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冒泡排序算法》为主,第五章的内容主要用于学生进行程序编写及上机实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遇到的循环结构流程图、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较少,他们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够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依据这一方法,教师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合作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逐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将各个难点分解和突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学会编写冒泡排序程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培养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其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资源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多媒体教学平台、

Flash软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创新情景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要排队的情况,比如排座位、排队

做操、排

队大合唱等。今天,我想请4 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排队。

我按学号顺序点4 位学生的名字,让他们上来,并让他们按报到的次序排列。

师:他们现在是按什么排的?

生:学号。

师:好,现在请你们按身高从低到高排列。

不一会儿,4 位学生就排好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过来。师(指着其中一位换到前面去的学生问大家):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矮的。生:一看就知道了。师:那请这位学生谈谈你当时的想法。这时一般学生会提到与别人比一下,矮的话就换到前面去了(如果说不出

来,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对,肯定要比一下才知道,而且需要交换。有些学生说一看就知道,其实也是看了以后经过大脑思维飞快地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排队其实是一种排

序——通过调整位置,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如Exce I中的排序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也可以设计出类似的小软件。

2.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师:排序的方法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种比较典型

的排序方

法――冒泡排序。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一下“冒泡”是一个怎么样的情景――气泡一个一个地由下而上依次冒上来。接下来,教师一边讲解一边以文字形式给出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教材P31,略)。特别要强调怎样算一遍处理,而且每遍总是从最下面起,自下而上,比较相邻的两个数。

教师再让刚才那4 位学生仍先按学号排回来,演示利用冒泡排序法进行从低到高排序的过程。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充当解说员,在关键处(如每遍的开始和结束)进行提

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第几遍处理完后找到的应该是第几矮的同学(或第几小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比单纯拿出几个数来比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很快明确了冒泡排序的基本方法。

师:4位学生共进行了几遍查找?为什么?

教师再用一个Flash动画演示规模为4的数组按非减次序进行逐个冒泡排序的过程,再次强化学生对冒泡排序过程的理解,也为下面每一遍中两两交换情况的分析做了铺垫。

3.画流程图(按非减次序排序)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各个难点一一突破。

教师以具体的4个数为例,由最简单的流程图1 左侧的图开始,让学生将冒泡排序过程用形象的语言表示出来:不断冒起一个泡(最小数),转化成右侧流程图。

流程图1

思考:以4个数为例,这里的“不断”有没有限定,到底是几遍呢?为什么?进而带领学生画出流程图2 左侧的流程图。

流程图2(4个数)

得出流程图2 左侧的图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实际上属于什么结构?(循环结构)但是左图是不规范的,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控制循环次数,从而引出用变量i 来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数,它的值应该是从1到3,每次做完后加1。学生回顾循环结构的流程图模式,两两讨论,合作将流程图 2 左侧的图转换成右侧规范的流程图。流程图3( n个数)

思考:如果参与排序的是n 个数呢?

比较遍数与个数关系:遍数=个数-1

为了分解后面的一个难点,教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次“冒起一个最小数”是怎么冒出来的: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这也是冒泡排序的原理。于是图2 右侧流程图又可转化成流程图3的形式。

设计意图:遍数与个数关系运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学生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这个结论的。所以将上面流程图中的方=3”改成“<=n-1”即可得到

流程图了。

现在只剩下“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师以4 个数为例, 回顾刚才的Flash动画。

在程序中有些数据规律不很明显,教师用表格列出来,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规律也更易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次都是从最后一个数开始比较,最后一个参与比较的数的下标与比较的遍数有关,即遍数+1。

教师让学生思考:n 个数的情况如何比较呢?学生讨论共n 个数、各遍比较的情况,特别是第i 遍,完成下表的填写:

这里又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标识正在参加比较的数组元素的下标,引进变量

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数组元素的下标。

小结论:共n个数,第i遍处理时,j的值从n到i+1之间递减,每次d(j)与它的前一个数d(j-1)进行比较。设计意图:本节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变量j的取值范围,尤其对“它的终值为什么是i+1 ”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它是在动态变化的。由特殊的4位数开始找出规律,然后归纳推广到一般的n个数就相对简

单。我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讨,目的是经过充分思考得出的结论才会记忆深刻。

流程图4( n个数)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我一边讲解,一边手绘了如下的图形,以更直观地来说明这个问题:当要进行第i遍处理时,即要找第i个最小数时,此时前面i-1 个最小数已经找到(阴影部分),这部分不需要再参与以后的两两比较,所以第i遍处理时,第一次两两比较应该是d(n)与它的前一个数d(n-1)。以此类推,最后要比的是d(i+1)与它的前一个数d(i)。至此,该轮最小数就冒到第i个位置了。所以最后一个的“它”的位置应该是i+1。

“如果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小,就交换”。这是一种分支结构。教师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