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31.31 KB
- 文档页数:4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黄丽华王亚男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一、前言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
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经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土壤是生物的生存基础,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是对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估,旨在评估土壤生态系统是否受到破坏,以及是否能够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是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土壤质量评估。
土壤质量是评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判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等指标是否达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
通过比较实测数据与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评估土壤质量的优劣程度。
其次是土壤污染评估。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超出环境质量标准或对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危害的现象。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评估结果可作为决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依据,以减少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三是土地利用评估。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
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估。
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评估土地利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是土地退化评估。
土地退化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的过程。
通过研究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退化现象,评估土地退化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为土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是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工作。
它通过评估土壤质量、污染状况、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等指标,全面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估结果可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作者简介 黄良伟(200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12基于PSR 模型的A 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黄良伟(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 本研究基于PSR 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结合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评价A 市2006—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状况并分析其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2006—2021年该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先缓慢下降后迅速上升趋势,安全等级从Ⅲ级提高到Ⅳ级,达到较安全水平;子系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较明显,压力指数在2006—2015年呈下降趋势,此后开始回升;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响应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层障碍度持续增加,状态层和响应层障碍度随之下降,障碍度逐渐由状态层、响应层向压力层进行转移,主要障碍因子为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和人口密度等。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PSR 模型;熵权法;综合指数法;障碍因子中图分类号 X826;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070-07Evaluation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diagnosis of obstacle factorsin City A based on PSR modelHUANG Liangwei(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SR model,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objectively assigned,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and the barrier factor diagnosis model.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 city from 2006 to 2021 was evaluated, and the barrier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6 to 2021,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city showed a slow decline and then a rapid rising trend, and the security level increases from Class III to Class IV, reaching a safer level. The sub-system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pressure index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from 2006 to 2015, and then began to rise. The status index steadily increases, showed a positive development. The response index show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the obstacle degree of the pressure layer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obstacle degree of the state layer and the response layer decreases, and the obstacle degree w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state layer and the response layer to the pressure layer.The main obstacle factors were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he density of the population.Keywords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SR model;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obstacle factors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是指属于国家的、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对外开放的土地资源总和,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旨在揭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类型调查土地资源类型调查主要是对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地理属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对土壤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布局提供依据。
对地貌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特征,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数据。
对地理属性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位置,为土地利用的选择提供参考。
2.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土地资源数量调查是对土地的面积、比重等进行精确测量和估算。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量的调查,可以掌握土地的总量和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是对土地的肥力、水质、气候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
通过对土地质量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了解气候状况,为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将土地资源的价值进行量化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土地资源经济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在农业、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估其经济效益。
通过经济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和价值,为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2.土地资源生态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评估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通过生态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指导。
3.土地资源社会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社会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其社会效益。
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资源,是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
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助力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规划,促进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
本文将从调查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估土地资源的现状,掌握土地资源分布、利用、质量、生产潜力和存在的问题。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面积和分布通过调查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区域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分布状况,为制定土地开发和管理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2.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可以了解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及其面积,同时还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方式、生产力、土地的保护状况等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农田的调查,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农产品产量、种植结构、土地肥力状态等内容。
3.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质量可以了解土壤类型、性质、肥力、水分状况等,为土地利用方式、开发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土地利用效益调查可以了解土地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粮食产量、生态效益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利用方式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为土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持。
土地资源的评价分析是为了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一般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土地质量的好坏,是全面了解土地资源情况的重要内容。
评价指标包括生产能力、耕作能力、肥力、土地贫瘠度、水分条件、土壤的成分和性质等。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计划和管理建议。
