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评价油层动用厚度方法优化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1、地层静压全称为地层静止压力,也叫油层压力,是指油井在关井后,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简称静压。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静压是衡量地层能量的标志。
静压的变化与注入和采出油、气、水体积的大小有关。
2、原始地层压力:油层在未开采前,从探井中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3、静水柱压力:井口到油层中部的水柱压力。
4、压力系数: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之比。
等于1时,属于正常地层压力;大于1时,称为高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高压异常;小于1时,称为低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低压异常。
主要是用它来判别地层压力是否异常的一个主要参数。
但是有人说用1来做标准就笼统了,不同的区块有不同的常压值,一般油田都是0.8-1.2是正常值,小于则是低压区,大于则是高压区。
它对钻井、修井、射孔等工程有重要作用,油层高压异常地层钻井修井过程中要加大压井液的密度,防井喷;低压异常地层钻井修井时,要相应降低压井液的密度,防止井漏,污染地层。
地层压力系数也是确定开发层系的一个重要依据,相同压力体系的地层可以用同一套井网开发,不同压力体系的地层需要不同的井网进行开发,否则层间干扰太大,不能有效发挥地层产能,有时可能造成井下倒灌现象的发生。
5、原油体积系数:是指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6、井筒储存效应与井筒储存系数:在油井测试过程中,由于井筒中的流体的可压缩性,关井后地层流体继续向井内聚集,开井后地层流体不能立刻流入井筒,这种现象称为井筒储存效应。
描述这种现象大小的物理量为井筒储存系数,定义为与地层相通的井筒内流体体积的改变量与井底压力改变量的比值。
7、原油的体积系数:原油在地面的体积与地下体积的比值。
8、微电极电阻率微梯度电阻率与深浅双侧向电阻率的区别(1)深、浅侧向分别测量原状地层、侵入带电阻率,因为存在裂缝时泥浆侵入对深、浅侧向的影响不同,用其幅度差判断裂缝:通常正差异一般为高角度缝,负差异为低角度缝,无幅度差就没缝或者是非渗透层;(2)微电极系测井测量得到微梯度、微电位电阻率,微梯度一般反映泥饼、微电位一般反映冲洗带,二者之差主要用来判断是否为渗透性地层,裂缝发育时地层渗透性较好,从道理上讲是可以用微电极反映出来的。
特高含水期压裂选层方法及优化技术摘要:确定了油井合理压裂层段和压裂时机,给出了压裂选井选层原则。
并提出了压裂设计工艺优化和适用条件。
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及开发动态分析,依据油藏压裂评价模型,探索特高含水期一定井网条件下整体压裂优化技术。
通过压裂减小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优选对应压裂层位进行改造,改善平面注采关系,提高整体挖潜效果,对指导油田难采储量有效动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压裂选层原则工艺优化和条件Abstract: the oil well determine reasonable fracturing layer segment and the refracturing time, given the fracturing of selecting well choose layer principle. And put forward the fracturing design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fine geologic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ynam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servoir fracturing evaluation model, explore high water cut period must be well nets condition overall fracturing optimization technique. Through the fracturing decreas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between layers, and to select a corresponding modification of fracturing, improve the plane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 improve the overall tap the effect of oil reserves are effective guidance to use has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s: high water cut period choose layer fractur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ditions1压裂层段的确定及压裂的时机(1)压裂层段的确定。
奈曼油田分层系举升工艺设计优化奈曼油田是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石油开发的主要油气田之一。
该油田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奈曼油田的开发中,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奈曼油田分层系举升工艺设计优化的相关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奈曼油田的地质结构特点。
奈曼油田处于内蒙古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主要由泥页岩和砂岩组成。
整个油田分为多个油层,每个油层的渗透性和孔隙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每个油层的特点。
在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注水管柱的长度、直径、注水压力和注水速度。
注水管柱的长度和直径需要根据每个油层的渗透性和孔隙度来确定,以保证注水的均匀性和有效性。
注水压力和注水速度也需要根据每个油层的特点来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注水效果。
在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各个油层的压裂情况。
由于奈曼油田地质条件复杂,部分油层可能存在裂缝或者堵塞现象,这会影响注水效果。
