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9
第 1 页 共 74 页
高中语文知识
点总结(史上
最全)
第 2 页 共 74 页
目 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
第二单元....................................................................2
第三单元................................................................... 6
第四单元................................................................... 8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10
必修二
第一单元................................................................... 11
第二单元................................................................... 14
第三单元................................................................... 20
第四单元................................................................... 24
必修三
第一单元................................................................... 27
第二单元................................................................... 31
1 高中物理最全知识点口诀总结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2。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 ,只要a与u同向。
2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史上最全的初中英语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一年级(上)【知识梳理】
I. 重点短语
1. Sit down
2. on duty
3. in English
4. have a seat
5. at home
6. look like
7. look at
8. have a look
9. come on
10. at work
11. at school
12. put on
13. look after
14. get up
15. go shopping
II. 重要句型
1. help sb. do sth. 2. What about…?
3. Let’s do sth.
4. It’s time to do sth.
5. It’s time for …
6. What’s…? It is…/
It’s…
7. Where is…? It’s….
8. How old are you? I’m….
9. What class are you in?
I’m in….
10. Welcome to….
11. What’s …plus…?
It’s….
12. I think…
13. Who’s this? This is….
14.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15. There is (are) ….
16. What colour is it (are
they)? It’s (They’re)…
17. Whose …is this?
It’s….
18. What time is it?
It’s….
III. 交际用语
1. Good morning, Miss/Mr….
2. Hello! Hi!
3.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4.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thanks. And you?
史上最全的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空气
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与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
(1)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 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 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
(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史上最全的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十五电流和电路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
史上最全⾼中物理磁场知识点总结
⼀、磁场
磁体是通过磁场对铁钴镍类物质发⽣作⽤的,磁场和电场⼀样,是物质存在的另⼀种形式,是客观存在的。⼩磁针的指南指北表明地球是⼀个⼤磁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电流周围空间也存在磁场。
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电流是⼤量运动电荷形成的,所以运动电荷周围空间也有磁场。静⽌电荷周围空间没有磁场。
磁场存在于磁体、电流、运动电荷周围的空间。磁场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磁场对磁体、电流都有⼒的作⽤。
与⽤检验电荷检验电场存在⼀样,可以⽤⼩磁针来检验磁场的存在。如图所⽰为证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存在——奥斯特实验,以及磁场对电流有⼒的作⽤实验。
1.地磁场地球本⾝是⼀个磁体,附近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地磁的南极在地球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球的南极附近。
2.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相似。
3.指南针
放在地球周围的指南针静⽌时能够指南北,就是受到了地磁场作⽤的结果。4.磁偏⾓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磁针并⾮准确地指南或指北,其间有⼀个交⾓,叫地磁偏⾓,简称磁偏⾓。
说明:① 地球上不同点的磁偏⾓的数值是不同的。
② 磁偏⾓随地球磁极缓慢移动⽽缓慢变化。
③ 地磁轴和地球⾃转轴的夹⾓约为11°。
⼆、磁场的⽅向
在电场中,电场⽅向是⼈们规定的,同理,⼈们也规定了磁场的⽅向。
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点⼩磁针北极受⼒的⽅向就是那⼀点的磁场⽅向。
确定磁场⽅向的⽅法是:将⼀不受外⼒的⼩磁针放⼊磁场中需测定的位置,当⼩磁针在该位置静⽌时,⼩磁针N极的指向即为该点的磁场⽅向。
磁体磁场:可以利⽤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法来判定磁场⽅向。电流磁场:利⽤安培定则(也叫右⼿螺旋定则)判定磁场⽅向。
三、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出有⽅向的曲线表⽰磁感线。
磁感线特点:
(1)磁感线上每⼀点切线⽅向跟该点磁场⽅向相同。
(2)磁感线的疏密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表⽰磁场越强,磁感线越疏的地⽅表⽰磁场越弱。
1 史上最全的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1
史上最全的初中各科知识点总结
2
3、汉字 1、字音
2、字形
4、含义
5、色彩
9、词语 6、近义词辨析
7、熟语
8、关联词语
12、标点符号 10、点号
11、误用辨析
27、基础知识 15、修辞 13、常见修辞格
14、辞格辨
16、词类
20、语法 17、短语
史上最全的高中物理公式
一个学期将借宿,备战高考的高三党们有没有适应紧张的学习氛围咧。看到纷繁复杂的物理公式,是不是有累觉不爱但唯有拼命记住的赶脚。
我已在物理这条路上奔波了多年,你们的苦我都懂(同情脸)。或许会有人疑惑,为什么那些物理学家没事要发明那么多的公式定理来折磨我们?这些高深莫测的公式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当然有关系!
