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动力电池系统4种冷却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95.36 KB
- 文档页数:3
动力电池热管理介绍动力电池热管理是指针对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技术。
由于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热量,将会对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散热系统散热系统是动力电池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散热器、散热风扇等设备将电池组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中。
散热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目前常见的散热系统有空气散热和液冷散热两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选择合适的散热方式。
二、温度传感与控制温度传感与控制是动力电池热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在电池组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温度控制。
当电池组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控制散热系统的工作状态来降低电池的温度,从而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热传导与分布均衡热传导与分布均衡是动力电池热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电池组内部由于电池单体之间存在微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分布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会引起电池单体的老化和损坏,进而影响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组的结构设计,增加热传导通道,提高热传导效率,从而实现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均衡。
四、热管理策略热管理策略是指在电池组使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工况制定相应的热管理措施。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可以采取降低电池充放电速率、减小电池组的负载等方式来降低电池的温度。
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采取预热电池、增加电池充放电速率等方式来提高电池的温度。
通过合理制定热管理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动力电池热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电池的热量,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寿命,进而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同时,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储存。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是用于控制和调节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温度的重要组件。
以下是其主要的结构组成部分的详细讲解:
1. 散热器/冷却器:散热器或冷却器通常位于电池组的外部,通过冷却剂(如水或乙二醇)的循环来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
它们可以是风冷式或液冷式,具体取决于车辆设计和使用环境。
2. 加热器:在寒冷的环境中,加热器用于给电池提供额外的热量,以保持其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
加热器可以是电加热元件或利用发动机废热的热交换器。
3.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电池组和电池单体的温度。
它们可以分布在电池组的不同位置,以提供实时的温度数据。
4.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热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接收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设定的策略控制散热器、加热器和风扇等组件的工作。
5. 风扇:风扇用于增强散热器或冷却器的散热效果,在需要时将空气吹过散热片,以提高热量的散发速度。
6. 管道和连接器:管道和连接器用于连接热管理系统的各个组件,包括散热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和电池组等。
7. 电池管理系统(BMS)接口:热管理系统通常与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通信,以获取电池的状态信息和控制指令。
综上所述,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包括散热器/冷却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单元、风扇、管道和连接器等组件。
这些组件协同工作,以确保动力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
储能电池包热管理冷却系统介绍三种冷却方式在储能行业中,热管理的关注度比较高,储能热管理的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液冷和相变冷却、热管冷却,接下来,储能电池包热管理冷却系统厂家为你介绍。
1、风冷技术目前,在功率密度较小的集装箱储能系统和通信基站储能系统中主要采用风冷技术。
一方面是因为风冷系统结构简单,可靠,并且易于实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储能系统对能量密度和空间的限制不像动力电池系统那么苛刻,可以通过增加电池数目来获得较低的工作倍率和产热率。
风冷热管理系统有空调结构包括落地一体式、顶置一体式、分体式等构型。
落地一体式空调用于已预留空调空间的储能集装箱中,通常顶部出风,与集装箱内部的风道相连接,直接对电池组进行准确送风。
储能集装箱内部没有空间安装空调,则需要使用顶置一体式空调,空调安装在集装箱顶部,从顶部对电池进行制冷。
分体式空调内机安装在电池组当中,前回风背送风,将空调出风口与风道相连,直接对电池进行制冷。
2、液冷技术液冷方案采用水、乙醇、硅油等冷却液,通过液冷板上均匀分布的导流槽和电芯间接接触进行散热。
其优点包括:1)靠近热源,有效制冷;2)与相同容量的集装箱风冷方案相比,液冷系统不需要设计风道,更适合大型储能电站;3)相比风冷系统,由于减少了风扇等机械部件的使用,故障率更低;4)液冷噪声低,节省系统自耗电。
储能电池包热管理冷却系统的液冷系统的核心为冷水机和液冷板。
其中冷水机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和水泵等部件,液冷板是将铜和铝等原材料进行加工成相应的板材,液冷板的生产工艺分为钎焊、吹胀、压铸、冲压、搅拌摩擦焊等。
随着新能源电站、离网储能等更大电池容量、更高系统功率密度的储能电站需求起步,储能系统能量密度与发热量更大,对和寿命的要求高,将推动行业更多转向采用液冷方案。
3、相变冷却相变冷却,是利用相变材料发生相变来吸热的一种冷却方式。
对电池散热效果影响较大的是对相变材料的选择,当所选相变材料的比热容越大、传热系数越高,相同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越好,反之冷却效果越差。
