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出现水土流失与降雨径流的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4
影响降雨径流的因素
降雨径流是指雨水在地表流动形成的水流。
以下是一些影响降雨径流的主要因素:
1.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下降的降水量。
降雨强度越大,雨水会更快地流入地表,增加径流量。
2. 降雨持续时间:降雨持续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了雨水能够流入地表的时间,长时间的降雨会增加径流量。
3. 地表覆盖类型:地表覆盖类型如森林、草地、城市等会影响雨水的渗透和径流过程。
例如,城市区域通常被硬化的路面覆盖,雨水很难渗透,导致较高的径流。
4. 地表坡度:地表坡度决定了雨水流下的速度。
较陡的坡度会加速雨水的流动,产生更多的径流。
5. 土壤类型和含水量:土壤的排水能力会影响雨水的渗透和径流。
具有较低渗透能力的土壤和高含水量会导致较高的径流。
6. 植被覆盖:植被可以减缓雨水的流向,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蒸发。
较多的植被覆盖通常导致较低的径流。
7.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水库建设、排水系统等会改变地表的自然形态,影响水文循环和降雨径流过程。
以上是一些影响降雨径流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综合考虑可以对降雨径流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一、综合术语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的损失:大于土壤入渗强度的雨水或融雪水因重力作用而沿坡面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力的不同而划分的水土流失类别。
水土流失形式:在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
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比较集中,年土壤侵蚀量超过相应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地域。
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亦称土壤侵蚀面积。
水土流失规律: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容许土壤流失量:根据保持土壤资源及其生产能力而确定的年土壤流失量上限,通常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
对于坡耕地,是指维持土壤肥力,保持作物在生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获得高产所容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各类人工建筑物、自然和人工植被、以及自然地物的总称。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小流域: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最佳配置,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在流域内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既在总体上,又在单项措施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流域内水土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形成降水是径流形成的首要环节。
降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可直接形成径流。
流域中的降雨如遇植被,要被截留一部分。
降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渗入土壤,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入强度时产生地表积水,并填蓄于大小坑洼,蓄于坑洼中的水渗入土壤或被蒸发。
坑洼填满后即形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坡面流。
坡面流里许多大小不等、时分时合的细流(沟流)向坡脚流动,当降雨强度很大和坡面平整的条件下,可成片状流动。
从坡面流开始至流入河槽的过程称为漫流过程。
河槽汇集沿岸坡地的水流,使之纵向流动至控制断面的过程为河槽集流过程。
自降雨开始至形成坡面流和河槽集流的过程中,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并产生自由重力水,在遇到渗透率相对较小的土壤层或不透水的母岩时,便在此界面上蓄积并沿界面坡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表层流和深层地下流),最后汇入河槽或湖、海之中。
在河槽中的水流称河槽流,通过流量过程线分割可以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a 气候因素。
它是影响河川径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
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
降水方面,降水形式、总量、强度、过程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河川径流的变化。
例如,降水量越大,河川径流就越大;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洪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蒸发方面,主要受制于空气饱和差和风速。
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则蒸发越强烈。
气候的其他要素如温度、风、湿度等往往也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河川径流。
b 流域的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
地貌中山地高程和坡向影响降水的多少,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坡地影响流域内汇流和下渗,如山溪的水就容易陡涨陡落。
流域内地质和土壤条件往往决定流域的下渗、蒸发和地下最大蓄水量,例如在断层、节理和裂缝发育的地区,地下水丰富,河川径流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
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径流量通俗理解一、什么是径流量?径流量是指在地表上由降雨所产生的、不被土地吸收和蒸发的水流,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向下游流动的水的数量。
简单来说,径流量就是地表上流动的雨水。
通常情况下,当地面的降雨超过土壤的蓄水能力时,多余的雨水无法被土壤吸收,就会形成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二、径流的形成过程1. 水分入渗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雨水会直接滞留在地表上,形成表面径流,而另一部分则会渗入土壤中,形成地下径流。
2. 表面径流表面径流是指降雨水滞留在地表上无法渗透进入土壤的部分,由于地表的坡度和不透水的障碍物,这些雨水会沿着地面流动,最终汇集到河流或其他低洼地带。
表面径流的形成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降雨的强度、地表的渗透能力、土壤类型和地形等。
3. 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指降雨水渗透至地表下方,通过土壤孔隙或裂缝进入地下水体的过程。
这部分降雨水在地下水中储存和流动,最终与地表水系统相连。
地下径流的形成主要受土壤的渗透能力、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
