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藏族聚居区城市空间现状调查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3
关于成都武侯区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传统建筑及名小吃调查人:广告151 刘涛调查目的:成都市武侯区传统建筑武侯祠调查时间:2015年12月20日调查方式:网上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相片及视频〕调查内容:传统建筑——武侯祠景区武侯祠〔汉昭烈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修建背景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1]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
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建筑历史公元223始修建刘备陵寝。
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
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
陈岚;成国强;廖晨阳;赵炜
【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
【年(卷),期】2022(20)2
【摘要】公园可达性是评价一个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合理和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文章采用网络分析法和熵权法对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公园的人均服务面积、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其可达性进行客观评价和可视化表达。
结果表明:武侯区公园可达性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不均衡格局;虽然在“30 min生活圈”内所有街道均可被城市公园服务范围覆盖,但在“15 min生活圈”下仅87.5%的街道位于城市公园服务覆盖范围内,直观地反映出武侯区城市公园的供给现状尚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研究结果为优化城市公园配置和补给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陈岚;成国强;廖晨阳;赵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加强失业分析监测促进稳定就业--对成都市武侯区领取失保金人员构成情况分析及对策
2.成都市篮球业余俱乐部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
3.
空间句法在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武汉三环线内城市公园为例4.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5.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族聚落理想模式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研究摘要:中国传统村寨聚落在环境与文化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稳定的聚落生态文化,其保护研究是城乡规划和可持续科学的典型载体。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的“场所印象感知”和城乡规划学角度的“聚落空间格局”对藏族乡土聚落的空间结构、生态机制及其格局驱动力进行研究。
探析文化与环境对于聚落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藏族聚落;空间格局;驱动力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聚落理想空间格局“聚落”指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点,它更指一定地域社会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传统的聚落景观不仅包括聚落的建筑景观,而且还包括聚落周围的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是聚落历史和文化的反映,是人类改造、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聚落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从多功能景观概念出发,所谓理想景观,一是属于物质功利方面的范畴,如良好的空气、阳光、朝向、绿化等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属于心理、观念和象征意义方面的范畴,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相联系。
不同环境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念不同,造就了理想聚落模式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理念中的理想景观格局源于道家思想,“壶中洞天”模式及演化出来的“桃花源模式”是人们心中理想的景观模式。
同时受风水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这种模式在整个中国有了极为相似的聚落生态特征,即盆地生态文化,一种强调庇护、围合的内向型生态文化。
2 聚落理想景观模式总体结构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有两种:昆仑山及蓬莱模式、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
其中前者是抽象为一个无比高峻且与外界隔绝的理想景观模式,揭示了中国人对空间隔离结构和制高瞭望功能的偏好。
这种偏好进一步强化发展最终转化成对隐蔽结构的追求,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便是这种追求的理想化。
与昆仑模式不同的壶天模式,既封闭又与外界稍有联系,它强调一个围合结构和一个连接内外的走廊及狭口。
1武侯祠—锦里景区空间规划与管理现状1.1武侯祠—锦里景区简介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占地14万平方米,是国内纪念蜀汉承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
锦里被称为“西蜀第一街”,为武侯祠东侧的一条狭长的南北走向的商业空间,整条街道的风貌以秦汉、三国文化为切入点,明清建筑风貌为形式,并通过广场从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商业街与武侯祠之间的联系,锦里带动当地的商业经济发展,为武侯祠带来了一定的商业价值,满足了人们餐饮、住宿、品茗、购物的需要,使武侯祠这一传统园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再生[1]。
因此,必须将锦里景区与武侯祠结合起来研究。
1.2武侯祠—锦里景区空间规划与管理的要点分析1.2.1武侯祠—锦里景区土地利用现状武侯祠—锦里景区属于城市旅游景区,对成都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城市旅游景区处于城市空间挤压和内部空间容量超载的双重困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问题,广泛涉及了不同尺度上的人—地、地—地、人—人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2]。
武侯祠—锦里景区地势较为平坦,用地条件较好,空间布置限制条件少,周边阡陌交通,但由于处于成都市区内,城市的发展限制了景区规模的扩大,同时限制了景区功能的完善和发展。
1.2.2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整体来说,武侯祠—锦里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可以概括为“一脉,三轴,五区”。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2016年度教研重点项目(2016CE03);黄冈师范学院2017年“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017CK19)。
【作者简介】甘婷(1987-),女,湖南岳阳人,讲师,从事旅游文化、休闲学研究。
谈旅游景区的空间规划与空间管理———以成都武侯祠—锦里景区为例Discussion on Space Planning and Space Manage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Taking the Wuhou Shrine —Jinli Scenic Spot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 甘婷,江欢,聂小会(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GAN Ting,JIANG Huan,NIE Xiao-hui(Huanggang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438000,China)【摘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景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就必须对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武侯祠—锦里景区是成都市内最为著名的成熟景区之一,景区在空间布局、景观设计、解说系统和游线组织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规划思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成都武侯祠建筑群浅析[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成都武侯祠做一简要的分析,通过建筑分类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武侯祠建筑群进行了分类,并从建筑三要素出发对武侯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武侯祠;建筑分类;建筑三要素;木质结构1.武侯祠简介公元223始修建刘备陵寝。
一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
建于唐以前的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
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是于1672年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武侯祠建筑群大多保留了清代重建后的材料、结构以及样貌特征,瓦当、滴水、飞檐、木门、门槛、门墩、回廊、影壁等等及具特色的构件和结构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反映了古代木质建筑的构造形式、特点及方法,具有鲜明的古代木质建筑的特点,属于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木质建筑群。
2.建筑分类从建筑的分类来说,武侯祠建筑群属民用建筑。
(1).按民用建筑的使用功能来分,属于公共建筑。
(2).按规模大小分类,建筑群占地面积广,各个殿宇也相对比较庞大,属于大规模建筑。
(3).按层数分类,建筑平均高度小于24米,属于普通建筑。
(4).按耐火等级来分,由于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属于燃烧体,耐火性能差,应属于四级。
(5).按设计使用年限来分,祀庙属纪念性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应当较长,应属于四级。
(6).按主要构件使用材料分类,建筑主要采用木质材料,故应属于木结构建筑。
3.建筑三要素分析(1).建筑功能武侯祠建筑在建造之初是做祭祀诸葛亮之用的,后来与相邻的刘备即汉昭烈帝的陵园合并,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近代以来,武侯祠被评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为三国及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武侯祠空间结构与人文精神的巧妙结合
黄延坤;申大伟
【期刊名称】《致富时代(下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都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祠庙,其在造园上通过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营造出自然、古朴、典雅的颇具人文精神的园林意境,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祠庙园林的典型代表.
