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播种后出现粉籽和烂芽的主要原因与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74.51 KB
- 文档页数:2
玉米苗期病虫害发生及对策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着玉米产量和质量。
尤其是在玉米苗期,由于幼苗生长迅速,体质脆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病虫害。
下面将就玉米苗期的病虫害及预防控制方法做一介绍。
一、病害1、白粉病:是玉米苗期常见的病害之一,开始时在叶片上先出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灰色白粉斑点,逐渐扩展形成白色粉状的斑块,最后导致叶片枯黄凋萎。
病害细菌易在潮湿环境下繁殖,受阳光照射能够抑制繁殖。
防治方法:定期喷洒杀菌剂,控制土壤湿度,合理施肥,增强玉米的免疫力。
2、灰斑病:也是玉米苗期常见的病害之一,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灰色斑点,随着病害发展斑点会变大,融合,最后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及早苗时清理旧叶片和杂草,保持适宜通风、阳光及湿度,加强病虫害巡查,及时发现并割除病叶,切断病害扩散的途径。
3、针镰孢菌病:是一种病害严重的玉米苗期病害,主要侵染幼嫩的茎秆或花蕾部位,导致花结瘤弱,幼穗干燥起皱,最后脱颖而出的粒数较少。
防治方法:多措并举,包括轮作休耕、深耕松土、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
二、虫害1、玉米象:是玉米苗期常见的危害玉米的害虫,幼虫从玉米叶片上钻入玉米茎内,在幼穗及花丝处挖出通道导致内部腐烂,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无法生长,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早期化学防治,及时清除和焚烧虫卵,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自身的抵抗能力。
2、玉米螟:是引起玉米幼苗发黄、生长迟缓、叶片受损的典型害虫。
玉米螟能够在玉米叶子上打洞,直至进入茎部吸食汁液,并将卵产到叶腋处。
防治方法:可通过采用田间灌浆或黄板诱虫,用诱捕、防治和集中发动、生态调节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玉米蝗虫:是玉米苗期常见的危害玉米的害虫之一,能够大规模成群出现,每天摄食玉米约0.5~1公斤,导致玉米干枯,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利用鸟类等天敌防治,及时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针对上述玉米苗期病虫害预防控制,定期巡检、定期喷洒、控制土壤湿度、增加养分等都是常见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也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农业防治措施,从而确保玉米能够健康生长,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但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病害的侵袭。
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极大地威胁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
因此,了解玉米主要的病害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一、玉米白粉病1、发病症状玉米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多雨的地区。
初期病叶在叶腋处逐渐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后期叶面明显发白,形成白粉层。
病叶会卷曲、变薄,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进行。
镰刀叶也可能畸形、弯曲甚至死亡。
2、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2)水稻和小麦小麦与玉米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和病部,减少病菌的传播。
(4)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喷雾,杀灭已经感染的白粉菌。
玉米锈病是玉米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由锈属真菌引起。
病叶逐渐产生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斑点,颜色从淡绿色变成黄色或橙色,然后变成深棕色。
后期,感染部位上表面出现橙红色粉状物。
叶片枯黄、干枯、变形。
病重叶片局部干枯脱落,甚至导致整株枯死。
(1)选择健康的种子和地力好的田地种植玉米。
(2)加强基础管理,控制田间人员和工具的传播。
(3)及时清除包括杂草在内的病叶和杂质作物。
(4)选用节末喷洒药剂,如氧化锰和三氧化碳,等进行药剂喷雾。
玉米疫病,又称玉米凋萎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间,玉米出现叶片枯萎、发黄、生长迟缓、植株高度缩短等一系列症状。
病株上的花蕾也可能变黑且不开放,直到整株植物死亡。
(2)定期检查田间情况,及时清除病死部分。
(3)加强营养管理,合理施肥。
(4)进行药物预防或治疗。
药剂包括甲基托布津、金种子等。
四、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是由叶斑菌引发的病害。
在发病期间,玉米叶片会出现大面积的浅黄色或白色小斑点,水渍状或圆形状,大小不等,通常会在叶子一个侧面上出现。
后期的斑点逐渐变成灰色,然后再变成黑褐色或带紫色。
感染的叶片变薄、破裂,甚至导致叶片死亡。
基于玉米种植中后期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分析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然而,在中后期的玉米种植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如病虫害、缺肥、缺水等,下面将分别分析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病虫害问题
在中后期的玉米种植中,常常遭受到白粉病、灰斑病、锈病等多种病害和玉米螟、玉米象、蚜虫等害虫的侵袭。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玉米生长受阻,严重时会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措施:
1. 实行防治措施:在种植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可以喷洒药剂或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2. 品种抗病性:在品种选择上,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或抗虫性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缺肥问题
玉米在中后期需要较多的氮肥、磷肥等养分,如果缺乏肥料,将导致叶片变黄、生长缓慢,成熟期晚,产量低下。
1. 施肥密度合理:避免过量施肥或肥料浪费,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需要施放适量的肥料。
2. 均衡施肥: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均衡施肥,适当加入有机肥、绿肥和微生物肥料等,有助于提高肥效和减少肥料浪费。
在大量干旱地区,玉米种植可能遭到缺水问题,导致玉米生长缓慢,成熟期滞后,产量明显降低。
1. 灌溉措施:在干旱地区,可以采用科学的灌溉措施,如滴灌、喷灌、淋灌等,合理利用水资源,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
2. 品种选择:选用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玉米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抗旱能力。
综上所述,中后期的玉米种植中,遇到病虫害、缺肥、缺水等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只要科学管理,选用适宜的品种和措施,就能克服这些难题,提高玉米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一、玉米霉菌病玉米霉菌病是玉米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原因为由真菌组成的玉米皮革质层上的霉斑状菌丝体,常以孢子形式对玉米造成危害。
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防治措施:将种子进行拆分处理,使种子表面的霉菌体都被除去。
如需进行农药喷雾,应将喷雾时间放在玉米抽穗期之前。
