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93.94 KB
- 文档页数:1
3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 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 O .22CHI NA FOREI GN M ED I CAL TREATM ENT 临床医学泌尿系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它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笔者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6岁。
临床表现:左侧肾绞痛29例,右侧肾绞痛23例,双侧肾绞痛8例;血尿55例(肉眼或镜下血尿);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0m i n ~24h;其中左肾结石19例,右肾结石15例,双肾结石6例,左输尿管结石16例,右输尿管结石12例,双侧输尿管结石6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B 超和/或静脉肾盂造影、X 线腹部平片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1.2.1肾绞痛的治疗根据绞痛发作的程度,稍轻的给予肌注盐酸曲马多,严重者给予肌注吗啡或度冷丁。
1.2.2肾、输尿管结石的治疗黄体酮20m g 肌注,2次/d,连用3d 。
中药理气排石汤(自拟),每日1剂,分2次服。
第1次加水800~1000m L,煎取250m L 内服,第2次加水700~800m L,煎取250m L 内服,10~15d 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配合多饮水,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 L 左右,以利于结石的排出。
理气排石汤的药物组成:车前子20g 、泽泻15g 、滑石15g 、冬葵子15g 、枳壳10g 、莱菔子15g 、牛膝15g 、石苇15g 、金钱草30g 、大黄5g 、鸡内金15g 、天台乌药15g 。
腰痛较甚者,加延胡索、乳香各15g;结石嵌顿于膀胱壁段输尿管口,引起输尿管口水肿者,加赤小豆15g 、蝉衣9g;感染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各15g;体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g 。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猫下泌尿道结石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猫下泌尿道结石,也被称为猫尿路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猫疾病,给猫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诊治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猫下泌尿道结石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的方法和优势。
第一部分:中医诊治中医治疗猫下泌尿道结石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根据猫的病情和体质特点,中医师会采用中草药和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常用的方剂包括桑寄生、大黄、车前子等。
这些中草药可以促进猫体内排尿功能的恢复,并有助于溶解结石。
针灸则可以调节猫体内的气血运行,缓解猫的疼痛感。
中医治疗猫下泌尿道结石的优势在于它是从整体角度出发,重视平衡和调节。
不仅仅是治疗症状,更重要的是对猫体内的病因进行调理。
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结石的再发风险。
中医诊治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作为指导,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二部分:西医诊治西医治疗猫下泌尿道结石主要依靠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尿路通畅术和结石取出术。
尿路通畅术可以通过清除尿路堵塞,恢复排尿功能。
而结石取出术则是通过切口或导管将结石取出。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来控制感染和炎症。
西医治疗猫下泌尿道结石的优势在于它具有直接和迅速的效果。
手术可以快速解除尿路堵塞,并取出结石,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猫的症状。
在紧急情况下,西医诊治可以挽救猫的生命。
但西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手术和药物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诊治中西医结合诊治是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进行整合,在治疗猫下泌尿道结石时发挥互补的作用。
中医可以通过中草药和针灸调理猫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并有助于结石的溶解。
西医可以通过手术和药物迅速解除尿路堵塞,并缓解炎症和感染。
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优势在于它综合了两种医学方法的优点,可以更全面地应对猫下泌尿道结石的治疗。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可以提高治疗的持久性和效果。
西医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快速解决急性症状,并挽救生命。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200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应用自拟尿路排石汤加减,配合西医常规抗菌消炎、解痉止痛止血治疗,鼓励患者大量喝水后适度运动。
结果治愈145例,好转4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3%。
结论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满意,患者既免受了手术痛苦,又不会造成泌尿系粘连、狭窄、疤痕变形等后遗症。
