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始于20世纪20年代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反思

2010美术学硕士李林郁中国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始于20世纪20年代,民俗学家钟敬文等在《歌谣周刊》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民间图画的文章,此后,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一直限于视觉艺术的审美范畴。20世纪80年代,张道一提出“为生活造福的艺术”的论断,强调民间美术的生活形态,从此,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拓展到了生活方式的艺术创造的层面。研究取向的调整也使得民间美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其概念得以重新界定。目前,学术界一般不沿袭民间美术的称谓,而代之以“民艺”,以增强民间美术的文化及生活内涵,强化其人文科学意义,强调以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野来看待“民间美术”形态及现象。一般意义上,我们将“民间美术”或“民艺”看作是民众阶层为生活的艺术创造,它紧密依托生活本身,既包括衣、食、住、行、用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由此延展出来的工艺、风俗、制度、信仰、价值观念等精神形态。

民间美术因其与生活的不可剥夺性,决定了它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与原始艺术同构,具有“复功用性”,处于艺术与生产、生活的交汇处,是在生活过程中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这种本元文化的性质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工艺造物特征。首先,民间创造体现了物以致用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民间文化意识、民族思维方式、社会环境、科技思想、人文观念的影响,在重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及,尊重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即在造物过程中对自然、社会、人、物多方面的矛盾关系体现出一种理

性的协调意识和综合把握能力,追求和谐的造物精神,是科学技术与文化意识的统一。民间美术创造受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体制的制约,就地取材,量材为用,重经验,重体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程式化的创作规律,将艺术创造与生活生产融为一体,将珍惜自然资源与社会财富,尊重社会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体地贯彻到了造物工艺过程与审美创造过程之中。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不是完全超功利性的,而带有一定的精神功利性,具有切实的社会意义,与传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具有深刻的联系。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创作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风格不同,遵循民间社会视知觉基础与习惯方式,看似夸张变形、打破时空观念,却真实地再现了自然,并揉入了心灵和情感的积极参与,也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审美理想的历史积淀。在构图上追求完整、饱满、对称;在造型上追求完美性、象征性、随意性与意向性;用色对比、鲜明、响亮,气氛热烈,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也注重色彩的象征性与主观意蕴,更符合视觉感受与情感需求。

民间美术创作具有多样性的审美功能。它首先带给人审美的直觉享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它还具备情感传达的功能,在生活使用过程中还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它也具备认知功能,将民众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集体意识以感性形象的形式传播开来,是民间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间美术的技艺传播主要以家庭作坊为核心,兼具行会,行帮及批量性工场的社会性传播模式,以父子,母女,师徒关系为重要传播

渠道。传播形式具有言传身教、物化传播(样谱)、心领神会(感悟)的特征。

民间美术传承了原始美术的本元特征及质朴的艺术形式,是母体艺术,派生出了不同社会阶层及社会形态的其他美术形式,如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同时也受到它们的影响与促进,在发展过程中,构彼此构成对应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美术的整体风貌。民间美术创造集合了传统造物观念与技艺精华,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启示与参照价值。因此,民间美术的教育也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而在中国历史上,民间美术也一直以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延续着,主要表现为两种传承方式:母女、父子、集美、兄弟之间的家庭过家族式传承;手工作坊中师徒之间的传承。清末民初,受西风东渐影响,高扬西方科技新潮否定中国传统观念,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未成气候。1942年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民间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1952年后,全国逐渐确立美术在教学体系上部分系科,均排置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等课程,在教学中设有连环画、剪纸、印花、刻章等民间美术形式,但尚未开设独立的民间美术课程,同时期,一些轻工业也开设有民间手工艺美术培训班,为民间美术教育做出了贡献。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年画连环画系,在全国率先成立系科。四川美术难见艺术学院、山东美术学院等也相应地开设了民间美术理论或实践课程,但全国绝大部分院学校还是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而在专业课程中揉入大量民间美术素材,但仍然未独立开设课程。1978年南京艺术学

院在全国率先招收民间美术方向研究生,而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等也相继培养。199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民艺研究所,1996年东南大学成立汉声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所,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改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将民间美术教育与研究推向深化。成为中国目前民间美术研究前沿。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民间美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过去家族式的代代传承也随着工厂化批量生产而在逐渐地消失,比如近些年,我切身感受到的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一些改变,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安康市,属于西北地区,我的爷爷奶奶一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现在还居住在农村老家,记得小时候过春节的时候,村子里村民们都各自忙活着。老太太们用粗麻布给晚辈们做鞋垫,鞋垫上还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大部分都是“鸳鸯戏水”、“百年好合”、“福娃抱鱼”等等,很是喜庆,过年春联也是不可忽略的,村子里一些擅长书法的长者们会专门为每家每户写春联,而每家的妇女们还会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的窗花,福字等吉祥的纸花贴在窗户,门上还会贴上门神,最值得一提的是村子里还有专门做纸糊灯笼的,纸上还有手绘的图案,表达人们对新年美好的祝愿。但是这些年来,我逐渐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那些由村民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慢慢地被工业化的产品所替代,春联不再是由村民们自己编写的,而是千篇一律地用很粗糙的印刷制品所代替,人们也不再热衷于亲自手工制作各式独特的灯笼,剪窗花,取而代之的是简易的布制灯笼,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