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及通航航道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09.32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东北地区各省自治区基本概况第二节东北地区各省自治区基本概况一、辽宁省二、吉林省三、黑龙江省一、辽宁省1.地理与气候辽宁省简称为“辽”,省会城市为沈阳市。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辽宁省的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地势自北向南、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
辽东、辽西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均海拔200米辽河平原;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称“辽西走廊”。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
雨量不均,东湿西干。
2.区划与人口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分别是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市,下设16 个县级市、17个县,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59个市辖区。
辽宁省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4245万。
3.交通与资源辽宁铁路营运密度居全国第一。
水运已经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以丹东、营口、锦州港为两翼,同国内沿海诸港口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通航。
辽宁陆路交通比较发达,省内高速公路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枢纽向四周辐射状。
辽宁有多个机场,主要机场有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丹东浪头国际机场、大连金州国际机场、锦州国际机场等。
3.交通与资源辽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
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
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近海渔业生产潜力可观。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
菱镁矿质地优良,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
境内大小河流300多条,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等,形成辽宁省的主要水系。
第一章内河助航标志第一节航标发展简史航标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航运事业紧密地联系着的,是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在有水运的初期,船夫渔民仅以天然目标和最简易的标志、标记来辅助航行,例如易于辨认的山峰、岛屿、土丘、石堆、岸形、孤树及宝塔等,或者水中插牵引、设竹竿,或者在沿岸和礁石上画标记,或者在个别重要口门张挂旗蟠,燃点篝火或在旗杆上悬挂灯笼。
据考证,由政府出面设置航标始于元代的1311年12月,当时元朝海道府接受常熟船户苏显的建议,在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口)西暗沙咀(甘草上沙附近)设置了标船二艘,船桅上竖立几面色彩鲜艳的旗帜,用以指引粮船进出河口,1314年7月又根据船户袁源的建议、在长江江阴一带有浅滩暗礁处设置了九处航标。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我国,各国海军在我国沿海、长江、黑龙江及珠江等水道横行霸道,强行从事航道测量,并在清咸丰元年间(公元1851年)派洋人一名为港务长管理洋船事务;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长江口铜沙设置灯船一艘指示铜沙咀之用。
1868年在英帝国主义控制的中国海关总署内成立了海务部门,便直接派员在我国沿海和内河开始设置和管理航标工作。
据收集到最早的官方统计资料: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邮传部统计当时我国内河航标总数仅81座。
1903年在上海首次举办“税务专门学校”第一分校培养航标管理人员的海事班。
解放后,在吸取了前苏联内河航标经验的基础上,于1953年4月29日交通部以交河107案河标字95号文颁布了《内河航标规范(草案)》,1953年一1955年对长江及各省、市、自治区的航标分批进行改革,1955年4月5日交通部正式颁布《内河航标规范》,1960年3月交通部参照前苏联经验颁布了《湖泊、水库、运河、船闸航标规范(草案)》,确定了内河航标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使内河航标朝着正规和统一的方向发展。
1954年在素以汹滩恶水闻名的川江航道上进行了锁链式航标配布,使千里川江分段开放夜航.设标前,从宜昌至重庆客轮往返一般需10天,设标后,最快的航班往返缩短到5天左右,大大地加快了船舶的周转。
镜泊湖湖区及通航航道概况一、航道特征及自然地理情况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宁安县境内,在宁安县西南部,地处东经120°30′-129°10′,北纬43°46′—44°18′之间。
镜泊湖是五千年前火山火山喷发,熔岩阻塞牡丹江古河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明代始称镜泊湖。
镜泊湖在牡丹江干流上,距牡丹江市110公里。
宁安市东临绥芬河,南接的敦化县、西靠海林县,北连牡丹江市。
镜泊湖湖区范围为1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8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3.9米,最深处达62米,库容16亿立方米。
镜泊湖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地质结构主要为花岗岩、珍珠岩、玄武岩等。
二、水文、气象情况1、气象镜泊湖地区位于中纬度亚洲大陆的东岸、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
湖区内春季多风少雨,春旱年份较多;夏季降雨集中,气候凉爽;秋季短促,日照充足;冬季寒冷漫长。
湖区年平均气温为3.6℃。
春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静风频率为30.3%。
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
湖区平均降雨量为506.4毫米,年降水日数为100天左右,雨季集中于八、九月,干燥度为0.78。
湖区降雨量不算高,但水分充足,属温湿地区。
年均降雪日为10月19日—4月28日,平均降雪期172天。
2、水文镜泊湖水系包括大小约三十条河流,它们呈向心式汇入湖中。
这些河流多属山溪性质,水流湍急,径流集散速度很大,具有含沙量小、年径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冰期较长等特点。
镜泊湖水位年内变化特征如下:(1)年变幅最大13.17米,最小4.43米,平均9.43米。
(2)最高水位多出现在八月中旬至九月上旬;最低水位多出现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
(3)历年同期水位变差系数较小。
多年平均水位为347.95米,最高水位354.43米,最低水位339.17米。
镜泊湖平均冰冻封湖期在12月10日,最早11月27日,最迟12月19日。
湖水平均解冻日在4月20日,最早4月8日,最迟4月30日。
吉林省内河水运的特点及发展策略研究作者:赵凯来源:《珠江水运》2013年第17期摘要:吉林省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其内河水运条件有着极大地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内河水运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了吉林省内河水运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吉林省内河水运发展基础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内河水运优势分析问题分析发展策略内河水运作为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水路运输方式,在各国受到了极大地重视。
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内河水运的发展,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内河水运具有运输成本低、能耗少、占用农田少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运输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的不足。
吉林省内河流资源非常充沛,然而内河运输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这主要是由于吉林省对内河水运发展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等因素造成的。
对吉林省内河水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1.吉林省内河水运特点及发展现状1 . 1 内河航道发展现状吉林省内分布着众多的河流与湖泊,而且流域面积大、水量丰沛,吉林省内河水运具有航道多、辐射面积广、运力大等特点。
吉林省河流统计信息见表1。
吉林省目前已经通航的河流主要有:松花江、鸭绿江、嫩江、第二松花江及图们江等。
