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语文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来说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果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则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及综合型人才,足以见得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教学经验,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如今已经经历了不少于五次教育改革,使我国教育体系及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多次教育改革中发展和成长着,如今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及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高的位置,成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及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及机构,故高职高专院校内的专业均被人们所关注着,其中不乏有语文教育专业。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是提高语文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及效率的必经之路,所以本文先简单论述了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展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简要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最后详细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在语文教育专业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还会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第二,能够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竞争力等。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一个领域工作时需要同时掌握多个领域的工作技巧,这意味着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对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必要的,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1]。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可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时间与资源设备、考核和评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改革的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适应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和社会接轨。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现状,要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操作各类常见机床; (2)具有对机床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车工、数控中级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4)具备一定的解决机床疑难杂症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机电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数控技术等课程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通过这些主要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囊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

师范教育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师范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09年第5期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做客人民网谈教师队伍建设(节选)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2007年的时候管司长就来过人民网做客,当时您曾经说过,全国30万教师学历不合格, 现在您认为这个数字目前是否有所改变? 管培俊:有改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数量由原来的50多万已经下降到24.3万。与此同时,高学历的教师在逐步地增加,根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具有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已经占到全部小学教师的71%,这个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具有 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现在已经占到半数以上,在高中教师当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也在逐步增加。教师学历的水平提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政策,把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不仅通过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加强师范生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学习,而且积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基本体验 和基本技能。 一、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开展 2007年以来,我校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5月,学校根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的培养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师范生培养 方案。为凸显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四 年的专业学习中。 为把这一新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为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整体推进“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学校建立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同学校教务处整体制定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和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并负责指导、监督 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各院系相继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系主 任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师范生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与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2.探索师范生实践教学新机制 为落实“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上,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机制。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高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工程力学》是高校工科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为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与实践 一、当前高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与很多课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它的教学现状却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过于抽象难懂。 《工程力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看重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要求更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学生面对如此艰深繁多的《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和结构,作为高校学生很难听懂,而且也背离了“适应、够用”的原则,很难满足《工程力学》教学的需要,并且有些内容又与高中物理重复,教材编排不合理。理论化、抽象化、为力学而“力学”的力学课程,并不能真正起到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相关基础人才的作用。 2、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落后,学生更多的是知识和符号的学习,对于技能等实际能力的培养少之又少,而学生又无法简单地把所学的力学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中的力学方法和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改革当前的《工程力学》教学现状,变手工业式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3、局限于理论,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高校的《工程力学》教师往往仅仅是局限于理论这一块,对于实际的工程问题知之甚少,甚至几乎没亲身体验过工程状况,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力学教师的教学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工程力学》教学是空洞无物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这种严重脱节的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二、改革优化高校《工程力学》教学探索 1、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 立足于当前《工程力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目标和特殊要求,尽可能改革当前《工程力学》教学的内容,把那些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精简,使得教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我校自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规范化管理,扎实办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在继续贯彻原有教学管理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训练及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最终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范围及政策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原则,首先拿出几门课程进行改革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全面铺开。本次参与课程改革的科目为《实用英语》、《经济数学》、《财务会计》、《数据库》四门课程,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申报。 三、内容及要求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案规范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两个部分。 (一)教案规范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为了确保教案的编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和要求。 1、课程教案基本要素 (1)授课时间 (2)授课方式 (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5)教学重点及难点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7)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8)课后小结 (9)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2、教案基本要素说明