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对比表(原创实用版)目录1.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对比表的背景和意义2.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的对比3.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4.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正文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对比表是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的一种成本分析。
散热系统对于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了解不同散热系统之间的成本差异,有助于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对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进行对比,并探讨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的对比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对比表显示,直冷系统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液冷系统的成本较高。
具体来说,直冷系统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成本:直冷系统采用空气冷却,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液冷系统涉及循环液、泵等部件,制造成本较高。
2.设备成本:直冷系统所需的设备较少,如散热片、风扇等,设备成本较低。
液冷系统需要循环液、泵、散热器等设备,设备成本较高。
3.维护成本:直冷系统维护较为简单,维护成本较低。
液冷系统涉及循环液、泵等部件的维护,维护成本较高。
尽管液冷系统的成本较高,但其在散热性能、电池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高端电动汽车领域,液冷系统仍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二、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动力电池直冷与液冷成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因素:1.电池容量:电池容量越大,所需的散热系统规模越大,成本越高。
2.散热性能要求:不同的散热性能要求,对应的散热系统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影响成本。
3.技术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散热系统的设计、制造、维护等方面不断优化,有助于降低成本。
4.规模效应: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制造、设备等成本,从而降低总体成本。
三、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将面临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等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如下:1.研发高效、低成本的散热系统材料和技术,提高性价比。
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功用及分类
汽车冷却系统是汽车中比较重要的系统之一,它有着使发动机尽快升温并保持恒温和防止发动机过热的作用。
电机在工作时,总是有一部分损耗转变成热量,它必须通过电机外壳和周围介质不断将热量散发出去,这个散发热量的过程,就称为冷却。
汽车冷却系统主要有液冷和风冷两种工作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
风冷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动机缸体表面附着的铝片对气缸进行散热,一般采用的是功率强大的风扇向这些铝片吹风,使其向空气中散热,从而达到冷却发动机的目的,现代的汽车基本都不在沿用这种工作方式了。
液冷是现代汽车冷却系统的主要的工作方式,通过发动机中的管道和通路进行液体的循环而达到散热冷却的目的。
汽车冷却系统中有着大量的管道,泵将液体输送至发动机缸体后,液体便开始在气缸周围的发动机通道里流动。
目前电机定子绕组采用水冷的方式相当普遍。
水是很好的冷却介质,它具有很大的比热和导热系数,价廉,无毒,不助燃,无爆炸危险。
通水冷却的部件冷却效果极为显著,允许承受的电磁负荷比气冷要高很多,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但是水接头及各个密封点处由于水压漏水的问题造成短路、漏电以及烧毁绝缘的危险。
所以水冷电机对水道的密封性和耐蚀性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在冬天必须添加冷却液,否则易造成维护事故。
在电动汽车电机设计中,水道能让冷却液与电机内表面每一个地方能够接触,流向设计是让冷却液能够更好地带走最易发生热故障部位的热量,所以需要专门考虑设计。
简述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的组成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是电动汽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维持电池和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温度,从而保证汽车的稳定和可靠性。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了解冷却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和保养我们的电动汽车。
本文将通过分类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冷却系统组成。
一、电池冷却系统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它的温度直接关系到汽车性能和寿命。
电池冷却系统包括:1.散热片: 电池散热片是由铝合金制成,安装在电池周围,以便通过自然辐射和对流来降低电池的温度;2.冷却液管道: 冷却液管道在电池内部穿梭,以带走电池放电时产生的热量。
当冷却液流过电池的时候,它可以吸收热量并将其带走;3.电子风扇: 电子风扇可以帮助加速空气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
二、电机冷却系统电机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它需要保持一定的工作温度以保证效率和寿命。
电机冷却系统包括:1.冷却液循环管道:冷却液通过循环管道流向电机附近,吸收电机产生的热量,并把热量排放出去。
一些电动汽车采用双路冷却系统,其中一路用于冷却电机,而另一路则用于冷却电子设备;2.电子风扇:电子风扇可以帮助将空气吸入电机,从而扩大冷却区域,提高冷却效率。
三、空调制冷系统空调制冷系统可以在高温环境下降低车内的温度,并帮助减少电池发热。
它包括:1.压缩机: 压缩机是空调制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压缩制冷剂,使之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释放到冷凝器中;2.冷凝器: 冷凝器通过对制冷剂的冷却使其变为液体,然后把它输送到蒸发器中;3.蒸发器:蒸发器将冷凝剂液体变为气体,从而吸收热量并将其排放出去。
同时,它可以将温度降低到理想的范围。
总之,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的组成包括电池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空调制冷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正确的保养和维护冷却系统可以保证电动汽车的高效运转和长寿命,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冷却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电动汽车。
锂电池液冷系统技术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移动设备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锂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类型,已成为主流选择。
