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对湘西文化旅游战略的思考来源:团结报时间:2012-07-09 09:31:03 作者:彭南署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潮中,我州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族文化旅游点和旅游线。
但仍然面临诸如整合、开发、群众参与保护、旅游目的地升级力度不够等问题。
能否突破这一系列问题,关系到我州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须把文化旅游产业攻坚克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
一、聚焦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当前,要加大以“神秘湘西”这个主题总揽旅游产业发展始终的力度,实行一体化规划,多实体经营,全方位拓展,捆绑打造“神秘湘西”这个旅游目的地,以形成“湘西”品牌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神秘特色。
一是要纵向整合。
合并开发同类景点资源,合理组成相似线路,以“同”求规模,以“似”扩影响,避免游客分流。
如以凤凰古城、芙蓉镇、乾州古城为重点的古城古镇旅游产品有机串连起来,成为全面反映湘西古城专题文化旅游产品;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德夯苗寨、边城茶峒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全面反应湘西的民俗风情;以南方长城、里耶秦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全面反应湘西的历史文化;以凤凰山江和勾良苗寨、古丈夯吾苗寨、龙山“惹巴拉”为重点的乡村游产品;以塔卧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产品。
二是要横向整合。
我州部分景点尚缺乏观光接待的能力与条件,所以要可以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资源开发格局中形成旅游产品的多元组合。
如吉首旅游,可以整合乾州古城、德夯风景名胜区以及矮寨大桥等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龙山旅游,可以整合里耶古城、八面山、龙山捞车河民俗文化区等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推出精品一日游、两日游等项目,以反映各相关县市文化旅游整体面貌。
科学整合更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聚焦垄断性文化资源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垄断性、稀有性的资源,作为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如龙山里耶古城遗址、永顺老司城等地区。
湖南湘西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湘西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特别是湘西的乡村旅游,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为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状问题:1. 乡村旅游设施不完善。
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薄弱,例如停车场、卫生间、餐饮和住宿等,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了湘西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质。
2. 民俗文化保护不足。
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之一,然而在现实发展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一些民俗文化正在受到侵蚀和传统的消逝。
3. 乱收费和恶性竞争。
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存在乱收费的现象,给游客造成了经济上的压力,也损害了景区的声誉。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一些景点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形成了不健康的局面。
4. 落后的宣传推广方式。
湘西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方式相对过时,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对策研究: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停车场、卫生间、餐饮和住宿等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2. 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3. 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督。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乱收费、扰民等不良行为,维护景区的秩序和正常经营。
4. 创新宣传推广方式。
采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创新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方式,提升宣传效果,扩大影响范围,吸引更多游客的到访。
5.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配套设施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必须与旅游景点同步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6.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摘要:湘西地区风景秀丽,人文灿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如何充分发挥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长点,这对发展湘西旅游业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湘西民族文化资源情况、目前湘西旅游业的现状和民族文化的缺失着手,力求探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意义,途径和前景。
关键词: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与积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位于湖南省西北边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
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
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 居住文化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 服饰文化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 饮食文化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
湘西泸溪县风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摘要:在21世纪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泸溪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泸溪县针对特有的风俗民情做出了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泸溪县;风俗民情;文化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
泸溪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又是中国年轻的氧吧县城。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间的栖住地,以黄靠天为代表的“凿花艺术之乡”,最古老、最特色的苗族数纱,当地特色的食品并且获得“绿色食品”之称椪柑。
位于泸溪县东南部的浦市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拥有“小南京”之称,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以至形成一批极具地域特点的文物资源。
一、盘瓠传说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湖南省泸溪县申报的“盘瓠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盘瓠文化历史悠久,在泸溪县留下深深的印迹,史书记载尤为众多。
《后汉书》注云:“今辰州泸溪县有武山,黄闵《武陵记》曰:‘山高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
盘瓠行迹。
’今案窟前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俗相传,云是盘瓠象也。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盘瓠文化在沅江一带历史之久远。
又据《辰州府志》卷十七《古迹考》载:“辛女岩,邑西三十里,危峰高耸,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于此化为石,”而成辛女岩。
