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8.5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我们会说穿裙子的是女孩,男孩子应该要勇敢,不能哭。是什么让我们对男女孩有不同的期待呢?孩子大概是什么时候知道性别的?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每个社会对男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并且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是有差异的,通常表现在各个方面,小到穿衣打扮、兴趣爱好、言行举止,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等。

这些要求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使人不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分工去活动、交往,这是性别角色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性别角色呢?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掌握儿童性别概念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第一阶段是2-3岁,这个阶段的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第二阶段是3-4岁,孩子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不明确,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能接受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不违反常规;

第三阶段是5-7岁,他们对男女性别差异认识越来越清楚,也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子要勇敢,女孩子要文静等。

但也出现了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

惩罚和耻笑。比如男孩子爱玩洋娃娃会被同性孩子反对,觉得是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2.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

2岁左右初步产生,比如男女孩在选择玩具时会有各自的偏好,男孩更喜欢卡车和飞机,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3-6岁这个阶段,幼儿间的行为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在游戏兴趣上男生更喜欢竞赛性的游戏,女生喜欢过家家这类的角色游戏。选择同伴也有性别倾向,相对比较喜欢选择同性伙伴。

三、影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生物因素是某些性别差异的早期基础。有研究发现,胎儿期雄性激素过多的女孩,就算按照女孩养,也有典型假小子的特征。

其次是认知因素。正常发展的幼儿会逐步获得性别统一性、稳定性和恒常性。

所谓的,性别统一性即男孩知道他是男的,今天是,明天也是。性别稳定性是指:他总是个男的,不会想着以后会做妈妈。

而恒常性是指:外表和活动的表面变化并不会改变性别。比如即使男孩穿了裙子,留了长发,他们的性别也不会改变。

再次,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强化者及模仿对象。从孩子出生,他们就根据孩子的性别来安排孩子的生活:穿衣打扮、玩具的选择、房间的布置等;而孩子自也从知道自己的性别开始,一般会把自己的同性父母最为模仿的对象。

最后,在家庭外,孩子还会受到电视媒体,同伴,老师等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

四、双性化教育

正确认识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家们得到一个有趣的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

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而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学校更受喜爱,成年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于是有人认为双性化个体更健康更具适应性。

这个发现印证了美国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即淡化性别角色的教育。比如区角不仅有枪和汽车,也有洋娃娃和家庭用具;一视同仁处理所有孩子的哭闹和争吵,不考虑性别。

老师和家长应逐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性别角色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五、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幼儿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对“双性性化教育”有了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幼儿的性别行为积极引导,同时在教育时,不过于严格和绝对地进行“性别”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