在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加大注水压力或者调整注水管柱的位置,以解决压裂问题。
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管柱的布置方式。
在奈曼油田的注水管柱举升过程中,管柱的布置方式对注水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管柱的布置方式,以保证注水均匀且稳定。
在注水管柱举升工艺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安全和环保因素。
奈曼油田处于内蒙古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注水管柱举升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地质灾害和环保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安全和环保因素,以保证注水管柱举升过程的安全可靠和环保达标。
奈曼油田分层系举升工艺设计优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注水管柱的特点、压裂情况、管柱布置方式以及安全和环保因素。
只有在考虑全面的情况下,才能够设计出最优化的注水管柱举升工艺,从而提高奈曼油田的开发效率和产出水平。
同位素测井资料异常吸水原因分析采用同位素测井技术来对吸水剖面情况进行解释,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地反应出注水层真实情况。
本文对同位素污染对测井曲线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同位素污染控制措施。
标签:同位素;剖面测井;吸水利用同位素组合技术进行测井作业,可以一次性获取磁定位、流量、压力、伽马和温度参数。
在对测井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过程中,需要首先应用流量相关测井资料来对不同配主地层位置达到的流量进行分析,再利用同位素来对吸水剖面对每个地质小层相对吸水量进行解释。
再结合水井内的温度情况来识别每个吸水层或吸水界面。
应用磁定位和压力相关数据资料,来对井内的压力变化和地下储层吸水量对应关系进行检测和确定,从而来对测井仪器下放深度进行控制,还可以得到井下管柱的状态。
在进行测试作业时,同位素会形成某种程度的污染,再由于注水井情况复杂会使测井曲线变得异常。
1同位素污染对测井曲线产生的影响1.1同位素污染产生的影响利用同位素进行测井作业,主要受到同位素注入量、地下储层、井下管柱等方面的影响,还会受到固井质量、地层酸化和压裂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影响。
1.2同位素污染类型1.2.1沉淀造成的污染微球颗粒具备的直径和沉降速度一种正比例关系,但与注水携带能力为正比例关系,这就使得微球颗粒和注入到地下储层的水相互间不能产生同步。
受到微球颗粒密度因素的影响,如果颗粒密度和注入地下储层水间的密度不会产生数据差,可以使微球颗粒和注入水保持同步。
而如果微球颗粒密度和注入地层水体产生差值,会导致两者无法同步的问题,会使得进入到地下储层中的同位素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会对地层造成污染。
1.2.2吸附污染因为注水井套管和油管壁会存在油污,这是由于对管壁没有进行完全地清洗处理,或者由于地下储层压力差,把水井关闭进行测温时,井口部位密封情况较差,会使地层产生吐水问题,这就会使管壁形成油污,并把投入到水井中的同位素吸附住。
除此之外,油管和套管接箍部位的台阶等都会使同位素产生吸附性污染。
油田注水开发动态分析X赵忠义(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地质大队动态室,黑龙江大庆 163514) 摘 要:注水开发,即油藏二次采油,是在利用天然能量第一次采油后运用得最多的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提高油田效益。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
需要对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的变化情况、注水效果、水注入方向等进行动态分析,运用分层动态分析技术、不稳定注水技术等调整开采方案,以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注水;开发;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T 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0—0028—02 注水开发是油田二次开发的主要增产措施,但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对油田注水开发进行动态监测,可进一步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时调整注采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提高经济效益。
1 注水前后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1.1 储层特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后容易变化的特点,导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差,注水利用率低及最终采收率低。
因此建立注水前后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注水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可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从而可以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制定适合油藏特点的挖潜措施提供依据,对于扩大油田的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注水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注水前后,除渗透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孔隙度和岩石密度一般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渗透率平均值注水前后变化明显,一般呈增大趋势,因而注水开发造成的物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渗透率上。
储层容易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储层的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注水后造成不稳定矿物溶解,微细颗粒迁移;储层容易变化的主观因素是在油田开发早期,对油藏认识不清,若强注强采的开发政策,会加速微细颗粒的迁移过程。