文中的辛女岩存于现今泸溪县二十多里的上堡乡侯家村与浦阳乡铁柱潭村的交界处。
此地有一陡峭的岩山,今犹称辛女岩。
相传,过去辛女岩上有盘瓠庙(又名辛女庙),内有盘瓠、辛女神象。
辛女岩周围有辛女溪、辛女潭、辛女桥、辛女滩等等。
其间附着的盘瓠、辛女神话传说,至今仍在泸溪县一带广为流传。
其实,盘瓠是一种民族潜意识产物,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先祖。
瑶族的《盘王大歌》,苗族的《古老话》等都涉及到盘瓠;苗、瑶、畲、仡佬等族都信奉盘瓠。
第31卷 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 No.1 2010年1月J ournal of J is ho u Uni ver s i t y (Nat ural Sci ence Editio n )J an.2010 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1-0116-05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刘训华(湘西州委办公室,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权存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晰,人们产权意识薄弱、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同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产权保护,推进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与产业创新,加强政府主导战略,促进湘西民族文化产权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保护等对策.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产权;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1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权存在的问题1.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晰从目前的产权现状来看,湘西旅游产权主体属于国家,代表全民享有所有权.由于国家是虚设的产权主体,不能具体行使文化产权,因此,民族文化产权由国家委托于国务院相关部门或各级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部门就成为实际的文化产权享有者,即实质上湘西各级人民政府为湘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所有者.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管理与社会服务,而不是从事具体生产与经营活动,政府通过合约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让渡给企业,企业成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经营者,从经营中获取经济利益.民族文化产权制度的安排,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法律关系的构成.民族文化创造主体在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却没有因为其是创作上的主体而享有收益权,湘西各级政府部门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获得了收益,旅游经营企业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文化旅游商品,获得了经营性收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安排决定了文化旅游收益情况.现有的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文化产权创造主体合法权益的保障,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驱动力,不利于湘西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湘西凤凰、德夯的苗族歌舞是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仅仅旅游公司从表演中获得了收益,创作者却没有从中获利.苗族银器的精美外观设计是苗族银匠们在长期摸索中创造的成果,大量旅游商品经营企业从仿造中获利.1.2民族地区人们产权意识薄弱,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大量文化旅游商品没有得到产权保护,如民间作坊的银匠,在设计出比较精美外形的银饰后,没有到相关政府的部门申请设计专利,也没有到工商部门为其商品进行商标注册.当文化旅游商品遭到侵权时,维权会变得异常困难.另外,旅行社线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没有一家旅行社为其所设计的旅游线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旅游线路“拥挤现象”严重.湘西凤凰、德夯两地与张家界的诸多景点所构成旅游路线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经典路线.2007年,两大景区的经营企业收入为别是:凤凰古城公司为5068万元,德夯公司为1250万元,而其他旅游景点经营的企业收入(猛洞河旅游公司除外)都不足千万.因此,旅游线路的“拥挤现象”可见一斑,产权意识薄弱充分暴露.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很多旅游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清楚旅游线路可以申请知识产权,获得产权保护.在他们看来,旅游线路属于“公共品”,任何旅行社都可以经营.3收稿日期:2009-1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 J Y033);湖南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9ZD B01);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科研基金(35);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训华(5),男,湖南桑植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文化产业研究08001A :197-.1.3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同构化”现象严重湘西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文化旅游商品创新不足,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景点“雷同”,文化旅游产品“同构化”现象严重.前文中介绍的村寨文化旅游,其构思、布局相似,文化旅游产品雷同,文化内涵一致.在湘西的民俗表演中,上刀山、下火海,土家“哭嫁”,苗族“赶尸”等节目到处可见.凤凰古城的两家篝火表演企业的节目基本相似,企业价格竞争激烈.近些年来,湘西苗寨旅游景点不断涌现,它们包括:德夯苗寨、老洞苗寨、山江苗寨、勾良苗寨、香炉山苗寨、冬就苗寨等.这些苗寨的旅游项目基本一致,如:民俗表演、古寨建筑风格、苗族风情等,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创新不足,开发模式单一导致产品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真实性和特色.通过调查分析得知,文化旅游产品中多为观赏类,如民族歌舞表演,文化古镇游览,游客参与体验性的文化旅游商品稀缺.因此,这种模式化的表演很难吸引游客的兴趣,也无法真正展示湘西民族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基于以上现象,转变开发模式,丰富产品类型,有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是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旅游企业需要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创意,增加游客体验性商品的供给.如在增加民族竞技体育表演节目的同时,还需增强这类节目的参与性,做到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而出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整体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开发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的背后,笔者通过调查其原因,大多数旅游企业怕别人“搭便车”,造成自己投入产出不符.因此,造成旅游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竞争力、体制机制落后,综合经济效益差.所以在做好文化旅游业创新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创新旅游产品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升级.2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权对策2.1加强产权保护,推进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与产业创新(1)构建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产权制度创新.民族文化是由少数民族集体创造和发展的,理应享有文化产权,而目前在实践中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产权设计是具有明显缺陷,给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权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但它的共享范围不应该是全体人民,而属于创造文化的少数民族.