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6】隐私泄露(标注版)
- 格式:pdf
- 大小:255.68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隐私泄漏事件频发,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隐私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隐私泄漏的后果,以引起社会各界对隐私保护的重视。
二、隐私泄漏的定义隐私泄漏,是指个人隐私信息未经权利人同意,被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公开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行为。
三、隐私泄漏的法律后果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用途,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二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非法处理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3.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的规定,因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侵害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民事责任。
四、隐私泄漏的预防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
浏览器隐私泄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浏览器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浏览器隐私泄露的风险,这可能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
了解浏览器隐私泄露的常见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浏览器隐私泄露的常见原因。
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不安全的网络连接。
当我们在公共场合连接到没有密码保护或者来源不明的无线网络时,黑客有可能通过这些网络截取我们在浏览器中传输的数据。
比如,我们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登录个人账号、进行在线支付或者发送私密信息,这些数据都可能被窃取。
浏览器插件和扩展程序也是导致隐私泄露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插件和扩展程序可能会收集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等信息,并将其分享给第三方。
更有甚者,一些恶意的插件和扩展程序可能会直接窃取用户的账号密码、信用卡信息等敏感数据。
另外,用户自身的疏忽大意也是隐私泄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比如,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上输入个人敏感信息,或者没有及时清理浏览器的缓存、历史记录和cookie等。
这些被遗留下来的数据很容易被他人获取和利用。
再者,浏览器的漏洞也会给黑客可乘之机。
一旦浏览器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就有可能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用户的设备,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
那么,面对这些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首先,要注意网络连接的安全性。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连接不可信的无线网络。
如果必须连接,避免进行涉及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的操作。
同时,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网络连接的安全性。
对于浏览器插件和扩展程序,要谨慎选择和安装。
只从官方的应用商店下载插件和扩展程序,并仔细查看其权限请求和用户评价。
对于那些要求过多权限或者评价不佳的插件和扩展程序,要保持警惕。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要轻易在不可信的网站上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
无法逃避的证据:“网络身份证”(1)属于你,却对别人最有用的网络身份证像我们前面谈到过的那样,网民们自认为在网络世界里非常安全,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在网上,只要自己不说,永远没有人能搞清楚自己是在哪里上网。
网上人多了去了,到哪去找我啊!实际上,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设。
用不着在现实生活中有任何接触,通过网络本身,准确地发现一个正在上网的人的地理位置是举手之劳的事,非常简单。
这是因为,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证一样,每个上网的人也都有一个“网络身份证”,它精确地记录着每一个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详细地理位置和等重要信息。
更重要的是,网络身份证的发放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你上网,就必须出示自己的网络身份证,否则,就别想“跨过”网络世界的门槛。
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证不同,网络身份证的发放与年龄无关,不管你是不是到达18岁的成人年龄,只要上网,哪怕是三岁的小孩,也得持有网络身份证才行。
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证还存在着被伪造的可能,而就网络身份证而言,则完全没有这种可能。
一个网民的网络身份证永远是和这个网民的真实信息相对应的,在网络世界里,通过网民的网络身份证去查找这个网民是不会出错的。
网络身份证之所以无法逃避、无法伪造,是因为它既不能拿在手上,也不能放在口袋里,而是存放在网民上网时使用的电脑上! 和个人身份证一样,网络身份证也分为持证人和家庭住址两部分。
不过,网络身份证上的家庭住址是用“IP地址”来表示的,IP地址看上去有点复杂,其实和现实生活中居民身份证上的家庭地址没有太大差异。
网络身份证上的“电脑名称”则对应于身份证上的。
看看自己的网络身份证下面以一台使用中文Windows XP/2000上网的电脑为例,演示一下如何在电脑上查找自己的“网络身份证”。
查找“网络身份证”1.显示“开始”菜单:把鼠标放到电脑屏幕左下角“开始”图标上,用鼠标左键单击这个图标,就弹出了“开始”菜单。
2.打开“运行”窗口:用鼠标左键单击“开始”菜单中的“运行”项,弹出“运行”窗口。