三、径流量的影响因素1. 降雨特征降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分布对径流量有重要影响。
降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径流量也会相应增加。
2. 地形和土壤类型地形的坡度、高程和河流网状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水流的速度和方向,进而影响径流量的大小。
此外,土壤的质地和渗透能力也会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3.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和渗透,增加地表径流量。
植被还可以起到固土保持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径流量。
4. 人为活动人类的活动,如城市建设、道路铺设和农田排水等,都会改变地表和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从而影响径流量的生成和流向。
四、径流量的重要性径流量在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水资源管理径流量的测算和预测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水源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测算径流量,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安排,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自然灾害防治当降雨超过地表和地下的水容量时,径流量会急剧增加,可能导致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影响及防治对策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却给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二、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影响(一)减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土壤颗粒被冲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使水库、池塘等蓄水设施淤积,从而减少了有效库容,降低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
例如,一些山区的小型水库,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短短几年内就可能失去大量的蓄水能力,无法满足当地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
(二)降低水资源质量携带大量泥沙和污染物的水流进入水体,会增加水的浊度,影响水的透明度和色泽。
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往往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降水的入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导致洪峰流量增大,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而在枯水期,由于土壤保水能力减弱,地下水补给不足,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从而改变了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
此外,水土流失还可能导致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四)破坏水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破坏了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例如,泥沙的淤积会改变河道形态,破坏鱼类的产卵场和栖息地;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影响水中氧气的溶解,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危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降水的强度和分布不均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暴雨往往会造成强烈的地表冲刷,而干旱则会使土壤变得疏松,容易被风蚀。
2、地形因素:山地、丘陵等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重力作用更容易促使土壤和岩石的滑落和侵蚀。
3、土壤因素:土壤的质地、结构和肥力等特性也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
例如,疏松的沙质土壤和粘性较差的土壤更容易被侵蚀。
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如下:
1.气候: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其中暴雨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和主要气候因子,暴雨雨滴大,降雨动能大,溅蚀力强,形成的径流来势猛,历时短,强度大。
2.地形地质: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岩石性质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类型的形成,同时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的抗蚀能力。
此外,岩层的倾斜度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
3.植被: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几乎在任何条件下植被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
良好的植被,能够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能减少或防治水土流失。
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产生和发展。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1.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千米,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平方千米,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46个,其中82.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并且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产生水土流失不同的自然因素是①地形坡度②降水量③土壤特性④过度砍伐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地形坡度都比较大,①错。
两地的降水量不同,长江流域降水多,②对。
两地土壤特性不同,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粘重,③对。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都有过度砍伐,造成的材料覆盖率低的问题,且过度砍伐不属于自然因素,④错。
所以B对。
A、C、D错。
【2】治理水土流失,要做到①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②严禁矿产开采③合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④大面积开荒种粮,发展经济⑤综合治理小流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③④⑤【答案】C【解析】治理水土流失,要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①对。
