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302.24 KB
- 文档页数:4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安部•【公布日期】2017.01.23•【文号】公通字〔2017〕2号•【施行日期】2017.03.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刑事犯罪侦查正文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提高证人作证积极性,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2017年1月23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证人保护工作,提高证人作证积极性,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和规章,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以下统称证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有关人员安全。
第三条公安机关证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必要、适当、及时、有效的原则。
第四条公安机关按照“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由承办证人所涉案件的办案部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被保护人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配合,重大案件由公安机关统一组织部署。
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指定有关部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
第五条对于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案件,公安机关在侦办过程中发现证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或者证人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的,办案部门应当结合案件性质、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证人证言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证人自我保护能力、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等,对证人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现实性、程度进行评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证人出庭和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与研究 作者:汤凯 陈逸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0期
摘 要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备受关注的证人保护制度又一次被关注,其中修正案第六十条到第六十三条都是对证人保护相关制度的补充和修补,这无疑是对证人保护的一次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次修改的基础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试通过对修正案中证人保护制度法条的解读等,来进一步提供一些更好的完善措施,以期达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法律意识 经济补偿 制度细则化 作者简介:汤凯,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陈逸,湖州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051-02 证据是关系到一个案件真相最至关重要的因素,证据的分类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一系列的内容,书证和物证这些客观存在的证据搜集起来应当说是相对容易,而证人证言这个具有更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对它进行搜集的过程中,却会时常遇到一些阻碍,有数据统计显示:全国三大诉讼中90%的案件证人是不出庭的,只是宣读证人证言。比如上海,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为5%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证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法律对证人的出庭以及其他人身、财产损失等的保护欠缺,也是证人不愿作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2013年新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其中对于证人的保护制度有了哪些方面的增加和完善,是法学界各类人士倍加关注的地方,本文笔者就透过新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出庭和保护等制度的制定,来对证人相关制度进行探究。
一、我国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 (一)害怕自己以及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受到威胁 现实生活中,证人出庭作证前,被犯罪嫌疑人以各种方式恐吓威胁,证人出庭作证后,被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亲属或者雇佣的人伤害甚至杀害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也就造成了证人对于出庭作证十分排斥和反感的重要原因。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公通字【20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提高证人作证积极性,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2017年1月23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证人保护工作,提高证人作证积极性,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和规章,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以下统称证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有关人员安全。
第三条公安机关证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必要、适当、及时、有效的原则。
第四条公安机关按照“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由承办证人所涉案件的办案部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被保护人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配合,重大案件由公安机关统一组织部署。
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指定有关部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
第五条对于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案件,公安机关在侦办过程中发现证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或者证人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的,办案部门应当结合案件性质、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证人证言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证人自我保护能力、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等,对证人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现实性、程度进行评估。
第六条办案部门经评估认为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制作呈请证人保护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实施证人保护措施。
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摘要: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为维护我国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完善证据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基本原则叙述,和对刑事证据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刑事证据制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证据刑事证据制度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灵魂,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体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因此,制定并不断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对于维护诉讼公正,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便于司法人员具体实践操作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完善刑事证据制度是完善我国刑法制度的需要,也是诉讼实践的需要,更是实现刑事诉讼任务的需要。
我国于1996年修改了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证据的种类、证据的收集、证人的保护等方面作了一些补充,但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证据制度部分的改革与完善仍为我国学界和司法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证据不够完善,证据制度中存在薄弱环节,便直接影响着诉讼的公正和司法程序的正常运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特别是跨国犯罪行为的增加,使得各国都加快了立a法的步伐,并不同程度地签订了打击跨国犯罪的各种国际条约。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陆续签署了一些国际公约,其中一些公约对刑事证据所作的规定,我们必须履行。
二、刑事证据的基本原则1、据及时查明主义。
为了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应确立刑事证据的及时查明原则,由公安、检察机关及时准确地完成证据的调查和收集工作,保证诉讼的进行和国家刑罚权的实现。
2、议庭(法官)中立主义。
取消法院的庭外调查权的规定,充分发挥控、辩双方职能作用,合议庭只以中立者的姿态对待庭审调查和辩论的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必要时,可以对有疑问的证据,要求控方或辩方在休庭后,负责调查核实,由控方、辩方独立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3、辩论主义。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规定了哪些保护措施?
