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工笔画作品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8
形容威海的唯美的词1、多姿多彩,威名威海。
2、蓝天碧海,精致威海。
3、幸福宜居地,精致山海城。
4、好蓝山海,好美威海。
5、城唯美,人威海——中国·威海。
6、心和梦的期待,诗与画的威海。
7、威海,为爱而来。
8、海上花园城,幸福中国梦。
9、精致小城,精品山水,精彩生活。
10、精致景秀净心,蔚蓝唯美威海。
11、锦绣威海,辉耀千载。
12、精致宜居,炫彩威海。
13、山海画廊,休闲天堂。
14、精致威海宜居城,欢迎你来当主人。
15、好客威海,欢迎您来。
16、一揽山海色,多彩刘公岛。
17、威海,一个有格调的地方。
18、山与水的威海,心和梦的港城。
19、威海——每个人的城市。
20、精致之境,幸福之城。
21、每个人的城市,诗与画的威海。
22、一城山海韵,万卷工笔画。
23、遍历山河,威海值得。
24、精致之城,幸福似海。
25、黄金海岸线,精致宜居城。
26、净美山水,精致威海。
27、一座威名远扬的滨海城市——中国·威海。
28、精致威海,天天精彩。
29、齐鲁碧玉,精致威海。
30、绿色精致之城,威海精彩纷呈。
31、精致威海,享受生活每一天。
32、温情威海,温馨四季。
33、精致入“威”,山海入画。
34、山海交响,精致共享。
35、有情怀的城市,最宜居的威海。
36、好客山东,精致威海。
37、缤纷四季,多姿多彩。
38、山海有情,人居天堂,中国威海。
39、湛蓝色彩,纯洁威海。
40、精致威海,四海喝彩。
41、山海韵,鱼果情,威海行。
42、幸福海岸,精致威海。
43、山海一卷工笔画,精致共享威海卫。
44、滨海之城,梦中之境。
45、人居福地,中国威海。
46、中国威海卫,世界精致城。
47、浪漫福地,生态威海。
48、仙境威海,美丽向往。
49、面朝威海,春暖花开。
50、一幅山海画,千年滨海城。
51、山海画廊,威名远扬。
52、蓝蓝的山海,爽爽的威海。
53、幸福海岸,心灵驿站。
54、每个人的城市,心与梦的威海。
55、碧海蓝天,仙境桃源。
清晨与黄昏的唯美句子1、残阳被晓月代替了,黄昏消失在无言中。
很多人认为夜与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夜更是黄昏的延续,但是,月儿高挂,夜色覆地,是凄凉,其中并没有黄昏带来的特殊的美,因此夜也只有凄凄惨掺戚戚的情感,找不到可以欣赏,供离愁栖息的地方。
也许因为这样,人们选择消愁的地方是黄昏,而不是夜的缘故吧。
2、黄昏收起缠满忧伤的长线,睁着黑色的瞳仁注视着大地。
那里依旧歌舞升平,但仍有一群人,在灯火阑珊中孤单的注视着另一群人远去的方向。
空中隐约飘来长笛和二胡的声音,嘶哑,悠扬。
3、俯瞰小镇的黄昏,宛如天河里坠落了一弯金色的月亮,亲吻着故乡的田园,从炊烟袅袅的村寨里,不时地传几声狗吠鸡鸣,仿佛是一个遥远、朦胧的梦。
4、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5、红红的太阳挂在西天,围着它的是一大片云。
云们上面拉着下面托着不让太阳下坠,以至于累的脸上泛出了红晕。
太阳不能为此而不落,只有面有愧色的让黄昏长一点,让天气更清凉一点。
其他的云儿高兴了,舒展了,穿上了最白的衣裳,两个一组,三五成群,你推我拥的逛到了天边,然后在蓝蓝的苍穹中静静的看着下面。
6、傍晚的天空并不阴暗,而是有一种明丽的蓝色,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
7、此时,太阳的脸是鲜红鲜红的,它的光像是被谁掠去了似的,不再耀人眼目,而是十分柔和明亮。
它向西缓缓地退着,像个俏丽的少女一样温存、恬静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诠释黄昏的最好语句,默然是黄昏表达的最好境界,它虽然仅存短短的时间便淡出天空的视野,但却能有着白天黑夜不能想媲的情节,因此古人将黄昏这段宝贵的时光当作泄愁的天伦,至今那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仍另我感受颇丰。
88人文科技0…引言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王家卫善于用独特的手法记录繁华的大都市,用梦幻般的镜头语言传递人物的情感,用段段影像定格“美”,在视觉感官上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独特电影风格的形成在于他别具匠心的打造和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本文主要从摄像艺术的角度出发,分析王家卫打造出的独特观影效果,以及他在电影中向大众展现出的东方美学。
1…“框”起来的艺术在影片《花样年华》中,框架式的几何构图遍布整个影片。
影片开始,场景的构成上就形成了局促的空间,为影片的整体基调打下基础[1]。
影片的本身就已经是框架的构图,而电影又将画面进行遮挡和“框裱”,这样使得本就局促的画面更添紧张气氛,电影的艺术本就为框架式的艺术,这样“框中框”的镜头表达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地展露出来。
同时,也表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受到束缚,被框起,被锁住[2]。
