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6.23 KB
- 文档页数:3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由真菌引起,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严峻,给小麦种植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展开讨论。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小麦赤霉病主要由赤霉菌引起,这种真菌对小麦的危害性较大。
赤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小麦叶片表面形成大片的红色霉病斑,受害的小麦叶片会逐渐枯黄并凋谢,甚至整株小麦植株死亡。
赤霉病还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粮食作物的供应不足,影响农产品经济的稳定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小麦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高温多湿的气候有利于赤霉菌的繁殖生长,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爆发。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过高和缺乏适当的养分也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程度。
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呈现出多发性和危害性强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小麦种植业生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对策针对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形势,我们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以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在防控对策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施。
1. 加强病害监测和病害预警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工作,了解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状况。
通过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病情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损失。
2. 合理施肥和改善土壤环境对于小麦生长中的土壤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等措施,调整土壤中的养分水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和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用优质的小麦种子,并严格实施良种繁育、检疫和种子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小麦种子传播,并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引起农作物病害,从而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法。
1. 种选抗病优质品种选用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种才是预防该病害的最好方法之一。
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能够降低发生病害的风险,同时可以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因此,选择具有优异抗病性和优质特征的小麦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节制施肥及植株管理肥料施用过多会使小麦的生长速度变快,增加小麦感染赤霉病的几率。
因此,应该采取适量施肥措施,避免肥料过盈,减少小麦感染病害的可能。
此外,做好小麦植株管理工作,保持适宜的湿度、温度等环境,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3. 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小麦赤霉病。
选择适宜有效的杀菌剂对赤霉病菌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坚持农药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等原则,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
4.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
采用产生酶类和亲和性物质的生物制剂和细菌对赤霉病菌进行生物对抗,从而降低小麦感染病害的风险。
这种方法相对于化学农药可以起到更好的环保作用,并且不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
5. 加强病害监测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对及时发现病害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收集病害资料,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病害的发展趋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威胁。
同时,加强农民和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他们对小麦赤霉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种选抗病优质品种、适当减少施水肥、使用化学农药、推广生物控制等。
除此之外,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更好的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
本文系统阐述小麦赤霉病的规律以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以发病年份为周期间歇性发生,在气象、生物学、农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预测、预警和防治措施应根据不同发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耐病品种选育和农业管理措施等。
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由于病害的严重危害,导致小麦产量不断下降。
其中,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维护小麦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发病周期间歇性发生。
在气象、生物学、农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际变异较大。
赤霉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小麦品种、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有关。
下面从气象、生物学等角度分别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1. 气象因素2. 生物学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小麦品种、病原菌种类、数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有关。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直接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抗病品种不易感染,可有效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但是,由于品种的基因组成不同,抗性也有所区别。
不同的病原菌株对不同的小麦品种有不同的致病性,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不同程度发生。
此外,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土壤酸化、化肥过量等都会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造成影响。
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品种选育和农业管理措施等。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细菌等有益生物,抑制病原菌的增殖、发育和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目的。
生物防治的方法包括种植结缕草、草甘膦合作草等,提高土壤生态环境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在小麦种植区域周围种植防护林,形成微生物间的协同生态系统,增强小麦抗病性。
河南农业2022年第19 期(三)施药时间和方法1.施药时间。
药剂处理区于2021年4月14日下午 1:20 — 3:10,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4月27日下午2:20 — 4:10进行第2次用药。
2.施药方法。
一是各个小区每667 m 2按上述药剂用量,使用电动喷雾器(喷液量20 kg)进行均匀喷雾。
二是空白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田间管理同试验区。
四、调查和记录(一)气象及土壤资料1.土壤资料。
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pH 为6.4,有机质含量1.29%,前茬作物花生。
2.气象资料。
记录施药前7 d 至施药后30 d 的气温、做好标记,取回后分别单独晾干、称取质量,然后脱粒,据此测算出每个处理小区的小麦产量。
处理1:每平方米产量885 g,折合每公顷产量8850 kg;处理2:每平方米产量896 g,折合每公顷产量8960 kg;处理3:每平方米产量846 g,折合每公顷产量8640 kg;处理4:每平方米产量628 g,折合每公顷产量6280 kg(见下页表4)。
五、结论与评价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可以看到,每公顷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50 mL,对赤霉病的防效为91.9%;每公顷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600 mL,对赤霉病的防效为94.5%;每公顷施用40%咪鲜胺·戊唑醇悬浮剂450 mL,对赤霉病的防效达到62.0%。