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利用评价,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效益情况和问题存在的原因等。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和不足,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3.土地生态评价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土地在维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效果。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Abstract: Ecological security i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concept and basic objectiv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 was describ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principle of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was explor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taking Shijia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was made. Base on the situt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land resource in this city was dividied into 3 types,low-resk region,mid-rist region and high-risk region. Further mor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ensur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Shijiazhuang city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objectively reflect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Shijiazhuang city, which ha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地非农业化进程持续进行,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显著减少。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威胁。对石家庄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与基本目标1.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的内涵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指在特定研究区域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威胁与破坏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土地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土地生态环境处于没有或很少污染的健康状态。而且,土地资源也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才能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具体来讲,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未受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1.2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因此生态安全也是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一种复合系统结构的安全。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3个方面[4]。2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原理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工程。通过选取一定的指标,建立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收集指标原始数据,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评价计算过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实现。2.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反映出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目标,更要反映出对生态安全有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还要考虑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原则[4,5],从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6-8],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2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9-11]是将多个因素指标转化为少数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简而言之,分析指标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原来较多的指标用约化后较少的综合主成分指标来代替,剔除一些没有明显分异作用的指标或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的指标,以确定最终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标保留了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并且彼此间互不相关,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了数据冗余。聚类分析法[12]是研究样本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以相似性为基础,寻找样本的自然分类方法,与人眼观测的分类方法相比,它有效克服了因经验和专业知识带来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评价模型根据主成分分析所得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聚类分析。在各个评价单元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用系统聚类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聚类。整个过程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计算实现。评价步骤[13-15]如下:1)建立n个区域p个指标原始数据矩阵Mij(i=1,2,…,n;j=1,2,…,p)2)计算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jk。3)求特征值λk(k=1,2,…,p)。4)计算各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并提取主成分。5)计算主成分的权重Wj。6)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Yij(i=1,2,…,n;j=1,2,…,m)。8)根据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3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3.1研究区域概况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北纬37°27′~38°47′,东经113°30′~115°20′之间。区域地貌可分西部山丘和东部平原两大类,面积分别占全市的52%和48%,地势西高东低。石家庄市辖6区、12县、5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57万km2,人口909万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持续增加,石家庄市的大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3.2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3.2.1数据来源根据石家庄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参阅《石家庄土地年鉴( 2007)》,《石家庄统计年鉴(2007)》,《河北经济年鉴(2007)》,获得石家庄各县(市、区)的原始数据资料,并经过简单运算得到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数值(表2)。3.2.2主成分的提取在确定了研究区域指标原始数据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的因子分析功能,对石家庄各县(市、区)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通过提取载荷因子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因子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表3)。由表3可得到特征值大于1.0的因子,且累计贡献率已达87.176%,符合主成分分析的要求(一般累计贡献率不小于85%,即认为主成分以较少的指标综合体现了原来评价指标的信息),所以选取因子1~5作为主成分,作进一步分析计算,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表4)。3.2.4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在进行聚类分析时,由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可以有许多种定义, 所以就有很多种聚类法。这里用类平均法分别对石家庄各县(市、区)进行聚类,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实现聚类分析的过程,并得到聚类分析图(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类间距取d=20时,将研究区域分为3类较合适。结合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排名及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将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划分为生态安全高风险区、生态安全中风险区、生态安全低风险区3个等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聚类分析结果及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的实际,将鹿泉市定为生态安全高风险区,高新区定为生态安全低风险区。根据生态安全分区的结果,作出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区图(图3)。3.2.5结果分析石家庄市辖区和矿区处于生态安全低风险区;藁城市、正定县、新乐市、栾城县、辛集市、无极县、晋州市、深泽县、赵县、高邑县、元氏县处于生态安全中风险区;鹿泉市、行唐县、灵寿县、井陉县、赞皇县、平山县处于生态安全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就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单项主成分得分而言,市辖区在第一、四、五主成分的得分较高,反映市辖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在粮食自给、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市辖区应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处于生态安全中风险区的地区在第二、三主成分的得分较高,反映这些地区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一般水平,需要全面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生态安全高风险区的地区在第四、五主成分的得分较高,反映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但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提高。4生态安全对策及建议4.1编制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土地生态保护依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方针和“源头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地区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制定地区土地生态保护措施,以达到因地制宜指导经济布局和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决策依据。同时将土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石家庄市各项开发建设规划,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4.2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更加剧了这种生态安全恶化的趋势。建议通过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应把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环保型产业的发展。4.3控制人口数量,协调人地关系河北省是人口与粮食大省,石家庄市作为省会更是人口集中和粮食需求量剧增的地区。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递增,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压力指数增大,造成石家庄市的人口与粮食矛盾日益尖锐,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为实现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4.4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所谓土地生态补偿,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土地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解决好土地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人们从事土地生态保护投资并使土地生态资本增值。因此,要按照“资源有偿利用、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加大土地生态保护资金的投入,明确补偿的范围、内容、方式、途径等问题,逐步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4.5综合治理“三废”,减轻土地污染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大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治理重点是控制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确定化肥的种类和农药的施用量、种类与最佳施用期,提高其利用率,同时积极研究、开发优质高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利条件。4.6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土地生态保护意识公众的土地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也是造成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让生态环境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民众认识到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后果及其严重性,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树立公众的土地生态安全观念,提高决策者的环境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 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2):53-56.[2] 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5(3):71-75.[3] 崔峰.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管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1-56.[4] 景丽娜,周宝同,殷清慧,等. 