这种遮挡式的艺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家卫的影片在表达形式上尽显东方审美,这种“框”起来的艺术,能够让人物的表现展现出更多的“画意”,表现得更为唯美、含蓄,这正是东方诗画意境的特点所在。
在影片《花样年华》中,苏丽珍出现在窗前,举杯喝水、深思(见图1),电影利用窗户将人物“框起”,表现出人物的神色动态,东方女性所具有的唯美、含蓄、温婉等气质尽显其中[3],这样的手法是中国古代女子肖像画重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半遮”寓意为含蓄、委婉。
体现女性角色柔弱的一面,正预示着女主角苏丽珍对男主角周慕云感情表现上的含蓄、委婉,指引着故事的走向……图1(图片来源:《花样年华》框架式几何构图运用)2…镜头设计王家卫电影的一个重要风格在于广角镜头的应用。
在影片《堕落天使》中,王家卫利用超广角镜头将人物的面孔拍摄得十分扭曲,甚至变形(见图2),在人物特写时营造一种虚幻朦胧的景象,这样的镜头运用在于展现从摄像角度分析王家卫电影的东方艺术刘航博,骆玮(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王家卫的港式电影可谓独树一帜。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者:陈瑞林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4期王志坚,1958年10月生于湘乡。
现为齐白石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主任、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理事、湘潭市花鸟画家协会主席、高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美协等权威机构的奖项。
部分作品被中华世纪坛、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等部门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出版画册作品集六本。
王志坚是家乡湖南的画家,我与之相识已久,对他的画,对他那种为艺术“霸得蛮”、“吃得苦”的精神,我颇为赞赏。
我最早注意志坚的画在十多年前。
1992年全国首届花鸟画展览他展出工笔画《思》,作品获展览佳作奖,那时志坚还只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画家,已初显艺术的才华。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画坛风云激荡,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的新潮美术予传统中国绘画强烈冲击。
.湖南画家异军突起,工笔画创作独树一帜,开辟出中国画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路。
当时湖南工笔画誉满全国,亦引起了海外的关注。
志坚作为湖南工笔画家群体的成员,他的绘画不可避免地有着湖南工笔画的共性,可喜的是,志坚清醒地认识到湖南工笔画、乃至全国工笔画创作的优劣长短,有意识的扬优避劣扬长避短,努力使自己的绘画具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风貌。
志坚主张工笔画创作“工人意出”,以细腻工整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深远悠长的艺术意境。
他创作的工笔画《思》画潇湘明月夜,渔船上栖息的鸬鹚,画面空寂无人,然而渔船、帆布和鱼筐,乃至若有所思的鸬鹚群,都营造出万籁俱静后仍然遗存的白日人们生产劳动的气息。
1999年他创作的工笔画《润物细无声》在湖南省获一等奖,作品以大特写的构图,近景画出一群在岸边休憩的雁鹅,数片羽毛洒落在地,画家并没有画出如丝的雨线,然而“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诗的意境却跃然纸上。
通过画面的“无我之境”来实现画外的“有我之境”,是为王志坚工笔画的重要特色。
描写临夏砖雕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临夏砖雕:唤醒石头上的灵动艺术1. 临夏,这座古老而富有历史韵味的城市,以其精巧绝伦的砖雕艺术而闻名于世。
2. 在夕阳的映照下,临夏砖雕的纹理如诗如画,在古城中显得格外璀璨。
3. 纵览这座城市,无处不见临夏砖雕的华丽装点,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4. 临夏砖雕,一道古老文化的雕刻印记,在岁月的洗礼中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
5. 砖雕的灵动之处在于,它能够以简单的砖石,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式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6. 将手中的砖雕作品握紧,仿佛感受到了几百年前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
7. 砖雕的艺术创作中,每一处纹理都蕴含着工匠们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对美的追求。
