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文化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3.71 KB
- 文档页数:2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简析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译者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处理时,应该分析实际情况,那么,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是什么?文学与语言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文化依靠语言进行交流以及传播,语言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完善。
翻译不单单只是复制原文的内容和语义,它可谓是“移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之后,重新进行整合后展现出来的新面貌。
对此,笔者探究了应用语言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解决方案,具体探究见文。
一、英语语言翻译之中存在的文化障碍1.不同的思维方式致使原语无法与目的语语境相连接。
思维方式不同是文化差异中的重点表现。
思维即人们在概念以及表象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等构成一种思想过程。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所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汉语蕴含的哲学背景是对佛、道、儒的感悟,组词、造句与文章抒写主要提倡“形散而神不散”。
汉语语句言简意赅,富有弹性,给广大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国人们的思维通常属于“螺旋式”。
而英美民族一直都生活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较为重视个人的利益,说话做事直截了当。
所以,西方人形成的思维方式属于“直线式”。
上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语言的实际表达方式。
汉语通常将推理、判断和观点放在句子和句群后边,以便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英语却将强调部分放置在语句的开头。
这样人们在翻译时就会出现障碍,进而使原语和目的语语境间发生断裂。
2.民族文化可能导致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这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任何语言都有许多与本民族特有事物相关的词汇,这就导致了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二、克服文化障碍的方案1.译者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其一,译者必须掌握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其二,译者必须大量的进行阅读,了解中西方所具有的用语环境和社会习俗;其三,译者一定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应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表达和观察我国的变化以及发展。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P9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陆国强定义为: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2. 汉英文化差异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Culture: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原理应用到翻译活动中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考虑到翻译对目标文化、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生态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该遵守生态学的原理,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翻译者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者,还应该是文化传承者。
他们应该尊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避免翻译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系统,需要保护和维护。
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的丰富之一,翻译者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这种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应该尊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生态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社会责任。
翻译者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意义。
他们需要对待原文作者的原意和创意保持敬畏,并尽力使翻译达到原作的效果和意义。
生态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种“文化本地化”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目标文化的元素,使得翻译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价值观。
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和语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翻译,避免译文产生对目标文化的冲击。
总的来说,生态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生态影响和社会责任。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护和传承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并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和价值观。
这种理论的应用将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并使翻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是关于翻译活动与文化生态之间重要结合的一种理论,旨在通过系统视角思考翻译活动,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客体语言文本、目标语言文本与周遭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研究特定语言文本环境如何形成,从而指导和宣言性地整合语言翻译活动,从而实现展示出双语文本,其提出的三维架构将文化生态作为第三维,并将其列入文本生态翻译学中,丰富以往翻译学框架。
作为一项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深入探讨着客体语、目标语文本与在翻译中涉及的具体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它促使客体语文本向目标语文本转换,并促进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变动和发展,为多元翻译活动提出崭新的架构,提供了新的翻译学框架。
它将文化生态特性纳入翻译学的语境中,为高校和高等教育深入研究翻译环境中所涉及的语言文本与文化环境提供了新的亮点。
此外,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表明,以上提出的客体语文本、目标语文本和文化生态等三维可以点缀翻译实践,激发翻译活动释放其所孕育的潜在能量,有效地结合文本翻译与文化生态形态。
为此,深入高校和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的实践,将为高等教育激发翻译的创造力,实现双语文本的高度融合,从而搭建跨文化交流桥梁,这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语言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能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翻译成为了一项越来越受重视的专业领域。
本文将以专业的角度,介绍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翻译的定义和作用语言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在国际交流、商务活动、学术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的跨国合作。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翻译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理论。
1. 等效理论等效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追求在目的语言中传达出与源语言相同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两种语言之间的等效性,使译文具有与源语言相同的效果。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根据接受者的需求和情景,调整译文的形式和内容,以传达源语言的目的和意图。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同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3. 目的理论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某种特定的效果,通过翻译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翻译目标的思考和理解,以此来确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种翻译理论,都需要依赖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翻译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图,不能随意增删或改变原文的信息。
2. 通顺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以使译文通顺自然。
3. 文化适应原则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应,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环境。
4. 语法准确原则翻译应该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保证译文的语言结构正确。
