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是从翻译西方文学开始的,翻译文学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发展和兴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的翻译源于晚清,一百年来,儿童文学的翻译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兴盛与发展,建国后的繁荣与曲折,文革期间的惨淡与凋零,改革开放后的重生与发展,直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园地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09

1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与翻译

晚清时期,社会急剧变革,有识之士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知识分子们把翻译引介西方作品作为启蒙思想的途径,倡导启蒙救国,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大力提倡翻译域外小说,并十分注重翻译对儿童的教育功能的开发。其创办的《新小说》上就发表了诸如《海底旅行记》等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儿童文学及其创作和翻译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作为独立形态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这同样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国。在革命思想的启发下,长期被忽视的儿童问题、儿童文学问题也提到日程上来了。(浦漫汀,1982:174)1918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 网》为例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

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例1:"Well,"said her mother,"one of the pigs is a runt.It's very small and weak,and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So your father has decided to do away with it." 任溶溶译文:“这个嘛,”她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康馨译文:“有一只猪很瘦小,”母亲说,“又瘦又弱,看来长不好;所以你爸爸决定干掉它。” 在这个例子中对“mother”这个词康馨译为“母亲”,任溶溶译为“妈妈”,显然,译为“妈妈”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阅读所能接受的能力。此外,任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2009年8月第28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A ug .2009V o.l 28N o .8 收稿日期:2009-05-06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2202) 作者简介:谭敏(1977-),女,湖南湘乡人,英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赵宁(1957-),男,天津人,副院长,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谭 敏,赵 宁 (中国民航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300) 摘 要:多元系统论是由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教授提出的有关翻译的理论体系。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同属该学派的左哈尔#沙维特教授提出/儿童诗学翻译论0,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这种对边缘文学翻译的研究体现了多元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多元系统论在实践中的拓展性运用。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8-0100-02 一、引言 多元系统理论(po lysyste m theo ry)是由以色列特拉维夫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 m a r Even -Zohar)教授早在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翻译和文化理论体系。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0(谢天振,2003)。该理论把文学,包括翻译文学,和其他文化活动视为一个开放和动态的大系统,把翻译置于由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多个相关、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的大多元系统中研究,为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多个视角和切入点,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多元系统理论早已在西方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近年来,却呈日趋深入,方兴未艾之势。但目前,此项研究多是围绕理论进行的形而上的探讨和综述。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考察特拉维夫翻译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左哈尔#沙维特(Z ohar Shavit)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成果,从而探索和寻求多元系统论在具体方法论上的体现和指导作用。 二、左哈尔#沙维特与/儿童诗学翻译论0 左哈尔#沙维特(1951))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所的教授,诗学和比较文学系的副系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化、以色列文化史、希伯来和犹太文化史。她用英文、希伯来文、德文撰写和编辑了多部有关文化翻译理论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包括:5儿童文学诗学61986(Poe tics of Chil dren .s L ite rature ),5儿童诗学介绍6(1996)(用希伯来文编著),5无阴影的过去6(1999)(A P ast w it hout Shado w ),论文5启蒙时期德国和犹太)希伯来儿童文学间的文学冲突6(L ite rary Inter ference be t w een G er m an and Je w ish-H ebrew Ch ildren .s L itera t ure during the Enli ghten -m ent ,1988),5边缘的自由:儿童文学的边缘位置导致的对儿童文学写作的限制6(F reedom i n M a rg i nality :The Constra i nts o fW riti ng f o r Chil dren ,R esulti ng fro m its M arg i na l Position ,2007),5在文学多元系统中体现其位置功能的儿童文学翻译6(T ransl a ti on o fCh il dren .s L itera t ure as a F uncti on o f its Po -siti on in t he L iterary Po l y syste m .,1978)等等。沙维特教授在特拉维夫大学创立了/儿童文化和教育0的项目,她提出的重要翻译理论是/儿童诗学翻译论0。 根据特拉维夫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0思想,翻译应该被置于多元系统内研究,而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的系统的集成。多元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分层级的,包括所谓/高级的0、/中央的0、/经典的0文学形式、例如诗歌,以及所谓/低级的0、/边缘的0、/非经典的0文学形式,例如儿童文学和通俗文学0(孙文龙、周评,2005)。沙维特教授将该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微观的实践,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化作为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和文化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诗学翻译论0,即儿童文学是富有教育性且符合儿童阅读接受度的文学作品。所以译者应考虑到成人及儿童读者之间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成不同的翻译目标。在儿童文学的概念问题上,她赞同佐哈尔的/文学多元系统的动态概念0,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被划入固定的范 ) 100)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

