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常见病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9
特种经济动植物年期水貂细菌性肺炎病原分析及防控建议※●刘长浩赵远张洪学(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毛皮动物呼吸道疾病是毛皮动物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在6~10月份发生较多,是造成毛皮动物急性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其主要为害毛皮动物的呼吸系统,以咳嗽、打喷嚏、口鼻流血为主要症状,目前对水貂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做好环境控制和水貂健康管理是根本,配合疫苗防疫、药物应用等手段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通过公司近几年的检测分析发现,造成呼吸道疾病的细菌性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其耐药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区之间差异较大,养殖密集区域内更是千变万化。
根据近几年的检测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病原进行分析,以供广大养殖同仁参考。
2013~2017年,水貂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克雷伯氏菌及巴氏杆菌等条件性致病菌为主。
1病原分析1.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为临床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目前根据菌体抗原(O 抗原)的不同,大肠杆菌有150多个型,其中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目前毛皮动物大肠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以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为主,多引起毛皮动物的化脓性肺炎。
近5年水貂呼吸道疾病细菌性病原检测情况,见下图。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40120100806040200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件氏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的耐热能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强,55℃加热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因此通过高温杀菌时必须采取干热或者高压蒸汽方式灭菌,消毒液选择碱性消毒液效果较好(火碱、石灰乳、戊二醛等)。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户)的用药习惯和用药种类不同,大肠杆菌常对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
毛皮动物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家禽耐药性有一定相似性,耐药性也较为严重,药物选择时尽量避免选择家禽临床应用较多的抗生素。
水貂阿留申病传播途径及什么药物治疗水貂阿留申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所以一旦发生,若不及时控制疫病,会很快造成更多水貂感染此病。
本病主要通过病貂和被污染过的环境等感染,发病水貂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但可用对症药物控制,减缓病情。
水貂阿留申病传播途径是什么?传染源为病貂和带毒貂。
通过唾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病母貂可经胎盘感染仔貂。
蚊子可传播此病。
各种水貂均可感染,但以阿留申基因型貂最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气候寒冷、潮湿常促使病情加剧。
病毒在患病水貂体内存留很短时间,通过粪便、尿和唾液排出体内污染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以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健康水貂。
病母貂可以传染仔貂。
一般为缓慢零星发生不呈现暴发流行。
造成水貂阿留申病感染率如此高的原因是该病为慢性传染病,未引起足够注意,不重视检疫,不淘汰阳性貂,致使病毒不断通过粪便、尿液等途径排除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及用具等,导致貂群感染率逐年升高,最终造成该病大面积流行。
水貂阿留申病怎么确诊?根据水貂生产率下降、机体瘦弱等临床症状结合解剖病变,怀疑是阿留申病。
但该病隐性感染较多,临床症状不典型,且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现场诊断比较困难,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1、对流免疫电泳:选貂趾尖用毛细血管采血,分离血清。