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33-834,836.[5] FORMER R T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6] 孙蕾.国家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2005(2):21-23.[7] 王朝科.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统计研究,2003(9):17-20.[8]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8):67-71.[9] 刘黎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23-224.[10]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35-339.[1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79-283.[12] 林志垒.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将乐县万安镇为例[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2):40-46.[13] 鲍艳,胡振琪,柏玉,等. 主成分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87-90.[14] 马惠群,刘凌,刘永珍,等.基于和谐性指标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1):90-92.[15] 王惠勇,曲衍波,郑晓梅,等. 主成分分析法在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14-4617.。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案例及方法高冬梅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土地整理评估方法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客观的土地整理评价适用于土地整理环境的具体实践,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具体分析了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评价方法及应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引言:“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确定土地整理的内涵为: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间,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综合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1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土地整理是一定的地理空间。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的目的和发展要求是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关系的合理改进和利用。
在开展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同时,科学规划土地。
同时,合理的土地整理有利于不断增加土地面积,实现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
在实施土地整理评价方法和方案措施之前,有必要分析研究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探讨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生态环境累积影响的影响流程。
因此,在正确协调社会,经济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布局,为土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探析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随着中国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工程理论以及运营模式和整合标准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然而,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仍然缺乏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土地整理评价方法并非基于简单的土地整理,而是着眼于土地可持续性质量的持续改善,基于长期经济发展和合理的土地资源。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基本上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判断。
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教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而土地利用的不当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风险。
为了更好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应运而生。
本文将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进行探讨。
一、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分析,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其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它包括景观类型、景观面积、景观形状、景观分布、景观连接性等多个指标。
其中,景观类型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景观面积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景观形状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连续性和紧凑性;景观分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景观连接性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连通性和交互性。
三、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遥感图像和数字化处理,可以定量测算景观指标,为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GIS技术则能够将遥感数据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综合评估。
四、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程度,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降低生态风险。
在生态修复中,可以通过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确定修复方案和重点区域。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五、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挑战和展望景观生态风险评价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困难、指标选择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未来,需要加强对遥感和GI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加强对生态风险评价理论的研究,探索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方法。
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教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和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景观的变化,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风险。
进行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教程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基本概念1.1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识别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的过程。
1.2 相关理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风险评价理论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1 确定评价指标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调研,确定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关键因素和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
三、数据获取与处理3.1 数据获取获取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气候数据、生物多样性数据等评价所需的数据。
3.2 数据处理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融合、处理和转换,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评价。
四、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4.1 模型选择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法、景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法、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等。
4.2 模型应用应用所选的评价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识别出潜在的景观生态风险和其空间分布规律。
五、评价结果与风险分级5.1 评价结果分析根据模型应用的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总结景观生态风险的主要特征和问题。
5.2 风险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景观生态风险分为轻微、中等、严重等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措施。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6.1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区域或场景作为案例,利用本教程提供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以验证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6.2 实践指南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和经验,提出实践指南,对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摘要:在综合前人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的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综合指标法的应用原则、指标体系和具体测算过程,以期为定量化刻画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指标评价法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27-04农村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是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农村土地整治的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其涉及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和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该影响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即产生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产生负的生态效益。
国内外土地资源开发实践表明: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对土地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整理,在若干年以后,可能为了今天的这种忽视土地生态保护的农村土地整治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那么将可以全面地提高农地的质量、增加产出率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分析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地,在农村土地整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对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归并集中,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达到改善经营生产条件,促进大规模的农业发展的效果,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土地利用不可持续,导致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失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农村土地整治发展到高级阶段,赋予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1~7],然而其侧重点仍在定性化分析。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促进传统的农村土地整治向现代意义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变,即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这样才能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追求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一、土地资源评估指标:
1.土地质量指标:包括土地肥力、质地、排水状况等。
2.土地适宜性指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包括耕地适宜性、林地适宜性、草地适宜性等。
3.土地资源丰度指标:衡量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包括总耕地面积、
总林地面积、总草地面积等。
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
1.土地利用方式指标:包括耕地利用方式、林地利用方式、建设用地
利用方式等。
2.用地强度指标:衡量利用地块的耕作强度,包括农作物种植数量、
对出产、物种多样性等。
3.土地利用结构指标:评价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用途的分布比例,包括耕地比例、林地比例、草地比例等。
三、土地利用效益指标:
1.农田生产力指标:评价农田的地块产量水平、农作物品质、耕地利
用效果等。
2.林地生产力指标:评价林地的林木生长状况、森林资源利用效益等。
