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41.01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准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利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主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

1.辨证否定的基本内涵?

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及其要求?

3.如何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如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5.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6.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

在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由8∶1修改为4∶1。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

1.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

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2.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是为适应普法深入发展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说明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全国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双百”英模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消极阻遏作用C.革命、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5.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观颠倒,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颠倒的荣辱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6.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8.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 3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的改革

①是解放生产力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就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