【关键词】尿路结石中西医结合疗法尿路排石汤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19-01随着泌尿外科先进技术不断发展,体外震波碎石,腔内泌尿外科技术及手术技巧的进步,使得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了飞跃的发展。
但挖掘祖国医学宝库,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仍为一个良好的研究方向。
我院2000/2009使用中西医结合“总攻”治疗泌尿系微小结石(<1cm)的研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结石直径均<1cm的住院患者200(男152,女48)例。
16~49岁160例,50岁以上的40例。
输尿管结石180例,肾结石17例、膀胱结石3例。
其中阳性结石193例,阴性结石7例。
本组患者均有腰腹部绞痛、血尿、肾区或肋脊角叩击痛,尿道刺激症或排尿中断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
并经kub,ivp或b超确诊为结石,不伴有严重的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及重要脏器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1.2.1 中药排石汤基本方:金钱草100g,海金沙100g,生鸡内金15~25g,石苇25g,大黄5~15g,滑石25g,沉香10g,木通15g,三棱15g.煎取300ml,内服,日1剂,煎2次,若气虚者加入人参15g,黄芪15g,腰痛者加琥珀5g,王灵脂10g,木香10g,血尿者加大蓟15g,小蓟15g,茅根加至30g;属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15g。
1.2.2 西药采用0.2%氧氟沙星100ml静脉输液qd抗生素消炎;黄体酮20mg肌注qd解痉止痛;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或速尿20mg 肌注利水消肿中西医总攻疗法:①上午07:00口服中药排石汤头煎300ml;②07:30 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或速尿20mg,im;③08:30饮水500~1000ml;④09:00饮水500~1000ml;⑤09:30排石汤二煎300ml⑥10:30黄体酮注射液20mg,im,0.2%氧氟沙星100ml静脉输液⑦10:40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肾俞水道(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膀胱尿道结石)。
浅谈泌尿系结石的中医治疗与预防摘要:论述泌尿系结石的病因机制及中医治疗以及预防。
泌尿系结石大多数都有肾气比较虚弱,肾阳受损严重,下焦湿热蕴结的症状,大多因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病因机制只要是湿热、气虚、肝气郁滞、脾肾虚弱等。
治疗为通淋排石、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健脾补肾。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治疗;预防;排石;调理【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25-02泌尿系结石现属于中医的范畴,像“腰痛”“血淋”“石淋”等。
其经常会导致像腰痛、少腹部绞痛阵性发作、血尿,还会有小便中含大小不等的砂石的现象,甚至会引起尿频、尿急、尿流中断,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
以后还可能造成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等泌尿系统多发疾病。
最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类似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消息越来越多,疗效也有了保证。
无论是在病因、病机、药品选用等方面都有进步。
1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指出肾主水,主膀胱气化,这也是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肾气开始亏虚,膀胱气化失常,积湿蓄水,湿蕴而生热;湿热郁积,煎熬尿液,尿中沉积物结聚而成砂石或肝郁气滞;气正好又是水液运行的动力源泉,气机郁滞就会直接导致水液停留聚集,进而生湿化浊,湿浊郁而化热,尿液也就因热所灼久而化火;也可能是日常饮食厚味,导致积滞生热;或者外感之邪,入里化热。
热结下焦,尿中杂质受其热结影响,于是聚为砂石。
砂石久存在体,与湿热之气结合后就会出现瘀结不散,使气滞难行。
湿热胶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滞则血行受阻,血不循经,或热盛伤络,脉络损伤血溢脉外则尿血。
通常砂石形成之后,会瘀结于体内,嵌顿梗阻,气机失其通降,水道失其疏通,气机不利,则小便淋漓滞涩;病久湿热羁留不解,若治疗时又恰好用了利尿清热类药物,肾气就会更虚,甚至会伤及阴气,所以,石淋在发病后期经常出现虚症或者虚实结合的现象。
2 辨证论治2.1 赖氏将本病分为6型论治2.1.1 气滞湿热型:治以清热理气化湿,利尿排石。
中医外科学如何在治疗泌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中医外科学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其治疗方法多样,为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泌尿系统疾病涵盖了多种病症,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和生活上的困扰。
中医外科学通过多种手段来应对这些问题。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外科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泌尿系统炎症,如尿道炎、膀胱炎等,中药坐浴或熏洗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作用的中药,如苦参、黄柏、蒲公英等,通过坐浴或熏洗的方式,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中的针灸疗法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颇具成效。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关元、中极、肾俞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疼痛,针灸能够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同时,长期的针灸治疗还可能有助于调节体内的代谢平衡,预防结石的形成和复发。
