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脑复苏的护理(精)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单位:护理学院教研室:临床综合教研室姓名: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急救护理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学科,也是护理学专业本科护生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涉及范围广,与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各科护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本门课程是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掌握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精通本学科的内容,同时必需熟悉相关课程,教学中做到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层次分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关青主编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参考书籍: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授课章节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授课对象2010级护本1班学时 2 时间第5周授课地点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基础生命支持的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成人与婴、幼儿基础生命支持的区别,电复律方法及注意事项。
3、心肺复苏的有效标志。
熟悉:1、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控制气道方法、氧疗及人工通气方法、常用药物适应症及用法。
2、脑复苏常用药物及护理措施,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心肺复苏术后治疗常规心肺复苏后,由于各脏器各系统血液灌注不足和缺氧,必然会引起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功能损害或再灌注损伤。
常可出现心、肺、脑、肝、肾和消化道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甚至发生MOF。
因此加强复苏后续治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稳定各脏器功能降低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跳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经常会发生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常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如再灌注损伤、缺血后代谢产物引起的脑中毒及凝血障碍。
自主循环恢复后,是否会发生复苏后综合征的四期病理变化,还取决于组织器官的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
除常规监测CVP、BP、ECG 外,有条件者应监测PAWP,并将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和尿量结合起来分析,用以指导液体治疗。
(一)几乎50%的复苏后综合征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
这因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伴有血压不稳定或低血压状态,常见原因有:1、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2、心肌收缩乏力和心律失常;3、严重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4、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未得到纠正等。
12-24小时后才可逐渐趋向稳定。
同时,由于多部位缺氧造成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使有害的酶和自由基快速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
并随代谢紊乱的进一步发展,大脑和微血管异常状态将持续存在。
(二)1-3天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于发生脓毒血症。
如同时多个器官均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有肝脏、胰脏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
(三)最终,严重的感染经常会发生在心跳骤停数日后,此时患者常迅速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
(四)发生死亡。
心肺复苏后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完全地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再灌注,多数情况下,足够的通气和血液灌注恢复后,心跳骤停后出现的酸血症可以自行纠正。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一、背景介绍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症,指心脏停止有效地泵血,导致全身各器官供氧不足。
心脏骤停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危险的状况,需要紧急的护理干预。
本文旨在介绍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二、心脏骤停的定义和病因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有效地泵血,导致全身各器官供氧不足的临床状态。
常见的病因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
心脏骤停的发生往往突然,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三、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步骤1. 确认心脏骤停:当发现病人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时,应立即判断为心脏骤停。
2. 呼叫急救:立即呼叫急救电话,通知医护人员前来救援。
3. 快速反应: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CPR(心肺复苏术)。
4. 开始CPR:按照CPR的基本步骤进行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按照30:2的比例进行按压和呼吸,每分钟至少进行100-120次胸外按压。
5.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可用的情况下,尽早使用AED给予除颤。
按照AED的指示进行操作。
6. 呼吸道管理: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用头后仰、下颌抬起等方法。
7.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8. 持续监测: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9. 高级生命支持:如果基础生命支持无效,可以考虑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10. 运送至医院:在急救过程中,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以便进一步的救治。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注意事项1. 快速反应: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反应,尽快进行急救。
2. 团队协作:急救过程中需要多人协作,包括呼叫急救、进行CPR、使用AED等,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3. 持续监测:在急救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4. 安全保护: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受到感染或其他伤害。
心肺复苏及脑复苏概要复苏-心肺复苏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临床表现】1.心搏骤停将依次出现(1)心音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2)意识突然丧失或全身短阵抽搐;(3)叹息样呼吸、间断呼吸;(4)随后呼吸停止,同时出现进行性发绀、瞳孔散大固定。
2.呼吸停止或严重缺氧将依次出现(1)进行性发绀;(2)意识丧失;(3)心率逐渐减慢;(4)随后心跳停止。
【处理】一旦确认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完整的心肺复苏应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生命支持。
一、基本生命支持1.突发心脏骤停的识别:(1)突然意识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