(1)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手段: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注:教学手段含: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 (5)课后小结: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在这五个因素中,教学内容进程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3、要求及格式 教案分为教案封面、教案首页、教案要求书写规范,基本要素齐全,具体格式请参见附表1(请认真按照填表要求填写),另附教案检查考核标准,见附表2 附表1说明: 第一张表为教案合订本的封面。 第二张表为教案合订本首页,请参照大纲编写,放在教案合订本第二页。 第三张表按每2课时编写,此表可按授课内容增加页数。 (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含实验课、实训课等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理论阐述准确。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工程力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机械、机电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职院校的主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有所选择和侧重。综合本课程知识体系及教学特点,文章作者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标签:工程力学;实践创新;翻转课堂 一、当前高职院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偏重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长期以来,工程力学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理论体系完整,偏重理论、公式推导,对于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薄弱。过度理论化的教学,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能力培养。 2.教学过程设计未适应理论课时减少总趋势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探索。在配合课程设置综合化、教材内容结构化等课程改革前提下,不断缩减理论课时成为总趋势。但是,现有的教学过程设计,依然遵循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模式。 3.教学方法系统不够完善 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质量的保障。现在虽然已经逐步引入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理论,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及系统,缺乏系统研究和设计。 二、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设想 1.课程研究、设计主体多元化 现阶段课程设计主体仍然局限在教学专家、教师,成员结构单一。高职院校应从课程研究、总体设计环节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各领域人员。尤其是应用领域人才意见的获取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运用效果。 2.设计课程体系、变更教学内容 首先,合理制订课程深度、广度标准。根据数年来实际授课经验,大量删减掉理论推导内容,增加实际运用涉及知识面广度。由项目目标为指导,直接切入结论及应用。其次,调整教学内容衔接。我们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在教学试验中总结经验,将刚体受力分析和构件变形规律两部分进行交叉

关于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I经济I 匿I司J I N G JI Y U G U A N LI 关于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24000马方陈中玉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充分发挥学生接受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以适应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作为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是后续专业课必备的基础,目前大部分教材及大纲均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公理和定理的来源与公式的推导.因此也将许多课时安排在理论学习上,内容也显得枯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均未能得到发挥.造成学习的畏难心里.不利于课程的掌握。 1发展“普物”教学风格.以感性认识为启发点 从“现象”到“规律”的风格.有些人称之为“普物”风格。高职院校注重素质教育,这种教学风格应该得到发扬。 力学知识大部分是从物理现象出发.重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通过分析归纳,在现象中总结规律。直观物理图景后对概念和方法进行理解和讨论,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兴趣启发有很大帮助。这种方法对学生在日后学习工作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 2以实际应用问题代替繁琐的解答题 《工程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解答与分析工程问题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如以解题为目的,则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因此。教学中应多以实际应用问题代替繁琐的解答题。 引入历史上有名的发明创造.以及目前的科技新成就.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昔日的茅以升造桥为例讲解平面力学知识.以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大型钢体结构为例介绍衍架的概念等。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大量用于力学的分析计算中,增加课程活力.激发学生兴趣。 3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二十一世纪.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而实验教学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要落实好中央教改精神,必须对 中等偏重发生年.玉米雌穗被害率达40%以上,蛀茎率30%以上.有些品种雌穗被害率60%,蛀茎率达到50%以上.是近年来少有的。即使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穗期螟害仍十分严重,除直接危害造成产量损失外.还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目前生产上的主推品种均为感螟品种.在虫源充足的条件下,一旦环境条件适合.病虫害将会大面积发生。 2病虫发生新动态原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我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普遍推广了免耕及秸秆还田等新耕作技术.缩短了播种、收获时间.提高了年有效积温利用率,从而提高全年作物产量: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新的耕作技术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这些耕作式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农田免耕和浅耕式保护了土传病虫害 36河北农机2010年第6期的病原菌和害虫的栖息地:秸秆还田把病残体和秸秆内越冬越夏的害虫又带回大田.积累了田间菌源和害虫数量:免耕技术使病原菌和害虫很容易从小麦残体、田问杂草转移或传播到玉米上危害;大型机械异地作业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度.打破了病虫害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使得过去一些未见或偶发病虫害在局部地区频频发生:玉米品种的更换和甜、糯和青贮等特用玉米面积的增加。引起了该地区玉米病虫害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重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变化.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病虫危害.给该地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了新的问题。抗病虫育种是解决玉米病虫害危害.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根本途径。因此育种单位和种子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强对这些病虫害的抗源引进和抗性品种的选育工作。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4-06-12T14:15:07.39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4月供稿作者:范丹丹 [导读] 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的考试形式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但是卷面涵盖的知识面少,而且都是一些只要看看书就能会的题型。 范丹丹 〔摘要〕随着国家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中职机电一体化受到广泛的关注,教师要分析机电一体化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确保机电一体化能够跟工厂需求配合,进而促进我国一体化的进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机电一体化是介于机械与电子自动化两个学科间的一门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理论技术自动化电子控制计算接口等,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程都是比较传统的,传统的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内涵,掌握实际技术,但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无法掌握生产线上的技术需要,没有一定的操作性,所以针对于中职机电一体化还有许多需要探讨需要改进。 1 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性传统教学体系是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知识也是过于陈旧的,这几年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引进,而教学课时却相对进行了缩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难题。传统教学体系中,教师把一些抽象理论在课堂完成,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或者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都是过于理论的东西,例如:电工电子课程,学生对电气元件的了解仅限于结构原理图,无法接触实物,对元件机械机构及工作原理似懂非懂,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掌握的知识不够牢靠。