然而,由于锂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过高的工作温度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采用液冷系统对锂电池进行散热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液冷系统通过循环流动冷却介质来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确保电池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锂电池液冷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系统的散热能力、冷却液的选择、管路设计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锂电池液冷系统技术要求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锂电池液冷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技术要求以及设计考虑。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结束语。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可以全面系统地介绍锂电池液冷系统技术要求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锂电池液冷系统的技术要求,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系统在锂电池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详细分析液冷系统的设计考虑,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锂电池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必要性。
同时,通过总结现有的液冷系统技术要求,我们将能够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更有建设性的参考,为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本文还旨在向读者传达对锂电池液冷系统技术的深入理解,以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的推动。
2.正文2.1 锂电池液冷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锂电池液冷系统是一种为了保证锂电池正常运行而采用的散热技术。
随着锂电池在电动汽车、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工作温度的升高导致了内部热量的积聚,进而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液冷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中,以有效地散热并保持电池的工作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动力电池直热和液热
动力电池的直热和液热是两种不同的热管理系统,它们在电动
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
下直热系统。
直热系统是指通过直接加热或冷却电池模块来控制电
池温度的技术。
这种系统通常使用导热液体或空气来调节电池的温度,以确保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和
寿命。
直热系统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能够精确控制电池温度,适
用于各种气候条件。
液热系统则是通过液体循环来调节电池的温度。
这种系统通常
使用冷却剂循环来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然后将热量散发到外部环
境中。
液热系统的优点是能够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电池的稳定
温度,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液热系统还可以
通过加热液体来预热电池,在寒冷环境下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
从成本和复杂性来看,直热系统通常比液热系统更简单和经济,因为它不需要液体循环系统。
但液热系统在保持电池稳定温度方面
更加可靠,尤其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
因此,不同的汽车制造商会
根据其产品定位、气候条件和成本考虑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热管理系统。
总的来说,动力电池的直热和液热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而选择哪种系统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热管理系统也将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热管理系统对于保障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热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电池的温度,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可靠性。
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发出去,就会导致电池温度过高,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内阻增大,甚至可能引发热失控等安全问题。
相反,如果电池温度过低,也会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效率。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对于保证动力电池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冷却三种方式。
风冷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冷却效果相对较差,适用于一些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风冷系统通过风扇将冷空气吹过电池模组,带走热量。
然而,这种方式的冷却效率受到空气流速和散热面积的限制,在高温环境下可能无法满足电池的散热需求。
液冷系统则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能够快速均匀地降低电池温度。
液冷系统通过冷却液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
冷却液通常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能够有效地吸收和传递热量。
不过,液冷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存在冷却液泄漏的风险。
相变材料冷却则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的特性来实现电池的温度控制。
相变材料在吸收热量时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从而有效地降低电池温度。
然而,相变材料的热导率通常较低,可能会影响其散热效率,而且相变材料在多次相变后性能可能会下降。
为了优化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优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合理布置电池模组、冷却管道和散热片等部件,增大散热面积,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例如,可以采用蛇形冷却管道或者微通道冷却板,增加冷却液与电池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效果。
电动机冷却方式分类电动机啊,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助手,不停地转啊转,为各种设备提供动力。
