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模型构建: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27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医学问答题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与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社会医学相关学科:1、预防医学2、卫生事业管理学3、医学社会学4、医学心理学5、社区医学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2健康需求提高3医学的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以及处理健康和疾病相关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因素:环境因素(30)、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50)、生物遗传因素(10)、医学卫生服务因素(10)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本内涵:1、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素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践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影响通过对病人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提高治疗效果。
2、对预防工作影响从生物病因为主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微博透露容易达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老年人数字素养自评量表的编制与应用作者:吴婧轩赵恒范芝钰彭华茂尹述飞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06期摘要:准确评估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可以帮助老年群体提高社会适应力,进而唤醒老龄人口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已有的针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测量,通常基于大规模社会调查题项,且没有考虑人群的异质性。
开发一个专门对标老年人数字素养发展能力标准且经过教育和心理测量学手段检验的自评量表,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老年人在数字素养不同维度上的发展水平与提高方向。
基于老年人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编制的老年人数字素养自评量表,从内部结构来看,是一个二阶三因子五维度模型。
它包括数字实践技能、数字学习意识和数字付费意识三个因子,其中数字实践技能又包括安全管理与应用、需求与获取、理解与评鉴三个维度。
经检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利用该自评量表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发现:当前老年人数字素养虽然总体上已超过中等水平,但在数字付费意识方面较为薄弱;低学历、低收入、居住于乡镇的老年人数字素养水平较低;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数字素养更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数字素养水平也越高。
关键词:数字素养;老年人;数字实践技能;数字学习意识;数字付费意识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3)06-0030-11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3.06.004基金項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市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策略研究——以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例”(bjkx202117)。
作者简介:吴婧轩,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赵恒、范芝钰,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彭华茂(通讯作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尹述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430062)。
人口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要素。
在2023年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强调人口发展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然而,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生人口不足、存量人口老化、人口结构失衡、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其中老龄化是制约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给中国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本文致力于探讨中国情境中的积极老龄化,厘清新时期中国特色积极老龄化的基本内涵与认知转向,把握现阶段我国积极老龄化发展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实践进路,从认识到实践层面勾勒我国积极老龄化发展图景。
一、积极老龄化的理论溯源与基本内涵(一)积极老龄化产生的理论源起老龄化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比利时,直到1956年联合国发布《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才明确提出老年型人口社会的界定标准,人口老龄化才得以形成统一概念,正式成为【管理学研究】我国的积极老龄化策略:认知转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面临的基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问题。
以规模巨大与进程快速为特点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近百年内将要持续面对的人口新常态。
积极老龄化策略是应对这一人口新国情的优选方案,需要从认识面、事实面与实践面出发,厘清我国积极老龄化在理念、内容、价值、主体与模式上的认知转向,研判当前及未来老龄化社会面对的人口形势、保障压力、文化冲突、个人发展等现实挑战,有针对性地从优化多面向人口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完善保障养老体系、重塑社会爱老文化以及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素养五个面向提出策略措施。
我国实施积极的老龄化发展策略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老龄化社会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问题;优化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作者简介〕娄成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慧,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99.2;C9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4)01-0181-10娄成武于慧学术议题并受到学界与国际社会、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
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服务优化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养老服务的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期望,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丰富数据资源,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服务优化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讨现有养老服务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养老服务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通过对CHARLS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本文将为政策制定者、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二、文献综述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服务优化是当前社会学、人口学、老年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日益受到关注。
在此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养老服务、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学者主要关注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影响因素及与健康、社会支持等变量的关系。
例如,Diener等人(1995)提出了生活满意度的多维度测量模型,包括家庭、健康、工作等方面。