称取琼脂糖0.8克加入50毫升蒸馏水中,水溶煮沸溶化,再加入Tris—巴比妥钠缓冲液50毫升,趁热注板,待琼脂糖凝胶凝固好后打孔,孔径3毫米、孔距4毫米;将已知标准阴、阳性血清及被检血清加入到相应的孔内,电泳。
在标准阳性血清对照孔与抗原孔之间有明显的灰白色沉淀线,标准阴性血清对照孔与抗原孔之间无沉淀线时,对照抗原孔和被检血清孔之间出现灰白色清晰沉淀线。
2、琼脂扩散反应:用上述同样琼脂在玻板上做成琼脂板,孔径为3毫米,孔距5毫米。
抗原滴入中心孔,抗血清及被检血清加在四周孔内,然后,放35℃条件下观察24-28小时。
1 概述我们连云港地区水貂存栏近60万只,水貂养殖是我市养殖专业户的一条重要发家致富的途径,目前国内市场对裘皮制品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为毛皮动物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当前,我市水貂饲养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
水貂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饲养水貂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常见的水貂病毒性传染病,如水貂病毒性肠炎,水貂犬瘟热,水貂细菌性传染病,如水貂大杆菌病、水貂沙门氏菌病,水貂普通消化系统疾病,如口腔炎、急性胃肠炎、出血性胃肠炎、仔貂消化不良,要从流行病学、病状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几方面进行调研,提出各种疾病的防治办法,能切实解决水貂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的技术难题。
帮助水貂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提高经济效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貂消化系统疾病是水貂多种疾病在消化系统的症状表现,它包括水貂病毒性传染病、水貂细菌性传染病和水貂普通消化系统疾病,但受数量和地区限制,畜牧兽医学者对水貂疾病的学术报道较少。
3 水貂齿刺入异物3.1 病因。
喂料中的碎骨片或小块尖硬物刺入或夹在臼齿上所致。
3.2 症状。
患貂口腔闭合不上,流少量口水,围着食盆转,不吃食,精神状态异常,有时搔扒口腔。
3.3 诊断。
抓住患貂,用外科镊子扒开口腔,可见到固着臼齿上的异物。
3.4 治疗。
去掉异物,立即吃食,症状消失。
4 口腔炎4.1 病因。
咬伤、啃咬或舐食笼网内锐物、吞食鲜骨等有刺物,引起口腔或齿龈炎症。
4.2 症状。
患貂不愿吃食,围着食盆转,想吃不敢吃或吃食量少,流涎、粘膜潮红发炎,精神萎靡,体温升高。
4.3 诊断。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口腔粘膜变化,可作出诊断。
4.4 治疗。
0.1%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或碘甘油涂擦口腔,重者可进行全身疗法,肌注青霉素和链霉素。
5 急性胃肠炎5.1 病因。
饲养管理不当,如吃腐败饲料,饮水不洁。
长途运输引起水貂疲劳或患感冒,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诱发本病。
5.2 症状。
胃炎症状:病初期食欲减退,有时出现呕吐,病后期食欲废绝,口腔粘膜充血,精神沉郁、不愿活动。
水貂肉毒梭菌中毒本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肉毒梭菌污染肉类或鱼类等动物性饲料,产生大量外毒素,导致人或动物急性食物性中毒的疾病。
该病主要特征是神经和横纹肌不全麻痹或麻痹,病貂全身瘫软不会动,死亡率很高的群发性急性中毒病。
所有动物都可引起中毒,水貂较敏感,特别是C型肉毒梭菌更为严重,没有年龄、性别和季节的区别,常呈群发性,病程3~5天,个别的7~8天。
本病突然发生,第一个昼夜死亡70%,第二个昼夜死亡20%,第三个昼夜死亡9%~10%。
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延续时间决定于水貂食人的毒素量,死亡率高达100%。
于食后8~10小时突然发病,最慢者48~72小时,多为最急性经过,少数为急性病例。
病貂表现运动不灵活、躺卧、不能站立,先后肢出现不全麻痹或麻痹,不能支撑身体。
拖腹爬行(即海豹式行进),继而前肢也出现麻痹。
病貂行走困难,常滞留于小室口内外。
意识在未进入昏迷期前,一直很清楚。
将病貂拿在手中,像未尸僵的死貂一样,瘫痪无力。
有的病貂表现神经症状,流涎,吐白沫,颌下被毛湿润,瞳孔散大,眼球突出。
有的病貂痛苦尖叫,进而昏迷死亡,较少看到呕吐和下痢。
有时水貂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病理解剖没有特征性变化。
胃肠粘膜有充、出血,附有粘液,肝脏充、瘀血,三界清楚。
肺及肋膜有出血斑。
根据食后8~12小时之内突然全群性发病,多为发育良好、食欲旺盛的水貂,出现前述症状和大批死亡等情况,可怀疑肉毒梭菌毒素中毒。
为进一步证实和诊断,可将水貂吃剩下的饲料和死貂的胃肠内容物,做敏感动物饲喂试验。
剩食或胃内容物,按1:2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在无菌状态研碎,窒温浸放1~2小时,滤过使之透明,将其滤液喂给两只豚鼠,如有毒素。
试验动物经3~4天,发生麻痹而死,少数延续到10~12天死亡。
对照组喂给加热煮沸30分钟以上的前述浸提液,在同一条件下管理、观察,健康活泼不发病。
也可用小白鼠做生物学试验和保护试验。
每天小白鼠喂给检样浸提物0.5~1.0毫升或腹腔注射0.5毫升,试验鼠12小时内死亡。
夏季水貂容易爆发的四大疾病概述:水貂作为特养动物,在夏季更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本文514193兽药招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四种夏季水貂最容易爆发的疾病,建议大家做好防治,保证水貂健康平安度夏。