那你知道电动机的冷却方式都有哪些吗?这可很重要哦,就好比人运动久了会出汗,电动机工作久了也得“凉快凉快”呀!咱先来说说风冷吧。
这风冷啊,就像是给电动机吹风扇一样,让空气流动起来,带走电动机产生的热量。
你想想看,大热天的,有一阵凉风吹过是不是特别爽?风冷就是这样给电动机降温的啦!简单直接,成本还不高呢!它就像是个经济实惠的小伙伴,默默地为电动机服务着。
然后呢,有水冷。
这水冷可就厉害了,就好像给电动机洗了个凉水澡!通过水的循环来带走热量,效果那叫一个好。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夏天我们在游泳池里泡水,那叫一个凉快呀!水冷能够让电动机快速降温,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像是给电动机配备了一个高级的降温装备。
还有啊,有油冷呢!这油冷就像是给电动机抹了一层清凉油,让它舒舒服服的。
油在电动机里循环流动,把热量带走。
这油啊,就像是个温柔的守护者,时刻照顾着电动机,让它不会因为过热而“生病”。
嘿,你说这电动机冷却方式是不是很有意思?不同的冷却方式就像是不同的降温妙招,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
风冷简单方便,水冷高效厉害,油冷温柔呵护。
那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该咋办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呀!要是选错了冷却方式,那不就像是大夏天穿了件厚棉袄,热得难受嘛!咱就拿风冷来说吧,虽然它成本低,但是在一些高温或者高负荷的环境下,可能就有点力不从心啦。
水冷效果好,可要是维护不好,漏水了咋办?油冷呢,也得注意油的质量和循环情况呀。
所以啊,选择电动机冷却方式可不能马虎,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就像我们穿衣服得根据天气来一样。
那在实际应用中呢,我们得根据电动机的使用场景、功率大小等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比如在一些对温度要求特别高的场合,可能就得优先考虑水冷啦。
要是预算有限,风冷也能凑合用用嘛。
总之啊,电动机冷却方式这事儿可不小,我们得重视起来。
别等到电动机因为过热出问题了才后悔莫及呀!这就好比我们人,热了就得找个凉快的地方待着,不然就会不舒服。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电池直冷直热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热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本文将介绍电池直冷直热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是一种利用直接冷却和直接加热的方法来管理电池温度的技术。
传统的电池温度管理方式通常采用间接冷却和加热的方法,通过散热器或加热器传导热量来控制电池的温度。
而电池直冷直热技术则是直接将冷却或加热的介质直接接触到电池表面,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来实现温度的控制。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热传导的原理。
当电池温度过高时,通过直接冷却的方式可以将热量迅速地从电池表面传导到冷却介质中,从而降低电池的温度。
而当电池温度过低时,通过直接加热的方式可以将热量迅速地传导到电池表面,从而提高电池的温度。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相比传统的间接冷却和加热方式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采用直接接触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热传导效率,使得温度控制更加精确和高效。
其次,直接冷却和加热可以使得热量传递更加均匀,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此外,电池直冷直热技术还可以减少热传导路径的长度,从而降低能量损失和功耗。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电动汽车中,电池的温度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过低的温度则会降低电池的放电能力。
采用电池直冷直热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电池的温度,保证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在储能系统中,电池的温度管理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通过采用电池直冷直热技术可以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热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采用直接冷却和加热的方式可以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避免了传统间接方式的局限性。
电池直冷直热技术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电动机冷却方式介绍1、概念:1)冷却:电机在进行能量转换时,总是有一小部分损耗转变成热量,它必须通过电机外壳和周围介质不断将热量散发出去,这个散发热量的过程,我们就称为冷却。
2)冷却介质:传递热量的气体或液体介质。
3)初级冷却介质:温度低于电机某部件的气体或液体介质,它与电机的该部件相接触,并将其放出的热量带走。
4)次级冷却介质:温度低于初级冷却介质的气体或液体介质,通过电机的外表面或冷却器将初级冷却介质放出的热量带走。
5)最终冷却介质:热量传递到最后的冷却介质。
6)周围冷却介质:电机周围环境的气体或液体介质。
7)远方介质:一种远离电机的介质,通过进、出口管或通道吸入电机热量和排出冷却介质至远方。
8)冷却器:使一种冷却介质的热量传递到另外一种冷却介质,并保持两种冷却介质分开的装置。
2、冷却方法代号规定1、电机冷却方法代号主要由冷却方法标志(IC)、冷却介质的回路布置代号、冷却介质代号以及冷却介质运动的推动方法代号所组成。
IC+回路布置代号+冷却介质代号+推动方法代号2、冷却方法标志代号是英文国际冷却(International Cooling)的字母缩写,用IC表示。
3、冷却介质的回路布置代号用特征数字表示,我们公司主要采用的有0、4、6、8等,下面分别说一下它们的含义。
4、冷却介质代号有如下规定:如果冷却介质为空气,则描述冷却介质的字母A可以省略,我们所采用的冷却介质基本上都为空气。
6、冷却方法代号的标记有简化标记法和完整标记法两种,我们应优先使用简化标记法,简化标记法的特点有,如果冷却介质为空气,则表示冷却介质代号的A,在简化标记中可以省略,如果冷却介质为水,推动方式为7,则在简化标记中,数字7可以省略。
7、比较常用的冷却方式有IC01、IC06、IC411、IC416、IC611、IC81W 等。
举例说明: IC411 完整标记法为 IC4A1A1“IC”为冷却方式标志代号;“4”为冷却介质回路布置代号(机壳表面冷却)“A’’为冷却介质代号(空气)第一个“1”为初级冷却介质推动方法代号(自循环)第二个“1”为次级冷却介质推动方法代号(自循环)。
深度解析动力电池系统4种冷却方式
编者按
目前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主要可分为四类,自然冷却、风冷、液冷、直
冷。其中自然冷却是被动式的热管理方式,而风冷、液冷、直流是主动式的,
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换热介质的不同。
温度因素对动力电池性能、寿命、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
我们期望电池系统能在15~35℃的区间内运行,从而实现最佳的功率输出和
输入、最大的可用能量,以及最长的循环寿命(虽然低温存储更能延长电池
的日历寿命,但在应用上实践低温存储的意义并不大,这一点上电池和人非
常相似)。
目前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主要可分为四类,自然冷却、风冷、液冷、直
冷。其中自然冷却是被动式的热管理方式,而风冷、液冷、直流是主动式的,
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换热介质的不同。
自然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