拔罐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的一部分。
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拔罐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在腰骶部等相关部位进行拔罐,有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
在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方面,中医外科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除了上述提到的针灸、拔罐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
将具有化石、通淋作用的中药研成粉末,调制成膏状敷在腰部或腹部的穴位上,通过皮肤的吸收和穴位的刺激,促进结石的排出。
此外,中医外科学还注重情志调理。
情绪因素在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人体的气机不畅,从而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医通过心理疏导、情志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于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时,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泌尿系结石论治经验重庆杨廉方泌尿系结石论治经验一、病因病机泌尿系结石一病,多属中医“石淋”的范畴。
对于其病因病机,古代医家多认为是由于下焦积热或肾虚引起。
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中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
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
肾虚为热所乘,热则为淋,其病之状……甚者塞痛合闷绝。
”《证治要诀》云:“石淋,溺中有砂石之状,其溺于盆也有声,此即是精气结成砂石”“治法……施以调气之剂”,《医宗金鉴》云:“石淋犹如碱结铛,是因湿热炼膀胱。
”现多认为石淋之首要病因为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湿热相煎,炼液为石而成。
二、临床治疗经验古代医家,因限于当时医疗技术条件,未论及结石所处部位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
而现代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已可轻易地分辨结石所处的位置。
杨老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临证衷中参西,融汇新知,不为古人所束,善于结合现代影像检查来指导中医辨证用药,疗效显著。
(一)以清热利湿,溶石排石为主杨老认为尿路结石是由湿热之邪侵犯肾与膀胱所致。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湿热蕴结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湿热煎熬津液而成石,湿性黏滞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结石为有形之邪,属实证。
病程后期,虽然已出现因实致虚的病理转机,但湿热毒邪仍恋滞不解,故治疗上当以祛邪为先。
对已成之石当溶石排石,另一方面又当断结石形成之源,治以清热利湿,以期邪去则正安。
即使临床上虚象明显的患者,清热利湿之法仍不可废,正所谓“急则治其标”,若湿热不去,而一味用补益之品,势必滋腻助邪,甚则闭门留寇。
常用清热利湿,溶石排石药物可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怀牛膝、车前子、冬葵子、泽兰等。
中药现代研究显示:金钱草化学成分对一水草酸钙的结晶生长有抑制作用。
金钱草、石韦、车前子可增加尿中草酸钙结晶的排泄。
(二)行气导滞,解痉止痛结石属有形实邪,存于体内,必将阻碍气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结石患者常于结石活动时出现少腹胀痛或绞痛。
另一方面气机阻滞,津血运行失常,瘀血水湿内停,又会进一步加快结石的形成,致使病情缠绵难愈。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体会
发表时间:2013-06-07T11:53:09.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朱达明[导读]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石淋”、“砂淋”、“血淋”范畴[2],是引起肾绞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朱达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514437)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中药排石汤口服,结合西药维生素K3、阿托品,配合多饮水。
结果:97例患者中治愈87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9%。
结论:西药配合中药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方法简单效果好。
【关键词】中药排石汤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结石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345-02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尿路结石,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7例患者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3岁。