实际上,将少数民族文化产权归属于少数民族自身,有利于少数民族民事权益的保护,有利于激励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从产权保护的保障功能与激励功能来看,将民族文化资源产权归属于民族地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某种资源使用的“过度拥挤”现象,防止陷入“公共地悲剧”.目前,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关系中,国家是产权主体,地方各级政府是产权代表,行使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的权利,而在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结构中,各级政府主要行使管理职能,产权主体应该属于创造民族文化的全体人民.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当文化旅游资源归属全体少数民族人民时,便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民族文化产权包括:知识产权、保真权利(要求真实标记权利、维护正确使用权利)、回归权、继承与发展权、许可使用权、法律救济权.[2]合理产权结构下,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他人使用民族文化需要得到民族文化产权主体的许可,而且需要正确使用民族文化资源,不得随意歪曲民族文化内涵,伤害民族感情.那么,目前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法律关系中,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国家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委托给地方各级政府经营管理,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需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妥善经营,以实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企事业单位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是承包租赁关系,文化旅游资源的创造主体———民族地区人民没有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没有从中获得产权收益.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合理的民族文化产权归属于少数民族全体民众,这样的产权安排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权利通常是一种集体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因为过于抽象笼统而在实际中难以实现,一旦发生集体权利的侵权事件,首先就没有适当的民事诉讼主体.因此,需要建立能代表集体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如:区域性的团体组织,代表少数民族全体民众集中行使产权,当侵权发生时便于对侵权行为实施打击,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正确使用.(2)构建文化旅游产业数据库———保护方式创新积极推动湘西文化旅游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推进文化旅游业创新管理与服务.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因为信息产品可复制性强、传播快,没有时空限制,因此,保护信息产品知识产权尤为重要.另外,需要建立湘西文化旅游商品、旅游服务产权信息数据库,将与文化旅游产权相关的信息公开,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侵权行为不断出现,促进湘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再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物质载体.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如民间文学等)都缺少物质载体,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因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并通过物质载体将其表现出来,实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是存储在某种存储介质上的相关数据有组织的集合,它便于查询、方便储存与传播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整理后的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化,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数据库是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保护方式的创新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对民族歌舞可以通过视频711第1期 刘训华: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录制的方式加以整理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对民族民间传说、故事、史诗、长篇叙事诗等可以通过电子文献的方式加以整理,也可以将其开发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加以数据化,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3)发展旅游企业(旅行社)集团,实现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创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企业(旅行社)规模小、数量众多,在开发具有“外部性”特征的旅游线路时,承担着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旅游线路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即使对成功开发的旅游线路进行产权界定,实行旅游线路专营,也需要支付较高的交易成本,如:与其他旅行社经营该线路时的谈判费用、监督费用等.[3]因此,适当的产权界定(指不经过谈判而实现他人使用线路的收益补偿)便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斯认为,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而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价格机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本都表现为交易费用,由此必然产生由市场机制和由企业机制进行同一资源配置活动时的交易费用比较,企业的生产和企业的边界均可以由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势加以解释.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在其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中,他从激励、控制和固有的结构优势三个方面论证了企业所具有的交易费用优势,对外部性问题引起的市场失灵进行考察、对企业一体化作了分析,为解决旅游线路开发中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分析框架和思路.旅行社的纵向一体化,即大旅行社(集团)不仅自行设计、开发旅游线路,而且建立有自己的批发、零售网络,在旅行社内部形成设计、开发、零售的垂直分工体系.这种纵向一体化通过将不同旅游企业之间交易的内部化来协调原来利益分歧的交易双方,能消除产权未界定或未适当界定时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是一种适当的产权界定方式.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旅行社)规模小、数量众多,旅游企业之间的频繁交易带来交易成本的急剧上升,因此,适当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创新)能够减少交易成本,促进旅游开发过程中外部性内部化,是界定旅游产权的一种适当方式.(4)推进文化旅游业创新,对创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发展战略创新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需要对旅游商品、旅游线路、旅游景点进行创新,并为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实施名牌战略.(ⅰ)旅游线路的创新设计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合理优化配置稀缺性旅游资源与产品,实现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不同组合.文化旅游资源线路的设计中,要把握好旅游线路中各个节点(旅游景点或景区)的差异性,将不同主题的旅游景点进行组合.如文化旅游线路设计时,要将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与民俗旅游产品进行组合,有时甚至可以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合,使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另外,文化旅游线路设计时需要“冷”“热”搭配,以“热”带“冷”,实现文化旅游业协调发展.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还要注意旅游线路体系的层次性,使之具有空间地理分布的规律性与层次性.