这样在后续的专业基础实习—电工电子技能实训中,学生会缺乏理论基础,在专业课程学习时,缺乏实践基础的现象更明显,学生只能在实验中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没有办法感觉到实践之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局限性变得越来越突出。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我们应该研究些新奇的观点,更多的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 2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现有的这种教育模式,或者是专业教学现状及传统模式特点: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教学的根本模式出发探索新的改进措施,努力完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1 完善教学硬件设备。在机电一体化课程当中,硬件设施是尤为关键的,只有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教师才能根据硬件设施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设备能为教学所用,硬件设施是硬条件,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就没有办法开展更好的教学。并且硬件设施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实践的数量,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提升学校的信誉。 2.2 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体系,最好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这样学生对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兴趣,本身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如果有了兴趣就不同了。 在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一定要涵盖学生以后从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即使不能深入讲解具体原理,也应多增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更加全面。 2.3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其实用性和普遍性。中职机电一体化在授课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其实用性,因为中职一体化的学生将来是要走向工厂一线操作的,所以实践课程尤为重要,课程一定能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今后从事的工作,符合当前工厂实际制造的基本要求。 2.4 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水平。中职机电一体化是比较注重实践的,所以应该聘请更多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聘请不仅有丰富经验的而且有理论知识的工厂老员工,这样会给学生们增加实例的培训,增加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或者能够聘请大学优秀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5 对机电一体化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的考试形式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但是卷面涵盖的知识面少,而且都是一些只要看看书就能会的题型。对于考试我们可以进行随堂测试,然后把随堂课的成绩计入总成绩,除了随堂考试外还要增设实践或者实验考试,这样都会增加对机电一体化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就会更好的听讲,而且做到认真的预习复习。 3 在改革机电一体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1 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确定课程标准,文化知识够用即可,专业知识要面广而且要精简,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英语,学生只需掌握日常所需要的内容就可以了,不必深加研究,因为学生学不好,也用不上,如果过于侧重,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占一部分课时。 3.2 对教学中的理论课进行压缩。实践是中职机电一体化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对实践知识的总结及教授。相对来说一定要压缩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是贯穿于理论教学中的,所以一些理论课可以在实践中来讲述,学生反而能够很好的运用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听的也不至于特别枯燥,乏味。 3.3 建设适合本地的教材。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不同的工厂文化,不同的技术需要,所以针对每个地区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后才能更大程度的学有所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地区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增加了学生在本地工作的机会,减少了人才的流失情况。 中职机电一体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日后的工作当中去,为了让学生们学有所用,中职机电一体化需要进行改革,不仅硬件设施要配备完善,而且在师资、课程、课本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整体的改革,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日后的工作了解的更多,而且会对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兴趣。对学生日后投身于机电一体化事业进行了铺垫,进而推进我国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1 蔡红琴.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机械管理开发,2011(02):172~1732 俞海兵.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成才之路,2012(34):17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工贸学校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训练?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方成武 戴银 韩茹 谢冬梅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合肥 230038) 摘 要 针对目前中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所下降的趋势,安徽中医学院修订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增加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毕业实习模式,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技能培养 目前,全国大多数的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中药专业毕业生均为宽口径、适应面广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营销、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从事的岗位大多为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以及药物研究所等部门。根据安徽中医学院已毕业的二十余届中药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反馈信息分析,多数毕业生能胜任本职工作,尤以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毕业生工作最为出色。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单位反映,自1990年代以后毕业的学生,其实践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近年来考入大学的学生年龄较小,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生产实践的锻炼,同时学习的刻苦精神也不如以前的学生;二是由于近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经费和实验条件未能同步增长和发展,致使一些正常的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是因为市场经济以后,原有的生产实习基地(例如制药厂)考虑到市场竞争因素以及G MP生产车间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大多持不欢迎态度。 为了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在不断发展的医药卫生行业中的竞争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院在加强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修订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中药专业学生对传统中药的“认、采、制、用”方面的实践知识匮乏状况,通过调研、论证,对中药专业四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将《中药学》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时间进行对调[1]。对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以及专业课(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分别安排12周时间进行生产见习;增加毕业实习时间,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 二、实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11巩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药用植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结束之后,每年的5月中旬安排学生到黄山进行野外生产实习(自2003年开始,因教学时数的压缩,又将黄山野外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每年7月份的暑假期间),以加强学生对药用植物原植物的鉴别能力以及生态意识和采制标本技术的培养。黄山具有东部海洋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小气候特点,终年温暖湿润,冬暖夏凉,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多达1700余种。因此每年《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黄山野外实习已成为学院中药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由于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解决经费紧张和实习时间减少的矛盾,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校内建成了栽培有700多种常用药用植物的药植园以及收藏有7万多份植物蜡叶标本的标本中心。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药用植物学理论课时,既可观看蜡叶标本,又可到学校药植园见习,课程结束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大多数常见药用 — 1 3 — 药学教育2005年第21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052062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项目号:2005060。 作者简介:方成武(1961-),男,安徽舒城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从事中药资源与应用以及中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