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51.49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目的探讨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危险相关因素,针对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本院ICU病房200例行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分析研究发生相关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
结果在200例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为9例,感染率为4.5%;超声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缺乏、超声探头消毒不到位、超声检查室卫生状况差、介入手术是造成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了解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危险相关肺炎的相关因素,对患者做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减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前提,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在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危险。
标签:超声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措施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临床中广泛运用,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而超声科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同时,也可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后果[1]。
院内感染又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时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但是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以及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2]。
一旦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程度较轻的会产生局部的不适,而程度较重的则会引发多种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肉体及精神上的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医疗费用。
近些年,已经有多篇报道指出,超声科院内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且相关因素种类较多[3]。
因此,弄清造成感染的原因,并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预防措施,对于避免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在超声科诊疗中出现院内感染的可能。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诊断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造成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结合相关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诊断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年龄在15~66岁,平均年龄36.3岁。
医院感染的定义引言概述:医院感染,也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增加了医疗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定义、病因、预防措施、常见感染部位及预后。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1.1 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
医院感染可以在患者入院后的48小时内发生,也可以在出院后的30天内发生。
1.2 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可以根据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感染病原体进行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伤口感染等。
根据感染时间,医院感染可以分为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根据感染病原体,医院感染可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1.3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感染病原体的性质和感染部位。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合理的感染控制措施进行干预和防止。
二、医院感染的病因2.1 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机构环境的污染、医务人员的感染、患者免疫力下降、手术操作不规范、使用不当的抗生素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2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免疫功能、基础疾病、手术切口、导尿管等。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帮助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3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正确使用消毒剂和消毒设备、严格执行手卫生和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参与感染控制,如保持个人卫生、遵守医嘱等。
三、医院感染的常见感染部位3.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慢性肝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焦建中,弥建平,焦建新,吴永胜
(解放军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 了解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易感因素,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
1999年4月住院的慢肝重度、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202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36.63%,
感
染组死亡率35.14%,高于非感染组(P<0.01);以腹腔感染占首位,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在肝硬化活动期,高
胆红素、低蛋白血症和有多种并发症时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慢性重度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有较高的医院
感染率,医院感染可影响肝病患者的预后,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是可以减少医院感染。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1)05203662
02
重症肝炎及肝硬化(HLC)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已成为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医院感染问题已日益突出。本文对1997~1999年4月住院的202例重肝和HLC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2例中,男153例,女49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4岁,慢性肝炎重度29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HLC165例。本组各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02例中74例发生医院感染,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1.2 方法 肝功能在本院中心实验室检查。腹水、血、尿、粪、痰及咽拭子细菌学检查均由本院细菌室检查。2 结 果2.1 感染部位、感染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202例中有7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63%。腹腔感染59.46%,呼吸道感染40.54%,肠道感染13.51%,泌尿系感染13.51%,胆道感染6.76%,胸腔感染5.45%。单一部位感染60.82%,2个部位感染39.19%。感染组74例院内死亡26例,病死率为35.14%,非感染组128例,死亡17例,死亡率13.28%,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一部位感染组死亡率15.55%,多部位感染组死亡率27.59%,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感染组及多部位感染死亡率高于收稿日期:2000204221; 修订日期:2001204228非感染组。