【总页数】1页(P203)
【作者】黄延坤;申大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在成都三国文化景观中的表达--以成都武侯祠为例 [J], 伍静
2.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J], 董珺; 梅铮铮
3.成都武侯祠碑刻《出师表》真的有错别字吗?
——诸葛亮《出师表》两种流传版本的异文考释 [J], 王国巍
4.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研究———基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实证研究 [J], 曾莹
5.从成都武侯祠匾额楹联看三国文化接受 [J], 苏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社区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武侯区蜀汉街社区的调查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继续向纵深推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在内地城市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而“民族互嵌”也成为近几年学界关注的主题。
社区认同作为衡量“民族互嵌”程度的重要指标,却较少被纳入城市多民族社区研究的范畴。
本文以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武侯区蜀汉街社区作为调查点,分析了多民族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邻里互动、社区参与等状况,探讨了人口学变量、社会排斥等因素对居民社区认同的影响。
分析发现:居民的邻里互动、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之间呈正相关;民族类型、居民态度对多民族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居民在社区的居住时长对邻里互动产生影响,居民的政治面貌也对社区参与产生影响。
关键词:民族社区;社区认同;邻里互动;社区参与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城市少数民族社会整合的社区维度研究”(2019SYB75);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CX2019SP17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0-09-10作者简介:梁晓伟,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区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区管理;兰佳豪,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吴碧君,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少数民族。
(四川成都,610041)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9(2020)05-0090-07一、问题的提出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基本共同体,也是社会治理研究的最基本场域。
民族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成员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构成的区域。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内地都市,城市人口的异质性不断增强,这对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治理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ibetan Compatriots'Cognition of Tibetan Traditional Sports in Jiangxi St Area,Wuhou District,Chengdu City
作者: 刘洋[1];杜永哲[1]
作者机构: [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四川体育科学
页码: 116-1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藏族;认知;传统体育;现状;推广
摘要:藏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藏
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街区藏族同胞对藏族传统
体育认知情况的调查,找出其制约的原因,并分析出促进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法与策略,为藏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浅谈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空间形态及其保护与发展摘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豫西南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本文从南阳武侯祠建筑群的整体空间布局形态、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形态、单体建筑的特点、建筑相关要素的特点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分析其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提出几点关于南阳武侯祠的保护建议,希冀可以为南阳武侯祠的保护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武侯祠;建筑群特征;保护价值;保护建议1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简介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城西卧龙岗上,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十年躬耕和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处和“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为豫西南名胜之首。
现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40余间,大部分保存完好,是目前为止豫西南地区规模比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1]]。
南阳卧龙岗北起紫山,南临白河,全长30余里,在南阳城西隆然而起,其气势像卧龙一样,而武侯祠正坐落在其中。
整个武侯祠古建筑群根据卧龙岗的地势而建的,呈现出了依岗而建的建筑格局,整个古建筑群沿着中轴的神道依次展开,且神道的走势和卧龙岗的走势保持一致,坐西朝东偏南,且祠内的碑廊建筑也沿着地势而建。
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了自南向北逐步增高的空间特征。
2南阳武侯祠的空间布局2.1南阳武侯祠的整体空间布局形态2.1.1南阳武侯祠的整体空间布局南阳武侯祠经过了多年的修缮、沉淀,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建筑有很多,园林也十分的广阔。
依据地理位置的差别,可以将南阳武侯祠整体分为四大区域:以武侯祠拜殿院落、三顾祠院、道房院组成的主建筑群景区、卧龙潭水景区、林木植物景区、以卧龙书院为主的山丘景观区[[2]]。
2.1.2建筑群落与园林景色和谐共生武侯祠中的景观主要以卧龙潭的水景为主,卧龙潭分为上下两谭,潭的位置在大拜殿的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