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具有3个层次:第1层是由若干旅游中心城市连接而组成的可进入性旅游线路,第2层是由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大本营”连接各旅游景区景点的主体性旅游线路,第3层是景区内部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根据各层次不同功能通过交通工具进行网络化安排.旅游线路网络化安排时,要借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工具、让广大旅游者(或潜在顾客)参与到线路的设计中,使旅游线路的设计具有体验性、能够体现市场(潜在)需求.[4]旅游线路创新设计只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的第一步,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与保护还需要对文化旅游创新设计的线路进行市场营销,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线路开发者对旅游线路的调查研究、市场宣传以及旅游服务过程中的服务人员投入等,凝聚者开发者的心血,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开发失败所承担的心里成本、货币成本等),这类投入是旅行社的私人投入.另一方面是通过付费购买他人的产品,如景区、饭店、旅游交通等.这类投入具有“公共品”特点,只要付费,就可以使用.因此,当一家旅行社推出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后,其他旅行社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效仿经营.并且由于经济利益的差异,开发旅行社还难以获得景区、饭店、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合作,以阻止其他旅行社进入.旅游线路的这一特性为其他旅行社“搭便车”提供可乘之机[5].因此,对旅游线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必要性,它能够杜绝旅游线路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通过产权的界定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ⅱ)旅游商品创新,并为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要从商品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上突破.其中的内在质量主要是指旅游商品性能稳定性、功能多样性、使用便利安全性、保存持久性;外在质量主要指旅游商品造型、色彩、工艺、样式、包装等外观方面的质量.另外,文化旅游发展中,文化旅游商品创新需要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风格,民族特征与地域风格是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灵魂,是旅游商品文化性的重要表现.因此,旅游商品创新时需要将文化元素融入创新理念、创新设计与创新工艺中,改进旅游商品制作工艺、提高旅游商品质量、美化商品外观(样式、包装等).[6]文化旅游商品创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的重要一步,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与保护还需要为创新的旅游商品申请知识产权,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中,可以将注册商标保护与专利设计保护结合起来,构筑多重知识产权保护.就整个旅游商品来说,可以对其进行商标注册,实现注册商标保护;对旅游商品外形设计的改进,可以为其申请专利,实现专利保护(ⅲ)旅游景点创新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外的文献中,多把旅游景点表述为或者2811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to u rism at tractio n to u rism a ttraction.波恩(Bonn )认为旅游景点是可以吸引游客的任何类型、任何形态的事物;卢(Lew )认为旅游景点具有异地性[1];雷普(Leipe r )认为旅游景点是由旅游者、景观和传达景观信息的标记三者组成的系统.因此,旅游景点的创新需要从旅游景观与传达景观信息的标记等方面增强其吸引力,创造出具有差异性的旅游景点.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景观创新需要从旅游景观创意的形成、旅游景观规划创新入手,运用现代技术实施旅游景点开发与市场营销的创新.旅游景点创意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甚至可以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规划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把握好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旅游景点的开发需要运用现代技术,采取项目招标的方式,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旅游景点的开发的具体实施;旅游景点可以利用多种传播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旅游节、旅游推介会等)实施旅游景点的市场营销.传达景观信息的标记创新可以从标记的外观、标记使用的技术等方面实现.一般来说,为了方便旅游者识别,可以将标记设在十分显目的位置,标记可以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传达信息.另外,标记可以用传统的技术设置,也可以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设置.[7]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创新可以借助于动漫业的互动发展来实现.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都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式消费内容,两者也都可归为内容产业,按照内容产业结构特点,内容产业包括内容和渠道2大部分,因而也可以将2大产业的各价值创造活动划分为内容制作和内容传播2大环节.另外,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边界清晰、各自独立,都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边界,相应地形成了各自的市场,彼此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此外,国内外很多成功的动漫业与旅游景点业融合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迪士尼乐园成功开发、盛大网络公司与宋城集团合作开发的宋城景区等.因此,两者具有融合的可能性.所以,通过与动漫产业的融合、互动,实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创新开发是旅游景点创新的重要途径.旅游景点创新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的重要一步,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与保护还需要为旅游景点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来说,旅游景点的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景点开发的全过程.在旅游创意与规划阶段可以为其申请著作权保护,也可以为旅游景点创意与规划申请商业秘密保护.在旅游景点开发完成后,可以为旅游景点进行商标注册,实行注册商标保护.(ⅳ)旅游服务标志与地理标志设计创新并进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设计新颖的旅游商品与服务商标是旅游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创新设计的商标进行注册是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新颖的商标能够吸引眼球,便于消费者辨认与记忆,加速旅游商品与服务消费,推动旅游商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值.对所有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或个人来说,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如地理标志、服务标志,能够共同抵御他人或组织非法使用特色旅游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产权.[8]因此,对旅游服务与地理标志进行创新设计并申请集体(证明)商标,是实现文化旅游业战略创新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对文化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景点、服务标志与地理标志进行创新,对创新申请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旅游业战略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名牌战略与旅游品牌创建的重要途径.如凤凰“爱谷”景点属于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经典创意,由凤凰兰径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设计兴建的大型主题景园,它的创意源于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湘女多情情不长乎》一文所讴歌的千百年来湘西女子对爱情执着与坚贞的民族乡土风情.