五、专业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作为一名专业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技巧:1. 语言能力:掌握专业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文化背景: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翻译中的语境与语义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语境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此外,本文还谈了如何确定词义。
关键词翻译语境词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篇章在不同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明显的民族特征。
要准确表述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交流和沟通,必须提高翻译的质量。
而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很多,语境是其中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一、翻译与语境的关系语境是指语言交际所涉及到的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而小而言之仅指具体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
既然语境研究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那么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其研究也一定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其复杂性不言而喻。
要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出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相同的效果,译者首先必须正确捕捉原文话语的核心。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不得不考虑原文的语境因素,诚如“一字之含义取决于其上下文”。
Newark也曾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由此可见,不管是关注具体原文的上下文还是其所处的大的文化环境,或关注表达为翻译语境的诸方面综合因素,有一点都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语境决定着翻译的理解与表达,离开语境翻译即无从谈起,两者关系十分紧密。
二、语境的主要分类(一)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境,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是指词、短语、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
它可以帮助理解词、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
例如“soft”一词,除在一般情况下它与汉语中的“软的”、“柔的”(not hard) 对应外,还具有其它的词义。
所以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它与什么样的词搭配。
例如:soft fire(文火) ;soft breeze(和风) ;soft hat(呢帽);soft words(和蔼的话);soft answer(委婉的回答) ;soft goods(毛织品);soft drink(果汁饮料)。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一、前言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国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国,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 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1.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在中英两国风俗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之间经常会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此外,农耕文化对日常饮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过了吗?”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使得真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流动性较大,相互之间的熟恶度也较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看的非常重要。
因此,人们在相互问候时很少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 rig ht"、“How are you”等问候语,基于以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吃了吗”时,如果直接根据字面翻译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话,对方一定会误认为你在委婉的向对方发出用餐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同样地,如果把“你从哪儿来啊?"、“你到哪儿去啊?"简单地直译成"where have you bee n?”、“where are you going?”的话,对方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而会误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涉,从而引起误解。
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桥梁,其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深受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政治维度,分析翻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塑造和传达意义,以及翻译研究如何与文化研究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将首先回顾翻译研究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语言学范式到后来的文化转向,以及最近的政治转向。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我们对翻译在全球化、文化交流和权力关系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翻译的政治性。
我们将分析翻译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如何在权力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下进行。
我们将特别关注翻译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意识形态以及构建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两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以及如何在共同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我们将强调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贡献,包括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以及推动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全面、深入和多元的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的政治和文化维度的探讨,深化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两者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
二、翻译与政治的关系翻译与政治的关系源远流长,两者之间的交织关系不容忽视。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沟通桥梁,不仅是文字与词汇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传递。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治环境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特定的政治气候下,翻译的内容、风格乃至选择都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
例如,在某些时期,对于外国文学或思想作品的翻译,可能会因为与当时的政治观念不符而遭到禁止或修改。
这种限制不仅影响了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的翻译李红梅(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鞍山114005)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此,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顺应论角度探讨文化语境的翻译问题,即译者需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动态顺应原语或译语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语境;翻译;策略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Li HongmeiAbstract: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context. Translation is an 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cultural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i.e. the translator adopts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o dynamically adapt to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text or target cultural context.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strategies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
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
知识文库 第19期21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夏德望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彼特•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按照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
