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各国华人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现有华侨华人56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24.61(1999年上半年全国总人口2271万),仅次于马来族而居第二位。80年代,华侨华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2%。然而,时至今日,华侨华人人口比例下降。究其原因,有的认为是由于以往华族大家庭的观念已不复存在,目前多数家庭以小家庭为主;华族由过去的早婚,注重生育数量变为现在的迟婚,注重生育质量等原因所致2。华人在西马和东马都有分布,以西马居多(占全国华人总数的85%以上)。西马华人较多的州有槟榔屿、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和彭亨等,在玻璃市、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等州的华人少。东马的华人占全国华人总数不到15%,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沙捞越州。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少数来自海南、广西、浙江、上海等地。马来西亚奉行出生地原则,多数华人已加入当地国籍。

马来西亚政府一贯执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即在政治上维护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在经济上给予马来人种种优惠,扶持马来人经济;在教育上建立以马来语为中心的国家教育体系等等。由于在该国的非马来人中华人占大多数,因此马来人优先的政策首先是针对华人的。1971—1990年,该国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是要对贫困阶层人数居多的马来族采取扶持、优惠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该政策的实施结果在扶持马来族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使以马哈蒂尔为首的政府认识到过份强调种族差别的政策并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因而在1991—2000年实施的新国家发展政策中,虽然政府扶持马来人经济的决心没有变化,但策略有变化,即强调各民族“平等发展的原则”,强调增强土著经济的竞争能力,因此有利于华人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国民阵线,由14个政党组成,其中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以及以华人为主的民政运动党(简称民政党),是其主要成员之一。最大的反对党-民主行动党也是以华人为主。在1999年11月的全国大选中,由于安瓦尔事件而造成马来人的分裂,执政党和在野党都在激烈地争夺华人选票。有的媒体引用政治分析家的话说,“在这次选举中马来民族统一机构领导的国民阵线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的支持”。马哈蒂尔称赞华人对安瓦尔被解除职务一事的反应比马来人更理性,“同感情冲动的马来选民不同,华裔选民非常务实”。有的媒体认为,华人支持马哈蒂尔的动机,一方面是真正把马哈蒂尔视为国家的缔造者,另一方面也出于他们害怕形势出现动荡的心理。总的来说,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的政策比较温和,华人的处境一般还好。

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多数从事工商业,但从事农业也为数不少。近数十年来,该国华人经济向多元化、跨国化发展,由过去主要经营锡业、橡胶业和商业变为扩展到制造业、金融业、保险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行业,出现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如郭鹤年家族控制的郭氏兄弟公司集团,林梧桐家族为首的云顶集团,林木荣家族控制的马化控股有限公司,雷贤雄为首的马婆控股集团,邱继炳为首的马联工业集团,郭令灿家族控制的丰隆(马)集团,陈志远为首的成功集团,钟廷森为首的金狮集团,李莱生家族为首的李莱生种植集团等。以上集团跳出了行业和地域的局限,经营范围广泛,还走出国外向东南亚地区、亚洲其他地区、欧美澳等洲发展。马来西亚华人劳工中,农业劳工约占半数,其中包括橡胶园劳工,渔业劳工,油棕、菠萝、茶园和胡椒园劳工等。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在50年代达到全盛,有华校300余所,学生数十万人。从60年代起,该国政府改变教育制度,马来族的“国民学校”以马来语为教学用语,英文为必修课;华人的“国民型学校”以英文为教学用语,马来文为必修课,华文每周只限4节。政府以赞助经费为压力,强迫华校改制。目前,华文小学已全部改制,华文中学也有近半改制为“国民型中学”,但仍有60余所中学得到华人支持而不接受改制,称为“独立中学”。据该国教育部统计,1987年全国有华文小学(政府学校)1295所,学生58.2万人。1998年有华文小学1283所,学生59.9万人;1998年有华文独立中学(私立学校)60所,华文学院(私立学院)3所(该国政府从90年代开始先后批准开办南马新山的南方学院、中马加影的新纪元学院、北马槟

城的韩江学院)。马来西亚是目前海外出版华文报刊种类最多的国家,达30多种。发行量较大的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中国报》、《国际时报》、《马来西亚日报》、《亚洲时报》、《亚洲周刊》等。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众多,达4000多个,分为工商、地缘、宗亲、文体、慈善等组织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嘉属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马六甲福建会馆、巴生福建会馆、马来西亚广西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总会(简称董总)等。

新加坡

新加坡现有华侨华人240余万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77%(1997年全国总人口310万),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的以华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华侨华人中多数来自福建与广东,其余来自上海、浙江、海南、江西、广西等地。

新加坡的民族以华族最多,次为马来族,再次为印度族,还有极少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该国政府实行多元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民族。因此,政府对侨侨华人的政策也寓于这一多元民族政策之中。它的国籍政策是利用国籍法将移民及其后裔变为新加坡公民,公民享有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权利,如可享受优先分配和优惠购买政府廉价房屋,享受教育津贴、奖助学金、救济金、医疗津贴和其他社会福利,以及遇到不景气时优先就业等等。因此,华族绝大多数已入籍成为该国公民。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的政策都体现把移民的“根”由母国转移到新加坡来,认同于新加坡,树立以新加坡为祖国的观念。如变移民经济为国家经济,使之成为新加坡国家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中,华人企业在法律上已转化成为新加坡民族经济的一部分;变移民教育为国家教育,使之成为培养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工具。实行以英语为中心的强制双语教育政策,规定学校都要以英语和母语两种语文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其中,华语虽是新加坡多数民族——华族的母语,但华文学校在该国独立以后每况愈下,在校学生人数大幅下降,到80年中期纯粹的华校已不复存在。近年随着新加坡与

中国贸易的发展与两国建交,华文教育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变移民文化为新加坡文化。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其中马来语是国语,英语是通用语。该国政府强调文化的本地性质及其重要性,要求文化界人士为促进各族文化融洽、创造属于东南亚的新加坡文化而努力。

华族经济是新加坡经济的主体。近年来,该国的华人经济从过去的商业和转口贸易业为中心、其他行业为辅助的单一结构,变为现在的以商业、外贸、金融、建筑地产和制造业并重的多元结构。华人在新加坡的各个经济部门以及海外投资中均占有优势,并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多元化、国际化的华人大企业集团,如南益集团——华侨银行集团、大华银行集团、华联银行集团、丰隆集团、远东机构集团、森林公司集团、美罗集团、太平船务公司集团、林增控股集团、杨协成集团等。

新加坡的华文报纸除《联合早报》、《联合晚报》这两家大报外,还有《新明日报》等40家华文报刊。该国华人社团有400多个,其中成立于1960年的中华总商会和成立于1986年的宗亲会馆联合总会,是两个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社团。

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