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内角和定理:(1)三角形三角和为π,任意两角和与第三个角总互补,任意两半角和与第三个角的半角总互余.(2)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2、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C R c B R b A R a C B A c b a sin 2,sin 2,sin 2)2(;sin :sin :sin ::)1(==== )

(3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另外几个元素的过程。 ⎩⎨⎧,可求其它元素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

可求其它边和角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注意: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若用正弦定理,则务必注意可能有两解.

3、余弦定理:⎪⎩⎪⎨⎧-+=-+=-+=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求边) 或 (求角)⎪⎪⎪⎩

⎪⎪⎪⎨⎧-+=-+=-+=ab c

b a C a

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

22 ⎪⎩

⎪⎨⎧求其它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已知三边求所有三个角已知两边一角求第三边(注:常用余弦定理鉴定三角形的类型). 4、三角形面积公式:R abc B ac A bc C

ab ah S a 4sin 2

1sin 2

1sin 2121=⎪⎪⎪⎩⎪⎪⎪⎨⎧==. 5、解三角形应用

(1)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

(2)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方位角。

(3)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度数的正切值叫做坡度。

(4)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分析→建模→求解→检验

第二章 数 列

1.数列的通项、数列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关系:{1

1,(1),(2)n n n S n a S S n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

注意:11221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121121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2.等差数列{}n a 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000R d d d d d ∈⎪⎩

⎪⎨⎧→<→=→>的取值为,可知数列单调递减数列为常数列

数列单调递增 (2)1(1)n a a n d =+-()m a n m d =+-;p q m n p q m n a a a a +=+⇒+=+.

(3){}n n b a 21λλ+、{}n ka 也成等差数列.

(4)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0),(,=≠==+n m n m a n m m a n a 则

(5)1211,,m k k k m a a a a a a ++-++

++++仍成等差数列. (6)1()2n n n a a S +=,1(1)2n n n S na d -=+,21()22

n d d S n a n =+-,2121n n S a n -=-,。 {}{}.,,71212--=m m m m n n n n T S b a m b a T S 项之比

的前项和,则两数列第分别为等差数列)若( {}成等差数列。项和项和、后项和、中间为等差数列,则其前)若(m m m m m n S S S S S m m m a 232,,8--

(9)“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10)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3.等比数列{}n a 中:

(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2)11n n a a q -=n m m a q -=; p q m n p q m n b b b b +=+⇒⋅=⋅.

(3){}{}n n a b 、成等比数列{||}n a 、{}⎭⎬⎫⎩⎨⎧

n n a a 1,2、{}n ka {}n n b a ,⎭⎬⎫⎩⎨⎧n n

b a 成等比数列.

(4)1211,,m k k k m a a a a a a ++-++++++成等比数列.

(5)111111 (1) (1)(1) (1) (1)1111n n n n na q na q S a a a a q a q q q q q q q q ==⎧⎧⎪⎪==--⎨⎨-+≠=≠⎪⎪----⎩⎩

. 特别:123221()()n n n n n n n a b a b a a b a b ab b ------=-+++++.

{}成等比数列。项和项和、后项和、中间为等比数列,则其前)若(m m m m m n S S S S S m m m a 232,,6--

(7)“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n 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n 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

(8)有限等比数列中,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

(9)等比中项要么不存在,要么仅当实数,a b

同号时存在,且必有一对G =

(10)判定是否是等比数列的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

(1)如果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那么数列{}n a

A (n a A 总有意义)必成等比数列. (2)如果数列{}n a 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log ||}(0,1)a n a a a >≠必成等差数列.

(3)如果数列{}n a 既成等差又成等比,那么数列{}n a 是非零常数数列;但反之不成立。

(4)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

5.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