一、水貂病毒性胃肠炎1、特点:病毒性胃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危害水貂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多发于气温较高季节,呈地方流行或散发。
饲喂劣质饲料、断乳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粪便、蝇类是较重要的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2、症状:剧烈腹泻,粪便呈黄灰白色、黄灰绿色水样,恶臭,混有黏液和气泡,或脓血便呈粉红、暗红色;后期多呈煤焦油状,往往混有血丝。
早期鼻镜干燥、拒食、高热(40-41.5℃);后期多尿,呈黏稠茶色,卧笼不起,消瘦衰竭,麻痹痉挛而死亡,死前腹部膨胀,口鼻流淡红色血水。
3、防治:本病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注射疫苗。
本病无特效疗法,可以应用抗菌素控制并发症和继发感染,以缩短病程和减少死亡,进行对症治疗。
(1)青霉素钠10万IU、链霉素10万IU分别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一5天。
(2)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4万一8万IU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一7天。
(3)中药疗法:党参8克,紫苏、陈皮、法半夏、旱莲草各5克,生姜3克,黄连1克。
混合加水适量,煎后取汁,1次灌服。
二、水貂犬瘟热1、特点: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鼬科及部分浣熊科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病兽和带毒动物,其中患犬瘟热的病犬是最危险的疫源。
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的眼睛分泌物、唾液、尿和粪便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空气经呼吸道传染,断乳后的仔兽最易感,死亡率也高。
2、症状:根据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就是神经型。
常发生于流行初期;病程特别短,往往看不到症状突然发病,四肢抽搐,尖叫和口吐白沫等神经症状,死亡率100%,急性型病程为3~7天,病初可见浆液性结膜炎,继而发展为黏液乃至脓性,鼻腔干燥,流出鼻液并伴发支气管肺炎。
水貂黄脂肪病的症状与防治措施概述:水貂黄脂肪病是我们可以避免的,但是仍然频有发生。
水貂黄脂肪病是一种营养性疾病,危害甚大。
一旦发生,全群水貂几乎死于黄脂肪病,损失惨重。
发病原因发生水貂的黄脂肪病的主要原因是饲料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缺乏维生素E所致。
饲料贮藏过久,由于空气氧化或者细菌作用,均可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和维生素E减少,喂食了这种饲料就会诱发黄脂肪病,出现以非化脓性脂肪炎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幼龄水貂易发生。
水貂的黄脂肪病的症状水貂黄脂肪病多见于幼龄貂,常发生在7~8月。
病初期,食欲减退或拒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后肢麻痹,不能站立。
最急性:有时食欲正常,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初期食欲减退,拒食,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可视粘膜黄染,后躯麻痹,强行驱赶站立困难,最后发生痉挛,昏迷而亡,死前多排出红褐色尿液;亚急性和慢性:多伴发生胃肠炎、腹泻、排粘稠煤焦油样便,触摸腹下脂肪硬结,发板,呈片状、绳索状或条块状,病程一周左右,如不及时治疗,多数死亡。
剖检:皮下有渗出液,皮肤有色斑,脂肪黄染,粘膜贫血。
诊断方法根据病前的饲料品种和质量,成年貂和幼貂死亡的比例,生前的食欲和贫血状态、后肢瘫痪、稠煤焦油样粪便和鼠蹊部硬块、尸检时皮下脂肪和肝脏病变的观察,特别是改用优质饲料后的效果等即可作出判断。
水貂的黄脂肪病的治疗方法①急性型:肌注青霉素10~20万单位或维生素E5~10毫克。
②黄肝病:肌注青霉素15~20万单位,或加注“ATP”和葡萄糖等。
③慢性型:肌注青油10~15单位,维生素E5~10毫克,皮注维生素B、B12、叶酸等。
便血者加注(或饲喂)维生素C、K,并可隔开交替注射。
水貂的黄脂肪病的预防不喂脂肪酸败的饲料;鱼肉饲料不要贮存过久,自然风干鱼时要经常翻晒,迅速晒干;冷藏贮存鱼肉也不能时间过久,以防脂肪酸败。
水貂阿留申病的防治方法
1.病因
本病为慢性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由带毒病貂的血液、唾液、粪尿通过喂饲、饮水或其他接触,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有通过母貂的胎盘直接传给后代的。
2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长,少则数月,多则一年以上。
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食欲时好时坏,身体日渐消瘦。
当病貂内脏特别是肾脏、肝脏严重受病毒损害时,症状表现为:食欲衰退,精神萎靡,高度贫血、内脏出血,粪便呈煤焦油样。
3.治疗