不是严禁矿产开采,而在开采后要注意恢复植被,保护环境,②错。
合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③对。
大面积开荒种粮,发展经济,会导致不合理开垦,④错。
综合治理小流域,做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⑤对。
所以C 对。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
2.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答案】B【解析】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调查,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的因素有地形因素、降水因素等,所以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降水量的大小与季节分布状况与水土流失关系密集。
所以选 B。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答案】D【解析】水土流失调查需要获得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每次暴雨测定土壤流失量的累加不能代表全年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流域内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最终全部流经流域的出口,所以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较为合理。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项目背景 (4)二、项目概述 (4)2.1 项目范围 (5)2.2 项目目标 (7)2.3 项目实施步骤 (8)三、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9)3.1 水土流失类型及特点 (10)3.2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1)3.3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2)四、治理措施 (13)4.1 治理原则 (14)4.2 治理措施选择 (15)4.3 治理措施实施计划 (17)五、施工组织与管理 (18)5.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19)5.2 施工人员培训与安全保障 (21)5.3 施工材料采购与管理 (22)5.4 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 (23)六、施工期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 (24)6.1 环境保护措施 (26)6.2 生态恢复措施 (27)6.3 环境监测与评估 (28)七、项目验收与后期管护 (29)7.1 项目验收程序与标准 (31)7.2 项目后期管护计划 (32)7.3 后期管护效果评估 (33)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特别是小流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水土流失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为了有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应运而生。
本施工方案旨在明确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施工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法,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保障。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阐述项目背景、施工条件、技术要求、施工组织和管理等内容,以确保项目的全面完成和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1 编制目的本施工方案旨在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规范。
关于王村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探析【摘要】按照《陕西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2009),笔者主笔编写了《陕西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渭城区王村沟项目区实施方案〉》。
方案的编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思路,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现状,围绕土地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印证了流域综合治理成果。
笔者结合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具体就小流域治理的启示予以针对性分析。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启示1 王村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渭城区王村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辖北杜、底张、正阳三镇,项目区涉及56个行政村,总人口9.15万人。
流域地处咸阳北部黄土台塬区南部边缘,面积100km2,水土流失面积86.7km2,占总面积的86.7%,为陕西省“三区划分”中的重点预防保护区。
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侵蚀较轻微。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方式是地表在强降雨作用下,产生径流对地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该区域为坡地,径流对地表的冲刷较为强烈,相对本区其他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平均侵蚀模数达600t/km2.a。
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流域内重基础建设,轻水土保持,重经济效益,轻生态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恶化了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导致耕地生产力低下,蓄水保土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不高。
因此,在该流域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但能有效地保护塬面,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粮食总产,而且还能尽快提高群众保护水土资源意识,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快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通过建立典型综合水土保持样板示范项目,还能带动周边广大群众重视生态建设,保护水土资源,促进产业化结构调整,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2 综合治理措施及其效益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要求,渭城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当地水土流失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现场勘察,按照《陕西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要求,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渭城区王村沟项目区实施方案》,经过专家分析论证后,渭城区水保站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具体实施了王村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负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监督检查。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土质、降雨、植被、地形地貌等;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土质、降雨、植被、地形地貌等。
