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落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浅析——以富阳市东梓关村保
- 格式:pdf
- 大小:523.77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1.1 我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我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貌的代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村落通过建筑、规划、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展现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聚落风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传统村落却面临着亟待保护的困境。
其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消失,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
1.3 我国传统村落整治的现状为了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推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整治导则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困难,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问题2.1 缺乏规范的整治导则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中存在着整治导则不够规范、统一、科学的问题,这导致了整治工作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
缺乏有效的整治导则也使得传统村落整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2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的保护机制,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举措和措施。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会使得整治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传统村落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但是现实中,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的问题。
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引言古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然而,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利用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2.问题分析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1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不平衡。
许多古村落仍然面临贫困、人口流失等问题,难以有效保护。
2.2资金短缺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包括修缮古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目前很多古村落的财政资源有限,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2.3缺乏专业人才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包括历史文化专家、建筑设计师、旅游管理人员等。
然而,目前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4旅游开发过度为了实现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旅游开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然而,部分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到了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远来看,这种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将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威胁。
3.对策建议为了有效解决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3.1平衡城乡发展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人口流失。
只有通过平衡城乡发展,才能有效保护古村落。
3.2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
可以通过发行文化旅游债券、吸引企业捐赠、引入合作伙伴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持续推进。
3.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事业。
同时,可以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3.4合理规划和管理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加强管理,确保古村落的原貌不受破坏。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侵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迁、改造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损坏和破坏。
二是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减少。
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许多农村人口外流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村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三是经济活力不足。
由于传统村落的农业生产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村民生活和发展需求,村落经济活力不足,导致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四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重重困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制定相关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吸引游客和资金,增加村落的经济收入,增强村落的经济活力。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青少年和村民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爱护传统文化的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优化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强对村落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乡土文化区的例子
乡土文化区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这个项目将传统的农居聚落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同时又注入了现代生活元素。
2. 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这个项目位于安吉山川乡船村,建筑原始状态很差,但施工中大量使用就地取材的乡土材料,门窗由村里的老工匠制作,展现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3. 莫干山大乐之野庾村民宿:民宿位于浙江莫干山镇庾村国营时期蚕种厂的西侧,旧有的建筑散落在场地上,有些已破旧坍塌,树木填充了村落肌理的剩余空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土风情。
4.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个项目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使埋没于偏远贫困地区达数十年之久的城头山遗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保护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且还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参观和体验区。
5. 乙未园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卸的旧物,大量堆积于场地中。
这些废弃物被重新利用,形成了一个充满创意和乡土气息的儿童乐园。
这些例子展示了乡土文化区的不同方面和特点,包括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自然景观、历史遗址等。
它们反映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抽象与重构r——杭州东梓关农居设计策略探索