①青霉素10万单位,维生素D0.5毫升肌注;②肝精0.5毫升,复合维生素A0.5毫升肌注;③叶酸片30毫克,四环素20毫克,每B1次,内服。
4.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对病源载体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
特别在选种期间,应对貂场的貂群进行严格检查,凡反应呈阳性者一律淘汰。
凡与病貂有血缘关系的也应淘汰。
此外,对患貂的笼舍、食具、用具一定经认真消毒后方可再用。
水貂病毒性肠炎(MEV)是危害水貂养殖业的一大疫病,由水貂肠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传播速速快,发病严重[1]。
1974年我国首次发现水貂肠炎病毒 [2]。
2个月以上的断奶仔貂最易感,死亡率高达90%,感染水貂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呕吐、腹泻、肠道黏膜出血等,造成水貂养殖业巨大的损失。
1 病原特征水貂肠炎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ovirus),为单链线状DNA病毒,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犬细小病毒、蓝狐细小病毒、浣熊细小病毒均为猫细小病毒家族成 员[3],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结构。
水貂肠炎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电镜下观察为六边形或近似圆形,直径为20~24nm[4]。
水貂肠炎病毒对环境耐受力比较高,对氯仿、乙醚、热、酸等均耐受,在低温环境下可保持病毒效力[5],该病毒在粪便中存活可达数年之久。
次氯酸钠、各类氧化剂、福尔马林等能够消灭该病毒。
2 流行病学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水貂均可感染水貂肠炎病毒,以幼貂最易感,主要原因是幼貂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断奶后母原抗体逐渐降低,对水貂肠炎病毒抵抗力不够,感染后死亡率约为90%。
成年貂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对水貂肠炎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往往呈隐形感染或慢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水貂病毒性肠炎的主要流行特点是地方性流行,发病水貂及其污染的粪便、水、饲料等是主要传染源,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水貂繁殖一般在4~5月,仔貂断奶时多在6月,夏季比较炎热,养殖不规范,防疫不到位,成为此病暴发的主要诱因,夏季为此病的多发季节。
3 临床症状水貂病毒性肠炎的潜伏期一般是7d左右,根据临床发病特征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6]。
3.1 最急性型不表现临床症状,死亡快,病程一般为1d 左右。
3.2 急性型发病水貂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增加,不喜动,呕吐、腹泻,排黄色或粉色稀便,体温升高40℃以上,一般5d之内死亡。
水貂常见疾病防治作者:夏斌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2期夏斌(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威海 264200)摘要: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水貂养殖中容易发生的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水貂疾病的防控效果。
关键词:水貂;常见疾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9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2.0220 引言水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养殖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水貂的主要产品是皮毛。
水貂皮、狐狸皮、波斯羔羊皮被称为世界裘皮市场的三大支柱性产品。
水貂养殖规模不断增加,在给养殖户增加额外经济效益的同时,水貂疾病的发生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很多养殖户由于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导致未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疫病防疫设施与防疫体系,常导致水貂疫病的流行传播,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常见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1.1 水貂瘟1.1.1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犬瘟病毒引起的貂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
该种疾病的传播与流行具有典型的季节性,通常每年8—10月是该种疾病的发病高峰期。
养殖场内一旦发生该种疾病,很可能会存在隐性带毒的情况,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