国内学者则更加注重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例如,陈功等人(2010)通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群体的调查,发现城乡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养老服务优化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角度展开研究。
服务内容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服务方式方面,学者们提倡采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
积极老龄化:美国活跃退休社区对中国养老社区建设的启示作者:殷洁,彭仲仁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6期摘要: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在地养老”模式由于既体现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又减轻了公共财政负担而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共识性策略。
养老社区是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在地养老”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文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群村”为例,详细阐述了“活跃退休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并与目前在国内学界和地产业界都受到较多关注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相比较,探讨未来中国养老社区建设的模式。
研究认为,应将老年人视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公民等事务的主流人群,退休社区应帮助老年人通过丰富的文娱社交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从而达到身心的愉悦。
“活跃退休社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提供了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在地养老;活跃退休社区;国际经验国家自然基金(41571157),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共同资助引言进入21 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之一。
全球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2000 年已达到10%,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2%[1]。
中国的老龄化来势更加迅猛,2013 年中国60 岁以上人口超过2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4.9% ;预计至2050 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顶峰,老年人口约4.3 亿~4.5 亿,占总人口的1/3[2]。
作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 年的第二届联合国老龄问题会议上提出了促进“积极老龄化”(ActiveAgeing)的政策框架和行动计划。
积极老龄化是指通过促进个人健康、社会参与和公众安全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积极”一词,指老年人能够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而不仅仅是保持体力活动或参与劳动。
WHO 特别强调,由于“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福祉,因此在积极老龄化的框架中,促进精神健康和社会联系的政策与旨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政策同等重要。
中国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测度——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和28个省市的数据研究刘文,杨馥萍(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山东威海264209)【摘要】积极老龄化指数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量化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的复合指数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利用CHARLS和CGSS数据库,借鉴欧盟积极老龄化测度框架,利用AHP与DEA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中国积极老龄化指数,测度中国三大区域及28个省份的积极老龄化指数,研究区域、城乡、省份、性别等层次的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
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积极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城乡积极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男性水平总体高于女性而且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拉大。
基于不同区域和省份的发展特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老龄化发展对策:东部地区应促进老龄人口全方位的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部地区应整合区域资源,满足老龄人口就业需求并提高其潜能;西部地区应关注老龄人口的生存条件,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同时努力缩小老龄人口就业性别差距,关注高龄女性的健康和经济状况;全方位提高农村积极老龄化水平和农村高龄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指数;老龄人口;三大区域;性别;城乡;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5/ki.1004-129X.2019.02.009【文章编号】1004-129X(2019)02-0100-13【收稿日期】2018-09-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老龄化条件下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代际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7157315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亚视野的积极老龄化研究(16FJL010);山东人文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项目: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沂蒙革命老区养老模式研究(18CYMJ40)【作者简介】刘文(1964-),女,山东新泰人,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杨馥萍(1994-),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宏观经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对策研究徐春英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集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应对老龄化迫在眉睫。
本文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探讨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完善人口调整政策、改革养老模式、发展老龄产业、健全养老金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更新理念、加大基础和前沿研究支持等对策建议,全面提升包含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005-02中国是人口排名世界第一的经济发展中国家。
自1999年进人老龄化国家行列以来,老龄化速度加快,而且未富先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数2.4949亿,占总人口比重17.9%,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
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35%。
积极、健康、成功的老龄化任重道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经历了从识别问题到忧虑恐慌再到积极应对的转变过程。
1956年,联合国提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龄型人口,具有老龄型人口特征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老龄型国家(或地区)。
1982年,维也纳老龄大会提出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总人口的10%,即为老龄型人口。
JAMES H.SCHULZ指出多数在进入老年期之前就已经处于弱势状态的人们在步入老年之后仍然是弱势的,此外,一些独特的经济问题还迫使许多人在晚年加入了弱势人群[1]。
