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 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李大钊语录李大钊语录:探索真理的道路"真理是人类进步的灯塔,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我们才能接近它的光芒。
"这是李大钊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地探索真理的道路,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大钊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深信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他在求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
"李大钊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倡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和思考,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
李大钊深知真理的道路并不平坦,他曾说过:"真理是通过实践和斗争而不断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和斗争,我们才能够找到真理的真谛。
"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够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真理是无穷的,我们永远不能停止追求它的脚步。
"这是李大钊先生的又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
他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与同道中人交流和讨论,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真理的本质。
李大钊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坚定地走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言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续探索真理的道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他所说:"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我们才能接近真理的光芒。
"让我们继续努力,追寻真理的道路,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而奋斗!。
一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李大钊民彝政治思想简评t徐邦友摘要:/民彝0是李大钊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立基于民彝的政治是李大钊所憧憬的理想政治。
本文分析了民彝概念的政治哲学内涵,阐述了李大钊以民彝政治观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政治进行批判的思想成果以及他对民彝政治之为理想政治的展望,最后界定了民彝政治思想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民彝;政治思想;简评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06)02-0094-06/民彝0是李大钊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立基于民彝的政治是李大钊所憧憬的理想政治。
他曾专门撰写论述民彝与政治的关系。
这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政治学著作,也是一篇最难准确理解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今天,重温李大钊的民彝政治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民彝概念的政治哲学内涵/民彝0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概念,是李大钊受/宗彝0这一概念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他说:/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宗彝。
0(5李大钊选集6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页,下同)/宗彝者,宗庙之常器也。
0(第37页)因为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祭与戎,甚至祭就是政治,因此政治始于宗庙。
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也就非宗彝莫属。
宗彝成了国家神明尊严之所寄托,有敢窥神器者,按叛逆治罪。
楚人问鼎轻重,被视为对周室王权的严重挑衅。
孔子也再三强调/唯器与名不可假人0。
李大钊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民彝0的政治哲学概念。
他说,在民主时代,政治上的神器在民彝,民彝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和合法性基础。
/宗彝可窃,而民彝不可窃;宗彝可迁,而民彝不可迁。
0(第38页)民彝,简言之就是民之彝。
彝亦训/常0。
/书0/洪范0云:/彝伦攸叙。
0所谓彝伦,即伦常。
另,彝又与/夷0通用,解释为/平0,因此,民彝的基本涵义是民生之/平实的常则0。
李大钊援引5诗经6/天生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0解释说:/天生众民,有形下之器,必有形上之道。
李⼤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李⼤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刊登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个德国⼈说过,五⼗岁以下的⼈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之谈。
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
他那名著《资本论》三卷,合计⼆千⼀百三⼗五页,其中第⼀卷是马⽒⽣存时刊⾏的,第⼆、第三两卷是马⽒死后他的朋友昂格思替他刊⾏的。
这第⼀卷和⼆、三两卷中间,难免有些冲突⽭盾的地⽅,马⽒的书本来难解,添上这⼀层越发难解了。
加以他的遗著未曾刊⾏的还有很多,拚上半⽣的⼯夫来研究马克思,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我平素对于马⽒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
但⾃俄国⾰命以来,“马克思主义”⼏有风靡世界的势⼦,德奥匈诸国的社会⾰命相继⽽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变动,惹动了世⼈的注意,⾃然也招了很多的误解。
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九⼀⼋年马克思诞⽣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
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裨益的事。
万⼀因为作者的知能谫陋,有误解马⽒学说的地⽅,亲爱的读者肯赐以指正,那是作者所最希望的。
(⼆)我于评述“马克思主义”以前,先把“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占若何的地位,略说⼀说。
由经济思想史上观察经济学的派别,可分为三⼤系,就是个⼈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与⼈道主义经济学。
个⼈主义经济学,也可以叫作资本主义经济学。
三系中以此为最古。
著《原富》的亚丹·斯密(Adam Smith)是这⼀系的⿐祖。
亚丹·斯密以下,若马查⼠(Malthus)、李嘉图(Ricardo)、杰慕⼠·穆勒(James Mill)等,都属于这⼀系。
李大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哲学动态》在2012年第2期刊出的文章《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看,高语罕是开启者和杰出代表,艾思奇等人则是继起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各在自己的时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这种观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我认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早于高语罕,其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贡献以及影响力较之他人也甚为突出,可以说,李大钊乃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
《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一文认为,高语罕撰写的三本书信体著作(如1921年的《白话书信》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零突破。
然而,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在1920年,李大钊又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具体阐述了唯物史观在史学上的绝大贡献。
首先,李大钊论述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社会组织进化论”是关于过去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经济论”是关于现在的理论;“社会主义运动论”是关于将来的理论。
李大钊强调,不能离开唯物史观去考察他的社会主义,因为“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亦根据“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2]的思想进行了立论。
这些论述表明,李大钊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唯物史观的重要地位。
其次,李大钊概要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两大要点:“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
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
”[3]这一论述比较科学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
李大钊:《“今”》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
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