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史前期 1、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孕育于民间口头创作。民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笑话、寓言) 神话是最原始的人民口头创作形式,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产物,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集中于《山海经》、《楚辞》等。传说产生于神话,其中的人物是半人半神,劳动人民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故事《鲁班的故事》。民间童话中人物是凡人形象,内容具有典型的人民性,《刘三姐》《阿凡提》。民间文学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狐假虎威。传统儿歌:童谣、孺子歌、小儿语。语言朴素风趣、短小含蓄、乐律和谐。 2、古典文学与儿童文学 在《诗经》和《春秋》中有一些儿歌,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儿童诗。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代杨慎《古今风谣》已自趋一体。诗歌内容通俗浅显,感情积极健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高远。明代的吕坤《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专辑。清代《天籁集》48篇 古代小说里也蕴藏着一定的儿童文学因素,《西游记》。 3、启蒙读物与儿童文学《三字经》、《千家文》、《幼学琼林》 以上种种成为儿童文学的摇篮。 近代儿童文学的萌芽期 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改良主义文学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大力倡导儿童文学作品和读物,以宣传其政治主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儿童诗——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体裁。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着重书写祖国的伟大、优越,以唤起民族的自豪与信心,勉励孩子为报效祖国、抵御外海而努力学习。如梁启超《爱国歌》 儿童小说——多是翻译或带有创作性质的译述、改写,内容多属于科学小说、爱国小说、冒险小说和教育小说,明显反映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意识。《十五小豪杰》、《绝岛漂流记》、《海底旅行》、《海底漫游记》、《飞访木星》 《小孩月报》1875 1903年我国第一种儿童报纸《童子世界》 中华书局《小小说丛书》 商务印书馆孙秀《童话丛书》 茅盾译介《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叶圣陶短篇小说《穷愁》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发展条件:悠久优秀的文学传统的滋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对世界进步儿童文学的积极借鉴与吸收。 1、“五四”时期 思想理论的建设,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批判虐杀儿童精神,禁锢儿童文学发展的封建制度,大力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儿童文学的地位。 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在新型儿童观的指导下重译了西方大量的优秀大队儿童文学作品。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赏析一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中国儿童文学 作品赏析一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f518754052.html,/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 儿童文学下过定义。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 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 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 童的文学”(鲁兵,1981)。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胡 从经,1982)尽管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 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儿 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 更不言自明。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 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 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 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但因为这一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 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童 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1)选材:学 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据她统计, 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 只有寥寥59人。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进行翻译活动,选 材自然十分局限。这一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本对比分析

摘要: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一、“目的论”的基本框架 汉斯·弗米尔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发表的《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任务》(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弗米尔在继承以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其次是“连贯性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性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问连贯。三者的关系是: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同时,根据行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弗米尔还强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翻译也是如此。他认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因为翻译绝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问题。不同的文化具有相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就是进行文化比较。 二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18754052.html,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温烛光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17期 摘要本文以《忍者日记》翻译实践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忍者日记》的主要内容,并以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儿童文学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儿童文学翻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1 翻译任务介绍 《忍者日记》是一本面向儿童读者的故事书,是一部典型儿童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佐伊和刚刚新入学的表哥蔡斯最初由于好奇慢慢一步步加入忍者家族再到佐伊毅然决然退出忍者家族的故事。由于儿童文学专指为儿童这一特定目标读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它要求内容要简单通俗易懂,语言也要生动活泼[1]。笔者本着这一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句子尽量简短精练,浅显易懂。 2 翻译过程描述 确定翻译任务之后,笔者首先开始查找该书目及其作者的背景信息。其实,通过阅读该书,笔者了解到这部作品是一本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考虑到“儿童文学”这一文本内容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本次翻译笔者遵循儿童文学翻译及文本类型理论的某些理论,尽量使译文文本易于理解,生动形象,流畅通顺等等。 翻译过程中,笔者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翻译,对于翻译中遇到的难点,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与同学讨论等途径一一解决。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并进行自我校对,最终顺利完成翻译任务。 3 翻译案例分析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样,此次翻译题材和读者都具有特殊性,本次翻译希望能够遵循儿童文学翻译的某些理念。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文本类型、目的 语读者和翻译标准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为这次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赖斯文本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和“多媒体(Audiomedial)”四种类型,其中重内容的文本要求译文要对原文进行忠实完整的展现,重形式的文本则更侧重于原文和译文形式的相似和美学效果的相近[2]。因此,译者在确 定翻译标准,翻译策略使应该要充分地考虑原文文本的类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 洛特的网》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