在选用农药时,应注意农药的类别和农药种类。
在农药喷洒之后,应避免接触植株,并进行安全间隔期。
二、病毒病病毒病可以通过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给玉米。
该病会造成玉米的生长缓慢、株高矮、叶变黄、穗小等症状,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要进行定期巡视,发现病毒感染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包括割除感染部位、进行病毒鉴定、使用病毒耐受株等。
此外,还应注意对昆虫进行针对性的控制、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三、叶斑病叶斑病是影响玉米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斑点菌、青枯菌等引起的。
其最常出现的症状为叶片上出现斑点,影响玉米的叶面积与绿度,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应采用早种、中生和晚熟的抗病品种,进行疏花疏穗,减少病毒传播。
应采用药量适当、用药次数减少的方法,选择品种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
四、赤霉病玉米赤霉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极易在田间环境中传播。
当玉米主茎受到感染时,就会产生类似黑点的症状,接下来叶片就会变成黄色、垂死,并极易导致玉米粒的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早期发现,采用早嫁接、用低温杀菌等多种途径,对玉米进行生物防治方式的病虫害治疗。
同时,可以进行种植抗赤霉病的玉米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玉米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防治措施合理、农药选择合适、喷洒浓度适当、科学施肥、避免使用成长激素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玉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维护生态平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玉米苗期病害防治措施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点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灰色斑点。
灰斑病的防治重点是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在选种时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灰斑病的发生率。
2. 加强垦区的清洁卫生。
在垦区内要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理玉米残渣和草木杂物,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3. 适时施肥和浇水。
适时施肥和浇水是预防和控制灰斑病的关键,因为过量施肥和水分过多会促进病菌的生长繁殖。
4. 使用杀菌剂。
当发现病情严重时,应及时使用杀菌剂,以抑制病菌的繁殖。
二、防治白粉病1. 加强病害监测。
要定期对玉米病情进行监测,如果发现病情严重,应及时采取措施。
3. 适时施肥和浇水。
适时施肥和浇水,使玉米生长健康,降低病害发生率。
1. 种植健康种子。
使用健康种子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率,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更是重要。
2. 加强土地管理。
合理轮作,施足施好有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病原菌繁殖的环境。
3. 加强农田卫生管理。
及时清理农田的杂草和积水区,避免叶斑病的滋生。
四、防治赤霉病1. 加强病害防治意识。
意识到赤霉病在玉米生长中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赤霉病。
3. 加强农田管理。
加强土地管理,使玉米生长在健康的土壤环境中,降低赤霉病的滋生。
5. 使用药品防治。
当发现病情严重时,应及时使用药品进行防治。
玉米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办法近几年来,我县玉米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
发生主要病害有:玉米粗缩病、大小斑病、黑粉病和纹枯病等;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蓟马、粘虫、玉米螟、蚜虫和红蜘蛛等,所以,在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及时搞好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对玉米增产增收尤为重要。
一、苗期1、苗期的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蓟马、粘虫和红蜘蛛玉米蓟马为害时期以苗期为主,常群集在玉米心叶内进行危害,使心叶不能展开成鞭状,玉米被害后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斑纹,受害严重的叶片常如涂一层银粉,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
有时可造成大批死苗。
防治方法:可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可同时兼治灰飞虱,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危害,发生重时能将茎叶全部吃光。
二点委夜蛾:防治方法:一是撒毒饵或毒土。
亩用4-5千克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500克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
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毫升拌25千克细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二是喷灌玉米根部。
将喷雾器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
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
也可以随水灌药,亩用48%毒死蜱乳油1千克,在浇地时灌入田中。
结合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等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及时进行防控。
小地老虎常潜伏在苗心,叶被害后呈缺刻或仅留表皮成透明孔洞。
3龄以后躲入土中,昼伏夜出,能将玉米嫩茎从基部咬断。
防治方法:蓟马和粘虫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50%甲胺磷乳油1000倍、10%菊马乳油2000倍,或25%快杀灵每亩70—80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
玉米栽培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
玉米栽培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苗期常见问题
1. 种子不发芽
种子不发芽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种子老化、寿命过短、种子长时间存放等。
此时需
要及时更换新的种子,并保证种子质量良好。
2. 幼苗发生萎蔫、倒伏
幼苗发生萎蔫、倒伏可能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土壤养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为调整土壤水分和养分,及时施肥和浇水,同时加强通风和日光照射。
1. 茎秆软弱
2. 土壤缺氧
土壤缺氧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一般是由于过度灌溉或土壤密度过高等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为增加通风、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加速土壤通气和施用有机肥料等。
3. 病虫害问题
玉米生长期间容易受到病虫害影响,如玉米花叶病、玉米穗腐病、斑点病、象鼻虫等。
解决方法为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清理病虫害。
1. 老化早
玉米老化早主要是因为缺乏养分和水分等原因引起,解决方法为加强施肥和浇水及时
收获,避免过度存放。
2. 玉米颗粒不饱满
玉米颗粒不饱满一般是由于养分不足或水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解决方法为适时投入
多元肥料和水分,同时及时收获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