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甚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
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那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巳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
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
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
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
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
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
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李大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与启示李大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确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导向问题,他认为青年学生必须坚定正确的思想方向。
具体来说,他强调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著作,理论水平要符合相应的学年,不能急于求成。
另外,他还强调要注重阅读国外新思潮,了解国际革命的动态,以及研究并批判当时的国内修正主义思潮,使学生们能够建立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加强组织建设李大钊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十分注重组织建设。
他创建了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青年社”等多个组织,动员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实践。
同时,他还带领青年们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发表社论,组织辩论会、讲座等活动。
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了组织的作用,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也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三、鼓励实践锻炼李大钊十分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锻炼。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
因此,他鼓励学生们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深入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
他还要求学生要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利益和民族独立事业尽一份力量。
四、注重文化教育李大钊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教育。
他常常引导学生们阅读各种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人生哲学、审美观念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语言文字教育,鼓励学生们提高汉语文化水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革命斗争服务。
总之,李大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和启示是丰富的,为我们现代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我们应该重视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加强组织建设,注重实践教育和文化教育,使青年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思想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
民族英雄李大钊中国的杰出领导者李大钊,作为中国民族英雄和杰出领导者,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他的政治智慧、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和灵魂。
本文将从他的早年生活、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他为中国所做的伟大事业。
李大钊,1890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展示出了极高的智商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之后,他被送到日本留学,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
在日本期间,李大钊广泛涉猎了西方文化和哲学,特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中国后,李大钊开始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组织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成为了亲密的战友。
李大钊的政治才华和组织能力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李大钊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了中国青年运动和普及教育的改革。
他坚信,只有通过教育和培养人才,中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
他积极倡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和独立。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上,李大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他是党内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对于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中国共产党之任务》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性文件,为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他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却引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力与迫害。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李大钊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并被处以死刑。
他在牢狱中坚贞不屈,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品质。
他的牺牲和坚守激励着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继续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
正是因为李大钊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中国共产党得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
他的思想和理论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始终,并对国共合作和人民解放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英勇先驱,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论李大钊的生死观作者:于海英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第04期[摘要]生死观是李大钊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人生革命信念的最高表现。
李大钊在合理继承传统生死观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发展生命”和“牺牲生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生死观。
他以其民众立场、忧国情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寻求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中。
[关键词]李大钊;生死观;新生活[作者简介]于海英(1976-),女,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高级政工师。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09-0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孟子关于生死的重要论述。
而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合理继承儒家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发展生命”和“牺牲生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生死观。
他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死观,当李大钊面对生与死考验时,才能够无私无畏,从容赴死,谱写了一曲为理想而献身的生死绝唱!一、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李大钊认为生与死是自然进化过程,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是新陈代谢的规律。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创造新生活,因为“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一)生与死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李大钊在《自然与人生》中这样写道:“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才成无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
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的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