新疫区常呈现急性型经过,老疫区呈现慢性型经过。
急性型呈双峰热型,病貂体温升至41 ℃,保持2~3 d又降至常温,3~4 d后又升高至41~42 ℃。
病貂精神萎顿,食欲缺乏,直至食欲停止,眼、鼻出现粘液性分泌物,患病貂蜷缩在养殖笼内,眼睑肿胀,鼻孔堵塞,呼吸困难,粪便稀,痉挛致死亡。
急性期的患病貂还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呈现黄绿色的水样物,在呕吐物中常夹杂少量粘液和食物残渣。
慢性型出现皮疹、跛行,成年貂耐受性强,仔貂感染率、死亡率高。
临床上水貂瘟常会引发严重的腹泻症状,并且腹泻物呈现多种颜色。
在临床诊治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血宁或血凝抑制试验,该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检出率较高,结果较为准确。
水貂细菌性肺炎病原分析及防控建议刘长浩赵远张洪学(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支持项目:山东省特种经济动物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SDAIT-21-17)毛皮动物呼吸道疾病是毛皮动物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在6~10月份发生较多,是造成毛皮动物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病因之一。
其主要危害毛皮动物的呼吸系统,以咳嗽、打喷嚏、口鼻流血等主要症状,目前对水貂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做好环境控制和水貂健康管理是根本,配合疫苗防疫、药物应用等手段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通过公司近几年的检测分析发现,造成呼吸道疾病的细菌性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其耐药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区之间差异较大,养殖密集区域内更是千变万化。
因此公司根据近几年检测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病原进行分析,以供广大养殖同仁参考。
2013~2017年,水貂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克雷伯氏菌、巴氏杆菌等条件性致病菌为主。
一、病原分析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临床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目前根据菌体抗原(O抗原)的不同,大肠杆菌有150多个型,其中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目前毛皮动物的大肠杆菌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以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为主,主要引起毛皮动物的化脓性肺炎。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相比较于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因此通过高温杀菌时必须采取干热或者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液应选择碱性消毒液效果较好(火碱、石灰乳、戊二醛等);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户因用药习惯和用药种类不同,常对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毛皮动物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家禽耐药性有一定相似性,耐药性也较为严重,药物选择时尽量避免选择与家禽临床应用较多的抗生素。
2、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力较强且耐药性强的条件性致病菌之一,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其菌体抗原(O抗原)不同,可分20个血清型,可应用的噬菌体有24株,分型率可达90%,临床除了造成水貂、狐狸、貉子的肺炎外,还可造成狐狸子宫内膜炎及阴道炎;毛皮动物临床常见的出血性肺炎及子宫内膜炎的绿脓杆菌中多以G型、B型为主(占比可达95%以上)。
一、自咬症
1、微量元素(硒,钴,铬,镍)的缺乏是造成自咬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补充微量元素。
2、除了微量元素缺乏,还要考虑含硫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缺乏,以及氨基酸平衡问题。
建议使用毛皮大王预混合饲料。
治疗:只能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目前疗效较好的方法:
盐酸氯丙嗪25毫克,乳酸钙0.5克,复合维生素B0.1克,葡萄糖粉0.5克,适量钴,铬,镍添加剂,混合后每日2次;
地塞米松、扑尔敏、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综合治疗的。
青霉素,维生素B1,葡萄糖酸钙
局部双氧水断掉犬齿
预防:注意日粮全价优质
发生过的不能留做种用。
二、貂狐貉为什么食毛?怎么防治?