科技时代已经到来,更先进的时代还要等着你们来创造。接着~你们想要的公式全部呈上来~
一、直线运动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几个重要推论:
(1)(匀加速直线运动: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为负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3)AB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匀速:;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
(5)初速度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x= aT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2.(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gt;h=gt2
(2)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时间t== 3.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2)上升的时间: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大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6)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注意对x、vt的正、负号的理解)
二、力的计算
1、重力:G = mg (g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2、胡克定律: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匝数、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
文学斯蒂芬多少常识
[知识要点] 要牢记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
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屈原(约前340~约前
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
史上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必藏)
世界气候类型很多,具体怎么分辨你知道吗?那个洲属于什么气候你知道吗?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你们都对这块知识不了解,所以一定要给你们总结一下!
一、世界气候类型表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º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全年高温多雨 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º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全年高温,干季湿季分明 地处热带,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当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带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º至南北回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 全年高温,降水集中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全年高温少雨 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25º至35º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等地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处亚热带,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暖湿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5º-55º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致分布在温带大陆的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及岛屿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第 1 页 共 81 页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
一、力 物体的平衡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即产生加速度) 的原
因. 力是矢量。
2.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
引力的一个分力 .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 : 地球表面 G=mg,离地面高 h 处 G
/ =mg/ ,其中 g/=[R/ (R+h)]
/ =mg/ ,其中 g/=[R/
(R+h)] 2g
(3)重力的方向 : 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
(4)重心 : 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
3. 弹力 (1)产生原因 : 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
(2)产生条件 : ①直接接触 ; ②有弹性形变 .
(3)弹力的方向 : 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
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
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
(4)弹力的大小 :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
来求解 .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
★胡克定律 :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即 F=kx .k 为弹簧的
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 N/m.
4. 摩擦力
ABCAB
温度★32132
用液体测温计测温度★32132
熔化和凝固现象★43143
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区别★★43243
熔化过程中吸热及应用★★43143
凝固过程中放热及应用★★5325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2132
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应用★★43243
沸腾现象★32132
沸点与压强的关系★★53153
沸腾过程中吸热及应用★★53253
液化现象、液化过程放热及应用★★43143
升华和凝华现象★32132
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32132
托盘天平的调节★32132
用托盘天平测固体或液体的质量★★53253
密度的概念★★43143
密度单位及单位换算★32132
水的密度★32132
运用密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73273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63263
长度单位及单位换算★32132
使用刻度尺侧长度★32132
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3213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3243
匀速直线运动★32132
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63263
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3253
平均速度★32132
惯性现象及简单解释★★53253
惯性定律★32132
声音★32132
乐音的三要素★33233 上课时间:
年级科目
物态及其变化(初
二)
质量和密度(初二)
简单运动(初二)
声现象(初二)课型及课时选择
查漏补缺同步精讲知识点选择安排选项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32132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的反射现象★★53153
光的反射规律★★63263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光路图★★7327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43243
光的折射现象★★73273
透镜★32132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2132
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2132
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的条件★★43243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42142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42142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3213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2132
力的单位★31131
.
.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
.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物理学史在高考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不妨在假期的时候多看看这篇物理学史汇总,赶紧收藏吧
1.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着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物理学史在高考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不妨在假期的时候多看看这篇《物理学史汇总》,赶紧收藏吧!
1.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二、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 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平均速度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
ΔS=Sn+l –Sn=aT2 =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