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安康市汉滨区滨江学校陕西安康725011)

【摘要】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母语,愉悦地学习知识。【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独特风格兴趣学习

当今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养成,由知识到能力,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母语,自主地、愉悦地学习知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

一、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于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2、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江苏无锡的唐江澎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3、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 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

4、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等等。而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二、教师的功底和魅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深刻理解。《背影》教学中,有的老师不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卖橘子背影的刻画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专业化、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认真备课。

2、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

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

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

生成。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实录。课文的文句十分浅显,既无生字也无难句,但那位授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读了本文,你感觉滋味如何?这是个很感性的问题,既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太难回答。果然!学生很快有了自己的“滋味”,一句,两句,只言片语,有些答案也很到位。一般的处理是教师选择自己中意的答案归纳一下,就完事了。但那位教师没有那样做而是一方面逐句修改完善学生的答案,并且为它们添枝加叶,成为通顺优美的语句;一方面又鼓励学生上黑板“发表出版”思维的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具体化,变成了明明白白的文字,老师紧接着修改学生暴露出来的语言文字问题。与此同时,那位教师还把学生的回答暗暗构思,成了一篇散文,在修改完所有的语句之后,三勾两画,添添改改,学生先前的零散语言竟成为一片基本通顺的散文,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参考文献

[1][美国]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2]刘显国.《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9) [3]汪缚天张洪超.中学老师教学用语研究.3页.开明出版

社,1998年

[4]禇远辉等.《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5]荆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中央文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