首先,明确了保护的对象,包括证人及其近亲属。
这里的近亲属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其次,确立保护证人的义务主体:公、检、法三机关都负有保护义务。
再者,证人作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公安司法机关应当在整个刑事诉讼阶段为他保密。
还有,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在一些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中,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特别保护措施,包括不公开个人信息,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禁止特定人员与之接触,对其人身和住宅进行专门保护等措施。
最后,规定了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轻微的,予以批评教育、训诫。
责。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之再完善作者:高杨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修正不得不说是其中一大亮点。
它向科学完整的证人作证机制又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但制度的好坏不是外观主义,而是看制度的运行能力,即是否能真正得到执行。
在行文中笔者想从修改之成就、制度之不足和修正之建议三个角度加以阐述。
关键字:证人;出庭作证;完善一、新刑诉法修改之成就(一)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标准由于以前将“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作为证人的唯一标准,而这种原则性的规定使得实践中证人的范围被不必要的扩大,不利于证据的收集和案件的查处,也影响司法公正及公信力的建立,此次修正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标准,第187条第一款规定了出庭作证的证人范围。
一是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二是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三为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这一规定从有效性和重要性角度加以衡量,不失为合理。
(二)确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长期以来,证人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却不向法庭作证的怪现象已经成为常例。
究其缘由,这与法院的强制力弱于公检两家有关。
我国刑事诉讼奉行诉讼阶段论,而非审判中心论,而公检两家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强制色彩,这就导致在三家平分秋色的格局中,法院权威的失落。
又由于法院的强制力量不足,因而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足10%。
针对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本次新刑诉法第188条第二款规定相关证人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到庭作证,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作证,同时为了增加可操作性,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手段(包括强制执行人员--法院的法警等)和拒绝作证的惩罚措施。
但是强制作为一种义务势必会增加证人的负担,如何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就要综合协调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权利义务的一些思考摘要:通过立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确立系统具体的证人保护制度,使证人的人身安全有保障,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使证人无后顾之忧不被干扰地作证,从而有利于刑事案件的查明,而且是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程度的体现。
关键词: 刑诉证人权利义务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是指与案件结局无利害关系的,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陈述所感知案件事实的第三人。
证人制度也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人类社会的司法证明已经进入科学证据时代,但是证人证言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常规证明手段。
今天的司法者在审查和运用证人证言的时候也在努力赋予其更为科学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要求现有证人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我国法律缺乏对证人保护的系统具体的规定,证人保护制度的缺失,使得证人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没有把握,在作证中特别是刑事案件作证中,证人受到打击报复时,没有确切的法律途径可以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法律对于侵害证人的行为也只能按刑法规定的犯罪进行处罚,没有其他特别的规定。
证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护、证人因为作证而受到伤害,是国家对证人人权的漠视和伤害。
一、关于证人制度刑事诉讼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活动。
各方之间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把刑事诉讼比作一个运转的机器,则证人制度的运转就是其中一个齿轮,证人制度的运转虽然不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或目的,但是这个小齿轮的运转不良会影响整个刑事诉讼大机器的运转。
而要使这个小齿轮运转良好,则必须处理好小齿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证人制度的主体是证人,证人是证人制度的中心。
证人不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不具有刑事诉讼主体地位。
证人因非自身利益而被强制性牵扯进刑事诉讼,刑事诉讼结果对其没有实质性影响,并不等于刑事诉讼对其没有实质性影响,证人制度的运转直接关系到其切身利益,因此,在证人制度的运转中,证人是主体,他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二、现行规定及问题的表现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刘悦
【期刊名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特别提到了我国关于证人保护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在时间中有一个很好的贯彻实施,我国证人出庭作证有着许多的阻碍因素,尤其是对证人的保护不到位导致我国证人出庭率极低,本文特针对当前我国证人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旨在将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从书面规定落到实处,以适应当今我国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之下的改革要求,实现庭审实质化。
【总页数】5页(P67-70)
【作者】刘悦
【作者单位】[1]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2
【相关文献】
1.我国的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现状分析及完善 [J], 袁群
2.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J], 段丽;牛田
3.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完善与思考 [J], 郅春辉
4.以打击涉黑涉恶犯罪为视角对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思考 [J], 邹声浩
5.英国证人制度评介——兼谈我国民事证人制度之完善 [J], 许建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证人出庭和证人保护有关问题研究证人不愿出庭做证,是我国各类诉讼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尤为突出。
刑事诉讼中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是因为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很滞后,让证人但心自身及其亲属的安全。
证人出庭作证有助于犯罪事实的查清和各方合法利益的保护。
我国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中都明确规定证人的作证义务,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各种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偏低时一个无奈的现实,特别是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率更是远远低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证人出庭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完善我国对刑事证人的保护制度,除了强化保护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措施、增设对无正当理由拒不作证采取司法处分等措施外,还应针对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采取法律对策。
一、我国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证人不出庭作证具有以下危害性:1、证人不出庭作证,书面证言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书面证言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取得,都存在可靠性难以保证问题。
因为书面证言有时难以准确表达作证人的本意;而且审判人员也无法在法庭上对证人察言观色,对证人作证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判断。
证人必须出庭先宣誓,然后被告知作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后由控辩双方对其进行交叉询问,使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能够受到检验。
2、证人不出庭作证,增加了法官当庭认证的难度。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极为重要的证据,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有些需要证人出庭作证才能认定主要事实的案件,证人不出庭作证,案件的事实就无法查清,法院对证据的采信和事实的认定难以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甚至还会造成错案。
3、证人不出庭作证,不符合“公正与效率”主题的要求。
在刑事诉讼中,庭前侦查阶段取得的证言大都是有利指控的,证人不出庭,能避免庭审时交叉询问与法官直接询问造成证人证言的改变。
这种有利指控而不利辩护的偏向,忽视了诉讼的公正和被告人的权利。
只有让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法庭的调查,才能真正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二、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成因1、立法上的缺陷。
从司法实践看,《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制度的规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证人出庭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作者:李 哲 詹琳玲 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2期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低,究其原因是立法上证人保护制度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证人保护证人出庭率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061-02
要使我国的刑事庭审真正实现实质化,证人出庭是关键;要保障证人出庭,首要任务是消除证人的畏证心理,这就必须制定全面、具体的证人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和中纪委、高检有关规定中,都规定了证人作证的权利和义务,但过于零散与粗疏,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尤其是未明确“何种阶段,由谁保护”,实践中公检法三家常常互相推诿,使关键证人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因此,为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有效运行,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立法现状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因而,我国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方面都对证人保护做了相应的规定。
程序法方面,《刑事诉讼法》除规定吸收证人协助调查和为证人保密外,第49条还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第56、57条也明确规定:“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第85条也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体法方面,97年《刑法》第307、308条分别规定了妨害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0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