孟凡浩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当前乡村建设热潮中,这片土地的主人的居住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化居住模式必定都不是乡村人居的发展方向.本案的设计研究通过规划、功能、空间、形式及材料五个方面的策略实践,试图探讨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并尝试研究乡村建设中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策略.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孟凡浩
【作者单位】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重建乡村公共空间r——历史视野中的东梓关新农居 [J], 徐文力
2.抽象与重构——杭州东梓关农居设计策略探索 [J], 孟凡浩
3.浅析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为例 [J], 杨培;丁继军
4.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与东梓关实践再思考\r——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J],
孟凡浩;丁倩琳
5.地域材料在东梓关村回迁农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 沈泳男;张玉雪;杨春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24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因钟情富春山水而驻守于此,将眼前的旷世美景绘就了宏幅巨制《富春山居图》。
如今,富阳区从 “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到“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设计让乡村更美好”,一个个既延续传统文脉又兼顾现代功能的民居示范村尽展新颜。
诗意般的田园牧歌生活正在富阳乡村复苏,人随景移、村村有致的 “富春山居新画卷”正在细致描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作为《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富阳区在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改造中,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而是强调规划引领,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成功打造了洞桥文村、场口东梓关村、大源望仙村等具有江南和杭州特色的“杭派民居”样板。
一、文脉延续、留住乡愁洞桥文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朴村貌,以原有的弄堂通道为肌理,对古村落建筑进行翻建、改造、修缮,打造具有新型城镇化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省级综合试点项目。
文村的项目体现了建筑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团队和本地村民、乡村特色之间创造了一个互相联系和可持续的网络,促进了乡村振兴。
一方面,重视公共协作。
该项目的建筑设计是委托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所带领的团队来完成的。
在设计建筑物内部结构、实际功能的过程中,该团队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吸收乡村智慧,多次召集设计专家与村民进行互动交流,征求和吸取村民的建议意见50余条,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特别是在尊重村民原有生活习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考虑,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恢复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以村庄自然风貌、地形结构为依托,既吸取当地原始建筑风貌,又考虑江南和杭州特色建筑风格,将文村复活成了“村依青山下、水绕村子流”的江南美丽乡村。
富阳东梓关村旅游攻略1. 介绍富阳东梓关村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古村落。
这个村庄坐落于梓川河畔,四周被青山环绕,风景秀丽。
东梓关村拥有古老的建筑群落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被誉为浙江省的“文化之乡”。
2. 景点2.1 古民居东梓关村以其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而闻名。
这些古民居都是传统的建筑风格,木结构、砖砌墙体、青瓦屋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的雄伟和精湛的工艺。
2.2 梓川河梓川河是东梓关村的母亲河,溪水潺潺,清澈见底。
河边有茂密的竹林和绿草如茵的岸边,是休闲散步和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2.3 东梓关古道东梓关村是古时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而形成了东梓关古道。
这条古道是一个徒步爱好者的天堂。
沿途有茂密的竹林和葱绿的山景,还可以领略到古代商旅的足迹。
2.4 民俗文化展览馆在富阳东梓关村,你还可以参观民俗文化展览馆。
这里展示了村庄的历史沿革、传统村落建筑的特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这里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可以让你亲身体验富阳的传统文化。
3. 美食3.1 东梓关鱼头东梓关村以其特色美食而闻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梓关鱼头。
这道菜是以当地新鲜的河鱼为主要食材,配以独特的调料和炖煮技巧,香味四溢,滋味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3.2 梓树茶在东梓关村,你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梓树茶。
梓树茶是当地特产,采用梓树叶制成,口感清爽,带有淡淡的花果香气,是消暑解渴的好选择。
4. 旅游提示1.去富阳东梓关村旅游,最佳的时间是春秋两季,天气宜人,景色美丽。
2.前往富阳东梓关村的交通方式主要有包车、公共汽车等,建议提前做好相关的交通规划。
3.参观古民居时,请注意保护好现场,不随意触摸或破坏古建筑。
4.徒步游览东梓关古道时,注意安全,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和服装。
5.品尝当地美食时,可以向当地的居民咨询,他们会给出更多贴心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旅游攻略,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富阳东梓关村,规划出一次愉快而充实的旅行。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文化与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套可行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二、工作原理1.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资源,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人力资源等,形成合力。
2.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提高产业附加值。
3.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确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与评估: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3.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4.文化旅游开发: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5.宣传推广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国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尤其适用于具有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多元化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教育等。
2.科技支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4.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六、预期效果1.经济效益提升: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历史文化村落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浅析
——以富阳市东梓关村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
2015-12-24T13:53:01.1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5期供稿 作者: 陈志粮
[导读]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带
来了新课题、拓展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陈志粮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小有名气的东梓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富春山居土地上,东梓关人一代接一代地用勤劳
和智慧,传承着祖先的文明,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为美丽的富春山居图增彩添色。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
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因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新课
