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邓世昌》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精品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4
三年级第三单元《古诗两⾸》《爱国将领邓世昌》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 哈尔滨⼩学教研” ⽹络优秀团队集体备课展⽰(双城场)2013年9⽉时间展⽰年级哈市⽹络兼职管理员主持⼈展⽰单位点评嘉宾专家引领9⽉11⽇下午1:00——3:00三袁德勇(青岭中⼼校)刘⽟华(兆麟⼩学)兆麟⼩学(第3单元精读课第1课)朝阳中⼼校(第3单元精读课第2课)万隆中⼼校张⽯磊(点评兆麟⼩学)兆麟⼩学刘⽟华(点评朝阳中⼼校)哈市兼职教研员、松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部主任郝春平9⽉12⽇下午1:00——3:00四袁德勇(青岭中⼼校)刘安美(第⼆⼩学)第⼆⼩学(第3单元精读课第1课)永胜中⼼校(第3单元精读课第2课)新兴中⼼校王敬波(点评第⼆⼩学)团结中⼼校⾼洪波(点评永胜中⼼校)哈市兼职教研员、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部主任舒春艳9⽉13⽇下午1:00——3:0五陈美玲(第五⼩学)陈美玲(第五⼩学)实验⼩学(第3单元精读课第1课)乐群中⼼校(第3单元精读课第2课)东官中⼼校刘相龙(点评实验⼩学)第五⼩学陈美玲(点评乐群中⼼校)哈市兼职教研员、哈尔滨市南马路⼩学品诗悟情,与历史对话——教科版⼩学语⽂三年级上册《古诗两⾸》教学解读双城市朝阳中⼼⼩学刘雅红《出塞》和《⽰⼉》这两⾸古诗是教科版⼩学语⽂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本单元以“爱国志⼠”为主题,表达了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两⾸古诗则恰恰是体现这⼀主题的中⼼⽂章,唐代诗⼈王昌龄的《出塞》通过⽉照边关时戍边⼠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让我们体会到诗⼈诚挚的爱国热忱。
相⽐之下宋代诗⼈陆游的《⽰⼉》更多了些沉郁悲壮,此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的遗嘱,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失去的国⼟,热切的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因此他写了这⾸诗,来告诫⾃⼰的⼉⼦。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让我体会到诗⼈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两⾸古诗,虽然情感基调不同,但却有着⼀致的精神本质。
不论是戊守边关将⼠们的翘⾸期盼,还是陆游弥留之际的执念,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爱国将领邓世昌》资料邓世昌人物生平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龙导尾乡(今广州海珠区)()。
其父,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
因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
1860年(清咸丰十年)11岁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
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
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
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人学习英语、算术。
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
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1867年(清同治六年)18岁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
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
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
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
当时参加报考的学生,家境贫寒之士占大多数,其次是受到外国影响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国学堂学生。
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
《爱国将领邓世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4个字。
理解“屡中、慷慨激昂、置之度外”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名将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和理解邓世昌以死报国的英雄行为。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这篇文章,现在我们来深入的了解一下。
2、新课学习(一)悟情境:1.邓世昌是一位爱国将领,能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吗?(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能体现邓世昌爱国的词、句、段。
(2)学生读出自己找到的句、段。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品读描写邓世昌语言、行动的重点词、句、段。
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学生会找出如下句子:A.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会取得胜利!”B.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现在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C.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D. “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仍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
E.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
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
他饲养的军犬游到他身边,咬住他的衣袖,想救起自己的主人,却被他亲手淹死了!然后他自己也沉没在汹涌的浪涛之中。
(二)升情境。
1.假如你是给邓世昌抛救生圈的那名随从,是27个遇救者中的一个,现在请你写一篇简短的邓世昌回忆录,你想怎样写?2.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壮举不仅激励清朝海军与敌人顽强博斗,也激发了后世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
《爱国将领邓世昌》资料爱国主义错误倾向中国中心主义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
近代以来这也被认为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种族主义的表现。
在政治方面,中国中心主义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关系的核心。
汉族聚居的区域为世界中央,而华夏之外的民族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蛮夷”(史称“”,即、南蛮、、)。
中国的皇帝是,中国的是“天朝”或“上国”,而其他民族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
在东亚历史中,很少有能挑战中国在东亚外交的统治地位的例子。
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东亚外交系统在清朝末期逐渐衰落,致清末由于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中心主义论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一状况导致了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及之后的戊戌变法,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的外交壁垒,中国则转向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平等互助性质的外交方针,但随着九十年代中共为延续其自身统治合法性而引发的民族主义思潮,使得中国中心主义再次抬头。
中国自清末开始和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令中国人质疑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中国民族主义也从强调中国的优越演变为五四运动时候的争取国家平等、尊严和权利。
近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官方也就不再强调中国中心主义,反而是承认中国的落后和“一穷二白”而争取积极与外国发展经济合作和平等的外交关系。
在一些东亚国家和民族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和中国的关系占据了重要地位。
日本在给的信中写道:“日出之处天子致日落之处天子无恙”,这也成为日本国名的由来。
被中国统治千年的越南的名字,源自中文的“百越之南”,是以和中国南部之间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
在文化方面,中国中心主义表现为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是文明中心,对邻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该观念持有者认为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次于中国,极端者甚至拒绝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
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1 导 学 案 设 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人
课题 5、爱国将领邓世昌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审核人 使用时间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名将的敬仰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4个字。理解“屡中、慷慨激昂、置之度外”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 重点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和理解邓世昌以死报国的英雄行为。
导 学 流 程 学 案 导 案
自 主 学 习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5课——《爱国将领邓世昌》。预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邓世昌是爱国将领? (2)他为什么以身殉国?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走进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求助老师、同学来解决。
生独立完成,学生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合 作 探 究
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过,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初步的感觉上,接下来小组内就对课文进一步研究。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员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标记出来。 预设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 (1)邓世昌为什么要决定撞沉“吉野”号? (2)随从把救生圈抛给邓世昌,他为什么要拒绝? (3)邓世昌的爱犬想救起自己的主人,邓世昌却亲手淹死爱犬,这是为什么? (4)他为什么要选择同归于尽,而不选择保存实力,日后再战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然后汇报。 2
展 示 交 流
为什么不准备充足的炮弹呢? “致远”号为什么不躲避射向它的鱼雷? 27名海员是怎样获救的? “定远”号是否获救? 小组长对组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学习。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研读课文,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2)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爱国将领邓世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爱国将领邓世昌》一文讲述了爱国将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保卫祖国的海防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主要人物邓世昌在关键时刻的言行、神态的描写,赞扬了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和他甘为祖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设计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世昌的爱国情感。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精读中品味,在感悟中内化。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温室里,离战争年代太久远,所以对这些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在这节课利用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名将的敬仰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感受和理解邓世昌以死报国的英雄行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5课《爱国将领邓世昌》,这节课我们再次回到那段难忘的历史,感受邓世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时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品味,用心体会。
1、自由读文,体会邓世昌的爱国情感。
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对表达人物所起到的作用。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邓世昌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自由读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并指导朗读,体会邓是个怎么的人。
2、自学第5自然段,体会全舰官兵的爱国情感。
通过邓世昌的语言和神态可以看出邓世昌对敌人的仇恨,那在关键时候,全舰官兵又有怎么的表现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第5自然段。
3、品读第6自然段,体会邓世昌舍身取义的精神。
为什么落水后的邓世昌要拒绝随从的营救。
体会邓世昌誓与“致远”共存亡。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