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依托浓厚的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走文艺创作、商业创意、旅游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在旅游创意中,要保护旅游文化资源产权,积极为创意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如:兰径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可以将“爱谷”向有关部门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保护“爱谷”知识产权.2.2加强政府主导战略,促进湘西民族文化产权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保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同样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同时,其产品具有公共性产品的性质,综合开发和形象宣传更多是依靠地区的整体形象,不是单个企业就可以直接去完成的,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得到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国旅游业的政府主导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己形成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产权制度的制定,运行,维护,也需要政府政策的主导.因此,加强政府主导战略,才能促进民族文化产权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发展.2.2.1制定民族文化产权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发展的整体战略 制定民族文化产权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发展的整体格局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产业化开发的重点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案,并在资源配置、建设投资方面予以规划.2.2.2建立较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产权管理体系 政府不仅要制定各项促进和鼓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产权政策,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应不断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权法制、法规的建设,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走上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轨道.尤其是由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应该配合文化部门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实施条理及细则,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程度及保护做出相关规定,增强产权激励机制作用,加强约束保障功能,从而使湘西文化旅游资源外部问题内部化[]3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性的民族文化,911第1期 刘训华: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2.2.。
湘西十八洞村文化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凤凰县,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村落,也是湖南省级贫困村。
村落周围山峦叠嶂,风景秀丽,村民以苗族为主,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及长期贫困的影响,导致十八洞村的经济发展依然十分艰难。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扶贫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湘西十八洞村的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悠久的苗族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 村落周围的自然景观优美,山清水秀,是徒步、登山、摄影等户外活动的绝佳场所,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3. 十八洞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不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4. 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大部分人仍然靠传统的农耕生活为主,收入水平不高,脱贫任务艰巨。
二、存在的问题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吸引游客数量有限,收入较低。
2. 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文化旅游的需求。
3. 村民的观念相对守旧,接受新的文化旅游产业理念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家和投资者来十八洞村进行文化旅游项目投资。
2.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和通讯设施,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加强对村民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接受度,从而更好的参与到文化旅游事业中来,使其受益,并且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4. 发挥当地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5. 开展文化旅游扶贫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旅游知识水平,培养一批懂行的导游和员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湘西十八洞村的文化旅游扶贫任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家、投资者以及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摘要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整理和保护的困境。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整理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提出了促进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研究、可持续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变迁,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遗忘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的项目,如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湘西地区涌现了大量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2.地域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紧密相关。
3.传承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代代相传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1.传承困境:随着社会的变迁,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面临着困难,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兴趣继承和学习。
2.资源流失:由于各种原因,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面临丧失和流失的危险。
3.保护措施不足:湘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方法与策略为了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理和保护方法和策略。
首先,加强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和问题。
其次,建立健全的整理和保护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立相应的经费。