8. 天上的群星在临夏的砖雕中重现,每一颗星都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9. 砖雕艺术的精髓在于它的细致入微,一个小小的雕刻,却能让人沉醉其中。
10. 砖雕中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仿佛活在了石头之上,展现出了石头的灵动本性。
11. 砖雕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生动形象,每一只都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个故事。
12. 临夏的砖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点,更是一种对美的崇尚和表达。
13. 砖雕作品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临夏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14. 夏日的阳光下,临夏的砖雕作品熠熠生辉,给人以耀眼的感觉,仿佛进入了艺术的仙境。
15. 临夏砖雕,在寂静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16. 砖雕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雕刻,更是一种对时间和生命的见证。
17. 砖雕的古朴与现代的碰撞,展现了临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创新的勇气。
18. 临夏砖雕的每一寸纹理都蕴含着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19. 砖雕艺术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雕琢,让人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20. 临夏砖雕中的盘龙纹饰,蜿蜒浮现在墙壁之上,仿佛在述说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21. 砖雕的精湛工艺,展现了千百年来临夏人民对艺术的无穷热爱和创造力。
精粹唯美的展示——何家英、管峻绘画书法作品展感怀
吴国平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策展者将何家英、管峻的绘画书法作品放在一起展览,
【总页数】10页(P84-93)
【作者】吴国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浅谈何家英“衡中西绘画以相融”的思想 [J], 雷盼盼
2.论何家英的绘画艺术在新工笔画体系中的应用 [J], 王丁巧
3.何家英绘画艺术的特色与表达 [J], 孙嘉增
4.第八届“我的阳光童年”少儿征文、绘画、书法大赛优秀书法作品展示(一等奖) [J], 张子嫣;江秋榕(指导);彭雅乐;王登旺(指导);赖景涵;黄理图(指导);董子菱;姚国平(指导);张茉;朱仲桂(指导);邱晨睿;吴光宏(指导);李逸涵;许素妹(指导);尤芊寻;陈萍(指导);陈仪璟;许建森(指导);林鑫;尤荣羡(指导)
5.何家英绘画作品《酸葡萄》的艺术表现 [J], 时金艳;刘中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一:《浅谈当代工笔大家莫晓松的唯美艺术巨献》浅谈当代工笔大家莫晓松的唯美艺术巨献学生夏侯彦伶现代艺术学院美术学(绘画)指导老师辛立刚现代艺术学院摘要中国工笔花鸟成于工,因其周密不苟但也易败于工,因其易刻板僵化。
惟因此,格调与意境就成为检验当代工笔花鸟的试金石。
北京画院青年画家莫晓松在工笔花鸟画这一领域,取其"周密不苟之处",舍其"萎蘼柔媚之处",走山水与花鸟结合、工笔与写意结合之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花鸟图式,因其作品所呈现的无穷时空的微茫感和生化天机的微妙处,成为新世纪工笔花鸟画多样化探索的取向之一。
关键词十年一梦;静净世界十年一梦{唯美工笔画作品欣赏}.梦,显然是莫晓松艺术无法摆脱的生命之重。
对今天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他的思想也许是矛盾的,两面的。
一方面他在与现实生活无限接近,另一方面他又试图使自己的作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当现实生活无法使他满足的时候,他只能从作品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让一种不可能的成为可能,也许正是艺术家的用心所在。
他生于甘肃陇西,这个素有"陇中苦,甲天下"的地方承载了他最初的花鸟梦想。
正如著名艺术史论家丹纳所说,环境不能仅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材料来源,环境必须是那种能够铸造艺术家灵魂的力量。
这成为了他梦的来源。
他曾经在一片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起了童年生活,说正是那些野花蜻蜓、山峦飞鸟启发了他最本性的审美。
这想来是纯粹而真实的。
但真正让莫晓松开始将这种梦想定格为一幅幅画稿还是在他上完西北师大美术系之后。
科班的系统技法训练虽然让莫晓松感到了手的解放,但童年的梦依然让他无法释怀,来自家乡的野花和雉鸡唤起的对人生价值的追问让他一直在思考一幅画究竟要表达什么?正因为如此,在1989年,他的作品《石痴》参加了全国第七届美展并获甘肃赛区金奖之后,他毅然放弃了在人物画上已取得的成绩,而转向了工笔花鸟。