2.2
病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慢性肝炎重度感染
率为20.69%,重症肝炎感染率为50%。HLC静止
期感染率为10.71%,HLC活动期感染率
28.47%,
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高低依次为重症肝炎、
HLC活动期、慢性肝炎重度及HLC静止期。HLC
活动期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静止期,两组间感染率
有显著性差异
(
P
<0.01
)
。
2.3 肝功能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见表1
。结果提示
高胆红素、低蛋白血症者感染发生率高。
表1 肝功改变与医院感染
分 组 感染数感染率
(%)
TBIL
<17720.59
(ΛmolL)
18~341325.49
35~
851731.48
>853758.73
ALb
<356043.48
(9L)
≥
351421.88
2.4 医院感染的致病病原体 见表2
。
表2 感染源的细菌学检查
病原菌例数构成比
(%)
大肠埃希菌
325.0
阴沟肠杆菌
18.3
枸橼酸杆菌
216.7
藤黄葡萄球菌
216.7
肠球菌
216.7
白色念球菌
18.3
酵母菌
18.3
2.5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12
株病原菌中
G
-
杆菌占50%,G+球菌占33.33%,真菌16.67%,结
果显示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以G-杆菌占首位,以腹
・663・
ChinJNosocomiolVol.11No
.52001
水中多见,部分为条件致病菌,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抗
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3 讨 论 随着临床医学的飞跃发展,介入性治疗增多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组病例具有如下特点:菌株复杂有7种;以多部位内源性感染多见;病情的严重程度、肝功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的多少与感染率呈正相关;2例真菌感染均与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死亡率高;培养阳性率不高,仅占16.22%。本组病例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3.1 慢性肝病时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机体抵抗力降低,脾亢、低蛋白血症、肝脏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低下、加之胃肠道瘀血,易造成病原菌定位于全身各个器官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感染。3.2 慢性肝病时存在着肺内动2静脉分流,肺2门静脉分流及通气2灌注比例失调导致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降低,由于内毒素的作用,而使呼吸道粘膜受损,发生呼吸道感染。3.3 门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水肿,肠壁通透性增强,肠道细菌透壁性转移入腹腔,腹水时血清调理素水平降低,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导致自发性腹膜炎。3.4 由于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条件致病菌成为主要的致病菌,真菌感染者明显增多。3.5 耐药菌株增多,耐药质粒不同菌株间传递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间质粒传播,细菌种类的变迁。近年来,G-杆菌条件致病菌所致的感染明显增多。
慢性肝病的医院感染在早期不明显,易漏诊或
误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
医院感染的可能。无明显诱因发热,黄疸加深;腹痛、
腹泻或腹水在短期内突然增加,对利尿剂反应差;发
热、咳嗽、咯痰、胸痛及气促;并有腔道出血;应用抗
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对上述患者应积极寻找
感染源,及时做细菌学检查,影响细菌培养阳性率的
因素有很多,因此,对临床有感染征象者,既使未培
养出致病菌也不能除外感染,应反复多次做有关检
查。在培养结果未出来前可选用对G-菌有效的抗
生素,结果出来后根据药敏用药。如使用强有力的抗
生素无效者应考虑真菌感染2。
医院感染是获得性感染,慢性肝病患者免疫功
能紊乱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3。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增加
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
生素和肾上皮质激素,将有利于减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
1 王枢群,张邦燮.医学感染学[M.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重庆分社,1990.2742
284.
2 王慧芬,张战红,张伟,等.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真菌感染37
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10(1):31.
3 赵国根,谢润生,朱秀亚,等.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合并细菌感
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10(1):25.
(接第385页)
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从202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检测情况看,78例伴有发热和18例无发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加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是合适的。18例发热和16例不发热,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不适合应用抗菌药物,更不宜选用CRO。对60例无发热及12例发热,但未做血常规检查患者,单凭临床症状而应用CRO属盲目、滥用抗菌药物。综上所述,在门诊急诊患者治疗中,CRO不适当地应用占有相当大比例,因此要重视医院门诊患者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加强对门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培养和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及抗感染治疗专业水平尤为迫切而重要。我们认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明确感染疾病诊断、弄清病原菌,按其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或调整选用抗菌药物。但是,由于客观上原因,现时对门诊急诊感染患者不能即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
敏试验,门诊医生得不到细菌学结果的支持,只能凭
主观“经验”来用药,过多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所以
要重视开展门诊常规性社区感染疾病的病原学监测
工作,及时掌握病原谱和药敏特性无疑是对不能即
时取得细菌培养及药敏报告的一种最好弥补办法
,
是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最好参考。同时要强调
“三大常规”检测结果是门诊急诊感染患者用药的一
项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1 肖征,吴坚,赵莉萍.对1055
株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117.
2 陈民钧,王辉.迎接Β2内酰胺酶的挑战[J.中华内科杂志,
1999,38(8):511.
3 张季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42121423.
・76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年第1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