V电源进入后采用DC/DC高效开关电源芯片产生所需的各种工作电源(效率在90%左右),对发射部分电源设计采用在电源输出端并联超级电容储能,利用光发射速率高,发射时间短的特点,在空闲时利用电容储能,在发射期间,发射输出电流由电容的储能及发射部分电源共同提供,尽可能提高发射时间的输出功率,达到增长通信距离的效果。
同时根据项目要求,如果可行的话,在降低功耗方面,设计时水下设备在休眠工作方式及测量传数状态间循环切换。
因为测量和发射时间极短,休眠时间长短可设置,以降低平均功耗。
(3)、传感检测模块设计
传感检测模块设计主要考虑是一次还是二次信号,如果是二次信号(指的是所有信号均由水下设备以标准电信号形式提供给定水下通信系统);那么系统设计将比较简单。
如果是一次信号,那设计工作量较大,该部分设计有各种成熟传感器件,由于体积及功率的限制,在对成本不敏感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智能集成传感器芯片。
具体选型待指标及测量范围确定后详细设计;主要是工作量的问题。
(4)、通信数据包处理及备用信号通道问题
数据包处理中对音视频信号进行有效压缩,并保留一点数据冗余,以满足进行较强的纠错处理,备用数据增加的要求。
四、主要技术指标
由于资料要求不详细,待课题明确后详细列出。
五、备注
本课题的技术关键在于水下通信的实现,其余电子、通信及传感器检测、信号处理等技术成熟,主要是工作量问题,把握性大,正在进行LED光通信方案的验证,如果验证成功,技术细节在进行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