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复视16例
- 格式:pdf
- 大小:167.40 KB
- 文档页数:2
陆氏针灸治疗复视经验荟萃
尤晓欣;苏肇家;谈月涓;裴建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9(0)3
【摘要】结合医案介绍陆氏针灸治疗复视的临床经验。
认为复视的病因病机为外邪阻络、气血亏虚、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治疗时重视局部取穴,遵循"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远端取穴以调节全身气血"和"选取相应背俞穴以调节脏腑功能"的三大原则。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尤晓欣;苏肇家;谈月涓;裴建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82
【相关文献】
1.吴耀持教授基于陆氏针灸学术思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2."陆氏针灸"温针结合针刺手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经验
3."陆氏针灸"温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经验
4."陆氏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析
5.陆氏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是麻痹性斜视中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眼位内斜,头向健侧歪斜,复视或伴头痛,病因复杂,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
近年来针灸中药等治疗该病的临床报道较多。
为探索中药和针灸有机结合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疗法,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注射制剂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较理想临床疗效,并与西医传统疗法相对照,现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研究76例均为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针灸科和眼科就诊的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其中住院患者58例,门诊患者18例。
根据患者就诊先后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西药组。
穴位注射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73岁,平均42岁;病程1~66天,平均27天;其中外伤所致14例,炎症因素12例,脑血管病6例,糖尿病4例,不明原因2例,西药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5岁,平均42岁;病程1~71天,平均29天;其中外伤所致16例,炎症因素12例,脑血管病4例,糖尿病5例,不明原因1例。
2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及有关文献标准,本研究的每例患者均经眼科专家确诊后纳入。
排除病因为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患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
1.3 穴位注射组中医辨证分型(1)风邪袭络: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
起病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苔白,脉浮等表证。
(2)脾虚气弱:目珠偏斜,转动不利,素体虚弱或病后正气亏虚,伴食少懒言,面色萎黄或觥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3)肝阳化风:黑睛突然偏斜不动,头晕目眩。
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4)气滞血瘀:黑睛猝然偏斜,伴头痛或胸闷等症。
或因患者平素情志不畅,烦闷抑郁而致气滞血瘀;或因外伤瘀血,瘀阻于目系脉络所致。
1.4 检测指标眼球运动度:测定患眼目内眦至瞳孔中心的最大距离,单位:毫米(mm)。
毫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复视46例疗效观察
贾运滨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5(021)00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疗效.方法:选用眼周穴为主,运用毫针和梅花针治疗3~6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结果:46例中治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47.8%,总有效率为97.8%.结论:毫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复视疗效肯定.
【总页数】1页(P34)
【作者】贾运滨
【作者单位】山西针灸研究所,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相关文献】
1.头针与梅花针叩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疗效观察 [J], 李亚东
2.毫针结合梅花针治疗面神经麻痹 [J], 李昊
3.梅花针配合毫针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J], 张鹏
4.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复视36例疗效观察 [J], 魏孟玲;闫晓瑞
5.磁圆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史洪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16例临床体会作者:王寿兰刘超刘方铭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19期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收治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16例,采用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结论: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刺;早期康复训练;格林巴利综合征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可能与感染和免疫机制有关的急性或亚急性特发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发病前2周可出现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也有患者有疫苗接种史。