吉林全省内河通航里程目前已经达到了1621km,包括三级航道129km,四级航道89km。
1.2 港口发展现状目前吉林省内共有港口12个,分别分布在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鸭绿江、图们江。
吉林省港口分布信息见表2。
吉林省的港区划分为16个,其总面积达到了140.18万km2,港口岸线总长度为7187m。
各大港口中,吨位级别在30t以上的用于生产的泊位共有8个,30t以下的用于生产的泊位共有23个。
但是总体来说,吉林省港口数量不足,运力较低,还无法达到大规模水路运输的要求。
1 . 3 运力发展现状据统计,截至2011年,吉林省各类船舶数量达到了约6000艘,主要为运输类船舶、渔船及渡船。
水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
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
有近千个大小湖泊。
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
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
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
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
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
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
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
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
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
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港口定位作者:闫力君来源:《中国水运》2012年第03期摘要:通过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航运网格局的分析,以及对流域内主要港口腹地综合运输网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黑龙江水系航运网的发展建设,以一城一港为原则,提出了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的港口定位。
关键词:松花江流域综合运输网港口定位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港口布局规划研究现处于起步阶段,在1995年,黑龙江和松辽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与吉林省交通厅航道处共同编写了《第二松花江航运规划报告》,报告中对第二松花江流域内港口腹地做了详细的经济调查,分析、预测了吞吐量的发展变化。
鉴于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地区经济及水运的发展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重新制定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港口布局规划。
松花江流域航运网的现状与分析松花江航运网主要由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嫩江及一些支流航运网构成,航运网起点为第二松花江上游花园口,终点为黑龙江省同江市,并与黑龙江水系构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整体航运网。
1、第二松花江航运网第二松花江是吉林省境内第一大河流,是松花江干流的上游段,属黑龙江水系,其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吉林省共计十三个市县,全长824 km。
其中,由河源至丰满454 km,已经建成4座大型水利枢纽,均无过船设施,使此段航道只能区段通航,航道等级为五级,主航道通航里程225 km。
主要港口有丰满港、白山港、桦树林子港,规划港口有靖宇港,港间运输以客运(含旅游)为主,客运船舶载客量在20~800客位之间。
2、嫩江航运网嫩江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伊勒呼里山南麓,是松花江最大的支流,自西向东流向十二站与二根河相汇,始称嫩江。
之后向南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龙江等市县后于五家坎子进入吉林省境内,经大安、镇赉、松原三市县后,在三岔河口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形成松花江干流。
嫩江在我省境内五家坎子至三岔河口段,航道里程为197 km,其中三岔河口至大安48 km航道为三级航道,可通行1000t级驳船,此段内主要港口有大安港。
黑河市基本概况黑河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面积68726平方公里。
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距离最近的对应城市,最近处相距仅750米。
黑河市辖北安、五大连池、嫩江、逊克、孙吴、爱辉2市3县1区,代管五大连池风景区,有65个乡(镇)、562个行政村。
境内还有省农垦总局北安、九三2个分局所属25个农场,57个部队农场及21个其他国营直属农场,省森工总局通北、沾河林业局所属34个林场及海关、银行、税务等几十个中省直部门。
位置地处我省东北部,位于北纬47°42'—51°03',东经124°45'—129°18'。
东南与伊春市、绥化市接壤,西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隔嫩江相望,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相连,东北与俄阿州隔黑龙江相望。
人口截止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17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61.7万人,乡村人口101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7‰,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1.9‰。
全市有39个民族,其中,38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约7万人。
有7个民族乡、47个民族村。
其中鄂伦春、俄罗斯和鄂温克族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
全市共有鄂伦春族人口1865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
地形地貌地处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北部,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貌总体为中、低山丘陵类型,其中山地44225平方公里,占64.3%,海拔300—800米左右,平原24051平方公里,占35%,海拔90—120米;洼地450平方公里,占1%,多为黑龙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带。
气候黑河临近冷空气发源地西伯利亚大草原,境内又有小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全市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处于三、四、五、六4个积温带。
春季高温多风,夏季雨热同现,秋季降温急骤,冬季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可谓中国的粮仓和工业摇篮。
吉林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
吉林简称“吉”。
省会长春市是全国的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
【地理环境】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
北接黑龙江省,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千米,陆地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吉林省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平原约占2/5。
山地之间为盆谷地,的有珲春、汪清、延吉、和龙、松江、通化、白山、敦化、蛟河、吉林、辽源等盆地及鸭绿江、图们江、辉发河、松花江谷地等。
吉林省地形自东向西可以分为五个地形区:长白熔岩高原与中山、吉东低山丘陵、东部山前冲积洪积台地、松嫩冲积平原、辽河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
长白山峰,是我国境内天池西侧的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地区第一高峰。
长白山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水系的发源地。
吉林省的河流众多,长度在3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00多条,10千米以上的多达干条。
这些河流分属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和绥芬河五大水系。
其中,松花江水系面积,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及其支流。
主要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吉林省的人工湖泊)、雁鸣湖、查干湖和月亮泡。
【气候特征】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
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
吉林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