中国十大儿童文学名家

葛翠琳 著名儿童文学家。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代表作有童话集《野葡萄》、《进过天堂的孩子》、《最丑的美男儿》、《会唱歌的画像》等。另有散文集《十八个美梦》。《野葡萄》曾获得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并被评为瑞士儿童书籍国际优秀作品,《翻跟头的小木偶》、《会唱歌的画像》、《核桃山》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剧《野天鹅》曾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 金波 1935年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诗集《我们去看海》《让太阳长上翅膀》等十余部,童活集《影子人》《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蓝雪花》等多部;散文集《感谢往事》《和树谈心》《等你敲门》;评论集《幼儿的启蒙文学》、《能歌善舞的文字》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选集有《金波幼儿文学选》(4册);《“我喜欢你”金波儿童文学精品系列》。 白冰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编审,现任接力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儿童诗集《飞翔的童心》、作品集《绿太阳和红月亮》、童话集《吃黑夜的大象》、低幼童话《狐狸鸟》、“小老鼠稀里哗啦”系列等。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儿童诗《假如》、《写给云》等作品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张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有小说、散文、评论、童话等。出版图书《阳光洒下来》、《飞鸟的天空》、《红舞鞋》、张洁美文系列《美丽的约定》《爸爸的灯塔》等。翻译儿童图书《米奇的奇妙世界》等。长篇小说《敲门的女孩子》出版英文版。曾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新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上海文化新人称号等。 张秋生 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静海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长期担任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日报》总编辑、《童话报》主编等职。出版过儿童诗、童话、散文集百余种。作品《小巴掌童话百篇》《骑在扫把上听歌的巫婆》《鹅妈妈的西瓜蛋》《新小巴掌童话》等曾获中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及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汤素兰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已出版《小朵朵和大魔法师》、《小朵朵与半个巫婆》、《笨狼的故事》、《寻找快乐岛》、《阁楼精灵》、《时间之箭》、《住在摩天大楼顶层的马》等数十部儿童文学作品。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首届张天翼童话寓言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翌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中少社评为“十大金作家”。其作品曾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新闻出版署图书奖,北京市建国60周年文学作品优秀奖,上海优秀儿童图书奖等文学奖。 不仅出版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更翻译外文作品100多册。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少年摔跤手》、《早安、跆拳道》、《冬天的小号手》、《猫王》等;童话:《迷糊蛋与蹦蹦猪》、《骑狼的小兔》、《小鼹鼠的火车》、《小狗布丁》、《魔法猫》、《花喵咪的故事》、《克隆世界》、《网络大劫难》、《小飞虎》、《精灵鸭》等;译作:《一个孩子的诗园》、《布朗家的天才宝宝》、《布朗家的超级明星》、《威廉先生的圣诞树》、《中英双语图画书》等。 李东华 女,1971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儿童诗、儿童小说创作和儿童文学研究。出版有长篇小说《薇拉的天空》、《男生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广大儿童中流行以及被他们所接受,就要看这部作品的翻译版本是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口味。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国外文学经典的两个中译版本,对于其在国内大受欢迎就有理可循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标儿童读者修辞的角度 一、引言 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它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本文就修辞层面对《爱丽丝梦游奇境》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国内受欢迎的原因。 在修辞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修辞传统差异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实只要注意到这些修辞所含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能够创造出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的译本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翻译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音上的修辞 在语音方面,英语作者常使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吸引儿童读者。翻译时要注意创造同样的效果。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种押韵,如: alice! a childish story tale, and with a gentle hand, lay it where childhood’s dreams are twined in memory’s mystic band, like pilgrim’s withered wreath of flowers plucked in a far-off land. (carroll 4) 爱丽思!把这孩子气的故事, 放上你温柔的手掌, 编系上记忆那神秘的缎带, 作为你童年的梦想珍藏, 就像朝圣者采撷的枯萎花环, 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这首诗中lewis carroll使用了尾韵的方法,“hand,band,and land”三个词押了同一个音,译者也使用了三个押韵词“掌,藏,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反复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25.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童话《稻草人》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改变不了。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 《稻草人》的艺术特色: 第一,“美”与“爱”的容构。《稻草人》全文主要是围绕稻草人的“爱”心展开的。爱他的主人禾苗,爱那个贫穷女人和她的咳嗽、体弱多病的儿子,爱苦苦挣扎、奄奄一息、令人忧思的鲫鱼,爱跳河的女人,爱大自然的一切,无所不爱,可谓博爱。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

“美”。不仅仅他美,夜,自然,一切都是美的,也许这是同孩子们的美的心灵的“不谋而合”吧。 第二,以隐喻、象征来突出现实。文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着现实,他主人的悲惨命运,捕鱼女人和她孩子的困苦生活,鲫鱼的凄惨死亡,跳水女人的无奈死亡都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三,以拟人化和逻辑性为双璧。《稻草人》一文时时处处都以形象贴切的拟人和合乎现实的逻辑为依托,是全文显得有理有力,不论是现实中,还是童话里都给人一种“舒爽”感。 第四,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文中的语言优美自然,犹如清风徐来,润人心脾。如:“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读之后的感觉是在读诗歌,念散文,感受童话的世界。26.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 《宝葫芦的秘密》写的是小学生王葆,好吃零食,又爱幻想,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像宝葫芦一样的宝贝,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一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他有了一个宝葫芦,心里想要的东西,那个东西就会摆在他的眼前。他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领,为班里做一个起重机模型,这个模型即刻在教室里出现。可当模型倒坍后,大家要

论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标准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翻译时首先,要做到译文内容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其次,翻译时要让文章语言流畅简短增加其可读性;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成人文学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