而山水画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自然宇宙观似乎为他的花鸟画给予了灵感绘画必须要有生命的哲思和灵魂的触动。
由于这种艺术的选择与内心的冲动重合而产生的艺术动力,让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灵动和天赋一下得到了释放。
他甫一亮相,就以纯净的笔触,鲜明的个性、和天地微茫的诗境得到了画界的认可。
他以他的作品告诉人们,当他选择了花鸟作为寓情寄志的物象时,花鸟已成为他解答生命、诠释生命的主题。
不过,莫晓松并不愿以一个艺术叛逆者的姿态出现,他倾向于做一个继承的革新者。
他最喜宋代绘画,认为宋人绘画给人最深切的感受是其心专注、其情真挚、其法精严、其理周致。
但他并不为宋代工笔画的高度而所拘,不断寻求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出奇,出新,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2001年,他的作品《荷塘逸趣》荣幸地参加了"百年中国画展",也是因为他作品所体现的对现代花鸟的哲学思考与技法上的工写巧妙结合探索的一种肯定。
静净世界莫晓松的花鸟画是一个静净世界。
因静而动,因静而达忘言;因净而纯,因纯而至无我。
他的画既有着唐诗宋词般幽思怀古的境界,又有着现代人烦躁之后寻找的心灵皈依。
观花之静,是动中之静,动中取净。
同样表现秋日荷花的作品,《十月荷塘》能读到秋风萧瑟,《秋荷雨意图》却读到生机灿烂。
同是夏荷,《偶尔蓬雨时》明快中有惆怅,《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清幽中见平和。
一花一木因为有了画家的情感交融而弦外有音。
初次品读,我们会欣喜于那精到的笔触,多变的色彩,巧思的构图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观鸟之静,是静中之动,静中取动。
从他1992年的作品《河西九月天》,1994年的作品《北去南来自在游》,1999年的作品《云与月》等作品看,时间的跨度虽然使他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变化,但鸟的存在状态却保持了如一的恒定。
在宇宙间,这些鸟类不鸣不叫,不惊不惧,无喜无忧,无动无欲,表现出了一种近于麻木的外在形貌和近乎平寂的生命状态。
{唯美工笔画作品欣赏}.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靠一些别人无人捕捉的细节而引人入胜。
但是,对一幅艺术作品的意义而言,它主要呈现的是通过细节所传达的无声之境,而不是细节本身。
这恐怕是莫晓松的静净世界留给欣赏者的画外之意吧。
他的画既有着唐诗宋词般幽思怀古的境界,又有着现代人烦躁之后寻找的心灵皈依。
这样的世界是适宜于在窗外细雨声中、独坐品茗之时、心绪平和之下细细体会的。
以花寓人,莫晓松钟情于荷花自是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这隐含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索;以鸟比人,莫晓松感受于鸟的孤高冷逸,也是暗合了他的艺术追求。
想及此时此境的莫晓松,已如荷花绽放,但仍然是静静地,孤独地绽放。
结束语欣赏莫晓松的画,总给人留下充分的空间以遐思,画家那颗崇善、尚美的心也就不知不觉地移入的心灵,发人深思。
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平和、真诚的创作心态,以及那娴熟的传统笔墨技巧和丰富的色彩知识。
他的善于根据不同的感受营造或清新、或青穆、或深邃的画面,让人们在种种迷人的诗情画意中领略美的底蕴,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爱,陶冶人们的情操。
他的作品既得传统工笔画的精致明丽,又有文人写意画的雅逸清疏,同时兼具源于西北地域性情的、苍莽雄俊的个人风神,在同一风格类型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片萧瑟的自然界也许正蕴含了生命能量的节俭和凝聚,蛰伏的鸟类也许正体现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的韧性和执著。
这种静直达禅意,体现了人类至极的思考和感悟。
这何尝不是莫晓松花鸟艺术品性孤高的心缘所在呢?篇二:《中国当代工笔画存在的十大问题》中国当代工笔画存在的十大问题郎绍君去年秋,我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南北工笔画对话展”座谈会,写了一篇《浅谈当代工笔画》,认为当代工笔画有极大的“生长余地”,“不可限量”的前途;同时,就工笔画的名称、材料、写实与表现、风格与格调等问题,谈了一些浅见。
前不久,我参加中国工笔画会主办的第七届工笔画大展评选,看了很多作品。
总的印象是,工笔画作者队伍年轻而庞大,作品数量惊人,有优秀精彩之作,再次感到工笔画能繁能简、能实能幻、能古能今、能描绘能抒情、能宏伟能细巧,其发展前景,真是不可限量。
但参选作品参差不齐,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这篇短文,不谈成就,只“挑毛病”,提问题。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一味求大参评的多数作品,尺幅都很大,它们悬挂在偌大的仓储式大楼里,像竖起的高墙,须仰视才见。
