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时效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5
时效工艺简介一、序时效加工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工艺,最早投入实际运用的是自然时效,而后是热时效,振动时效工艺是在六十年代出现的新时效工艺技术,通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开发不断完善。
我国七十年代开始生产振动时效设备,一九八六年振动时效工艺方法通过鉴定,一九九一年发布JB-5925、JB/T5926行业标准,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生产自动化设备—TZ21系列智能型振动时效装臵,一九九七年“RSR 系列全自动振动消除应力专家系统”投放市场,逐步开发、完善了振动时效设备的产品系列,使我国的振动时效设备生产技术和振动时效工艺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热时效和自然时效工艺简介热时效(TSR)工艺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其原理是用炉窑将金属结构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后控制降温,达到消除残余应力的目的,可以保证加工精度和防止裂纹产生。
TSR工艺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机械产品生产厂,在中国有几万家企业每年有数十万吨的机械金属结构件采用TSR,其所消耗的重油、电、煤气和原煤折合标准煤为140-240kg/吨左右,由此可见TSR工艺耗能已不容忽视,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之大也是有目共瞩的。
TSR工艺的基本工装低温时效炉目前造价约为人民币4000元/立方米左右,年维护费用为人民币300-400元/立方米,加上运输、其它辅助工作(如去除氧化皮等),每吨金属结构件的处理费用将高达人民币400-600元。
自然时效(NSR)是将工件长时间露天放臵(一般长达六个月至一年左右),利用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时间效应使残余应力释放,由于周期太长和占地面积大,仅适应长期单一品种的批量生产和效果不理想,目前应用的较少。
三、振动时效振动时效(VSR)工艺是一种可完全取代TSR和NSR的工艺,其原理是用振动消除残余应力,可达到TSR工艺的同样效果,并在许多性能指标上超过TSR。
VSR工艺耗能少(是TSR的2%左右)、设备投资少和效率高,其在节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产品性能方面有卓越的表现,使得这一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振动时效机理是对构件施加一交变应力,如果交变应力幅与构件上某些点所存在的残余应力之和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这些点将产生塑性变形。
如果这种循环应力使某些点产生晶格滑移,尽管宏观上没有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也同样会产生微观的塑性变形,况且这些塑性变形往往是首先发生在残余应力最大的点上,因此,使这些点受约束的变形得以释放从而降低了残余应力。
振动时效机理的微观解释,简单地说.它是以激振的形式将机械能加到含有残余应力的构件内,在金属内部的晶格和晶格边界应力处受到阻尼,阻尼引起的内摩擦在高残余应力点产生,达到了更高的局部能量级,引起位错蠕变、转变和较少的原子扩散,使金属的结构状态由不稳定转变到稳定,以此来降低微观残余应力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是在交变应力达到一定周次后实现的,这就是包辛格效应的结果。
一. 等幅荷载反复作用下金属材料的应力与应变
图21是将试件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拉伸,当荷栽为变幅递升多次反复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从图中曲线可见,材料的屈服极限在逐渐提高,残余变形再逐渐增大,最后导致破坏。
而图22是等幅(σ0>σ0)重复荷栽作用下的拉伸曲线示意图。
σ0为重复荷载的幅值,σ0>σ0从图中可见,每次拉伸都使屈服点比前一次有所提高,滞后曲线面积减少,残余变形减少。
经过若干次之后,残余应变为0,说明不在出现新的塑性变形,材料处于安定状态。
这正是振动时效力学机理的静态模拟。
二,振动处理过程中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振动处理是对构件施加一交变应力,而残余应力相当于平均应力而改变了总应力水平。
但在交变应力作用下,残余应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力学量,在振动处理过程中逐渐下降,使总应力水平降低。
从图23中可以看到在振动处理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当材料受到等幅交变作用(ωc-ωB)时,如果材料已经屈服,则残余应力下降。
设处理前的残余应力为σA,回线ACB是第一次交变循
环时的应力和应变曲线。
当总应力超过A点后,材料进入塑性直到C点。
而C B 又平行于弹性线,CB末端却又偏离弹性线。
这些现象都是由包辛格效应所致。
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后应力和应变均处于稳定的回线上。
如图中曲线所示,残余应力由σA下降到σE而不再变化。
图23和图21从原理上来说是相同的,都说明要使构件中的残余应力下降,必须使作用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后大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即:
σ动+σ残>σs
如果残余应力下降后,作用应力与残余应力之和小于屈服极限时,则构件保持稳定的应力状态。
因此振动处理到一定周次后,如果不提高作用应力的量值,则继续处理将不再起作用。
">三. 残余应力与作用应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实验1:对薄板试件(SAE1070, 7.6X1.9X0.13cm)进行喷丸处理后,施加交变弯曲应力,使残余应力发生变化。
其结果如表24所示。
残余应力是用X 射线法测定的。
试样2是喷丸处理的,试样3-6是喷丸后又施加了交变应力。
经高应力交变处理时,残余应力有明显的下降。
作用应力低则残余应力变化小甚至不变化。
图25是根据这些结果表示的交变应力作用下残余平均应力的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见,当处于弹性极限直线所包围的内部状态时(例如试件3),即使有应力交变作用,平均应力也不变化。
而试样4-6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平均应力都将向弹性极限直线移动,这些都是在压应力状态下应力的变化情况。
即使在拉应力状态下,也仍然是如此,如图中B点,在交变拉应力作用下向C点移动;在A点时,平均应力就不发生变化。
这些都和图23所反映的规律是一样的,即作用应力和残余应力之和必须大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时,平均应力才能下降。
表24 用振动消除薄板试样的残余应力
为尽量明确作用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关系,实验2:如图26用板梁的振动处理结果来说明,用一普通钢制成的长1200cm,宽120cm,厚16cm的板梁,在其上表面堆焊出两条焊道,测其残余应力为150Mpa左右。
将板梁一端固定成悬臂状,并在另一端激振,由应变片1测其动应力为80Mpa。
表26 板梁残余应力值
经30分钟的振动处理后,再次测图中梁上三点的残余应力,其变化见表26。
不难看出同上面一样的结果:动应力越大消除应力的效果越好,而消除应力
的最必要的条件就是:作用应力与残余应力之和必须大于材料的屈服极
限.即:
σ动+σ残>σs
振动时效不仅大量消除和均化成型内应力,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构件的松弛刚度和抗动载荷变形能力。
参考文献:哈尔滨瑞锋振动时效技术有限公司
振动消除应力设备通常有电磁式、液压式和机械式3种。
当今国外流行的振动消除应力设备有美国的LJ-100R型振动装置、法国的P2V型振动装置。
国内使用的主要是HRFvsr-2000型、zJK-0z型设备及Q9160-1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