(1)土质。
比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质疏松,雨水极易分解,抗侵蚀能力极低,造成该地区的水土流失。
(2)降雨。
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当雨水不足时,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引起风沙;而当雨水过多时,由于径流冲刷力的增强,土壤侵蚀强烈。
(3)植被。
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天然植被已经遭受破坏,加大了土壤侵蚀。
(4)地形地貌。
沟壑纵横,坡陡沟深的地形也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
同时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城市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基本建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3、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1)植被的破坏。
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时一个常见的人为因素。
(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3)开矿。
2如何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它包括预防、管护、治理三方面内容。
1、预防(1)、宣传措施,通过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2)、政策措施,针对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以政策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3)、监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执法队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及时防控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管护管护包括管理措施和看护措施。
管理措施是为了调动全社会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治理水平所采取的项目管理措施;看护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和保护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为自管、专管和监管措施。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是应用工程的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措施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1.1山坡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深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属于山坡防护工作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蓄水池及斜坡下部的挡土墙。
1.1.1梯田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
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栏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
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规定,25°以下的坡地一般可修成梯田种植农作物,25°以上则应退耕植树种草。
1.1.2拦水沟埂拦水沟埂是一种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以蓄为主,可将拦蓄水用于生产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其作用是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拦水沟埂,防止滑坡作用。
文章结论非常笼统,只是与基本原理不冲突罢了,没有什么进展,建议在细致些另外还有错别字小流域出现水土流失与降雨径流的联系摘要: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和降雨径流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这种关系需要进行科学的实验,所有数据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验能够有效的分析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文章从区域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对辽东地区的小流域径流与降水径流的材料,分析影响坡面径流出现因素,总结出小流域出现水土流失和降雨径流之间的关系,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降雨径流;分析;目前,水土流失已经被归结到环境问题中。
是中国的头号环保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工作部门。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地质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的降雨量以及径流发育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一种因素。
分析小流域中出现的径流与降雨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的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从根本上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小流域中出现水土流失和降雨径流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出发,总结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山坡陡峻,地质古老破碎,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频率高。
人为因素:落后的农耕方式;经济林的生产经营方式处于粗放管理阶段,致使林下林草覆盖度甚低;蚕场的过渡放养。
致使树势退化;林木的过渡采伐,生态的整体功能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差。
1.2影响降雨径流和水土流失关系的因素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仅影响降雨量、径流和水土流失三者的关系就会有许多影响的因子,首先,自然因素在其中起到主导性作用,降水量的大小、降雨强度的强弱,降雨时间的长短,是径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以及土壤的密度等很多方面都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情况。
其次,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土层的厚薄,土壤结构的松散度,土壤的风化程度,产生径流坡度的大小,坡度的长短,都直接影响到产生水土流失的多少。