题、拓展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
引言
东梓关族群的组成历来就有“朱许徐王”之说。意思是说,东梓家族先有朱姓,后有许姓,再有徐姓和王姓。目前,东梓村已有近700户
人家,二千多人口。许氏族姓居多,约占百分之七十。村落沿富春江岸边呈带状分布,东西长约三华里。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山
水,被富阳人珍视为第一资源、第一优势、第一品牌。近年来,富阳以构筑
“富裕阳光、运动休闲之城”为目标、以山水文化为底蕴、以现代
化产业为支撑、以运动休闲为特色,着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东梓关村富春山居图中少有的村落之一,是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的重要
组成部分。
1
、项目背景
东梓关村位于场口镇西部,地理位置独特,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文化底蕴深厚,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著名,是两府、两县、两
镇的中心点。相距杭州府、严州府各
135里,距富阳、桐庐县城各45里,离场口、江南镇各15里,东有10里洋涨沙,西有10里桐州岛。水
陆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居住环境较为优越。
2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存在问题
东梓关存留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但由于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一些民居、祠堂处于破败状态,亟待保护与修缮。新居建设与传统文化
严重冲突,并破坏传统村落格局。村内传统乡村风貌环境与村民交流空间因基础设施建设、水塘水质污染、院落空间硬化等遭到蚕食;村
落利用方面旅游服务设施严重缺乏,特色景点和项目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游客停留时间短;道路不成系统,人车混杂,缺乏停车设施。
3
、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理念
3.1
因地制宜用地布局理念
当前许多乡村规划的弊病在于大拆大建,对村落原有格局和地形地貌关注较少,导致新村建设成为破坏乡村风情的败笔。规划应注重
人文与自然景观及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的同时合理利用,因地制宜进行
用地功能的空间布局,图
1 因地制宜的用地布局理念示意。
图1 因地制宜的用地布局理念
3.2
民居院落空间优化理念
历史文化村落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民居院落同样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划应考虑传统院落空间文化与格局的传承与营造―― 利用传统围
墙、建筑所围合的空间来营造院落空间,东梓关村规划中将每个街坊分割成小型民居单元,每个单元划定院落界限,数户人家围合形成群
组,并布置群组的村民交流空间。
3.3
区域基础设施与乡村协调发展理念
历史文化村落往往会遇到区域基础设施穿越或者经过等问题。东梓关村既遇到浙江省《三江两岸规划》东梓关段沿江公路穿越问题,
红线宽度
12米,其将原本一体的富春江岸与东梓关古村落人为的割裂成两个片区,且导致大量民居拆迁;本规划提出区域基础设施与历史
文化村落协调发展理念,具体应用如下:若近期民居可拆除完成,沿江公路红线宽度及走向如图(红色虚线);若近期民居不可拆迁,规
划沿江公路宽度为
4米(仅需拆迁4户),具体走向如图(黑色),剩下空间规划作为绿化环境,待拆迁完成后再作决策,(图2沿江公路改
造策略分析图)。
图2 沿江公路改造策略分析图
4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功能区划
根据东梓关村域结构系统和景点性质,将村域发展利用分成八个功能区:江滨生态休闲区、古村落风情展示区、花卉展示游览区、果
蔬品鉴休闲区、渔业养殖休闲区以及三个传统农业观光园。
(1)江滨生态休闲区——泛舟富春江上或徒步江滨公路上真实体验“富春山居”。
(2)古村落风情展示区——了解与体验东梓关历史名人生活、学习、经商等原始状态;观赏名木、古树,历史建筑风格、壁画及雕
刻;展示东梓关中医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遗产。
(3)中医养生区——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种植医药作物,经营以养生、理疗为主题的各种会所、旅馆。
(4)果蔬品鉴休闲区——为游客体验自助游的场所,以东梓文化展示馆为载体展示东梓关的历史变迁,亦可将云霞翠轩当做会议等
高档商务的场所
(5)渔业养殖休闲区——作为旅客体验农村渔家生活的场所,以游客接待点为载体布置景区办公区、景区内接待中心、景区外服务
区。
(6)传统农业观光园——由农家乐等形式展示古村落民居生活情况,展示农作物生长生产过程,旅游产品生产情况。
5
、历史文化村落规划实施对策
5.1
创新 “村民自保、私保公助” “认领、认养、认保”方式,实行 “多元化、社会化、转移性”保护
1
)鼓励“村民自保、村集体筹资保护”和“产权转移村集体或政府收购保护”,“村民自保、私保公助”:即鼓励扶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自
保
”,在文物部门指导下负责维修、管理和使用,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维修经费;但明确要求所有者不能随意拆毁,享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
使用、管理、开放、展示和处分等方面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村集体筹资保护:村集体利用旅游收入、信贷资金维修集体所有建筑,补贴经济困难的村民或者垫资抢修乡土建筑;村集体对修缮好
的乡土建筑享有相应的权益。这些措施提高了村集体和农民的保护热情,有效改善了乡土建筑的保护状况和环境景观。
2
)鼓励社会公众“认领、认养、认保”和租用、购买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转移性保护:引导农民与社会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实现乡土建
筑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性保护。社会化保护:对未列入文保单位、保护点,村民
“自保”有困难又需要抢救保护的乡土建筑,可以单体出
让、整体出租使用年限等方式,允许企业和个人租用或购买产权实现保护利用。产权置换保护:
即将乡土建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农户自己出让经营权,或由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获取乡土建筑的产权,再由集
体出让经营权,由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以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5.2
合理整治、适度开发、发展旅游”相结合
1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加强传统村落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处理好加强传统村
落保护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抢救保护,又要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保护利用项目;既要科学整治
村落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村落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生活在乡土建
筑里的村民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
2
)传统村落有效保护要与发掘研究、合理整治、适度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一是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必须发掘研
究遗产和合理整治环境。只有充分发掘、研究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才能作为资源利用,才能在合理开发中发挥其历史文化
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要按照建设新村、保护老村的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的规划整治,按照不损害乡土建筑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的原则,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原有居民能够在世代居住生活的传统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并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
生活习俗。
6
、结束语
“
现在的中国,平均每天有20个历史文化村镇在消失。”2012年8月3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如是说。中国古老村镇建筑的消失,不仅让传统的大家族观念、人与人的亲情关系遭到破坏,更造成了历史文化背景的消失以及老建
筑蕴含的先人建筑智慧的失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彰
显魅力乡村建设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的思路、理念、策略等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急需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乾松.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理论探索,2011.
[2]
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城乡建设,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