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高中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493.92 KB
- 文档页数:15
物理学史高中总结
物理学史高中总结: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必修1、2:
1.亚里士多德:○1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
○2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1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
○2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1牛一定律、牛二定律、牛三定律
○2总结万有引力定律 4.胡克:胡克定律
5.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 6.楞次:楞次定律
7.麦克斯韦:“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
产生磁场” 1
物理学史高中总结:XX届高考物理学史复习专题全国卷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
点;★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
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
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
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
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
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
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
了引力常量; 二、相对论:
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
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9、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和经典时空观的区别 经典时空观:
空间是绝对静止不动的,时间是绝对不变的。
空间和时间跟任何外界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情况无关。
空间是三维空间,时间是一维的,空间和时间彼此独立。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①“同时”的相对性②运动的时钟变慢 ③运动的尺子缩短④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0、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
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
即能量子hv; 三、电磁学:
: 1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
常量k的值。 1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
线表示电场。
1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14、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1787-
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5、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
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
导现象。 16、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
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17、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
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8、法国物理学家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
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物理学史高中总结】 19、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
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的观点。
★20、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1、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22、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
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
三、电磁学: ★23、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
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24、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定律。
25、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日光灯
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四、热学:
26、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
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
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8、1848年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八、原子物理学:
31、1858年,德国科学家阴极射线。★32、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37、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38、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三种射线,其中γ射线
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3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镭。
★40、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
现了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1、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
铍核42、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人
工放射性同位素。 “四大核变”及应用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23402382344α衰变:例如:β衰变:例如:234
90th91pa1e92u90th2he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44171如:2he4be→6c0nnheo7281h49121
★3.重核的裂变; 2351141921901361unbakr3235192056360nun→srx
e1092038540n ★4.轻核的聚变。
2341hhh1120n23
补充:【考试说明中要求而平日里少考的内容】 1、自感和涡流:通过导体或线圈本身的电流改变,线
圈本身就产生自感电动势,其大小与其自身电流变化快慢有关。由于导体在圆周方向可以等效成一圈圈的闭合电路,
由于自感产生的自感电流就像一圈圈的漩涡,所以称为涡
流。该电流可以使导体发热。 2、核力:一种区别于电场力和万有引力之外的只作用
在核子之间的力。在约×10-15m~2×10-15m的距离内主要表现为引力。大于2×10-15m就迅速减小到零;在小于×
10-15m又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斥力使核子不能融合在一起。
3、半衰期:原子核数目减少到原来一半所经过的时间,其衰变速率由核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外界因素无关。
4、平均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能量.核子的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稳定。而最
轻和最重的一些核平均给合能较小。
5、光电效应: 1、内容: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发射出光电子的现
象叫光电效应,光电子是物体表面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产生的,光电效应是光具有粒子性的有力例证。
2、光电效应的规律: 任何一种金属材料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人射光的频率
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
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
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入射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一般不超过10-9s。
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爱因斯坦光电方程:ek=hγ一w;其中γ为入射光子的频率,w为逸出功,ek表示光电子所具有的最大初动
能.
注意:加“★”表示为重要考点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伽利略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提出观点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
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8.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
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二、热学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 4.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
度的下限。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三、电磁学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
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物理学史高中总结:XX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第1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
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
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
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
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
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
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
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