2 关于小流域出现水土流失和降雨径流之间关系的实验2.1 关于区域的选择关于区域的选择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选择具有典形的区域。
区域的地理位置、实验区域的面积大小,海拔以及年平均气温、坡度的大小都要考虑进去。
明确区域属于哪一个气候地带,对研究这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对区域的基本情况要有前期的了解,明确区域的准确面积,测量好坡度大小,坡的长度,土层的厚度,植被的覆盖率是多少,土壤的松散程度如何。
这些都对研究降雨量产生径流的多少,携带泥沙量的数量有最直接的关系。
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2.2 区域降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研究方案研究雨水径流和水土流失中的关系,要在一定的时间段进行分析。
明确时间的长短,分别取不同的时间测量降水量的大小;在不同的时间段测量降雨强度的大小,计算产生径流的多少,提取出泥沙流失的数量。
继而通过区域性的面积和测量时间,计算出区域性的侵蚀模数。
测量的时间要准确,要及时。
尽量避免产生误差,务求实验的真实和准确性。
避免造成数据失真的现象。
3 测试地区和实验的方式实验区的位置选择在宽甸上长阴子村,全村土地面积为14.52kn2, 海拔高度为东北294m 到南651m,相对高差357m。
全年无霜期140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植被覆盖率50.36%,汛期为6月~9月,期间,河水陡涨陡落,径流变化率大很大,水土流失较严重。
上长阴子村范围内土壤以棕壤土为主,少数为轻粘土。
土质结构疏松,空隙率较大,透水透气性良好,但有机质含量较低,为1%左右,抗剪力差。
在这个区域选择一个水土流失观测场地,观测场地的面积为3500m2。
测出实验区内的年平均气温6.6℃,植被覆盖率49.78%,选择产生径流的坡度为15°,坡长100m。
土壤95%为棕壤土。
在实验选择的时间段内,进行测量,观测降雨量的大小,坡面产生径流的多少以及坡面流失的泥沙量。
在这个实验中,地表径流与降雨量有关,地表水土的流失与地表径流有关。
4 小流域水土流失和降水径流的关系分析4.1 径流测试实验观测小区根据土层的厚度和植被覆盖率的不同分为8个不同的区域,实验观测时间为2013年8月到10月份。
表1 观测小区基本数据小区土层厚度植被覆盖率(%)坡长坡度°土壤种类1 0.41 16.00 100 15 棕壤土2 0.23 16.00 100 15 棕壤土3 0.19 18.00 100 15 棕壤土4 0.72 30.00 100 15 棕壤土5 0.85 75.00 100 15 棕壤土6 0.96 94.00 100 15 棕壤土7 0.94 96.00 100 15 棕壤土8 0.97 95.00 100 15 棕壤土4.2 测试方式1、根据集流池中的水位尺,读取水面所在刻度值,测量集流池、分流池中径流的深度,根据池子的面积算出泥水的重量。
用铁锹搅动集流池和分流池中的水,边搅动边放水,在集流池的下阀门取样1000ml,依此类推,取出8个小区的样本。
2、将取样瓶内的水样澄清,倒掉上面的清液,再澄清,使泥沙沉淀,再倒掉清液。
然后将泥少倒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
3、将铝盒放入烘箱烘干8小时,冷却半小时,用电子称依次称量,即得出干沙的重量。
4、径流量计算:径流量(m3)=集流池中泥水量(m3)×清水率+5×一级分流池中泥水量(m3)×清水率+2.5×二级分流池中泥水量(m3)×清水率清水率=1-含沙量(g/cm3)/泥沙密度(g/cm3)泥沙浓度不大时,此时清水率近似为1。
当侵蚀剧烈时,集流池中泥沙厚度较大时,应相应的扣除泥沙所占的体积,此时需计算清水率。
5、泥沙计算W S=W T-W HW S-为泥沙重(g)W T-泥沙加铝盒的总重(g)W H-铝盒的重量(g)4.3 实验结果与结论表2 实验结果月份土层厚度植被盖度(%)降水径流量(m3)侵蚀量(kg)降水量(mm)侵蚀性降水量(mm)8 0.41 16.00 237.20 212.20 3.91 4.27 0.23 16.00 237.20 212.20 3.87 4.49 0.19 18.00 237.20 212.20 4.37 9.74 0.72 30.00 237.20 212.20 2.44 4.31 0.85 75.00 237.20 159.40 0.04 0.01 0.96 94.00 237.20 0.00 0.03 0.00 0.94 96.00 237.20 0.00 0.03 0.00 0.97 95.00 237.20 0.00 0.03 0.009 0.41 16.00 191.60 173.20 3.35 3.25 0.23 16.00 191.60 173.20 3.33 3.69 0.19 18.00 191.60 173.20 3.87 9.11 0.72 30.00 191.60 173.20 2.15 3.92 0.85 75.00 191.60 134.20 0.04 0.01 0.96 94.00 191.60 0.00 0.03 0.00 0.94 96.00 191.60 0.00 0.03 0.00 0.97 95.00 191.60 0.00 0.03 0.0010 0.41 16.00 100.60 70.60 2.14 4.26 0.23 16.00 100.60 70.60 2.18 6.62 0.19 18.00 100.60 70.60 2.23 8.11 0.72 30.00 100.60 70.60 1.54 4.17 0.85 75.00 100.60 56.80 0.06 0.120.96 94.00 100.60 31.60 0.06 0.000.94 96.00 100.60 31.60 0.04 0.000.97 95.00 100.60 31.60 0.04 0.00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当仅考虑降雨量时,不考虑其它因素时,降雨量越大,产生的径流越大,泥沙流失的数量越大;当考虑植被覆盖率大小的时候,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大,产生的径流越小,当植被覆盖率大于94%的时候,径流量非常小,几乎不产生水土流失现象;当考虑到土层厚度时,即使植被覆盖率较好,土层薄的地方因为蓄水能力较弱,产生的径流就会加大,水土流失就会严重。
除了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降雨,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表土的厚度,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是减少径流的主要原因。
随着径流的减弱,地面保持水土的能力就会加强。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流域内持续一段时间不降雨以后,某天突然下了一场小雨或者中雨就不会产生水土流失,但是如果降雨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产生径流,会发生流沙的现象,随着降雨量的增大,侵蚀就会越来越严重,当侵蚀的程度达到一定的时候,两者的关系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就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现象,山坡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侵蚀沟,加重水土流失的发生。
结束语:认识水土流失这个现象需要多方面的研究自然现象,采用科学分析的实验方式认识小流域径流水土流失和降雨径流的关系,有利于得出准确的结果,对制定有效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是开展保护水土工作的重要办法。
参考文献:[1] 伍斌.小流域降雨径流泥沙测验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9):165-167.[2] 贾拥军.小流域降雨径流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J].科技风 ,2013,(19):201-201.[3] 姚志宏,杨勤科,吴喆等.区域尺度降雨径流估算方法研究Ⅰ-算法设计[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306-308.[4] 张建军,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监测方法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