2.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1)早期心肺复苏(CPR),按C—A-B顺序①胸外按压(Circulation):按压速度100~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大于5cm,小于6cm;避免倚靠在患者胸上;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次数;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②开放气道(Airway):仰头抬额法、推举下颌法;③人工呼吸(Breath):持续吹气1s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s进行1次通气;(2)AED除颤。
二、高级生命支持1、继续进行CPR;2、心电监护;3、识别和治疗心律失常。
4、建立有效的通气(1)气道控制:包括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2)呼吸支持。
5、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6、使用药物和电学方法等治疗和保持心肺功能(1)一旦确立室颤或室速心律,应在最短时间内给予首次除颤;(2)肾上腺素:对因不可电击心律引发心脏骤停后,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3)利多卡因: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者.恢复自主循环后,考虑尽早使用;(4)β受体阻滞剂: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者,考虑尽早使用。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一、概述(一)心脏骤停的概念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二)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三)临床表现及判断标准(1)意识突然丧失。
(2)大血管搏动(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瞳孔散大。
(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
(5)手术患者创面血色变紫,渗血或出血停止。
临床上只要具备前述临床表现中的前两项,即可判断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
二、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二)操作要点(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10s,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仰卧在地面或坚实的垫板表面。
(3)暴露胸部腹部,松开腰带。
(4)开始胸外按压。
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为10~12L/min(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s,使胸廓抬起,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次/min.(6)按压和通气比为30:2.(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果未成功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时间不超过10s.(三)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1)病人散大的瞳孔缩小。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一、引言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情,常常导致患者生命威胁。
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包括预防、识别和处理心脏骤停的步骤和技术。
二、预防心脏骤停1.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降低心脏骤停的风险。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并进行干预。
3.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学习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方法,提高自己和他人的急救能力。
三、识别心脏骤停的症状1. 意识丧失:患者突然昏倒,失去意识。
2. 停止呼吸:患者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如呼吸困难、浅表呼吸)。
3. 没有脉搏:患者没有脉搏或脉搏微弱。
四、处理心脏骤停的步骤和技术1. 紧急呼叫急救: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告知情况并请求救援。
2. 开始心肺复苏(CPR):将患者平放在坚硬平稳的地面上,双手交叉放在胸骨下方,用身体重量按压胸骨,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有AED设备可用,及时使用AED进行除颤。
按照AED的指示将电极贴在患者胸部,按下除颤按钮,确保周围人员远离患者,避免触碰患者和AED设备。
4. 继续CPR和AED操作: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持续进行CPR和AED操作,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医护人员接管。
五、心脏骤停后的护理措施1. 监测和观察: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给予氧气:提供氧气支持,保证患者的氧供。
3. 寻找潜在原因:尽快确定导致心脏骤停的潜在原因,如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脑复苏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783(2012)06-0215-01
【摘要】:综述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脑复苏的护理。主要做好全脑神
经系统的保护,包括低温疗法和高压氧仓治疗的护理及脑水肿的防治,那保护
剂的使用。还要做好基础护理。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病死率很高。但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
和急救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能得到早期救治。然而,
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有许多患者死亡。复苏后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
血缺氧性损伤[1]。因而在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保护或尽可能恢复完整的脑功
能显得更为重要。现就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脑复苏的护理综述如下。
一. 全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及护理
1. 低温疗法及护理措施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33-35℃)、中度
(28-32℃)、深度(17-27℃)和超深度(≤16℃)。其中轻度和中度低温统
称为亚低温。
1.1 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可促进代谢率的恢复,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改善神经功能。当体温低于37℃时,每减低1℃,脑组织代谢率减少6.7%,
颅内压降低5.5%。脑缺血后6小时内开始低温治疗能减少5O%神经细胞损
伤,12小时内开始低温能明显减低神经细胞损伤,超过24-36小时开始低温无
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故亚低温时间越早越快越好。体温降至35℃是关键性温度
点,33℃脑保护最好,温度控制在32℃- 34℃(直肠),治疗12-24小时,重视
头部局部降温,使头温降至32℃左右[2]。降温须至病情稳定、皮层功能开
始恢复,听觉出现为止;一般维持3-5日,必要时l周,若1周后意识仍不恢
复,则无继续降温的价值。
1.2 深低温疗法 最近的研究发现大脑温度下降得越低,神经细胞能量代谢
和耗氧量越少,脑细胞保护效果越好,可以有效地阻断严重脑缺血性疾病时脑
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过程[3]。
1.3 护理措施 实际工作中低温治疗多以头部降温为主。在缺氧后的10
min 内是防止脑细胞损害的关键时刻,应在此时间内给予患者置冰帽和冰敷体
表大血管处,强调早期快速、深度适当、足够持久。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加强体
温监测,注意心律失常、局部皮肤冻伤及枕后受压缺血[4]等并发症的出现。
复温过程中,随时监测肛温、体温的上升速度,以每小时0.3-0.5℃速度为
宜,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生理反应是否恢复及开始恢复。
2. 高压氧治疗与护理 高压氧治疗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
一[5]。一般选在心脏情况较为稳定后实施。进入高压氧舱前应备好急救所需
的各种药物及器械用品。升压及稳压阶段应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
以及神志、瞳孔变化,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肺氧中
毒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压阶段, 应保持各种导管、引流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