食毛主要是:
A、由于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时
B、微量元素硒,钴,铜,锰和常量元素钙,磷等不足或缺乏;
C、蛋白质缺乏或太高,蛋白质低于25%或高于45%都可以引起该症的发生;
D、脂肪氧化及肝脏功能紊乱均能造成的消化吸收障碍,除出现表皮角化,毛绒发脆外,也能导致食毛症的发生;
E、肛门腺分泌阻塞,酸中毒,皮下蜂窝质炎等也可导致。
预防:使用毛皮大王预混合饲料和貂配合饲料。
三、仔貂成活率低
1、吃初乳
2、搞好笼舍和窝箱的卫生
要及时清除箱内剩存的饲料和粪便,
保持清洁干燥。
仔貂在单纯哺乳期间,其粪便由母貂舔食,但20天左右开始采食饲料后,母貂不再吃粪便,这是要及时清理卧内的粪便、湿草、剩饲料等污物,并及时消毒。
3、仔貂20 ~ 25日龄即开始吃食,为了便于母貂给仔貂叼送饲料,饲料应调制的稠一些。
4、仔貂生后40―45天应及时离乳分群,提早或推迟离乳对母貂和仔貂均无益处。
5、饲料要干净,无酸败,防止着凉,拉稀等
6、免疫
3周打犬瘟热,细小病毒疫苗
四、脚掌角质化
角质化如非犬瘟感染,一般由真菌感染或VA和锌缺乏导致。
可见脚掌或脚趾有黄色的角质层。
一般宠物医院有Wood’s(真菌)灯可照出是否有真菌感染。
VA和锌缺乏导致的角质化貂一般比较瘦小。
可行性治疗:如是真菌感染,可涂擦抗真菌软膏,如舒肤软膏,主要成分是酮康唑。
如是营养缺乏,可在貂粮或饮水中补充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酸锌。
另外,羊奶也是很好的营养补充。
建议在貂个体瘦小时用羊奶泡软貂粮后饲喂。
初期少量饲喂,以防拉稀。
煮熟的动物肝脏富含VA 和锌,饲喂一周后效果明显。
五、母貂食仔或仔貂之间互食
原因
(1)母貂母性不强,有食仔的恶癖一经发现应把剩余的仔貂立即代养出去(多发生在初产母貂)。
(2)饲料中缺少某种营养成分由于饲料中某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含量)缺乏,或由于饲料量不足导致仔貂生后过弱无生命力而引起。
(3)母貂带仔过多由于母貂带仔过多,而母乳又严重不足,当仔貂吃奶时,母貂有痛感而导致母貂咬伤或食掉仔貂。
应视母乳情况将仔貂代养出一部分。
(4)母貂带仔过少由于母貂带仔过少,母乳又特别充足,造成胀奶,使得母貂疼痛难忍所引起的。
此时可将别窝的仔貂调入代养一部分。
(5)产后检查的过失由于检查时不注意,使仔貂带有异味,或由于把掉到地面上的仔貂错给了别的母貂所引起的。
因此,检查时要先用窝草搓手,不要把异味弄到仔貂身上,掉到地上的仔貂要先放到小室外,让母貂自行叼入窝内。
(6)环境不安宁如检查过于频繁,来往人员过多,机动车辆或机器噪声而引起。
产仔哺乳期应保持场内安静,谢绝参观,饲养员走动要轻。
(7)分窝过晚由于分窝过晚,也可能出现母食仔或仔貂之间互食的现象。
因此分窝要及时。
(8)饮水不足母貂口渴也容易出现食仔。
所以要供给充足的饮水。
(9)自咬症发作自咬症发作的母貂一般都有咬仔、食仔,一经发现立
即将其仔貂代养出去。
六、拉稀
拉稀是一种症状,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拉稀。
常见的有物理刺激,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异物、消化不良、轻易改变粮食或添加其他饲料也可能导致拉稀。
细菌感染引起的拉稀多因采食了变质貂食物和不清洁貂饮水,多见排便很稀,不成型,病貂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
应激反应也很容易导致拉稀,尤其是宠物貂经过长途运输到达专卖店后一两天内,这种情况可以不用治疗,会自己恢复。
庆大霉素注射液,0.3ml/kg肌注,1日2次。
宠物医院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也可使用。
拉稀现象严重的需要喂食葡萄糖生理盐水,用注射器从嘴角伸到嘴里喂食。
体虚严重者可注射地塞米松,0.3ml/kg皮下注射。
营养膏有助于后期的恢复和疗养。
若传染则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冠状病毒等,血清,抗病毒,免疫预防
七、白鼻子病
是由于营养代谢失调而引起的综合性的营养代谢障碍疾病,是由于生长中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氨基酸的缺乏或者是比例的不平衡。
