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耦合研究——基于马芜铜宜主要开发区的样本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6.05 KB
- 文档页数:4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XX已经站在“千亿”门坎前。
今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我省沿江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实施,800百里皖江必然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
皖江8城市间,竞相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
相对长三角,XX位于皖江的末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是为不利因素,如果我们在承接
产业转移和城市间的竞争中善于把握时机、发挥优势、准确定位、趋利避害、加倍努力,让产业转移“蛙跳”到XX,使XX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实现末端起跳,追赶跨越马芜铜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我市在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
城市指标名
XX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市区面积(平方公里)8212432350720183126213401404辖县(市)个人83134616 辖区个数31341132
2辐射宽。
XX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位处皖鄂赣三省交界自古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
XX自古是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城市,曾经百年省会商贾云集,至今区域影响力亦非一般城市能比。
仅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例,2018年XX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1.76亿元,排沿江城市群第1位,须知XX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省内九市中处于第6位,仅比滁州高164元,比宣城高609元,与马鞍
- 1 -。
作者: 左年文
作者机构: 安徽行政学院
出版物刊名: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95-9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供应保障;土地;产业转移过程;2010年;示范区;经济指标
摘要: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特别是示范区规划范围内的59个县(市、区)的加速崛起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据了解,一年多来示范区内各县区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进一步迅猛,主要经济指标普遍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皖江城市带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与经济增长研究张小雪;李诗争【摘要】文章首先构建一个包含16个指标的技术吸收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皖江示范区技术吸收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技术吸收水平提升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论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示范区整体上存在显著的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但示范区内部各市的技术吸收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技术吸收水平综合得分每增长1个单位能拉动示范区GDP增长336亿元,并且技术吸收水平变量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超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综合影响,这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有效地促进了皖江示范区经济转型增长。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ith 16 indicators,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of Wangjiang Demonstration Area by apply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Wanjiang Demonstration Are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rowth of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Wanjiang Demonstration Area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trategy. However,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different cities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The SSPACE model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omposite score of the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can inprove 33.6 billion yuan of GDP with each increase of one unit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nd the impact of thevariable of the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on the output growth is bigger than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apital and labor factors,which mean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trategy effectively promote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l growth of the Wanjiang Demonstration Area.【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技术吸收;综合评价【作者】张小雪;李诗争【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早就毋庸置疑,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技术进步的途径无非两条:技术创新和技术吸收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工程编号:201023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0年9月“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前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
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
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
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
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
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重点建设无为二坝、和县郑蒲等综合性港区,将巢湖集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物流基地。
皖江城市带产业升级能力评价及升级路径研究昂昊; 胡俊康【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3【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产业升级能力; 突变级数; 升级路径【作者】昂昊; 胡俊康【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一、引言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英国脱欧和美国的贸易战延缓了经济全球化,致使我国很多产业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因为国内人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等的不断上升,致使很多跨国公司和投资者开始将我国的企业、工厂关停,并将部分产业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强国也趁机使用大量产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工厂前往其本土创办公司和建立工厂。
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竞争环境使得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较慢等棘手的发展问题成为当下各领域研究的热题。
在2004年我国开启“中部崛起计划”中,为了促进以安徽等6省的中部经济区实现共同崛起,该计划提出加强中部区域产业建设因地制宜,突出表示对于原材料加工业要推动产业精化、深化,并大力支持区域制造业的升级,构建综合完善的交通运输物流网络,加强物流中心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
作为安徽省经济主体的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实施领域,也是安徽省产业升级能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从现有发展状况来看,皖江城市带出现了自主创新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发展困境,这表明皖江城市带虽然在近年来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尚未突破当前产业升级的“瓶颈”,即域内产业发展出现高速度、低质量、升级慢等发展问题。
本文将以此类问题为突破口,综合评述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产业升级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皖江城市带发展具有战略前瞻性的产业升级路径。
二、文献评述“产业升级”在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研究方向。
Dieter Erns(1988)[1]在分析韩国电子产业的竞争策略时发现,电子产业决定产业升级能力和核心成分应该是由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组合而成,而不是单纯的依靠产品的多元化经营策略。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面转型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A、转型发展B、开放发展C、创新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B、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B、环境友好C、全面协调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
A、翻两番B、翻一番C、翻三番D、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工程。
A、五个一B、861C、5352D、千百十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立体网络D、以人文本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A、滨湖大城市B、全国性特大城市C、区域性特大城市D、现代化大都市11、将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一、引言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聚集产业基地已为成皖江城市带为促进经济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冯德连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并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范晓莉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程度和发展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张晴分别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区域经济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刘满凤和王小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两者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也有学者从产业创新的角度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测度、评价、演化进程和驱动力。
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的研究却十分鲜见。
为此,本文基于SWOT 分析,全面分析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概况。
2010年1月,随着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成为国家级示范区。
这也是当前全国唯一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有利于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9市,共59个县(市、区)。
并从各市县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其中“一轴”包括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双核”指合肥市和芜湖市,“两翼”包括滁州市和宣城市。
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安徽全省辖()个市,()个县(市)区。
(C)。
时间2015年为准A、17 106B、18 105C、17 105(巢湖地级市撤消)D、19 1062、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D) 、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A、五台山B、大别山C、天堂寨D、九华山3、安徽省省花为(A) 。
A、皖杜鹃B、马兰C、牡丹D、郁金香4、安徽省省鸟为(D)。
A、喜鹊B、百灵鸟C、小天鹅D、灰喜鹊5、安徽省省树为(D)A、榆树B、法国梧桐C、槐树D、黄山松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 (B) 目标。
A、翻两番B、翻一番C、翻三番D、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 (D)工程。
A、五个一B、861C、5352D、千百十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A),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A)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立体网络D、以人文本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 C )。
A、滨湖大城市B、全国性特大城市C、区域性特大城市D、现代化大都市11、将 (A) 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A、芜湖B、安庆C、滁州D、宣城12、加快( B )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
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建设——以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王志杰;毕飞超;王庆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1)011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新增建设用地监管工作的现实迫切需要和政府行业管理的技术需求,运用归纳总结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指标体系,确立了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的模式、技术方法和设备,为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总页数】3页(P5067-5069)
【作者】王志杰;毕飞超;王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学院,江苏南京210037;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8;F301.2
【相关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新增建设用地监管系统设计开发 [J], 毕飞超;王志杰;王庆;王坚
2.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对策──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徐春林
3.论面向承接产业转移需求的EOP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田南竹
4.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冯静生;刘慧宇;章进
5.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验做法系列报道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作者:张洪,司家慧,时浩楠来源:《上海经济》 2017年第4期张洪1,司家慧1,时浩楠2(1.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2.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 利用皖江城市带2006-2015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建立耦合评价模型,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状况以及各市的具体情况。
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而生态环境系统呈递减趋势;2)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经历了低水平耦合阶段与拮抗阶段,并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勉强协调发展;3)根据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可将皖江城市带城市划分为旅游经济滞后型(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和宣城)与生态环境滞后型(合肥和池州);4)各市可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备与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产业融合深度,形成区域旅游规模,打造特色旅游项目,设计精品旅游路线等关键路径,促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发展。
[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 ;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11(2017)04-0058-10一、引言及文献回顾新世纪以后,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突出,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的兴起,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以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区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形成联动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缓解国民经济转型的“阵痛” 。
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今天,旅游业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与催化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旅游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指明了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