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件:《长江之歌》 (5)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15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课时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二、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激发他们对祖国和善的热爱。
4、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诗歌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四、教学设想: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长江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长江巨浪的录音,课堂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长江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长江之歌》说课稿1一、说教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歌歌曲。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中的一首诗歌。
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
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全诗共有两小节。
第一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彩多姿。
第二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两个生字、新词,理解“尘埃”“荡涤”“灌溉”“臂膀”的意思。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包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尤其是领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在检查预习时,可以先指名分小结试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
为进一步精读品味做作好准备。
在精读第一小节时,可以从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启发想象,练习句子。
第二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由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而昭阳区地处长江上游,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1.长江之歌教材简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由涌起无限激情和豪迈。
《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
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
(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1.听完后同学评议,明确规范:(1)正确、流利、有感情。
(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身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三、初读课文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1)生字:哺bǔ涤dí埃āi 灌ɡuàn 溉ɡài(2)词语:灌溉抚育尘埃荡涤气概春潮(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
(赞美、依恋)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之歌》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长江之歌》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长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条巨龙,它奔腾不息,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和文明。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长江之歌》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长江的壮丽与神秘。
当我们翻开《长江之歌》这篇课文,仿佛能听到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声。
它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无穷魅力。
课文开篇就写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长江的源头和它一路东去的豪迈。
长江发源于雪山,那是一片纯净而神秘的地方,雪水融化,汇聚成江,带着春天的气息,一路奔腾而下。
而“春潮”和“惊涛”两个词,更是将长江的活力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流,而是充满激情与能量的生命之脉。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把长江比作母亲,用“乳汁”形象地说明了长江水源的滋养作用,它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养育了各族儿女。
长江的“臂膀”宽广有力,将高山大海都揽入怀中,展现了它的包容和伟大。
接着,“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直接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不仅提供了水资源,还带来了航运、发电等诸多好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它又像母亲一样,给予我们温暖和关怀,让我们在它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在学习《长江之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文字,还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长江的伟大。
它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流经多个省份,串联起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
从青藏高原的粗犷豪放,到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变迁。
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江之歌》,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比如,观看长江源头的雪山美景,感受那份纯净和宁静;欣赏三峡大坝的雄伟壮观,体会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结合;或者观察长江入海口的波澜壮阔,想象着江水融入大海的壮阔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