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5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语法(二)——虚词部分

[教学要求](8 学时)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各类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各类常用虚词的主要用

法。

第一节副词

一、什麽是虚词?关于代词、副词的归属问题。

《辞海》:“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如介

词、连词、助词等。”《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

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这种词叫虚词。虚词可分为介词、

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叹词是特殊的实词。”《辞海》避开副词、代词不

谈,而黄伯荣、廖序东则是将副词、代词归入实词之中。吕叔湘《文言虚词》

则将代词、副词归为虚词。

因代词、副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故黄伯荣、廖序东将其归为实词,中

学教材将代词归实词,副词归虚词。吕叔湘将代词、副词均归虚词。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则将代词、副词归为半实半虚

的词。因它们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

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1.词类;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3.

翻译。

二、什麽是副词?副词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作用:

1.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2.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

可分六类:

1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副词。

(1)表程度偏高:“、太、至、尤、良、益、甚、颇”——很、非常问:“年

事颇高”何解?

(2)表程度偏低:“少、稍、略、颇”——稍微、逐渐。现代汉语中的“少”

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

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如: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少解:稍微消解。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稍”在上古汉语中是“逐渐”的意思,不同于现

代汉语的“稍微”,“稍”具有“稍微”之意,是在唐代才产生出来的。如: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齐大夫子尾多次受齐君封邑,但他逐渐把土地还

给了齐君。齐君认为他忠,对之更宠。)《左传·昭公十年》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

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力:出了很大的力。

二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颇有:略微有。

(二)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

1.表总括(范围大的):“皆、悉、尽、毕、咸、并、举、具、俱、既”——都、

全;“凡、共”——总、共。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的贤者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老的都聚集一堂。)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义明康乐宫”广告词:“群贤毕至康乐宫,少长咸集卫星湖。”

2.表限制(范围小的):“但、徒、特、直、第(弟)、仅”——仅、只。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

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

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

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但闻:只听到。

2

问:“但愿如此”何解?答:只希望这样。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心却不推行之不能治理好国家,

只有好法度却不公之于众也不能独自推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既然如此,

那么人之所以作为人,不只是因为是两只脚并且没有毛,而是因为人有分辨能

力。)《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叫您

赢。”)《史记·孙膑》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五十步]。

《孟子·梁惠王上》

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义,但是在古汉语中,

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上古“仅”只有“只”的意义)。

如: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齐王逃到莒国去,只免掉礼貌自身的死亡。)

《史记·乐毅列传》

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的意思,“仅”的这

一含义和用法,主要是出现唐代的文中,而且要读“jìn”,一般只用在数

词前。王力《汉语史稿》:“‘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到达’的意思。是甚

言其多,不象近代的‘仅’字甚言其少。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张巡当初据守睢阳城时,士兵将近一万人,城中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仅

万人:将近一万人。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仅十人围:将近有十围粗。

(三)时间副词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

既、业、尝、曾——曾经: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曾向孔子问及军事,孔子说:“俎豆[砧zhēn 板、祭盘]一类的礼器,

我曾经听说过,带兵打仗的事,我不曾学过。”)《论语·卫灵公》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叫人刺杀袁盎。)《史记·袁

盎晁错列传》

3

现代汉语中的“曾”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曾经”的意思。古代

汉语中的“曾”除了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为表示情态的副词,用来加强否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