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李大钊是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和陈独秀同为五四时期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们在灿烂的新文化运动中走到一起,共同拉开了现代中国的大幕,俗称“南陈北李”。
李大钊1913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因为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反对二十一条而蜚声中外,成为著名的爱国之士,回国之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早年的他其实是温和的立宪自由主义者,是梁启超的宪法研究会成员,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也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并且宣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和社会黑暗,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年他满怀悲愤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约后,李大钊参加了留日爱国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解出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留学三年后,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的邀请到北京办报,他期望通过办报传播爱国主义和名族主义思想,把报纸变成宣称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与青年的广泛接触当中,他开始了共产主义的组织活动,1919年7月,他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文章发表之后产生极大轰动,一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学习李大钊这篇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除了在杂志上宣称马克思主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人在北洋政府办的国立大学里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这门科目名称叫唯物史观研究。
从日本回国的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他呼唤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
浅谈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对传统文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李大钊虽然是革命家,但也是深具文化素养的人,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探讨也是深入而独特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沉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立身之本。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的体现。
他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认为要“继承、发展、而不是放弃和抛弃传统文化”,并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全人类实现社会大同的理论基础”。
李大钊强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他在一些文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评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尤其是在他所写的《中国之解放各文化运动之两前提》一文中,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解放各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对于中国文化的走向和转型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二、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李大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他指出,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也可以提供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
他提倡将传统文化中深刻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李大钊看来,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他认为,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弥补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关于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李大钊也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了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对人类内心精神修养的一种资源,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道德规范,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
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点的时代价值作者:张静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期文_ 张静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社会发展和民族前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考,他特别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特别注重倾听普通民众呼声,在思想上经历了由自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基本立场始终如一,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源头之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重新回顾和研究李大钊有关人民群众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点的基本内涵纵观李大钊的一生,他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始终坚持为民忧、为民呼、为民想,形成了鲜明的人民群众观点。
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点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心系民生的价值立场。
人民大众在李大钊心中有着至高地位,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思想,认为执政者应为人民谋求幸福,国家治乱抑或政治得失的评判标准在于民众利益能否得到保证和满足。
他痛感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人民的问题,认为“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当政者应该多做“福民”的事情,而不应该做“损民”之事。
他严厉抨击当时执政者剥削民众甚至草菅人命,以至“民生益沦于涂炭”。
李大钊还深入民众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发表了《北京平民生活的一瞥》《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等多篇关注平民生活的文章,为改善平民阶层生活鼓与呼。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奠基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点主基调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大前提,提领着它的整体人民群众观。
第二,中兴民德的教化理念。
李大钊继承儒家的道德主义传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道德建设。
李大钊反驳把辛亥革命后“民生益沦于涂炭”“归罪共和”的论调。
他深入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振兴“国民教育”和“昌学”以挽“世运”的建议。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李大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传统文化观上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良。
李大钊指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主义和极端儒学思想是需要改革的。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等级观念和权威思维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
他主张要摒弃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发展。
他极力批判古代的等级制度,主张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特权。
李大钊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些可以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提倡人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诚信等,这些传统美德可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也赞扬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对道德的关注,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解放。
李大钊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习俗和观念上存在着封建性别观念的限制,这使得女性长期以来受到压迫和歧视。