症状表现为四肢肌肉瘫痪,伴有四肢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或障碍,少数以颅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严重者累及呼吸肌。
确诊需要行腰穿脑脊液化验,蛋白细胞分离是本病特征性现象,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F波和H 反射异常在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病程中出现较早且很常见,异常率97%,是其诊断的高度特异且敏感度较高指标。
资料与方法收治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患者16例,年龄56~68岁,男6例,女10例,均起病急骤,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无疫苗预防接种史,以突发一侧肢体运动无力,发展到四肢、躯干肌的对称性运动障碍,末梢感觉障碍。
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急行气管切开,重症监护室对症支持治疗。
脑脊液检查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符合1993年中华神经杂志编委提出的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经神经内科综合救治,病情稳定后来我院康复医学科综合治疗。
16例患者治疗前临床评价均为四肢麻木、无力;四肢肌张力低下;双上肢肌力近端O 级,远端0级,双下肢肌力0~1级;双肘、膝远端痛觉减退;双侧腱反射(+),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无法完成,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双霍夫曼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坐位平衡O级,站位平衡O级;Holden步行能力0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20~30分。
针刺结合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复视患者的应用价值刘立新【摘要】目的评价针刺结合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复视患者的应用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03-2014-10于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就诊的94例脑梗死后复视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主动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则联合针刺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8 6,P=0.044 7).结论针刺结合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对住院期间急性脑梗死后复视的治疗效果更佳.【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6(025)011【总页数】3页(P1141-1143)【关键词】针刺;主动运动;康复训练;脑梗死后复视【作者】刘立新【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
急性脑梗死患者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复视,言语和/或肢体功能障碍等[1]。
复视是脑梗死后较易合并的一类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复视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也是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治疗对脑梗死后复视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发现在联合有效的针灸治疗后可以增强治疗效果[2]。
故此,我院也结合自身病例分析了针刺结合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复视患者的恢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12-03—2014-10于我院就诊的94例脑梗死后复视患者。
脑梗死的入院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的中国脑梗死诊断标准[3],入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复视的诊断参照Dr.Randy Kardon在神经眼科学习班的教程中的指导[4]。
同时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大面积脑出血及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危及生命的患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1月 第36卷1期(总第324期)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Vol.36 No.1·117·老中医经验梁凤鸣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擅长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等。
现将梁凤鸣运用针刺及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目为宗脉之所聚,脏腑精气通于经络上滋于目,视而精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密切,五脏六腑的精气依靠经络为之贯通,并通过经络的运行上注于目。
2 治疗方法针刺治疗。
针刺可以激发经气运行至眼,改善眼球及其周围组织的气血运行,疏通眼部络脉,又能通过经络之气的传导作用,从阳引阴,引导阴精上行,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输于目。
因此,可以在辨明眼部疾病的寒热虚实、验明疾病所在脏腑经络部位之后,选用适当的穴位,通过针刺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
眼周常用主穴有上睛明、上下球后、承泣、四白、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等,外直肌麻痹选瞳子髎、丝竹空、太阳,内直肌麻痹选上睛明、攒竹,上直肌、上斜肌麻痹选鱼腰、攒竹、阳白、上球后。
如提上睑肌无力选阳白透鱼腰;下直肌、下斜肌麻痹选承泣、四白、下球后;得气即可,不做手法。
配穴根据辨证取合谷、风池、百会、外关、内关、太冲、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光明以祛风活络、健脾补 肾。
每次主穴取2~3个,配穴取4~6个,每日1次,留针30min。
眼肌直刺选用1寸毫针表面麻醉后直接刺激麻痹肌,选眼肌附着点后1mm处进针,与肌肉约成45°角,进针约1mm,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缓慢牵拉5次,针刺结束后结膜囊内滴抗生素眼药水,每3日1次。
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20例临床观察摘要应用眼针捻转补泻法为主,配合头皮针、体针治疗眼肌麻痹20例。
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治愈率85%。