3.建设用地效益指标:评价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
以上指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根据土地利用评价的重点和目的确定具体指标。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和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通过评价和分析土地利用状况,可以发现土地利用问题,指导土地规划与管理,从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1.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
其中,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规定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以便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准确的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监测目标与内容2.1 目标生态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2.2 内容•地质地貌状况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进行监测,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背景。
•水体监测: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水体进行监测,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以了解水质状况、水量变化等重要指标。
•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等情况。
•气象气候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气象气候进行监测,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指标,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包括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湿地面积等指标,以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3.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与标准3.1 评估方法生态环境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标准,通过专家评估和综合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判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定量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理模型等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评估,以得出具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3.2 评估标准生态环境评估的标准应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包括生态环境基准、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生态环境风险等级等。
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3.土地利用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4.土地性质: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
(简答)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质量: 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6.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7.土地潜力:也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业、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9.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0.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
11.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1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13.生态系统管理: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持续性。
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15.土地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16.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17.农用地分等:一个区域的土地经济计算或估价,其基本原理就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制定投入产出表)。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分(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景观和环境区别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3.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①具有排他性②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③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④土地产权的相对性4.土地功能:生产性、承载性、提供原料、观赏性、储蓄和增值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
6.土地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主要有水平结构(层次性)和垂直结构。
7.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a、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b、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c、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d、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8.生态风险的特点:1)不确定性2)危害性3)内在价值性4)客观性9.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方式:出让、转让、出租、抵押。
10.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该潜力评价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11.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分级标准: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级、适宜亚级和适宜单元。
1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1)自然供给:土地自有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影响自然供给的因素:1)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3)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2)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
影响经济供给的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率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产出率3)社会需求:结构调整4)制度因素:效率和方向5)环境因素:可持续供给13.各类土地评价类型、不同划分类型?(1)按评价目的分类: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2)按评价的途径:直接评价、间接评价;(3)按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4)按评价的目标:多目标评价、单目标评价。
1.土地评价的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2.土地评价原理:多样性、综合性、限制性、系统性、相对性、可比性原理3.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1)规划土地评价(2)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3)调查研究区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4)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5)提交评价成果4.地价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真正的地租、土地投资的折旧、土地投资的利息(2)特点: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土地价格大多数随个别交易而形成(3)概念区分:地价=地租+资本利息+折旧、租金=地租+土地资本利息+其他38中国生物多样性价格分类5.我国生物多样性价值分类①直接价值: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包括食品、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
评估方法:用产品的市场价格估算。
②间接价值: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评估方法: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确定,主要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替代市场法等。
③选择价值: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
类型: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将来利用(遗传价值);别人将来利用(替代消费)。
评估方法:根据人们愿意支付的金额估算。
④存在价值:指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它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与人类存在与否无关。
评估方法:与间接利用价值相似,采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替代市场法等。
6.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1)确定可持续的目标和对象——应以可持续力作为主要目标2)调节空间尺度——因为不同的生态过程在不同空间区域上的管理划分是不同的3)调整时间尺度——因为生态系统管理既要考虑长期的计划和目标,也要认识到短期决策的必要性4)使系统具有适应性和可理解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制订出一种适应生态系统特征变化和科技知识基础变化的体制。
7.什么是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和表现?(如果是论述,自己展开)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生产力或其它功能的衰减,以至于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过程其特点是:作用力多形态;变化的缓慢性与潜在性;后果的长期性与难以消除性其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与石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8.编写一份土地利用状况评价报告具备哪些基本内容?①先对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②对行政区域划分部分进行了解,例如对某些城镇土地划分几个街道,街道又包括几个街坊,涉及哪些行政村等内容,对这一地区地籍测绘,同时调查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③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潜力三个角度来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总结该地区土地利用特征。
土地利用分析主要涉及使用类型、面积及分布状况这几个任务④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9.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本单位①土地类型单位②土壤分类单位③土地利用现状地块④格网单元(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①潜力评价表中要有限制因素;②要为每一种选定的限制因素划分出相应于各潜力级的界限值。
(4)评定潜力等级①定性方法②定量方法10.生态风险评价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风险源分析风险源分析指对区域中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
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源描述。
风险识别是根据评价目的找出具有风险的因素。
风险源描述述产生生态风险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还是其他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分布分析。
2)暴露分析指研究各风险源在评价区域中的分布、流动及其与风险受体之间的接触暴露关系。
方法一般同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分析相对较难进行,因为风险源与受体都具有空间分异的特点,不同种类和级别的影响会复合叠加,从而使之间关系更加复杂。
3)危害分析它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部分,目的是确定风险源对生态系统及其风险受体的损害程度。
多采用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和野外观测方法。
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将实验结果与环境监测结合起来评价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危害。
适用于传统的局地生态风险评价对污染物排放的评价。
野外观测方法——根据长期的野外观测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推测。
适用于区域风险评价的危害分析。
4)受体分析受体即风险承受者,指生态系统中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的不利作用的组成部分,可能是生物体,也可能是非生物体。
受体分析指风险受体的选择。
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时关键是选择典型的风险受体。
应选择那些对风险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或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物种、种群、群落或生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