他支持妇女解放运动,主张男女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他也意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的传统文化观深入浅出、鲜明独特,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15卷第2期 2002年4月 烟台大学学报I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I】 hy and s。jal Science) VoI_15 No 2
Apr..2002
李大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 吴汉全 (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李大钊在中国率先宣传唯物史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同时李大制还为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大量的努力。这一努力表现为心物关系、群己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历史变迁的辩 证解析,大同理想的哲学探讨。李大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者。 [关键词]李大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开剖者;学术新纪元 [中围分类号]K 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2.0231.06
一、
心物关系、群己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
心物关系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 在李大钊早期思想中.他动摇于心物两者之间。当 他强调历史是民彝精神的发展时,则把“众意总积” 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当他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 一个自然的过程提出“自然的伦理观”时,则又显出 唯物主义倾向。不过就总体而言,早期李大制是将 精神意识看成是宇宙进化的动力,并且把新旧意识 的斗争看成是世界进化的主要原因。如他说:“宇宙 进化的机轴,全由两种精神运之以行,正如车有两 轮,鸟有两翼,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 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 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这说 明在心物关系问题上.早期李大钊并没有能超越他 那个时代的局限。但一旦李大钊接受唯物史观以 后,他就明确表示 “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 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 配”。【 ] 李大钊在宣传唯物史观时,对心物关系 作了这样的说明:“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址(Basis) 与上层(Uberbau) 基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 系,马氏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 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氏称之为观念 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 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址,那样的方法, 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 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2】(P3O,I 从 李大钊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有了深刻的 把握,他是从社会存在本身去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 根本动因,从而在心物关系上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回答。 在心物关系上确立“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 求之于物的势力”原则的前提下,究竟“心的势力”于 历史发展有如何影响,这对于1919--1920年间的李 大钊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按照李大钊 当时所接触到的马恩著作情况来看,他很难作出深 层的突破。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认为 “经济现象只能由一面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影响.而不 能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相互的影响.或单受别的社 会现象的影响。”B“ 将“心的势力”理解为对社会 没有一点影响,这就太绝对化了。可贵的是.李大钊 能突破当时一般人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不同意那种 把唯物史观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他根据自
第一章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一、青春哲学
针对中国民族衰老论,提出青春中华之创造的构想。
1、宇宙:为时空无限的物质“大实在”,不是绝对理性、绝对意志等不可思议的神秘大“主宰“。
“大实在”瀑流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
2、人生:人有限,处于现在状态。
现在是无限过去的归宿,是无限未来的渊源。
过去、未来倚仗现在以成其无始无终之大实在。
人之变化亦是“青春之进程”。
李大钊关于青春人生的思想受西方哲学中的生命哲学和传统哲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较大。
3、“惜今”或“今”的哲学:宇宙无限、人生有限,人要惜今,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李大钊说:“天下无绝难之事,伟大之功业,往往发于一念之微明。
”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想‘过去’,梦想‘将来’,以未已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
”
“诚以精神具万能之势力,苟克持之以诚毅,将有伟大之功能事业,基于良知一念之微明,则曹沫雪辱,勾践复仇,会有期时。
”
4、历史与青春:“老大之后有青春,新生命之诞生,固常在累累坟墓之中。
”
“由历史考之,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青春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之公例,莫或能逃者也。
5、青春中华: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民主社会。
强调无自由则无生存的价值。
二、民彝思想
1、民彝概念的出处:《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2、民彝者,民权之基础,是政治的结晶,是衡量真理的标准。
3、民彝可创造历史,而历史不可约制民彝。
4、肯定民众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否定英雄史观。
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因为“民德衰,民力薄。
”
5、缺陷:将民众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定位在民众的心理上。
三、辩证观与调和论
1、李大钊吸收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周易中的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方的宇宙生成模式,以及老子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他认为从这些思想出发就能知道宇宙进化的道理,“由混而之画,由一而之杂,乃为一定不变之律。
”
2、强调矛盾普遍存在。
3、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影响,对矛盾的解决侧重调和论,提出“第三”说。
在他看来,第一文明偏灵,第二文明偏肉,第三文明灵肉一致,
是理想的文明,向上的文明;就时日而言,昨死今生,欢迎方生未来之第三日,第三日是行健不息之日,日新之日。
对于思想学说来说,第一为刚,第二为柔,第三为刚柔适宜,中庸,独立。
在此时期,李大钊一度认为协力与调和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
四、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表明其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2、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形态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等。
3、阐发了唯物史观的意义:
第一,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第二,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第三,改变以往史学“欲单从社会的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的唯心史观,使史学变成了科学,开辟了史学的新纪元。
第四,肯定了历史是前进上升的发展进程。
4、宣介阶级斗争学说,否定唯物史观导致宿命论的观点,批判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自相矛盾的观点。
5、郭湛波1936年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将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思想这样澎湃,可说是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先生可为先知先觉,
其思想之影响及重要性可想而知矣。
”
6、缺陷:
第一,李大钊强调生产力决定人的意识,但认为人的意识丝毫不能影响生产力,未能将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相贯通。
第二,李大钊认为生产力不达到社会无法再容忍,则不能发生破坏旧社会组织的革命;新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有了独立存在命运也是玩玩不能发生。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仍然带有片面性,这和当时中国人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全有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的理解还带有机械性,并且有脱离实际的偏向。
思考题:
李大钊在宣介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贡献及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