97例患者均经B超或X线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确诊,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石淋诊断标准[1]。
97例中肾结石27例,输尿管结石49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16例,膀胱结石5例,其中结石最多者5枚,最大者1.0cmx2.2cm。
1.2方法
中药治疗采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基本方药:金钱草,石苇、海金沙、滑石,车前子,木通,川牛膝,甘草,瞿麦,生鸡内金。
随症加减: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者加黄柏、蒲公英、通草;尿血者加生地黄、藕节、白茅根、琥珀、大小蓟;肾绞痛者加白芍、木香、延胡索、鸡矢藤、地龙、元胡、蜈蚣;肾虚者加山芋肉、兔丝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厚朴;体弱气虚加黄芪,太子参,桂枝;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砂仁;结石大者加穿山甲、皂角刺。
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500 ml,早晚饭后lh服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
同时予以维生素K3 8mg皮下注射,一日2次,阿托品0.5rng~1mg肌注。
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至少1500~2500 ml,每次服药30 min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加强运动排石,如跳跃运动或跑步。
服药期注意观察小便情况,包括小便时有无疼痛、出血,是否通畅等,注意观察是否有排石。
若结石尚未排出,继续服药。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确定的评定标准为依据[1]。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石排出,B超或X线复查无结石征象,肾积水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石部分排出,B超或X线复查结石缩小或下移或结石数量减少,肾积水明显减少或消失。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临床症状有好转,但结石位置和大小无变化。
在进行治疗了一个疗程后或症状消失后,做B超或X线复查结石是否排出或原结石部位是否有变化或肾积水是否消失,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 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87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9%。
结石排出时间6~31 d,平均(12.1±6.3)d。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石淋”、“砂淋”、“血淋”范畴[2],是引起肾绞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全身新陈代谢紊乱及泌尿系统本身的疾患有关。
调查显示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喝酒者、少饮水者高于不喝酒者、多饮水者。
《诸病源候论》有肾虚膀胱热之说。
肾主水,肾虚,气化失司,湿浊停聚,蕴而化热,湿热蕴久,煎熬尿液,遂成砂石。
治疗时应着眼于“通”。
中医多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并举,标本兼治。
在排石通淋的用药基础上,加上补肾活血药,旨在增加排石通淋,补肾行滞化瘀之力。
尿石症的治疗原则是宜先清利,继而溶石、排石并进,解郁化气,破血滋阴不可少,最后补脾肾,通补兼施。
根据“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 的治疗原则,拟制排石汤基本方,根据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泌尿系结石,效果显著。
自拟排石汤以金钱草、海金沙、滑石、石韦、瞿麦、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利尿通淋;鸡内金健脾胃,化坚消瘀、溶石、消蚀结石,利于结石排出。
滑石具有止痛通淋清热之功,且滑石为含镁矿物质,镁离子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扩张输尿管、止痛的作用。
车前子可以降低尿草酸浓度,使肾钙含量显著降低,抑制肾脏草酸结晶沉淀,从而防止结石形成。
白芍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芍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白芍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白茅根、石苇、瞿麦、海金沙可清热、凉血、利尿,增加尿量,间接促使输尿管蠕动增强,能推行结石下移,推动结石排出。
古方有琥珀散治疗“砂、石淋”的记载,历代医家亦常用。
琥珀之化气解郁,旨在破血散淤而溶石、化石。
琥珀粉开郁行气,破血滋阴,化石溶石。
川牛膝可补肝肾之气,又能强筋骨,凉血行血,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
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
中药排石汤为清热凉血药,中药化石排石治疗要注重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用药,重在因人因石因部位而异,以提高结石的排出排净率。
西药维生素K3、阿托品有增加和促进输尿管平滑肌蠕动并能解除其痉挛和扩张输尿管管腔,达到排石目的,同时又能止痛。
值得注意的是如患者输尿管有粘连、狭窄、畸型、严重肾积水,造成肾功能不全或反复感染病例均不能选用口服中药排石,而应及早进行手术取石。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方法简单,疗效好,其疗效优于单用一种药物的效果,且具有排石率、排净率高,且痛苦小、费用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求: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2]张恩虎.实用临床中药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