当然,尺幅本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但在以尺寸论价、以大小论展览效果的当今,追求尺寸成了时髦。
不管什么题材,什么主题,什么情调,什么趣味,也不管自己能力如何,是否驾驭得了,都一“大”了之。
小小的景观,小小的花朵,小小的水果,都要画得庞大无比,大而空,大而不当,看了令人难受,令人恐怖,完全不要艺术的“适合”原则。
{唯美工笔画作品欣赏}.二、一味制作有不少作品,过多地借助于笔墨和渲染以外的制作手段,方法单调,面貌重复;而当制作方法彼此相似,则形成群体失去个性、作品千篇一律的局面。
我并不一般地反对制作,作为对笔墨和渲染手段的补充,恰当地制作可以丰富艺术表现力,但制作的滥用,一定会导致技巧难度的下滑,笔墨与渲染功夫的衰退,艺术惰性的滋长,创造性思维的萎缩,以及风格化的泛滥。
在我看来,不恰当地过分制作,不仅有害于写意画,也同样有害于工笔画。
三、集群性的风格化所谓“集群性的风格化”,是指对某一成功模式的大量摹仿与复制,形成一种流行风格样式。
当某一位画家的画法风格获得成功———不论是获得学术上的广泛认可,还是市场上的广泛认可,就会有众多的摹仿者跟踪而至。
如工笔画中的江宏伟式花鸟风格,何家英式人物风格,郑力式园林风格,冯大中式画虎风格创造一种风格和画法决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这种画法和风格的摹仿者无需费力,照猫画虎就成了。
摹仿和复制永远跟不上原创,而只能把原创泛化、劣质化,损坏它的声誉。
摹仿者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创造,而是作为一种可以仿制的手艺。
原创者可能因重复自己而走向风格化,但他毕竟曾经是创造者,摹仿者因重复别人和别人的别人而成“集群性的风格化”,他们还没有成为艺术家。
四、无意义的变形变形,是视觉艺术创作的永恒课题。
变形要有内在的根据———形式的需要,内在表达的需要,两者共同的需要。
中国画史上的变形作品,以明末清初最为突出,典型者如吴彬、渐江的山水,陈老莲的人物,八大山人的花鸟等。
这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迁、画家生活遭遇奇变、个人心境呈现异态有密切的关系。
近现代绘画中的变形,多出自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摹学,而发端于表现主义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变形潮流,则与西方现代哲学的流行、欧洲人遭遇世界大战、艺术家反叛写实主义、崇尚审美向崇尚审丑转变等社会思想背景分不开。
出色的变形作品,都出于内在需求,形式与内容相契合,即都是有意义的变形,而不是为变形而变形,内在表现与外在形式相悖的无意义变形。
当代工笔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画的变形,以逐丑求怪为主要特点,但为丑而丑,为怪而怪,或是对某种变形风格的摹仿,大多为无意义变形。
五、格调趋俗我在《当代工笔画浅谈》中曾论及艺术格调,说格调低下威胁着工笔画的发展。
这次参加评选,对格调趋俗的严重程度有了更深的体验。
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趋势,是大部分作品存在的问题。
柔靡、香艳、光腻、轻薄、酸腐以及没落的怀旧气息,都属于格调的低俗。
“俗”有多种,当下最严重的是甜俗、粗俗和恶俗。
它们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也表现在造型、色彩、形象处理各个方面。
格调的高下,与绘画技术的关系不大,而源于画家的艺术趣味。
古人说“俗不可医”,是指它植根于画家的深层心理和人格修养,是很难改变的。
的确,人的审美趣味有与生俱来的因素,但更多是后天养育而成的要彻底改变它,确实很难———我们看到过不少一辈子逐俗的画家。
但对于当代青年画家来说,趋俗主要是外因造成的,如迎合市场与大众,修养不足等。
这是可以改变的。
现在的问题是,画家能不能反省自己的趋俗? 有没有改变它的要求?肯不肯在艺术与人格修养上下大功夫?六、装饰性“陷阱”装饰性,是工笔画的一大特点。
作为形式与表现的需要,装饰能强化结构的有序性、形象的风格特征、色彩的节律化,使整个作品富于音乐感。
传统工笔画,讲究装饰,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装饰也有法有度,要以突出主题、增加艺术魅力为鹄的。
当下一些作品,装饰过度,无法,要么过繁,要么过板,要么畸形,要么花而碎。
它们给予观者的不是愉悦,而是视觉疲劳!这是当代工笔画的重症。
任何一种艺术手段都是双刃剑———既能消除非艺术因素,也能砍掉艺术因素。
装饰也不例外。
装饰可以赋予作品以光彩和诗意,但也可以成为陷阱。
重要的是,装饰产生了什么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七、想像力贫弱想像力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画家的想像力各自不同,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展览会缺乏富于想像力的作品,如果一个时期之内都找不到几个有丰富想像力的画家,一定是艺术环境和画家队伍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