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大湘西旅游国际竞争力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旅游局《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大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三大支撑板块之一,旅游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一带一圈”(“一带”是指湘江旅游经济带,“一圈”是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新构想,希望充分发挥好大湘西的生态、文化和资源优势,通过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湖南西部区域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把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试点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示范区,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最佳实践区。
一、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背景1、优越的资源禀赋是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良好基础这是一方有着奇山秀水的旅游胜地,这是一块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神秘土地,这里是湖南省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沅水、澧水两大水系的汇聚之地。
大湘西,一个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曾经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今借着国家武陵山片区整体开发和湖南省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迎来了新一轮旅游开发热潮,展示了无穷的魅力和诱人的前景,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打开一张湖南地图,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常德市五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国土面积占湖南省的45.5%,达9.64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省的1/3强,达2219.85万人。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可以说没有大湘西的后发赶超就难以实现湖南的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湖南湘西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湘西是湖南省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尤其是其乡村地区更是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湘西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限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针对湖南湘西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现状问题1. 乡村环境脏乱差湘西地区的大部分乡村地区尚未进行环境整治,脏乱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道路破旧、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横流等现象使得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感到不适,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
2. 缺乏标准化服务湘西乡村地区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如饭店住宿、导游解说、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不高,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 保护意识薄弱由于一些乡村地区的居民缺乏环保和文物保护意识,导致了许多乡村废弃物乱堆乱放,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也在被不自觉地破坏。
二、对策研究1. 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对于脏乱差的乡村地区,应开展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清理垃圾,治理污水,修缮道路等,提升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
2. 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针对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标准化不高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引进一些专业的旅游公司来对当地的旅游服务进行培训和提升。
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对旅游服务设施进行提升,以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
3. 加强乡村文化保护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乡村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也要提升当地村民的环保和文物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
三、结语湘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民间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湖南湘西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湘西乡村旅游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大特色旅游项目,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湘西乡村旅游也面临着一些现状问题,如景点开发不够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湖南湘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问题1. 景点开发不够成熟目前,湖南湘西乡村旅游的景点开发还比较落后,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一些村庄虽然风景优美,但由于开发不够成熟,缺乏专业的规划和设计,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2. 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湘西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和游玩体验。
一些乡村地区的道路狭窄、交通不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对游客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但是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了一些环境污染和文化破坏,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对策研究为了提高湘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可以加强景点规划和开发工作,引入专业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可以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促进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改善湘西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可以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游客的出行和游玩便利性,同时也能提升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舒适度。
在加强景点开发的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可以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监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文化破坏。
三、结语湖南湘西乡村旅游作为湖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现有的种种问题,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 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 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 4 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 1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 2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 2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3 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