隐私泄露英文作文英文:Privacy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oday's digital ag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easier for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be leaked or exposed without our consent. This can happen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social media, online shopping, or even just using public Wi-Fi.I remember a time when I was online shopping for a new pair of shoes. After browsing through a few websites, I started to notice that the ads on my social media accounts were all related to shoes. It felt like my every move was being watched and recorded. It was a clear invasion of my privacy, and it made me feel uncomfortable.Another example is when I was using public Wi-Fi at a coffee shop. I was checking my bank account balance and making a few transactions when I suddenly received anotification from my bank about suspicious activity. It turned out that someone had hacked into the public Wi-Fi network and was able to access my personal information. It was a scary experience, and it made me realize how vulnerable we are to privacy breaches in the digital world.中文:在今天的数字时代,隐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信息泄露信息泄露是指未经许可或授权将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等的信息暴露给未经授权的人或组织信息泄露是指未经许可或授权将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等的信息暴露给未经授权的人或组织。
它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隐患,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信息泄露的概念、原因、影响和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泄露的概念信息泄露是指未经许可或授权将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等的信息暴露给未经授权的人或组织。
这些信息可以是个人的身份信息、财务信息,也可以是企业的客户资料、商业计划等重要机密信息。
信息泄露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例如黑客入侵、员工泄露、不当的数据处理或存储等。
二、信息泄露的原因1. 技术漏洞:许多信息泄露事件是由于系统或软件的安全漏洞导致的。
黑客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系统,获取敏感信息。
2. 员工疏忽:员工在处理和储存信息时的疏忽也是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将敏感信息发送到错误的邮箱、外泄口令等。
3. 外部攻击:黑客和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入侵系统,窃取敏感信息。
他们可能使用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方式进行攻击。
4. 社交工程:社交工程是指通过欺骗、诱导等手段获取敏感信息。
例如,冒充他人身份进行诈骗、获取密码等。
5. 数据共享和合作:在信息共享和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合作方的不当操作或意外事故,信息可能会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或组织。
三、信息泄露的影响1. 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用、财务损失等。
黑客可以使用被盗信息进行非法操作,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困扰。
2. 商业秘密泄露:商业秘密的泄露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商业机密流失等。
竞争对手可以获取公司的商业计划、技术资料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3. 法律责任:对于一些行业和组织来说,信息泄露可能会导致法律责任。
例如,违反个人数据保护法、商业机密法等。
四、信息泄露的防范措施1. 加强网络安全:企业和个人应该注重网络安全的建设,使用防火墙、安全认证等技术手段保护信息的安全。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与防范策略在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他人获得,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就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及相应的防范策略进行探讨。
一、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1.技术原因在互联网的时代,许多个人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在各类网络平台上。
由于技术的薄弱或者不合理的安全措施,黑客或者其他恶意人士可以通过侵入系统或者利用漏洞来获取这些信息。
此外,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可能存在数据安全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2.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普及也成为个人隐私泄露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年龄、住址、手机号码等。
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滥用,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3.个人行为不慎在网络时代,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不慎行为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比如,轻信陌生人的请求,点击钓鱼链接,使用弱密码,或者未经审慎考虑地分享个人信息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被黑客或者其他不法分子利用,进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二、个人隐私泄露的防范策略面对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
1.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时刻警惕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的风险。
不轻易在公共场合透露个人信息,避免将个人隐私直接暴露在社交媒体等开放平台上。
同时,我们还要审慎对待来自陌生人的请求,以及不明来源的链接或者邮件,避免由此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2.加强密码管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们应该加强密码管理。
首先,我们要选择强密码,尽量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避免使用简单易猜的密码。
其次,我们要定期更换密码,并且不同网站或应用的密码应设置为不同的组合,以避免一旦一个密码泄露,其他账户也受到威胁。
此外,我们还要谨慎对待公共设备上的个人账号,避免使用他人电脑或者手机登录个人账户,以免密码被窃取。
拒绝系统隐私外泄
帷幄
【期刊名称】《网管员世界》
【年(卷),期】2010(000)016
【摘要】Windows系统在运行出错的时候,系统内部的Dr.Watson程序会自动将出错时系统调用的一些隐私信息保存下来。