BULTER(1975)写到“年老的悲剧并不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死亡,而是由于麻木、无知和贫困,有时候要饱受痛苦、羞辱、虚弱和孤立,而这些并不是人们在老年期所必须经历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老年人的看法也在逐渐转变,开始从积极的角度来审视老龄化。
2021年第1期(总第120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No.1.2021General.No.120养老服务、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C G S 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郭细卿,李哲(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数据,采用因子、回归分析法,探讨养老服务、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因子分析表明:养老服务分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两因子:社会资本分为初级信任、次级信任和一般信任三个因子;健康分为主观自评健康、客观心理健康两个因子。
回归分析发现: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中,除了年龄外,其他指标对健康都产生统计显著性: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两个因子对健康产生统计显著性:初级信任、次级信任两个因子对健康产生统计显著性,一般信任因子对健康不具统计显著性;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两个因子和初、次级信任两个因子各有侧重并合力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研宄认为,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会资本等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社会资本;老年人健康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1)01-0033-08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8年全 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9%,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 3.03个百分点。
据预测,至2050年, 中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11。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尤为严峻,在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农村大量中青 年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出现家庭结构空巢化、少子化和高龄化等特征,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功能减弱、机构 养老发展缓慢。
LAN ZHOU XUE KAN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比较研究郑研辉郝晓宁摘要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紧迫局面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医养联合运行、医养护一体化以及居家上门照料三种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三种服务模式的特征、优势及劣势,进而提出应从优化供给策略、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加强服务监管三个维度着手,促进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适用性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65-3492(2621)6)-626)-68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截至2616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达2.54亿人,占总人口的2.8%。
伴随深度老龄化而来的是令人堪忧的老年健康状况。
目前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406万,失智症患者约206万左右,另有超过).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慢病老人发生失能的风险是未患病者的2.49倍①,这部分老人不但需要生活照料,而且迫切需要医疗服务的介入。
而日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加剧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的双重紧缺。
在“9664”“9673”养老模式下,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成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积极应对新时代作者简介:郑研辉,社会学博士、博士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郝晓宁,博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健康公平视角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理论模型、制度构建和路径选择”(项目编号:72746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嵌入性视域下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71373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管理科学数据中心智库类课题“中国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体系”(项目编号:222KEY65)。
①穆光宗:《老年事业福利性投资逻辑》,《人民论坛》202年第S2期,第63页。
积极老龄化模型构建: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实证
研究
背景: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出生人口的下降,人口老龄化逐渐
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议题。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政策和
主要的全球战略计划,积极老龄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与应用步入新
的阶段。但是一直以来,积极老龄化的研究受到缺乏公认的确切概念
和一致的评价方法的困扰,并且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社区中老年
人的积极老龄化,很少研究农村人群。因此,各国需要在WHO积极老龄
化框架下,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做背景来确立积极老龄化概念
及其模型,并关注农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目的:本研究以WHO积极老
龄化政策框架的三个支柱“健康、参与、保障”为理论依据,从整体
人的健康和生命全过程护理的角度,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的方法,分析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和结构,通过实证研究,以城市、农村
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我国的积极
老龄化模型,比较城乡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现状、特征,揭示我国
老年人在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国家、社
会、家庭对老年人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
积极老龄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首先以Walker和Avant的经
典概念分析流程为方法,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和评价,确定积极老龄
化的概念用法、概念定义属性,构建模范案例、临界案例、相反案例,
分析积极老龄化概念的前因后果,探讨实证性测量工具。然后通过文
献分析、社会调查、专题小组讨论、Delphi法,形成积极老龄化的指
标体系。以形成的积极老龄化指标体系为调查工具,采取横断面研究
设计进行实证研究。方便抽样选取3个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和7个村卫
生室的1100例老年人,城市和农村社区各550例,以积极老龄化指标
体系的45个指标为变量,收集老年人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积极老龄化
指标体系中健康、参与、保障方面的资料。应用SPSS17.0软件和
Mplus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显示老年人在
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方面的现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
积极老龄化模型,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农村和
城市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模型中健康、参与、保障各因子的差异。结果:1.