本法适用于脑血管病、糖尿病导致的难治性眼肌麻痹。
主题词眼肌麻痹/针灸疗法眼针眼肌麻痹属于眼科疑难重症之一。
发病原因多为脑血管疾病、炎症、外伤、肿瘤、糖尿病等所致,主要是由于支配眼肌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表现。
中医称之为”风牵偏视”“视一为二”。
自1996年以来,笔者收治本病20例,均为内科、眼科治疗效果欠佳而转来我科治疗,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3个月。
左眼发病10例,右眼8例,双眼2例;脑血管病、糖尿病所致15例,外伤性5例。
动眼神经麻痹5例,外展神经麻痹12例,混合型3例。
外直肌麻痹12例,内直肌麻痹(合并上睑下垂,瞳孔变大)3例,多条肌麻痹5例。
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主穴以眼针穴区上焦区、肝胆区、下焦区、脾胃区为主。
配穴:瞳子 、太阳、合谷、太冲、睛明、足三里、三阴交等;伴眼睑下垂者取阳白穴合谷刺,脑血管病者配头皮针(顶颞前斜线前1cm平行线上2/3~3/5处)。
每次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主穴2个,配穴3~4个。
2.2 操作方法眼针距眼眶0.5cm处进针;左手压眼球使皮肤绷紧,右手缓缓进针;肝胆区、脾胃区为透刺,使之得气后轻施捻转手法;头皮针沿头皮15度角进针,施以提插捻转法;睛明用手推开眼球,沿近眼球侧进针;体针根据病情选择捻转泻法,捻转补法;头针留针45分钟,其余3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最多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治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灵活,视物正常;有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比较灵活,复视、斜视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复视、斜视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本组20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7例,有效3例。
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针刺治疗效果分析目的观察并分析应用针刺治疗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针灸科接受治疗的50例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有患者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72.0%,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0和%76.0%,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应用针刺治疗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针刺;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临床疗效外展神经、滑车神经以及动眼神经是支配眼球运动的三对神经,当这三对神经或者神经核合并或单独受到损伤时,则很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而当这三对神经或神经核完全损害时,会出现眼外肌全部瘫痪,导致眼球固定不动[1]。
除此之外,由于眼外肌受到损伤,发生肌病或感染而导致的眼外肌麻痹同样可以导致眼球不能运动。
这些在临床上被统称为眼球运动障碍。
本研究认真观察并分析了应用针刺治疗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门诊针灸科接受治疗的50例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有患者25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6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有13例,女性有12例,年龄36~65岁。
全部患者的基本症状表现为:内斜视,即眼球不能向外方向移动,并且合并复视或者对侧肢体神经、同侧外展神经及面神经交叉性瘫痪;外斜视,即眼球不能向下、向上、向内移动,并且出现复视或者瞳孔散大、眼球固定不动,无法对光进行调节反射,单侧上眼睑下垂。
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针刺验案两则【摘要】本文笔者利用针灸对复视和自汗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关键词】针刺;复视;电针;汗证1复视复视的原因很多,大多是眼睛的外眼肌无力或麻痹所引起,笔者治疗1例复视,收效甚佳,特报告如下。
李某,女,23岁,该患于2010年9月18日不慎摔伤,伤后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昏迷,无四肢抽搐及二便失禁,以右颞部硬膜外血肿,右颞部头皮软组织挫伤入院对症治疗,后于10月8日,自诉双眼远视出现复视,近视则无,请眼科会诊,诊断为:双眼外肌麻痹。
遂来我科请求针灸治疗。
查:眼部无外伤,眼部无肿胀,眼球运动良好,眼底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外伤伤及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养,驰张不收,以致于发生双目视物不协调所致。
诊断:视岐症。
治法:舒筋通络,补气养血,清头明目。
取穴:太阳,,印堂,四白,丝竹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常规消毒,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四白直刺,太阳,印堂平刺,丝竹空向鱼腰方向透刺,连接G6805-2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每次30分钟。
10天为1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1疗程。
疗效:针刺3天后,自觉复视症状减轻,继续针刺1疗程后,自觉复视症状明显好转,稍远处已无复视,针刺2疗程,自觉视物已无异常,继续针刺3天巩固疗效,痊愈。
讨论:复视属祖国医学中“视岐”,“视一为二”的范畴,本例乃外伤伤及经络,气滞血瘀,气血不畅,筋脉失养,弛张不收所致。
太阳,印堂为经外奇穴,有祛风清头明目之功效;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经穴,有疏风活络,明目之功;丝竹空系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有明目镇痛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会穴,两者配合能加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效;“肝开窍于目”,太冲穴为肝经的俞穴、原穴,取太冲有舒肝理气、通络活血作用。
以上诸穴合用,能达到益气养血,疏经通络,明目之效,故复视可愈。
2自汗笔者在援外期间,治疗1例自汗,收效甚佳,现报道如下:穆罕默德·奥特曼,男,42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出汗,以手脚出汗为甚,情绪紧张时汗出加重,来我门诊进行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