如果对此不加防范,后果可能很严重。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帷幄
【作者单位】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6.7
【相关文献】
1.用好暴风影音不让隐私外泄 [J], 王志军
2.我的隐私不外泄 [J], 无
3.在电脑上清除脚印之后隐私仍然外泄 [J], 飘零雪
4.兔子让隐私不再外泄 [J], 戴洪玲
5.拒绝围观打响隐私保卫战--电脑硬盘里的隐私卫士 [J], 老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国内外⽹络信息安全泄露事件盘点 2017年国内外⽹络信息安全泄露事件主要有58同城全国简历泄露、国外巨头Dun&Bradstreet 52G数据库遭泄露、印度麦当劳220W⽤户收据遭泄露、⿊产团伙泄露贩卖公民信息50亿条等。
3⽉ 58同城全国简历遭泄露,淘宝贩卖3⽑⼀条有淘宝电商出售“58同城简历数据”,⼀位淘宝店主表⽰, “⼀次购买2万份以上,3⽑⼀条;10万以上,2⽑⼀条。
要多少有多少,全国同步实时更新。
”,⽽其他店主则表⽰700块买⼀套软件可以⾃⼰采集58同城的数据,有效期长达⼀个⽉。
多家安全机构则向媒体表⽰,这个采集软件是⼀个恶意爬⾍⼯具。
是⼀种收集⼤量信息时的常⽤软件,⽽利⽤漏洞爬取信息则被称为恶意爬⾍。
3⽉24⽇,针对“58同城陷数据泄露:700元可采集⽹站全国简历信息”⼀事,58同城下午回应称,58同城信息安全部门依据报道内容迅速开展了追查,同时采取措施,加固信息安全系统,提升防爬⾍技术⼿段,严格区隔个⼈信息物理存档。
印度麦当劳 220W ⽤户收据遭泄露 McDelivery(麦乐送)是⼀款麦当劳推出的订餐应⽤。
近⽇,印度McDelivery应⽤泄露了220多万麦当劳⽤户的个⼈数据。
安全公司Fallible的研究员称,此次泄露的⽤户数据包括:姓名、电⼦邮箱地址、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家庭坐标和社交个⼈资料链接。
此次⽤户数据泄露的根源在于McDelivery公开可访问的API端点(⽤于获取⽤户详细信息)未受保护。
国外巨头Dun&Bradstreet 52G 数据库遭泄露,涉及 10W 军事⼈员信息据外媒报道,近⽇商业服务巨头 Dun&Bradstreet 的52GB数据库遭到泄露,这套数据库包括美国数千家公司员⼯和政府部门的约3380万个电⼦邮件地址和其他联系信息,在美国影响范围巨⼤。
Dun&Bradstreet,即(邓百⽒)咨询公司,其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信⽤调查、应收款管理、营销信息、增值产品、证券信⽤级别评财估、政信息服务等。
网络信息泄露范文【网络信息泄露范文】尊敬的读者,我接下来为您呈现一篇关于网络信息泄露的文章。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快速的信息获取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网络信息泄露的风险。
本文将从网络信息泄露的定义、原因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一、网络信息泄露的定义与危害网络信息泄露指的是个人、组织或企业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因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漏洞或失误,导致其敏感或机密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获取的行为。
面对网络信息泄露,个人和企业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个人隐私可能会被泄露。
当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他们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违法活动,如身份盗窃、诈骗等。
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严重侵犯,个人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其次,企业商业机密可能遭到泄露。
企业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商业机密,如客户名单、产品研发方案等。
一旦这些信息被竞争对手获取,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二、网络信息泄露的原因网络信息泄露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技术原因和管理原因两大类。
技术原因包括系统漏洞、软件安全性问题、密码破解等。
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较为频繁,但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及时更新或者防御所有攻击手段。
因此,系统或软件存在漏洞是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管理原因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力度不足。
员工在使用互联网时,未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如使用强密码、及时更新系统等。
此外,一些员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可能利用其职权获取或泄露信息,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三、防范网络信息泄露的措施1. 强化技术保障。
企业和个人应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及时安装、更新安全软件和防火墙来防御常见的网络攻击。
此外,定期进行系统和数据备份,以应对潜在的数据丢失。
2.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规范员工在使用互联网时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政府信息公开也需兼顾个人隐私的底线
我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然而,如果政府官方网站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来源,“最安全的地方”就不再安全。
近日,安徽合肥、铜陵,江西景德镇、宜春等地曝出基层政务网站在公示中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个人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可以随意下载,引起人们警惕。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却屡屡突破个人信息保护的底线,若非媒体关注,这一现象还将持续多久?在低保、保障房等福利分配中,政府网站有必要公布受领群体的个人信息,这是公平公正的制度性保障。
但是,信息公开到哪一步,公开的尺度和监督的边界在哪,都需慎重考量。
显然,将姓名、身份证、联系电话这些个人核心信息,不作任何隐匿的完全公开,恐怕有过度之嫌。
随着电子政务的普及,更多政府管理事务都需要借助网络施行。
这既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对我们的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
做好电子政务,绝非简单搬上网,还需对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
一站式办理需要一揽子数据的核实和调取,一键式服务更需个人信息的更新和维护。
政务网站不仅是个数据库,更应是个保险箱。
动态化的数据管理和维护,才能有制度化的个人信息公开。
如果简单粗暴地将个人信息加以公示,不仅违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初衷,也暴露出审查机制的脱节。
长此以往,势必会让群众对政府信息存储和处理缓解产生质疑,最终动摇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
