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发展阶段及历程和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17.86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保护现金和资产安全及账簿记录的准确性。

(二)内部控制阶段:增加了管理控制以提高经营效率。

(三)内部控制框架阶段:融入了控制环境及控制程序。

(四)一体化控制阶段:形成coso框架,增加了遵从性目标。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1、古代的内部控制

在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在西周时,就闪烁着内部牵制制度的火花,例如“听出入以要会”,也就是以会计文书为依据,批准财物收支事项。当时的统治者,为防止掌管和使用财赋的官史弄虚作假甚至贪污盗窃所采用的分工牵制

和交互考核等办法,达到了“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的程度。这段时期上计内部控制制度已有萌芽;

秦朝时期,就已形成严密的上计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

在宋朝,已经形成知府与通判联署的做法。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我国的长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监控主要由官府来负责,主要方式是职务牵制,民间企业发展及其监控相对薄弱。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控制。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其目的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运行。

2、现代的内部控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后,市场经济的提出与全国建设才还企业以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发展蕴涵着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运营机制。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区分,主要是通过形成和推行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等方针。

(1)初次出现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即“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并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是否信赖内部控制,以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与范围。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内部控制建设拉开了序幕。

(2)重视伊始

2006年,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内控、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等进行了详细阐述。这

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意味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

(3)全面应用

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刚刚联合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现在的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起来了。

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1、内部审计的性质认定比较模糊

近代以来,随着股份制这种集中和积聚资本的有效形式被广泛采用,跨国公司的不断崛起,不仅使管理层次的分解比以前更加迅速,而且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为了开拓和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都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加强经营管理。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性服务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2、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过于狭窄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即内部审计有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

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3、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成立二十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

从监督的角度看:

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

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以及对干部的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样不但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职工群众中也有了消极影响,认为审计是走过场。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

1、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面转变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措

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审的职能也必需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

2、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定位应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单一机构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转变

随着企业制度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组织机构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即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内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