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 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营养学》课程概述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食品加工和保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食品科技人才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个特性,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发展,我们确定和实施了下列课程体系。

《食品营养学》以“营养基本原理--食物营养--改善食物营养” 为主线,分三大板块来讲授。

首先讲授第一部份内容,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基础营养与能量平衡;然后讲授第二板块,包括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加工保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食品的营养强化及保健食品和工程食品开发中有关营养学的问题;第三板块讲授人群营养和社区营养,以及膳食营养与健康。

教学目的:主要是学生首先全面理解和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其次,认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重点掌握食品营养强化和食品新资源开发的原理与方法,了解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第三,了解食物供应与改善营养的作用,掌握社区营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以便在今

后从事食品生产或相关工作中,能够良好地运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结果:不但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也更多地培养学生掌握根据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下新陈代谢的需要而科学地确定机体营养素的需要量,制定合理利用营养素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在进度和内容上协同选定3~4个营养学实验,并专门在每个实验前安排相关实验原理与方法讲授,在实验后安排总结讲授。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加工贮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其合理膳食构成以及社区营养等,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物中营养成分和其它功能成分及有害成分等的变化规律,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的质量、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调整食物结构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素的种类、营养功能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及不同人群的食品营养要求;了解强化食品、工程食品和保健食品及膳食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社区营养及重要性。

能力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及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并能做出相应的膳食评价。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h)

第一章绪论(1.5h)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及食品营养学等相关概念。了解营养学发展概况以及食品营养学与食品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关系。了解我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变迁以及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营养学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结合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及合理营养的重要性;食品营养的基本概念及食品营养学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的关系;营养科学研究的任务及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的营养状况。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5h)

教学目的: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了解食物及营养素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吸收、运输、代谢等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体消化系统及其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

讲授要点:

第一节人体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口腔、胃、小肠、大肠。

二、消化腺:胰腺、肝脏、唾液腺、胃腺、小肠腺和大肠液。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

一、口腔内的消化:

二、胃内消化:胃的蠕动和排空、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的分泌和调节。

三、小肠内的消化:小肠的运动和机械性消化、小肠内消化酶与化学性消化。

第三节营养素的吸收

一、营养物质吸收的场所:吸收的概念、吸收部位。

二、吸收原理: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水分的吸收。

第四节代谢物质的排泄

一、粪便的排泄:粪便的形成与成分;粪便的排泄。

二、尿液的排泄:尿液的成分与排泄量;尿液的形成与重吸收。

三、汗液的排泄。

第三章基础营养——宏量营养素和能量(7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能量单位和能值,掌握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了解三大宏量营养素在人体营养和膳食中的作用、地位和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和能量的适宜摄入量;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作用;脂类营养价值的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必需氨基酸。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

讲授要点:

第一节能量

一、体内能量的来源及代谢:产能营养素的能量系数;ATP和磷酸肌酸。

二、人体对能量的需要: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生长发育。

三、人体能量需要量的测定与推算:气体代谢法、双标记水法、心率监测法、活动时间记录法和要因计算法。

四、能量代谢失衡:体质量评价方法;能量不足和能量过剩。

五、能量的推荐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第二节碳水化合物

一、食物中的主要糖类: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三、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能:供给能量、构成机体组织、保肝解毒、节约蛋白质、抗生酮作用及增强肠道功能。

四、膳食纤维:主要特征与生理意义;膳食纤维与疾病的关系及可能的副作用。

五、糖代谢异常及血糖指数: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指数。

六、碳水化合物的推荐摄取量(DRIs)及食物来源。

第三节脂肪和其他脂类

一、食物中的脂类物质:中性脂肪、类脂类

二、必需脂肪酸及重要性: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三、脂类在体内的代谢:甘油三酯在体内的代谢与代谢的调节;磷脂和胆固醇在体内的转运和利用。

四、脂类的生理功能: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组织、提供必需脂肪酸等。

五、人体内的脂类物质及脂肪代谢异常:人体内的脂类物质包括贮存脂、结构脂和血浆脂蛋白;脂肪代谢异常。

六、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评价:食脂的消化率、稳定性、脂肪酸和维生素的种类和含量。

七、脂肪的推荐摄取量(DRIs)及食物来源。

第四节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分类及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分类;必需氨基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