应当说,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是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一把标尺,考验着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见证着网民不断增加的隐私保护理念。
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是好事,但却不能忽略边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公开政务信息是义务,保护个人信息更是责任。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
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由此可见,既未征求被公开者意见,又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对个人信息想当然地公开,有工作方式方法之误,也有懒政怠政之嫌。
客观地说,平衡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是道难题,但无论如何,不加审慎地披露个人信息,不该是政务网站应有的样子。
对接民众对政务信息的强烈需求,决不能以罔顾个人隐私的供给来实现。
让更多阳光照进政务空间,不仅意味着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也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一直以来,数据都被誉为信息时代的石油,只有在个人信息保护和政务信息公开中取得平衡,勘定知情与隐私的边界,才能实现信息生态的欣欣向荣。
(via人民网)
信息公开何以走向了隐私泄露
个人电话号码、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以“公示”的方式,出现在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上,可任意下载获取。
连日来,多地政府官网频现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的情况,引发舆论关注。
记者梳理发现,安徽合肥、铜陵,江西景德镇、宜春等地的基层政府官方网站,一些由官方主动公开的文件材料中,出现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情况。
行政专家表示,基层政府官网“主动泄密”,违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查把关义务,暴露出审查机制的缺失和漏洞,最终会损害政府信用。
纵观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公开信息,像农村低保资金、大学生创业补贴发放等,为确保公平公正,确实有公开公示的必要。
只是,不加任何处理地将相关人员的个人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和盘托出”的做法,就成了个人信息的“裸奔”。
如此“粗暴”的公开,构成了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源头。
信息公开与信息保护并非对立关系,到底如何确保公开的规范性,并非完全无章可循。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已明确提出,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
即便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也应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情况下的信息公开,只要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一方都有义务事先征求被公开对象的意见或予以告知。
现实中,这个环节,很可能普遍缺失,这也就让信息公开变成了隐私泄露。
从技术层面看,一些必须公开的信息,其实也可以在平衡隐私保护与公开有效性上做得更好。
如姓名、地址、身份证等信息公开时,对身份证号码作一定的隐蔽处理,一般是不会伤害公开有效性的。
而一些信息公开,则更像是一种偷懒,原本可以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如宜春市财政局发布的《2017年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无纸化考试宜春考区合格人员名单》,将910名合格考生的证书编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码、姓名等信息全部挂在网上,而往年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告知考生,今年只是为方便考生尽快知晓成绩而提前在网络公开。
如此用意值得肯定,但其实只要开辟网络单独查询功能,就完全可以达到既不泄露考生个人信息又满足考生知情权的目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生效近10年,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粗暴式信息公开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则提醒人们,信息公开如何确保专业、规范,如何处理好与信息保护的关系,依然任重道远。
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同性质的信息到底公开到哪种程度合适?对因信息公开不规范而导致的个人隐私泄露,涉事主体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些不能让基层政府部门自行其是,而应该有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标准示范。
其实,在信息公开环节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仍只是一个浅层的要求。
其背后对应的更深层次问题是,政府在个人信息获取、使用、保存上,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
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徐玉玉案中,信息泄露的源头就在于犯罪嫌疑人攻破了山东省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从而盗取了考生的信息。
而此前为一些政府网站提供技术保护的专业人士也指出,不少政府网站都存在
系统漏洞。
可以说,政府部门加强对个人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已成
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重要命题。
任何信息发布主体和机构都没有权利侵犯他人的隐私,政府部门也不能例外。
相反,鉴于政府本身的权威性和对大量个人信息的掌握,在信息公开时,更有
责任和义务做好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示范。
从公开走向规范公开,这是政府信息
公开必须要跨越的坎。
(via人民网)
粉笔视角: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公共行为,能够更好的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但是毫无原则和约束的公开,却屡屡突破个人信息保护的底线,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和不良后果。
电子政务逐渐普及,可是管理者的意识并没有跟上,只是简单的将其作为完成公开任务的手段,缺乏信息保护的思维,不加任何处理地将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全部暴露,如此公开自然会受到群众的质疑。
须知,公开是要求,保护隐私则是法律要求,相关部门只有严审公开关,做好隐私信息的处理,事先征求被公开对象的意见,同时加强技术保护,才能杜绝信息泄露。
出现问题后,当地政府必须端正态度,及时调整,方能跨越坎坷,让公开走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