经过文献分析、社会调查、专题小组讨论和Delphi法两轮专家函询,
形成的积极老龄化指标体系包括健康、参与、保障3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健康一级指标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
康、社会适应3个二级指标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感觉功能、慢性疼
痛、慢性病、睡眠、饮食、排泄、应对能力、自尊、积极情绪、认知
能力、安全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角色
适应17个三级指标。参与一级指标包含生产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
体力活动、社交活动4个二级指标和有偿工作、志愿服务、照顾家人、
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购物、旅游、使用互联网、散步、跳舞健身、
做家务、探访亲友、参加俱乐部、老年大学、棋牌活动16个三级指
标。保障一级指标包含经济保障、政策法规保障、社区环境3个二级
指标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个人收入、子女赡养、
政策保障、法规保障、公共交通、社区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公
共服务、培训教育12个三级指标。健康、参与、保障的重要性得分
较高(4.85±0.36,4.78±0.50,4.89±0.31),心理健康(4.85±0.45)
的重要性大于躯体健康(4.81±0.39)和社会适应(4.70±0.46)。生产
性活动(3.67±0.77)较精神文化活动(4.70±0.46)、社交活动(4.56
±0.63)和体力活动(4.07±0.77),得分最低,变异系数(20.99)最高,
有偿工作(3.59±0.73)重要性得分低于照顾家人(4.11±0.74)和志
愿服务(3.93±0.77),变异系数最高(20.41)。经济保障(4.89±0.31)、
政策法规保障(4.67±0.54)、社区环境(4.52±0.51)的重要性得分均
>4.50,专家对保障指标的认可度较高。2.实证研究共纳入1022例
老年人,城市老年人474人,农村老年人548人,平均年龄71.07±7.22
岁;女性573人,男性449人,78.9%的老年人有配偶,65%与配偶居住;
老年人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1.9%;农民占53.1%,
工人占31.1%。多数老年人目前不吸烟(82.3%)、不饮酒(84.0%),身
体质量指数23.86 ±3.60。3.积极老龄化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
(x/df=2.888,CFI=0.888,RMSEA=0.043,SRMR=0.076),包括3个二阶
因子,19个一阶因子。3个二阶因子为健康、参与、保障,19个一阶
因子包括健康的7个因子(认知能力、应对能力、安全感、社会支持、
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角色适应)、参与的4个因子(有偿工作、看电
视、散步、探亲访友)和保障的8个因子(住房保障、经济收入、政策
保障、法规保障、公共交通、社区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公共服
务)。4.积极老龄化3个二阶因子中,保障和健康的因子载荷最高
(0.783,0.642),参与和积极老龄化是负相关(-0.207)。19个一阶因
子中,角色适应(0.833)、自我管理(0.819)、社区卫生服务(0.761)、
应对能力(0.700)、社区安全(0.631)的因子载荷最高。5.城乡老年人
积极老龄化模型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健康因子中,城市老年人认知
能力、应对能力、社会支持、自我管理、角色适应均大于农村老年人,
社会交往频率小于农村老年人。参与因子中,城市老人看电视、散步
时间大于农村老人,有偿工作时间少于农村老年人。保障因子中,城市
老年人住房保障、人均月收入、经济感受、公共交通、社区安全、社
区公共设施数量大于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政策保障和法规保障满
意度、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小于农村老年人。结论:1.基于WHO积极
老龄化框架的积极老龄化模型包括健康、参与、保障3个二阶因子和
19个一阶因子。保障对积极老龄化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健康和参与,
参与对积极老龄化是负性作用,可能和参与活动的类型、目的和时间
有关。2.积极老龄化健康因子包括认知能力、应对能力、安全感、社
会支持、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角色适应7个因子,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是积极老龄化健康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健康不是积极老龄
化的必要条件,每位老年人都有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机会。3.积极老龄
化参与因子包括有偿工作、看电视、散步、探亲访友4个因子,有偿
工作对参与贡献最大,照顾家人和ICT未能进入模型,应鼓励多种形
式的参与,认同老年人照顾家人的社会价值,为老年人提供培训和支
持。4.保障包括住房保障、经济收入、政策保障、法规保障、公共交
通、社区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公共服务8个因子,是实现积极
老龄化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安全、社区卫生服务是积极老龄化最重要
的保障因子。社会各主体应在保障积极老龄化中承担相应的作用和责
任。5.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因子低于城市老年人,影响
农村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农村老年人有偿工作时间大于城市老人,
社交活动和精神文化参与少,与城乡社会和经济二元结构有关;农村
老年人保障因子低于城市老年人,对国家加强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
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应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