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26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
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
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4~5级。
不超过6级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考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1.环境生态学(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狭义上):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5)人口数量增多危及人们生活的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生态破坏与恢复4.干扰生态学(D i s t u r b a n c e)群落外部不连续或间断的外界因子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外界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生物的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5.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2)频率和周期(3)干扰强度(4)时间尺度6.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3.采集(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
)4.采樵(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如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凶禽猛兽,过度狩猎会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稳。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1.定义(掌握)2.形成与发展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掌握)2.学科任务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1.生态学2.环境科学3.恢复生态学4.其它相关学科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一一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2.学科任务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2.学科任务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f.生态系统管理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3.发展趋势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4.研究方法4.研究方法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经济超速增长的结果、人口的快速增长的结果、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
3、环境生态学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种的性状分类: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3、生物的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形成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
4、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5、生物协同进化的四种情况: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型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协同适应系统6、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8、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以及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
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物种都保持着并占有大量的遗传类型。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专业名词解释: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三章第三章环境与生物种群一、各种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如何描述测量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数量特征(密度和大小)(2)空间分布特征:分布格局(3)遗传特征:选择、基因流、突变和遗传漂变。
三、种群的动态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1)气候因素(气候学派):包括温度、光照(强度、光质及时长)等;(2)种群密度(生物学派):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3)食物因素:食物因素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4)种群的自动调节:行为、内分泌、遗传调节(5)人为干扰的种群动态(a)原生环境的破坏对种群动态的影响(b)生物资源的过度猎取(c)环境污染后的种群动态四、种群关系和生态对策。
(1)种内关系(a)密度效应(b)集群(c)种内竞争(d)他感作用(2)种间关系(a)种间竞争(b)捕食(c)寄生与共生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
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这类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r),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
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这类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
生态对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r 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机会主义opportunist)以r策略生存繁殖的生物称r策略者,昆虫、细菌、藻类等属于r 策略生物。
k 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以k策略生存繁殖的生物称为k策略者,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属于k策略生物。
- .-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 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 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 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 从一个生态系统 - .- 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 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Climate diagrams summarize a great deal of useful climat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seasonal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 the length and intensity of wet and dry seasons, and the portion of the year during which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s above and below 0℃. - .- 生物群落的区分主要是由他们的主要植物,并与特定的气候相关。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命和非生命的混合物,其中有大部分生活所依赖的物质。 气候图,总结了大量有用的气候信息,包括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雨季和旱季的长度和强度,并在今年的部分在此期间,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和低于0℃。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 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平均温度为25~~30℃。 Tropical savanna热带稀树草原:在具有较长期干旱季节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并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或灌木的植物群落。 Temperate forest温带雨林: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欧洲大部和北美洲北部.南半球因温带范围大陆很狭,温带森林面积很小.亚欧大陆东部,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南部是落叶阔叶林,以砾类为代表,典型土壤是暗棕壤.大陆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冬季比大陆东岸暖和,降水四季分配均匀, Tundra苔原: 极地或高山永久冻土分布区,以地衣、苔藓、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组成的无林的低矮植被。
简述题: 1) Draw a typical soil profile, indicating the principal layers, or horizons.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layer. 画出一个典型的土壤剖面,表明主体层,或视野。描述每一层的特点。(书上20页的图) 2) 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 on the world, and - .-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2)表示热带雨林在世界上的分布,描述环境特征。(书上21页) Tropical rain forests straddle the equator in three major regions: Southern Asia, West Africa, and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Fig.2.10). Most rain forests occurs within 10 of latitude north or south of the equator. Outside this equatorial band are the rain forests of Central America and Mexico, southeastern Brazil, eastern Madagascar, southern India, and northeastern Australia. 热带雨林在三个主要地区跨越赤道:东南亚,西非,南亚和中美洲(Fig.2.10)。大多数雨林发生在北纬或赤道以南10。这个赤道带外,中美洲和墨西哥,巴西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全年湿度较高,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但个别地区仍有显著差异。全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 3) 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savanna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1)说明世界上的热带稀树草原的分布,并描述环境特征。 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主要见于东非、南美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我国云南一带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和台湾西南部也有类似的群落分布。这些地区终年温暖但雨量分配不均匀。年均温约18-24℃,年降雨量500-1500毫米。 特点:由于禾草的生产力高以及植被稀疏开旷等特点,所以在干扰较少的 - .- 热带稀树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如非洲萨王纳群落中的斑马、长颈鹿等。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如非洲狮等。它们与前述的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热带独特的自然景观,引人注目。 热带稀树草原的生产力比雨林低,平均约为0.5-3克/米2·天 4) 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e forest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2)说明温带森林分布在世界上,描述环境特征。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欧洲大部和北美洲北部.南半球因温带范围大陆很狭,温带森林面积很小.亚欧大陆东部,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南部是落叶阔叶林,以砾类为代表,典型土壤是暗棕壤.大陆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温暖,冬季比大陆东岸暖和,降水四季分配均匀,非常适合落叶了、阔叶林生长,以欧洲山毛榉、白桦为代表树种.典型土壤是棕壤.温带森林带主要动物有松鼠、黑熊等. 5) 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e grassland o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3)世界上温带草原的分布,并描述环境特征。 温带草原(temperate grassland)温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有两大区域,即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我国草原属欧亚草原区一部分。我国草原区的水热条件大体保持温带半干旱到温带半湿润的指标,年均气温-3~9℃≥10℃,积温为1600~32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为-7~29℃,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气候干燥,雨量少而变率大,多集中夏季,冬季寒长,有明显的季相更替,土壤为黑钙土或栗钙土。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