临床表现
鼻子的变化-鼻子由黑色或褐色逐渐出现红点、红斑,再变成白点、白斑,最后整个鼻端全白。
脚垫部位-发白,增厚、开裂,疼痛、流血、站立不稳,还有个别的出现脚垫溃疡。
爪趾的表现-爪子长,发白,有的爪子长而弯曲;还有一种表现为爪子发干,无肉,颜色很深呈深红色或暗红色;脚趾之间肿大、开裂、流血,站立困难。
生长发育障碍-仔兽生长初期生长情况很好,但长到一定的程度后,在冬毛生长期前出现生长停滞,生长往回缩,一天比一天小,严
重者死亡。
防治
1、严格按照科学饲养,饲喂营养全面、品种齐全、品质新鲜、
比例恰当的饲料,就不易发生本病。
2、饲料中长期添加经济动物专用复合维生素粉,可有效的预防
本病的发生。
3、发病后对病兽群体用狐貉貂抗毒灵+红爪白鼻消+通达安内服
4、病兽还可注射复合VB注射液、VC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
5、脚趾开裂的用通达百毒消涂抹患处一天一次,连用2~3次。
6、对脱毛症的病兽,可用通达百毒消消毒液涂抹消毒,如有真菌感
染,可用内服灰黄霉素,外用抗真菌的软膏。
7、白鼻子病是一个慢性营养代谢病,应以预防为主,治疗的效
果比较慢。
八、红爪病
红爪的特征性表现是新生仔兽的爪垫红肿。
仔兽多在生后2~3天死亡。
因怀孕母兽的饲料缺乏VC或患胃酸不足的消化道疾病而引起的。
初生第二天即可发病,全窝仔兽爪垫水肿、充血发红,以后四肢水肿,关节变粗有的延至肢上部、腹、臀及尾部,继而爪部破溃、糜烂、龟裂。
防治:
1、对病兽口服3%~5%的VC2毫升,每天两次,也可肌注或静注(每天一次)10%VC3~5毫升,直到脚趾肿胀消失。
2、在母兽怀孕后期,注重VC的补充,禁止喂储存过久的脂肪饲料。
3、按饲料标准配给饲料,并及时添加维生素C和红爪白鼻消。
二、传染病
1.犬瘟热
雪貂极易感染,为犬瘟热病毒(CDV)实验动物,通过各种途径传染
犬瘟热有4种常见症状:
⑴.呼吸道型:表现为鼻头干燥,皲裂,流脓鼻涕,不时抓挠鼻子,眼睛流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粘合,有时咳嗽,干咳。
⑵.消化道型:食欲下降,呕吐,脱水消瘦,排出带有黏液的稀便或血便。
⑶.神经型:病貂突然倒地抽搐,呈癫痫状(羊角风),口吐白沫,四肢划动,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然后清醒,站立,四顾茫然状。
⑷.皮肤型:足垫角质化,增厚,脚掌变硬,有时有皲裂。
防治:
按时注射CDV疫苗,避免接触患有犬瘟的犬猫。
若出现犬瘟症状,及时用试剂盒检测,若确认感染了犬瘟热,应尽早注射犬瘟高免血清。
因体格较小,貂的血管太细,输液比较困难,若是出现脱水现象,可于腹被部两侧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10ml,待吸收完毕后再次注射,直至脱水现象消失。
若出现拉稀症状,需同时配合注射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钠,或者青霉素-链霉素合剂,按说明使用)、vc等治疗并发症。
如果出现脱水严重,呼吸困难,抽搐频繁不止,病情恶化,一般很难治愈。
2. 细小病毒感染
症状:⑴.肠炎型:初期厌食,短期内发展为频繁呕吐和剧烈腹泻,排出恶臭的酱油样或者番茄汁样的血便(肠道出血性病变引起),随之出现眼球下陷,皮肤失去弹性,被毛粗乱等脱水症状,病貂体温下降,耳鼻发凉,精神沉郁,直至休克死亡。
⑵.心肌炎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或者肠炎型康复后。
症状表现为呻吟,干咳,黏膜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心跳加快,常再数小时内死亡。
防治:本病主要依靠免疫预防,防止感染本病。
因为感染后恶化迅速,多数来不及治疗就死亡,故应做好疫苗免疫,定期注射CPV 灭火疫苗,避免接触患病犬猫。
早期可注射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或犬细小病毒抗血清,可用糖盐水(增加体力);止血敏、维生素K1、维生素K3(止血);胃复安、藿香正气水(止吐);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