语言是一种现象,是连接不同文化的一种因素,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本文旨在研究在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应意识到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发挥翻译活动的桥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
1 前言翻译活动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各地区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译者不仅要集中精力表达其相同的意思,而且还要表现出两种文化观点之间的差异性。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负载着社会意识、文化传统。
因此,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还是文化的翻译。
2 语言、文化与翻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彼特•纽马克把文化定义为“以一种特定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的社会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式”。
翻译活动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翻译包括语言和文化。
拉尔森说过,“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姗·巴斯内特说道翻译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
著名翻译家、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3 翻译活动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文化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因为翻译活动的存在,文化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
英语翻译中英语文化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英语文化对词汇和语言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英语文化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和习惯用语,在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环境的文化背景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语文化对译者的理解和解释能力要求较高。
不同的文化观念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方式。
翻译者需要具有深入了解和理解英语文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解析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语文化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方式与中文有所不同,翻译者需要注意这些差异,并能准确地传达出来,以避免翻译误解。
英语文化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度有着重要影响。
英语文化中的一些特定概念和观念可能在其他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汇或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通过文化转换和解释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也可能导致翻译中的一些损失和偏差,因为不同的文化有时无法完全转换和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英语文化对于翻译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挑战。
由于英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都形成了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变体。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和适应不同的英语文化,以确保翻译内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英语文化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词汇和语言的选择、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度,以及翻译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对于翻译者来说,了解和熟悉英语文化是提高翻译效果的关键。
只有具备深入了解英语文化的能力,翻译者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翻译内容与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更加契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操纵与改写理论对《牛虻》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探讨文化环境对翻译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转向;勒菲维尔;操纵与改写理论;牛虻
作者简介:王伟浩,男,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一、《牛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解读
《牛虻》是随1953年李?z民的译本第一次传入中国,牛虻的英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牛虻》继而成为一部经典的革命小说,畅销中国。
当时新中国建国伊始,社会百废待兴,文学翻译与创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时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小说被引进中国。
李?z民曾在《牛虻》译本前言中写道:
我的文学翻译选题的原则与信念就是:英――烈――传,也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中反映了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推动社会与历史进步的英烈人物形象的优秀作品,翻译介绍给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牛虻》翻译的风格十分符合当时我国倡导的革命精神。
《牛虻》出版后,团中央把李?z 民的译本作为优秀读物推荐给广大共青团员阅读。
为了加深读者对《牛虻》的理解并让其在中国得到认可,各种机构组织如图书馆和文化中心通过举办文学演讲来讨论《牛虻》。
赞助人系统内的官方媒体,对《牛虻》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庆学先的译本给了读者一种不同的理解。
《牛虻》蕴含的独特的西方文化内容也被学者所发掘,并意识到其价值,进而将其中的独特内容表达出来。
文学与政治逐渐脱离开来,取得了相对独立的位置,大批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的书籍都能散见于各大书店。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立的出版商与赞助机构也相继出现,文学作品、作家、出版社可以不再完全依靠国家赞助人,而相对独立地运作。
也就是说,只要文学作品本身有价值,得到读者认可,还是有赞助机构愿意出版的。
在此背景下,庆学先的《牛虻》译本便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而且从前言中,我们也能看译者作为“专业人士”翻译思想的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牛虻》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曾被当做政治教科书一样对待。
尽管时代不同了,小说仍值得一读。
读者仍然可以找到他们所想要的。
读者不仅能感受强烈的影响主义,更能找到一种伟大的精神。
最后读者将会找到一个全新的主题。
二、“三要素”理论下的两个译本对比分析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总是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下发生的,总是脱离不了原文本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也脱离不了目标文本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牛虻》在苏联的极高声誉必定会为其进入中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小说的主题是其灵魂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下,小说主题的思想解读会大相径庭。
李?z民的译本将主题放在“革命与战斗”上,而庆学先的译本则强调“爱情与人性”。
上文提到,诗学有两个层面:一是文学策略、类型、主题原型特征和状态以及符号的集合,二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角色或者说是应该扮演的角色。
勒菲维尔认为诗学的边界超越语言、民族和政治实体。
一个时代的主流诗学要么被译者本身接受,要么个人、团体和体制通过某种强制性措施将某种诗学作为一种尺度。
为了使外国作品更加为目标文化所接受,译者往往调整原文本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诗学观。
20世纪50年代,主流诗学受控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形成所谓的文学“样板戏”。
而21世纪,文学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可以较大程度上做回自己。
语言、形式。
风格与其他文学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被凸现出来。
勒菲维尔的“三要素”理论将赞助人分为“分化型赞助人”和“非分化型赞助人”。
20
世纪50年代的赞助人是典型的非分化型,因为意识形态,经济和地位的组成都比较单一,完全由同一个赞助人(国家)所掌握。
这一环境下,翻译的整个过程,文本的选择,译本的出版,再到译作的接受都被操控了。
李?z民的译本由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为小说做了一个介绍就说关于“宗教气息过浓以及一些与主要情节无关的段落”都被删去了,基本上“未违背原作精神”。
三、结语――对文化环境与翻译改写关系的思考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或者说是文化转换。
翻译应文化交流的需要产生,也随着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调整。
翻译改写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因为翻译的改写而发生渐变。
翻译改写会引入一些新的文学元素,影响着旧的文学系统的发展。
而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译本的对比分析以及翻译思想的剖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翻译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