1.3 注水前后储层物性解释模型的建立1.3.1 关键井选择。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大多从关键井分析入手,关键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四性关系研究和选择解释模型。
油藏动态分析1. 常规测试的12个步骤射孔----第一次开井---第一次关井---第二次开井----第二次关井---开井测生产剖面---关井准备酸化作业---酸化作业---开井排酸---关井,下地面直读式压力计---开井24小时,测压降曲线—关井测压力回复曲线2. 试井的分类稳定试井(产能试井):系统试井,等时试井,修正等时试井不稳定试井:单井试井,多井试井(脉冲试井,干扰试井)按压力形态分:压力降落试井,压力恢复试井按分析方法分:常规试井分析方法,现代试井分析方法3. 试井在油层动态分析中的作用确定油气藏的压力和产能状况确定油气井的井筒特征确定油气藏的特性参数确定油气藏的边界状况评价油气井的措施效果确定储层的渗透率分布状况确定储层的饱和度分布状况4. 试井分析的一般过程试井资料的收集---试井资料的预处理----试井模型的确定---试井解释方法的确定---试井结果的模拟检验5. 稳定流动,不稳定流动,单向流动,平面径向流动流的定义,特点稳定流动:流动仅为坐标的函数,q、p不随t变而变。
不稳定流动:q或V渗流和P不仅是坐标的函数,而且也是时间的函数单向流:流线彼此平行,各处渗流面积不变;垂直流线截面的各点压力相同,渗流速度相同,压力和速度都为流动方向上X轴的函数即符合达西定律VX = - K/μ * dP/dX流线在平面上向中心汇聚,并以井眼轴线为中心的各同心圆上,各点压力相同,速度相同,以井眼轴线为中心的极坐标上,各点压力和速度只与半径R有关,即V = K/U *DP/DR6.径向流压降公式7.叠加原理:地层中任何一点处的总压降等于油藏中每一口井因生产或注水在该点产生的压力降的总和。
C =△V /△P8.MDH方法9.井筒储集系数井筒储集系数:是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可定义为在井筒条件下单位压力变化时的井筒流体体积变化量:c=10.表皮系数:用来表征井筒污染情况和完善程度11.试井流动阶段的划分1、早期阶段(Early Flow Period)也称井筒储集效应段它包括纯井筒储集阶段(单位斜率)和过渡阶段;或无限导流垂直裂缝切割井筒的情形(1/2斜率)或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切割井筒的情形(1/4斜率)。
同位素评价油层动用厚度方法优化
【摘要】目前,利用同位素统计分析油层动用状况时未考虑井网及监测次数的影响致使统计结果低于实际动用状况。
文中提出一种以各套井网的主要开采对象为依据,对监测资料进行划分,同时考虑监测次数的同位素评价油层动用状况分析方法。
利用该方法统计分析x区块的油层动用状况与取心井资料接近,说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同位素资料评价油层动用状况的精度,可指导油田精细开发调整。
【关键词】同位素油层动用厚度取心井
1 取心井资料分析
对x区块10口密闭取心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取心时间将其划分到三个开发阶段中(表1)。
根据油层动用状况可知,随着油田加密调整的进行,不同级别油层的动用厚度均有提高。
截止到三次加密调整前,0.5m以上的油层100%动用,表内薄差层砂岩动用厚度比例达到了90%以上,表外层动用厚度也提高到了64.9%。
2 同位素资料分析
利用同位素资料分析油层动用厚度时,单次同位素资料受测井精度等因素影响,精度偏低。
因此常采用最近三次同位素资料进行动用状况分析。
2.1 常规同位素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该方法是利用该区块某时间节点前所有井最近三次的同位素资
料进行分析。
利用该方法对x区块三次加密前的动用状况进行分析,
共统计分析83口井。
2.2 考虑井网的同位素资料统计方法
各套井网的开采对象不同,在统计同位素资料时,考虑油层厚度与井网关系,有效厚度大于1m的油层可利用所有井网资料,0.5m~1m油层需去除基础井网资料,表内薄差层及表外储层需只用二三次井网资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1m以下油层无用资料,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提高统计精度。
按照上述统计方法对x-9区块三次加密前的动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参与统计分析的依然为方法一的83口井。
图1?连续多次砂岩吸水状况曲线
根据图1可知,随着同位素监测次数的累积,动用厚度统计结果就趋近于实际动用状况。
厚油层吸水稳定,对统计结果影响小,薄差层由于间歇性吸水,对统计结果影响大,通过适当增加统计次数可有效减小间歇性吸水引起的误差。
方法二仍采用统计最近三次同位素资料,因此其统计结果仅能反映目前阶段油层动用状况,不代表油层累计动用状况。
2.3 主要开采对象统计三次以上同位素资料
为了验证间歇吸水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对参与统计的83口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54口井207个层段存间歇吸水情况,其中0.5m以下层数比例达80%。
为了降低上述因素的影响,开展了主要开采对象统计三次以上同位素资料方法研究。
该方法仍以x区块83口井为研究对象,对三
次加密前该区块的油层动用状况进行分析。
三种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方法一层数动用比例为76.64%,砂岩动用比例为80.94%,有效动用比例为86.87%,该结果与取心资料统计的油层动用状况相差较大。
方法二层数动用比例为78.81%,砂岩动用厚度比例为82.66%,有效动用厚度比例为87.37%,比方法一整体层数、砂岩动用和有效动用比例分别提高了2.17、1.72、0.50个百分点。
方法三层数动用比例为83.99%,砂岩动用厚度比例为86.91%,有效动用厚度比例为90.63%,整体层数、砂岩动用和有效动用比例分别比方法二提高了5.18、4.25、3.26个百分点,结果与取心井资料更接近(表2)。
为了验证方法优化是否具有普遍规律,运用三种统计方法,分别对多个区块油层动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运用三种方法统计出各区块砂岩动用状况的变化趋势一致。
三种方法相比,方法三更接近于区块的实际动用状况,因此,其可作为评价油层动用厚度的最佳方法。
3 结论
(1)利用同位素资料统计油层动用状况时,考虑各套井网主要开采对象的影响,可提高统计精度。
(2)在依据主要开采对象统计油层动用状况的基础上,考虑监测次数的影响,可使统计结果更接近取心井资料。
(3)利用三种方法对多个区块动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同位素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精度
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