上述药剂对小麦条锈病都有很好的兼治作用,且对作物安全,成熟时落黄好,并有提质增产的效果,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2340.130.130.07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 40%咪鲜胺·戊唑醇悬浮剂 空白对照(不施药)600450-600450-ZHIWU BAOHU植物保护河南农业2022年第19期ⅡⅢ平均I ⅡⅢ平均I ⅡⅢ平均I ⅡⅢ平均2.22.02.12.32.12.12.172.11.91.81.931.61.71.51.643.944.244.0743.644.144.243.9744.344.544.644.4741.241.441.841.4735.535.135.335.535.835.635.6334.834.434.334.530.530.229.830.1745.245.645.445.745.445.345.4744.744.244.144.3340.340.139.940.189829 019.59 004.590189 139.59 088.590828 785.58 626.586018671645663936 337.56 395.540.942.737.68850896086406280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50 mL·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600 mL·hm -240%咪鲜胺·戊唑醇悬浮剂 450 mL·hm -2清水处理1234(责任编辑 刘素芳)。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全面歉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高温、多雨和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在中国,小麦赤霉病多发生在南方地区,但北方地区也有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4月到5月和8月到9月之间。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这种真菌主要生长在小麦根颈部位,也可能生长在小麦种子表面和茎叶上。
赤霉菌通过小麦秸秆、土壤、种子、风、水等途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表现为小麦根颈部位变黑,基部变软,导致小麦株直立不起来。
小麦茎叶最初出现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扩大,变成从叶尖到叶柄的长条,叶片干枯变黑,叶柄壮实,有时会出现霉斑。
小麦种子被病毒污染后,容易发生变性、变色、萎缩或者腐烂,影响品质和数量。
为了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控制、防治、治疗、清理等方法进行防控。
1. 预防:选用适应性好的品种种植,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营养,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合理的田间管理,保证周围的灰尘少,减少赤霉菌的存根。
2. 除草:及时清理小麦周围的杂草等植物,防止细菌在杂草中繁殖,侵染小麦。
3. 旋耕: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旋耕,把秸秆和根系处理干净,减少残留农田中的细菌,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繁殖。
4. 药物防治:在发病前期,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抑制赤霉菌的繁殖。
选择合适的药物,遵循药剂使用的方法,对药剂种类和用量要做好充分的了解。
同时要加强药剂防治的效果对比,及时评价药效。
5. 综合治疗:在小麦发病后,可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包括化学药剂治疗、微生物治疗、物理治疗、草本治疗和有机肥料等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和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持小麦质量、保障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在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生产。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工作总结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工作总结在过去的农业周期中,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这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疾病。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开花时入侵危害小穗,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那么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 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南京市溧水区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试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南京市溧水区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加,面临的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小麦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溧水区农业部门决定进行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试验,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生长期间。
该病害会使小麦叶片出现大片的红色霉斑,叶片变得腐烂并最终坏死,导致小麦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收获。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受到限制,生物防治技术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南京市溧水区农业部门决定进行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试验。
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天敌昆虫,如食蛾和寄生小蜂等,来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传播和发生。
此举旨在探索一种环保、高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进行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试验,溧水区农业部门首先选择了试验区域,并进行了土壤和气候环境的调研。
通过调研,确定了试验区域的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和小麦种植情况,为后续的试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接下来,溧水区农业部门与专业的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设计了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试验方案,确定了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试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食蛾引入试验:在试验区域的小麦田里,引入一定数量的可以吃小麦赤霉病虫害的食蛾,并观察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食蛾是一种天敌昆虫,对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通过引入食蛾进行试验,可以验证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并为后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飞防技术推广试验:在试验区域对食蛾和寄生小蜂的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效果最好的飞防技术,进行推广试验。
通过推广试验,可以为其他农田提供飞防技术示范和指导,促进小麦赤霉病飞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病原菌等。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潮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小麦赤霉病易发生并迅速扩散。
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原菌更容易侵染小麦植株,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因素土壤的肥力和湿度也会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如果土壤养分丰富、排水良好,小麦生长健壮,对抗病原菌的能力强;相反,贫瘠的土壤和积水多的地块则容易滋生病原菌,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病原菌传播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农田残体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一旦病原菌侵染到小麦和田间杂草上,就会形成病源,进而引发小麦赤霉病的爆发。
4.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的大小也会对赤霉病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当小麦种植密度过大时,通风不畅,湿度较大,病原菌易在植株间传播,从而促进小麦赤霉病的产生。
二、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科学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小麦品种,这样即能减轻病害风险,又能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施肥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施肥原则,为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特点,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使小麦植株之间通风良好,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4. 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农田杂草和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避免病害的蔓延。
