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同时,南宋统治阶级为了支撑赔款,支付巨大的开支,并且为了满足其奢侈的消费欲望,加紧了对农民的剥削。不堪重负的农民多次进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南宋从1127-----1279年有史料记载的就有二百多次起义。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势如燎原烈火,遍及江南大地。形成平民阶级和统治阶级尖锐而激烈的矛盾斗争,加剧了统治者的分化。

辛弃疾一生就沉浮于这些矛盾斗争的旋渴之中,这对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观和创作词,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给他打上了时代烙印。为他以后爱国主义词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辛弃疾家庭身世遭遇,也加剧了他强烈的强国富民和爱国的思想,对他的创作有着巨大的、根本性的作用。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的一个世代官宦门第。他的始姐曾过大理评事,高祖官至儒林郎;曾祖任宾州司户军,祖父任朝散大夫,父亲任中散大夫,所以,辛弃疾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惜辛弃疾早年丧父,从小由祖父抚养成人。他自幼目睹身受种种民族压迫,使辛弃疾本来已打上了民族意识的烙印,再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在词中的主要表现

(一)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

在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反对南北分裂,渴望祖国统

一,对国事表示出深切的关注。词人从小就目睹女真贵族掠夺北方大好山河的蹂躏与践踏,对北方故土,总是日夜思念、缅怀。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里,词人登高眺望,寄托自己对沦陷区的怀念之情。这次他为了吊古伤今,又登上建康城头的赏心亭,眺望北方沦陷区,触动了自己心头郁结已久的苦恼,以致使他“赢得闲愁千斛”,为北方的失地而郁郁寡欢。当年繁华似锦的建康都城如今是这样陈旧,包含着词人多么深沉的家国兴亡的感叹啊!这“斜阳”、“归鸟”、“片帆”、“霜竹声”是多么凄凉;从而引发出词人对国势危殆的忧虑和对北方故土的眷念。词人经常地翅首望长安:“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好事近•送李复州致一韵》,“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泉酒酣•和东坡韵》在这些词,不难看出词人直抒胸臆,时时刻刻在思念故土的急切心情。辛弃疾不是只表现在口头上的爱国而是实实在在,以身作则的实际抗战者,并且是一位切望战斗的战士。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立志要在激烈的斗争中,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和高昂的战斗热情,这种爱国之情,广泛地表现在他的词作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人为国献身“燃犀下看”,可又忻朝廷中“风雷”,“鱼龙”的阻挠,使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由引,他的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长安”的句子,还强烈地表现出他无法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这都是由于基于他深受祖国的情怀。他送杜叔高的《贺新郎》词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诸人请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这首词比较突出地表现出他这种思想。

辛弃疾杀敌报国的爱国思想不仅仅表现在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还以多种委婉曲折的方式表在,尤其是怀古词比较明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今看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登经固亭,思古抚今,感慨万千,他首先想到的是打退北方强敌的孙权;又想起了刘裕。在那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出生了一代英雄南朝的宋武帝刘裕,他平定了占据中原叛乱的桓玄又北伐打败了侵占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词人想起了刘裕大军兵强马壮,刀枪金戟,金光闪闪,那雄壮威武的姿态,犹如猛虎一般。不言而喻,这分明是表达自己想有古人那种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志向,从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下片以廉颇披甲上马,为国立功的雄心。但也深感无人来关心他,重视他,充分体现自己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和爱国情怀。

其次,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他对醉生梦死的投降派给予嘲讽和警告。

南宋朝廷的投降主义集团是南宋抗金军民进行抗金斗争的最大阻碍。由于主和派和投降派的存在使许多人仁志士,象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统一祖国,富民强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因此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不思祖国的复兴反而淫欢作乐,奢侈腐化尤其痛恨,这也正是由于爱的越深,恨的也就越深。因而,辛弃疾以自己的词作为武器,对南宋投降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