在早病期密集的地块要加强通风透光,减少露水浓度和湿度。
5.化学防治当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首先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方式。
然后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宿主植株的影响因素。
接着提出了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害进行控制,而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防治病害。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措施、病原特点、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综合防控策略、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该病害主要由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赤霉素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毒素之一,能够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和致畸效应,对人畜的肺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长期食用受到污染的小麦制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为2000字。
是指对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揭示其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索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提出综合防控策略,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减少小麦赤霉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将重点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收益。
上海农业科技吴国峰,等:40%丙硫菌卩坐•戊卩坐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初探2019⑷:110111・植物保护・40%丙硫菌哇・戊睦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初探吴国峰孙永莲张守成杨龙(建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盐城市224700)摘要:为明确40%丙硫菌卩坐•戊瞠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适宜用量,特开展了相关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初期每667计用40%丙硫菌哇•戊哩醇悬浮剂20、30、40mL喷施1次,在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时调查,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3.73%、72.90%、80.33%,防效较好,且均对小麦生长安全。
推荐每667m2用40%丙硫菌瞠•戊卩坐醇悬浮剂30〜40mL,采用常规喷雾法均匀喷雾防治。
关键词:40%丙硫菌卩坐•戊卩坐醇悬浮剂;小麦赤霉病;用量;防效中图分类号:S435.121.4为明确江苏漂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40%丙硫菌卩坐•戊卩坐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适宜用量,笔者对该药剂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设在江苏省建湖县近湖街道裕丰村高西组进行,试验田土壤为粘壤土,pH为7.1。
供试小麦品种为“镇麦10号”,于2017年11月5日撒施播种,每667m2播种量为17.5kg,并每667人工撒施45%复合肥30kg作基肥,11月25日每667施46%尿素17.5kg作苗肥,3月16日每667rtf施45%复合肥20kg作拔节孕穗肥。
试验前后未施用其它杀菌剂,各小区管理条件良好。
试验药剂为40%丙硫菌卩坐•戊卩坐醇悬浮剂(漂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40%戊卩坐•多菌灵悬浮剂(江苏华裕农化公司)和48%氧烯•戊卩坐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设计试验依据药剂种类及用量不同共设6个处理(5个药剂处理及1个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25m2,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
Hereditas (Beijing) 2018年10月, 40(10): 858―873 收稿日期: 2018-09-06; 修回日期: 2018-09-2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4CB108100)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Program) (No.2014CB108100)]通讯作者: 张爱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小麦分子育种。
E-mail: amzhang@ DOI: 10.16288/j.yczz.18-252 网络出版时间: 2018/10/13 9:05:22URI: /kcms/detail/11.1913.R.20181013.0905.002.html综 述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状与展望张爱民,阳文龙,李欣,孙家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
在小麦生产所面临的各种病害中,赤霉病的发生具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引起小麦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以及防控技术领域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在赤霉病病原菌致病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以及抗赤霉病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主要从赤霉病抗性基因资源的发掘和鉴定、不同抗源遗传基础解析、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基因聚合以及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加强基因克隆、功能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应用单体型辅助选择(HAS)和标记组辅助选择(MSAS)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分子育种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on research against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wheatAimin Zhang, Wenlong Yang, Xin Li, Jiazhu S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Cell and Chromosom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Whea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crop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Wheat production is facing thestresses of different diseases including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which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recently and leading to highly concerns. Unremitting efforts have been made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apid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on discovering of resistant genetic resources, mapping of resistant QTL/genes, resistant QTL/genes cloning, gene functional research and molecular breeding.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earch against FHB in wheat and discuss the issues of FHB resistance investigation to date. We also suggest emphasizing on gene cloning, developing more powerful functional markers, using haplotype-assisted selection (HAS) and marker–set-assisted selection (MSAS) for further deep FHB resistance study and breeding.Keywords: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QTL/gene; molecular breeding第10期张爱民等: 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859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小麦属(Triticum),自约1万年前进化形成并演化为栽培物种以来,由于其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籽粒中含有的蛋白有利于加工成多种多样的食品,逐渐成为全球人类口粮的第一大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